⑴ 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想一想它們能夠給我們哪些有益的啟迪?
答:工業革命中,發明了改良的蒸汽機,蒸汽機動力普遍應用,發明了汽船,火車機車等新交通工具,促進了生產力飛躍發展等。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電器產品深入到生產生活多個領域,汽車和飛機的發明使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引起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
啟迪:1、科學技術是巨大的生產力;2、科學技術推動社會進步;3、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於創新,努力探求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4個方面來說:
首先,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的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供應,進而使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並為之後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局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最後,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葯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活。
上述的四種發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開始通過科學研究來獲得純粹的知識,然後又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應用......
⑵ 英國工業革命對中國經濟地位產生的影響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8世紀年代起,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行了工業革命。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它們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
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兩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2.中國人民英勇抗爭
兩次鴉片戰爭中,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不斷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
3.中國新思想萌發
魏源、林則徐等地主階級開明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4.中國近代化起步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需要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開展殖民活動,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全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這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
1.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邊疆危機到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從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瓜分狂潮到八國聯軍侵華,中國承受著深重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邊疆危機、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官兵英勇抗爭;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在華投資設廠合法化。列強競相對華輸出資本,加劇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這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4.中國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
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也傳播著進步和文明,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
⑶ 工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3)工業革命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消極:
1、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與落後。第三次科技革命進一步拉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2、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
3、如果無限制地發展工業,必然造成資源浪費和枯竭。
總之,工業化和科技的發展,在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分配的不公。但不可能停止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讓人類服從自然,問題的本質是如何正確地利用自然資源。只有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形成良性循環,並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人類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⑷ 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近代經濟產生了什麼積極影響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8世紀60年代起,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行了工業革命。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它們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
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兩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2.中國人民英勇抗爭
兩次鴉片戰爭中,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不斷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
3.中國新思想萌發
魏源、林則徐等地主階級開明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4.中國近代化起步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需要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開展殖民活動,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全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這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
1.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邊疆危機到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從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瓜分狂潮到八國聯軍侵華,中國承受著深重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邊疆危機、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官兵英勇抗爭;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在華投資設廠合法化。列強競相對華輸出資本,加劇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這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4.中國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
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也傳播著進步和文明,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
⑸ 英國工業革命對政治和經濟有什麼影響
說的簡單點復的話是:政治制手段加速對外擴張,開拓殖民地與新市場,資本家在國內地位越發重要,同時無產階級勢力也開始增大。經濟是生產力快速發展,有能力壟斷多個行業市場,供應及需求與日俱增(供應遠超國內需求),整體水平不斷上升,尋求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如有不足或謬誤歡迎補充、修改與賜教。
⑹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經濟有何影響
促進了英國國生產力的發展
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使英國進入蒸汽時代
⑺ 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極大的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2.工業引起了生產方式的轉變,工業生產進入大工廠生產時期;
3.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4.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5.工業革命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
6.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7.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掌握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8.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9.自由主義取代了重商主義,資本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10.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進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
1、經濟層面:
(1)促進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2)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產業布局發生變化汽車製造業,化學工業等興起;
(4)生產管理制度發生變化;
(5)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政治層面:
(1)資本主義制度完善,形成比較健全的以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特徵資本主義政治模式;
(2)工人階級進一步壯大,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誕生;
(3)各大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開始對外擴張,瓜分世界殖民地;
(4)各國民族解放運動此起彼伏;
3、社會層面:
(1)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
(2)思想觀念發生改變,現代化的思想體系逐步形成。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發源於英國,是指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取代人工生產,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技術革命。由於以蒸汽機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以電力和內燃機的使用為主要標志,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稱為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導致了列強開始爭奪石油。)
⑻ 兩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有史實
兩次工業革命都抄帶來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現代工廠制,第二次工業革命確立了公司制、壟斷制。同時。兩次次工業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以蒸汽機的發明應用為標志,後者以電力、電動機和內燃機為標志;前者局限於輕工業領域,後者以重工業部門為主體;前者代表性的產業是紡織業,脫胎於傳統的手工業行業,後者代表性的產業是以科學技術為本的新興產業部門,如電氣、電機製造、鋼鐵、汽車、化工等;前者局限於少數國家,持續時間長,進展緩慢,後者幾乎同時在歐美諸國展開,見效快;前者開辟的是「紡織時代」和「蒸汽時代」,後者迎來的則是「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
⑼ 兩次工業革命對經濟結構有什麼不同的影響
1.第一次工業革命: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城市化興起.
2.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國家出現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轉變。工業國家逐漸以重工業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