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考研為什麼中國經濟要改成中高速發展
第一、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則必須由中低端水平轉向中高端水平,因此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結構性改革。
第二、供給側改革,各個部門的產業都需要適應和調整的時間。
『貳』 中國經濟為何需要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長
周小川說,中國央行正在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市場形勢,以確定下一步利率調整政策。他表示,中國央行將積極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幫助穩定國際金融市場。
周小川預測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大約在8%至9%之間。他強調,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將有助於國際金融市場恢復正常。
佐利克
中國經濟政策明智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8日在巴西聖保羅指出,中國的經濟政策「十分明智」,使得中國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強於任何其他國家。
佐利克當天舉行了一次小范圍記者會。他說,中國政府成功利用了前幾年國際金融形勢較好的機會,通過吸納大量外資來改善基礎設施,這是「十分明智的政策」。
他指出,中國積累的巨額外匯儲備使得中國目前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強於其他任何國家,具備了在金融危機肆虐的時刻實行擴張性經濟政策的條件,從而起到保證經濟平穩發展的作用。
庫德林
「金磚四國」將共同應對金融危機
俄羅斯財政部長庫德林8日在巴西聖保羅表示,「金磚四國」(俄羅斯、中國、巴西和印度)一致同意採取共同措施,減少金融危機對四國經濟的影響。
庫德林說:「"金磚四國"的財長們已經確定了針對近期形勢的措施,並一致同意促進相互之間的貿易往來和資本流動。」
他指出,目前金融危機遠未結束。美國和歐盟經濟明年可能陷入衰退,但是「金磚四國」的經濟將繼續增長。但他同時表示,受全球經濟減速影響,2009年俄經濟增長率將從此前預測的5.5%降至3.5%。
『叄』 經濟高速發展,貧困人口而增加了,為什麼
一)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原因對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成因的討論主要有三種觀點:林毅夫教授為代表的重工業發展戰略理論,錢穎一教授為代表的財政分權理論,以及開放理論。⑴重工業發展戰略理論認為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推行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違反了比較優勢,當時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資金短缺的困難,用限制城鄉人口流動,壓低農產品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的方式解決。⑵財政分權理論認為,在中央計劃時期,中央把全國財政在各地間調配,地方政府沒有動力發展地方經濟;財政分權時,地方政府積極發展當地經濟,但貧窮落後的地區獲得的來自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減少,常常出現向企業苛重稅之類的「殺雞取卵」的短視的政府行為,反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⑶開放理論認為,在人口流動受到控制的情況下,開放經濟中各區域有地域上的比較優勢或劣勢,並且國家在投資方面有許多優惠沿海地區的政策,沿海必然發展的比內地快。建國五十年來,沿海內地經濟的不平衡指數和貿易量走勢基本一致。(二)貧富不均衡和社會階層不均衡的原因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飛速的進步,高速經濟發展在減貧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使3億多人擺脫了絕對貧困,這意味著在減貧方面,我國已經提前實現了千年發展目標,即在1990年基礎上絕對貧困人口減半。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提高也很快,從1990年到現在提高了20%。但是應該怎麼看待這種進步呢?《人類發展報告》認為,我國在經濟增長方面表現突出,但是在其他人類發展領域相對於經濟的發展是落後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在增長,但總體上落後於經濟增長幅度,它應該挖掘更大的潛力。中國有必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使經濟飛速增長的好處能更均衡地分配給社會的各個階層,地分配到教育、衛生等領域,提高普通人的生活水平。
『肆』 六(1)為什麼說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內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容。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
『伍』 經濟發展為什麼要從高速發展轉向中速發展
放棄粗放式的增長;
向產業高檔轉型;
追求質量效率性增長。
制止產能過剩。
『陸』 中國近3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來中國近3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自1,中國政局穩定,執政者對經濟干預少,因此,經濟的發展阻力小。
2,中國勞動力賤,生產成本低,因此,吸引了大量境外資本。
3,中國人口多,消費力量強大,因此,即使生產出過多的產品,也不太容易造成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
4,中國經濟正在起步階段,任何國家經濟起步階段都會飛速發展,只要執政者不幹預。
5,中國人早在春秋時期就熟悉了商品經濟。經商是中國人很熟悉的活動。中國經濟在中國商人的運作下,發展速度快。
6,中國人民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潛力很大。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
『柒』 經濟增速由高速變為什麼
對的。
中國經濟的這一變化,與一個叫「新常態」的名詞緊密相關。
新常態,新特徵
實質上就是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
何謂「新常態」?從字面上看,「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
多數專家認為,新常態主要有四個特徵:
——中高速。
「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徵。」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說。
環顧世界,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後,都會出現增速「換擋」現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為9.7%,1973年—1990年期間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間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間,韓國GDP年均增速為8.02%,1997年—2012年期間僅為4.07%;1952年—1994年期間,我國台灣地區GDP年均增長8.62%,1995年—2013年期間下調至4.15%。
「不少國家的經濟增速都是從8%以上的『高速擋』直接切換到4%左右的『中速擋』,而中國經濟有望在7%—8%的『中高速擋』運行一段時間」,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分析,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各個經濟單元能接續發力、綿延不絕,導致發展能量巨大而持久。「比如,當服務業在東部地區崛起時,退出的製造業不會消失,而是轉移到西部地區,推動西部經濟快速增長。」
——優結構。
從結構層面看,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不斷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逐步成為產業主體。
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國等發達國家服務業已佔GDP的80%以上,新常態下,我國服務業比重上升將是長期趨勢。」王一鳴說。
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逐步成為需求主體。
201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從今年上半年數據看,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54.4%,為48.5%,出口則是負2.9%。
城鄉區域結構方面,城鄉區域差距將逐步縮小。
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比重達51.27%,數量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城鎮化速度將不斷加快,城鄉二元結構逐漸打破。區域差距也將逐漸拉近。
收入分配結構方面,居民收入佔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長9.8%,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6%,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僅為7.4%和7.5%。在新常態下,這種情況將發生改變。瑞士信貸2011年發布的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的工資收入年均增速將達19%,超過GDP增速。
在這些結構變遷中,先進生產力不斷產生、擴張,落後生產力不斷萎縮、退出,既涌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也使一些行業付出產能過剩等沉重代價。
——新動力。
從動力層面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1998年至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今年1至5月僅為5.8%。「製造業的持續艱難表明,隨著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價格上揚,過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把發展動力轉換到科技創新上來」,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說。
——多挑戰。
從風險層面看,新常態下面臨新的挑戰,一些不確定性風險顯性化。
樓市風險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6%,下降6.7%,截至7月底,46個限購城市中已有超過半數城市放鬆限購,對比過去房價「越調越漲」的火熱情形,當下樓市確實有點冷。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但樓市風險、地方債風險、金融風險等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這些風險因素相互關聯,有時一個點的爆發也可能引起連鎖反應。
「綜合這些特徵不難看出,我國當前的經濟新常態,實質上就是經濟發展告別過去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王一鳴說。
新常態,新因素
中國經濟「做不到」「受不了」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
談到新常態的成因,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經濟學概念——潛在增長率。
潛在增長率是一國(或地區)一定時期內在各種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條件下所能達到的經濟增長率。潛在增長率是理想狀態下的增長率,GDP增速往往圍繞潛在增長率合理波動。
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潛在增長率下降將成必然趨勢。
這是因為,潛在增長率主要由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等因素決定。從勞動投入看,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第一次出現絕對下降,專家預測從2010年至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900多萬人,這意味著全社會勞動投入增長將逐步放緩。從資本投入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另一面,是被撫養人口增加,撫養支出上升,過去我國人口負擔輕,可以維持高儲蓄率,從而帶來高,今後隨著儲蓄率的下降,可用於的資本增長也將放緩。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也難以大幅提高。
潛在增長率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更何況,當一個經濟體成長起來後,總量和基數變大,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其絕對值要比過去大很多,所以維持「永動機」式的長期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去年我國GDP增速雖然只有7.7%,但GDP增量已相當於1994年全年GDP總量,也超過名列世界第17位的土耳其的GDP總量。
說清了潛在增長率,也就明白了新常態因何而生——
從速度層面看,由於潛在增長率下降、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中國經濟「做不到」「受不了」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必然會換擋回落。
從結構層面看,隨著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供給下降,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耗費資本、土地等要素較多、能耗較高、污染較大的一二產業比重將下降,較少依賴資本、土地等要素、消耗較低的服務業將駛入發展快車道,從而帶來產業結構的優化。
由於勞動力、資源等製造業成本上漲,出口競爭力將減弱,由於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儲蓄率降低,能力也將降低,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會保障完善,消費需求將持續較快增長,從而帶來需求結構的優化。
「當東部土地稀缺、勞動力匱乏後,相關產業會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最終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區域結構」,范劍平說。而城鎮化提速、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優化城鄉結構。
隨著勞動力供給減少,勞動者在就業市場上越來越成為「稀缺品」,而在服務業佔主導的經濟結構中,人力資源更為重要,這些因素都將推動勞動工資提高、收入分配結構優化。
從動力層面看,過去,低廉的生產要素價格成為驅動中國這一「世界工廠」快速運轉的重要動力,時至今日,這些要素價格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倒逼中國經濟轉向創新驅動。
從風險層面看,風險顯性化並非經濟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因為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很多原來在高速增長期被掩蓋的風險開始暴露出來。
比如,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會削弱人們的信心,過去積累的樓市泡沫和風險就凸顯了出來;在樓市下行預期下房地產會暫停購買新的土地,導致以土地財政為重要來源的地方財力緊張,地方債風險就會顯現;而房地產市場不景氣,銀行的相關貸款就會埋下金融風險的隱患。
建議你從中摘錄部分內容作為辨析題答案。
希望能幫到你。
『捌』 十三五時期經濟要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要邁向中高端水平。黨中央為什麼要提出「雙中高」的目標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玖』 中國經濟為什麼高速增長背後的風險
首先,「高投資」驅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應該說,較高的資本形成率是許多亞洲國家創造經濟增長奇跡的共同特徵。日本從1953年開始到1970年代初期的高速增長得益於其高達35%的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率(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重)。新加坡在1971年至1985年間的高速發展時期,其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率超過40%。馬來西亞在1990年代中期也有幾年高速增長的時期,而它在此時期的固定資本形成率也超過40%。許多西方經濟學家也都認為,高資本形成率和大規模投資是驅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引擎。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高投資不僅來源於國內儲蓄,而且來源於大量的國外直接投資。眾多的外國公司被中國廣闊的國內市場和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所吸引,大舉投資中國。據中國世界銀行統計,中國年均實際利用外資額從1983年的6.3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億美元,平均年增長15%。截止到2005年底中國累計
利用外資總額達到6180億美元。外資的大量流入,不僅補充了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本,而且為中國的技術進步和出口競爭力的提高做出巨大貢獻。
第二,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保證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有世界其他任何國家都難以比擬的比較優勢,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中國不僅每年都有近1000萬的新增就業人口,而且在廣大鄉村有超過1.5億的剩餘勞動力等待到城市就業。二是「人優價廉」。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很高。
第三,效率改進促進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效率改進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歸因於技術改善和勞動力技能的提高。一方面,隨著中國的經濟體制從僵化的集權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各種生產要素被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部門或經濟領域,使各種生產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外國直接投資不僅帶來資本,而且也帶來了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也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因素。同時,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勞動力質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無疑這也是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因素。
第四,劇增的國際貿易拉動支持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自1980年以來,中國始終把對外貿易發展作為拉動和支持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中國政府不僅主動減少國際貿易的政府壟斷和控制,降低貿易壁壘,而且積極謀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這些政策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逐年
增加,進而迅速成為當今世界位居美國和德國之後的第三貿易大國。
第五,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保證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這種組織的效率來源於一套能夠對經濟主體行為進行激勵的產權制度安排。毫無疑問,中國經濟近30年的高速增長,得益於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提高提供了強大動力」。
採納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