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石,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回的一條主線。只答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把全黨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進而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新境界。新世紀新階段,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不動搖,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動搖,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2. 我國現在的中心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重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鄧小平認真總結了過去犯「左」的錯誤的教訓,以國情特別是社會主要矛盾和發展階段的認識有了很大變化。對於國情,他認為中國有兩個重要特點:一個是「底子薄」,一個是「人口多,耕地少」,由此決定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是落後的社會生產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就是盡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決這個矛盾。由於對國情特別是社會主要矛盾和發展階段有了正確的認識,所提出的治國方略自然是符合中國實際的。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總結了毛澤東晚年所犯的錯誤,作出了把全黨工作中心從階級斗爭轉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這是鄧小賓士國方略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特點,也是對毛澤東正確治國方略的重大發展。
鄧小平在堅持實事求是路線上保持了前後的一貫性。他把實事求是具體化為「三個有利於」標准,使各項工作的是非得失有了一個可靠的評價尺度,從而使我國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始終保持著正確的方向。在三年困難時期,當一些地區的農民實行包產到戶的時候,鄧小平就借用劉伯承經常講的「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話,大膽地給予支持。這個「貓論」,充分體現了他求真務實的現實主義精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的這種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發揚。為了盡快地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他果斷地作出了轉移全黨工作重心的重大決策,實行改革開放,建立起了一種完全符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模式。
改革初期,鄧小平抓住了機遇,利用美蘇爭霸的有利時機,一心發展經濟。經濟改革逐步解放了被傳統體制束縛的生產力,而對外開放則進一步提高了生產力水平。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概括起來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決定的。「兩個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就是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位。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最根本內容,它體現了社會主義時期黨的根本任務和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從生產力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看,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主義要最終戰勝資本主義,歸根到底,必須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因此,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社會主義制度得到鞏固和發展。
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只有發展生產力,產品豐富了,人民的需要才能得到滿足。
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只有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才能使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才能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社會財富,使全體人民逐步富裕起來。這樣,社會主義的本質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從實踐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必要性:(1)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只有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擺脫社會生產的落後狀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是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的需要。只有搞好經濟建設,才能逐步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始終不能動搖的,特別是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馬克思曾指出,生產力的發展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否則,就只會有「極端貧困的普遍化」,「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就不能保住改革開放的成果,更談不上進一步發展了。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指出:「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准。」我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當然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曾走過的破壞和掠奪的道路。我們既要合理借鑒發達國家在發展上的經驗,同時又不要放棄我們發展的根本,即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追問
3. 以經濟為建設中心 作用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加快實現現代化的步伐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為經濟、社會和人的協調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為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和問題提供必要的前提,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加快經濟建設的發展,保持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當然,經濟較快的發展是確保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為前提的,真正的發展速度是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的。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僅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且抓住了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符合歷史進步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不能放鬆。
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說到底是經濟實力問題。國際競爭,說到底也是經濟實力的競爭。只有加快經濟發展,才能不斷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任務;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斷前進;才能更好地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增強戰勝各種困難、應對各種挑戰和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處於主動地位,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
4. 如何認識經濟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中心工作
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堅持一切以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為基礎,提高國家經濟基礎為重要目標,只要適合以上出發點,一切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的,我們都要吸收並加以利用。
我國已經邁入發展與民生並重的新時代
迄今為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提法,既與沿襲我國建國以來的趕超戰略有關,又與通過發展經濟、解脫貧窮的直接改善基本民生的政策有關。我們改革三十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基本解決了馬斯洛需要層次論里提到的最低層次上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且涉及的主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國人越來越關注滿足更進一步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以及處於更高級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我國的社會發展需要經濟發展為其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和經濟基礎。但如果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脫節,一頭重,一頭輕,那麼經濟發展也會失去其意義,而且進一步的經濟發展也會失去其來自社會發展的持續支撐。
我國又到了需要營造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的良性相互依賴性的時候。更高程度的經濟發展要與更高程度的社會發展相對應。這是國人面臨的一大艱巨重任。單純強調經濟發展,或者單純強調社會發展,都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已經到達了需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並重的時代,或者說發展與民生並重的時代。
5.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核心是什麼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石,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內條主線。只有容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6. 論述我國的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相協調,相和諧發展的哲學依據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有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才能解決回我國現階段答的主要矛盾,生產出更多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社會主義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制度在內的綜合體,在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的同時,也要搞好民主政治建設和思想文化建設.只有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協調發展,兩個文明都搞好,才能實現社會全面進步,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7. 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要性是什麼
醫療衛生等公共需求增長意味著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性,但同時也是建立在經濟建設取得一定成績基礎上的。因
在實踐中,淡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僅不利於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反而會給改革帶來不可低估的負面
8.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形成了以什麼為核心的什麼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核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形成的原因如下:
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只有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位,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為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提高國際地位,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3、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國策。30年來的實踐證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我國科學技術、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社會文化事業大力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9. 為什麼經濟建設始終是以全黨的工作的中心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我們黨已經制定和形成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概括地說,就是鄧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最近再次強調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我們有信心做好工作的根本的、堅實的基礎。這次中央領導作了一些人事調整,但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始終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而不能離開這個中心,更不能幹擾這個中心。要像鄧小平同志反復告誡我們的那樣,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全黨同志必須貫徹始終地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一步一步地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雄心壯志在全黨全社會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毫不動搖。經濟發展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了,國家更加強大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就會更加充分地顯示出來,我們抵禦和平演變的斗爭就會有更加堅實深厚的物質技術文化基礎,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會更加立於不敗之地。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後,由於國內因素和國際影響,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和正確地處理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階級斗爭,經濟建設已經成為我們的中心任務。除非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動搖這個中心。在歷史上,由於沒有能夠清醒對待國際國內某些事件,我們有過離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嚴重教訓。這十四年,盡管國際國內發生了這樣那樣的重大事件,我們都沒有動搖這個中心,今後還必須堅定不移地這樣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作出的戰略決策,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這個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經濟是基礎,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經濟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無論形勢發生怎樣的變化,除了發生大規模的外敵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條是絕對不能動搖的。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存在著種種矛盾,階級矛盾由於國際國內因素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但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只有牢牢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依靠自己的發展。
必須全面、正確、積極地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條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條基本路線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總綱。二十年來,我們黨所以能夠領導和團結全國人民,經受住困難和風險的考驗,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快速發展,最根本的就是堅決排除各種干擾,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
財大才能氣粗,落後就要挨打。我們反對在國際事務中搞實力政策,但我們自己必須有實力。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去工作,去奮斗。全黨全國都要堅決按照黨的十五大精神,埋頭苦幹,艱苦創業,把我國的經濟搞上去,把我國的科技搞上去,把我國的綜合國力搞上去。我們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都大大增強了,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都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解決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途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