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深圳經濟發展史

深圳經濟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0-11-30 20:06:57

① 深圳是哪一年發展起來的

深圳經濟特區於1980年8月正式成立,從這一年開始深圳迅速崛起。
深圳毗鄰專香港,交通便利,氣屬候溫和,風景優美,在利用外資發展經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根據中央的指示,深圳特區將建成以發展工業為重點的工、商、農、住宅、旅遊等多種行業的綜合性特區。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已發展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鋼琴之城」、「創客之城」等美譽。 深圳市域邊界設有中國最多的出入境口岸。
深圳是中國經濟中心城市,經濟總量長期位列中國大陸城市第四位,是中國大陸經濟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

② 請詳細介紹深圳市發展史

深圳的經濟特區發展只有30年,但卻曾經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縣史、600多年的南頭城、大鵬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
夏、商、周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自秦朝,即為廣東地。秦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秦國人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郡治廣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後為南越國地。大漢帝國、東漢屬於交州(管轄廣東、廣西、越南大部)南海郡。西漢設郡前屬越地、南粵地(南越地)。
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
深圳在宋朝時期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屬於廣州香山縣。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
元代隸屬廣州路,明代隸屬廣州府,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清代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
1984年2月24日至26日,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1日,新中國第二個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
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視察深圳,並發表了極為重要的談話: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特區姓「社」不姓「資」。
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

③ 為什麼深圳經濟發展比廣州快

因為深圳是國家指定的特區,有很多特權是廣州沒有的。深圳離香港澳門也近,所以發展會比較快。

④ 深圳的發展歷史

首先說一下,深圳並不是「第一個」經濟特區,而是「第一批」經濟特區,1979年中央同意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央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其次「經濟特區」,就是指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經濟體制的地區。

深圳市,在經濟發展方面確實領先全國,一方面是政策所致,另一方面深圳是移民城市,不排外,有創新意識,所以造就了深圳的今天。不過,深圳市並不完美,在很多方面還無法稱霸全國,如高等教育方面實力就不強,並沒有一所全國知名高校,畢竟大學不僅僅需要「資金」,還需要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

總之,深圳市取得了偉大成就,見證了改革開放,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⑤ 為什麼深圳最早經濟特區,幾十年發展那麼快,還是沒有上海發達呢

我覺得對於這個問題,需要多方面的考量,我就自己的看法談兩點。首先內,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是需要容時間和底蘊的,深圳雖然快速發展了近35年,但是上海發展的時間可以說成是中國的歷史,在這方面深圳就要遜色不少,在哲學的角度來解釋,也就是有量變方得質變。其次,雖然深圳這幾十年發展迅猛,可是上海發展的速度也不慢呀,再者,上海已經穩居中國經濟中心好多年了,不是那麼輕易可以動搖的。

⑥ 深圳30年的經濟發展 急!!!

編者按:
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發展為我國南部綜合經濟實力、技術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最強的現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巨變,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一個閃光點。

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示範區」,深圳發展壯大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中央的關懷和支持,更離不開堅持不懈的思想解放和始終不渝的改革創新。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深圳加工」、「深圳製造」到「深圳創造」,從「速度深圳」到「和諧深圳」、「效益深圳」、「綠色深圳」……圍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深圳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實踐和探索,不僅為自身經濟發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也為其他地方改革開放、科學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崛起為現代化大都市,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達676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58億元,在全國大城市中分別居第四位、第三位;出口總額1685億美元,獲得國際專利2480項,均居全國各城市第一位。深圳的成功,給人以啟迪。

深圳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開放是深圳的發展之源,深圳能有今天的發展局面,首先得益於在不斷擴大開放中抓住機遇、用好機遇。深圳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經歷了4個趨勢性變化。

一是以吸引港資為主到外資來源全球化。從大規模引進港資,到外資來源擴大到9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是從「三來一補」到企業「走出去」。利用「三來一補」企業的溢出效應,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三是從內向型聯合到外向型聯合。以產品加工、貿易、科技成果、資金和其他資源為紐帶,通過內地、深圳、海外「三點一線」的聯合模式,共建出口加工基地,攜手走向國際市場,使深圳和內地的出口規模迅速擴大。

四是從利用「香港因素」到深港緊密合作。從與香港建立「前店後廠」的產業合作關系,到共建世界級大都市。

敢為天下先,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

上世紀80年代初,當全國還在爭論計劃和市場關系時,深圳就提出了「四個為主」,即建設資金以引進外資為主,經濟成分以發展外資企業為主,經濟運行以市場調節為主,產品銷售以外銷為主。率先在全國建立起市場經濟的基本體系和運行機制。

深圳以推進土地有償使用為重點,率先進行土地管理體制改革。1980年,深圳簽訂了第一個土地有期有償使用協議書。

1987年,深圳率先採取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公開招標、協商議價等3種有償讓渡方式,允許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再轉讓和抵押。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公開拍賣,開創了我國國有土地商品化經營的先例。

深圳率先實行招聘錄用、競爭上崗、合同用工,首開勞動力商品化的先河。同時建立起勞動力市場和人才智力市場,促進人力資源在市場中實現合理配置。

深圳率先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1985年在全國率先建立外匯調劑中心。最早引進和興辦金融機構,1982年1月,深圳引進了全國第一家外資銀行——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1986年興辦了深圳發展銀行。最早探索發展資本市場,1990年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第一張股票,吹響了我國發展資本市場的前奏。

深圳最早推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推進股權多元化,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最先探索建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和運營機制,建立了國資委(辦)、資產經營公司、國有企業3個層次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深圳在全國較早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按大行業、大系統綜合設置機構,形成了「大貿工、大交通、大文化、大城管、大農業」的管理格局,減少了協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政府績效評估試點,推行部門責任「白皮書」制度,在政府效能建設上邁出重要步伐。在全國率先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通過3輪改革,全市審批、核准事項減少了60%左右。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深圳幾乎從零起步,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1991-2007年,高新技術產業以年均超過40%的速度增長,2007年的產值達7599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4%左右。其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400多億元,佔全部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58%。

深圳抓住國際電子信息技術產業興起的機遇,不失時機地選擇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頂著「三來一補」企業向周邊地區遷移、工繳費大幅下降的壓力,力促「三來一補」產業優化升級。正是由於確立了正確的產業發展目標,才會有今天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產業格局。

1990年,從深圳市第一次黨代會提出以「高科技產業為先導」起,歷次市黨代會始終如一地堅持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推動從「深圳加工」「深圳製造」到「深圳創造」。認識與行動的高度一致和政策的連續性,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越做越大的重要保證。

深圳市政府掌握的財政資金通過貸款貼息、貸款擔保、資本金補助和獎勵等方式向高新技術產業傾斜,引導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和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此外,在土地、廠房等資源配置上向自主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傾斜,努力營造適宜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硬環境和軟環境。

深圳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通過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帶,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不斷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鏈。同時,注重培育具有行業領先優勢的龍頭企業,通過這些企業率先發展,帶動整個產業發展。近年來,一大批民營科技企業迅速成長起來,市場份額做到了所屬行業的國內第一。

鼓勵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

深圳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官產學研資介相結合的研究開發體系,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一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形成「四個90%以上」的格局,即: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於企業。經過多年發展,深圳從事高技術產品研發生產的企業有3萬多家,企業自主創新蔚然成風。

二是建立以風險投資和貸款擔保為主的政府支持體系。1994年由政府出資成立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擔保公司,專門在企業創新創業初期進行投資或提供貸款擔保,為1800多家企業提供了擔保服務,擔保項目2000多個。1999年,深圳又成立了由政府控股的創新投資公司,專為企業的創新創業活動進行風險投資。

三是大力推動產學研結合。深圳大力加強公共研發、公共技術、公共檢測、公共信息等開放平台建設,鼓勵企業與國內外的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互利互惠的市場化協作關系,通過成果轉讓、委託開發、聯合開發、共建開發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實體等,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產學研的有機結合不僅為深圳培養了一批創新型人才,而且孵化出大量科技企業。

四是探索多種創新路徑。「學習創新」路徑。民營企業學習外資企業的技術,通過消化、創新,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配套生產」路徑。民營企業從簡單技術和工序的組裝,發展到輔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關鍵零部件乃至整機的加工製造,逐步由市場「配角」成長為「主角」;「市場擠占」路徑。民營企業在與外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逐步掌控了市場銷售渠道,最終擠佔了外資企業的銷售市場而成長壯大;「股權擴張」路徑。部分加工貿易企業的中方投資者,通過購買合資企業外方股權,先實現自主設計研發(ODM),然後進一步向自有品牌(OBM)升級,最終成為內資控股的高科技企業。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深圳經濟特區所以能越辦越好,關鍵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始終不渝地改革創新,持之以恆地追求發展,矢志不移地堅持前進的方向。

深圳不斷解放思想,敢闖敢試敢探索。深圳發展取得的成果,根源於對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理解比較深、把握比較准、行動比較自覺。正是由於掌握了解放思想這把利器,深圳才能夠通過改革創新,闖出一片新天地。

深圳認准方向不動搖,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從深圳經濟特區建設一開始,中央就賦予了為經濟體制改革探索道路的任務。在經濟特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對經濟特區朝什麽方向走、怎樣走,曾出現姓「社」姓「資」的爭論,也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干擾。在這些是是非非面前,深圳不為所動,不被干擾,堅定信念和信心,堅持按既定目標走下去。正是有了這種執著,才會有今天的成果。

深圳堅持協調發展,破解發展難題。深圳堅持協調發展的思路,提出加快社會發展,建設「和諧深圳」;轉變發展模式,建設「效益深圳」;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深圳」;以提高生活質量為重點,促進人均財富、居住條件、環境質量、平均受教育程度等達到新的水平;以「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為主題,塑造城市文化。這些富有新意的重要舉措,有助於深圳破解發展難題,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

從經濟特區始建起,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就無處不在。在把握發展方向上,深圳的重大發展戰略,都是經過科學論證提出的,並通過黨代會確定為指導方針。在班子建設上,以「務實、和諧、善政、廉潔」為目標,全面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在基層組織建設上,突破「單位建黨」的單一模式,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積極探索「社區黨建」,哪裏有黨員,哪裏就有黨的組織。在隊伍建設上,以健全反腐保廉體系為重點,大力實施「陽光工程」,重大決策和經濟事項,凡能公開的一律向社會公開,從源頭上防止腐敗。

當前,深圳正處於改革發展關鍵時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圳提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更高的目標。

春風又喚南海潮。黨的十七大吹響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號角,深圳又迎來發展的春天,深圳的明天會更好。

⑦ 30年以來深圳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發展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深圳是中國口岸最多和惟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門戶之一,有著強勁的經濟支撐與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表明,深圳的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列內地城市第一。

1979年的深圳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06元。經過27年建設和發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城市,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罕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速度。
2006年,深圳市國內生產總值達5684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23億元,增長1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72億元,增長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1億元,增長16.2%;進出口總額2374億美元,增長29.9%,其中出口總額1361億美元,增長34.1%,連續14年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經濟規模
深圳經濟總量相當於國內的一個中等省份,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的第四位,是中國大陸經濟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1979年人均GDP僅為606元,到2006年達到8619美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財政收入
2006年,深圳財政收入實現歷史性突破,除上劃中央收入1130.16億元外,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歷史性突破500億元大關,達到500.88億元,比上年增加88.5億元,增長21.46%。
經濟地位
經濟特區建立27年來,深圳由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外貿出口、海洋運輸等多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深圳地處珠江三角洲的前沿,是連接香港和中國內的紐帶和橋梁,是華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樞紐。深圳經濟特區在中國的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方面承擔著重要使命。
深圳為中國內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城市,是經濟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地均產值、人均收入水平和外貿出口總額穩居中國內地大中城市第一;國內生產總值居大中城市第四位;財政收入居大中城市第三位;進出口總額佔中國大陸七分之一,連續12年居大中城市第一,集裝箱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四,深圳國際機場為大陸四大機場之一。
深圳基本建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為基礎,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適應現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值居國內城市首位。
在區域結構上,深圳業已形成的「南軟北硬」、「南高北重」、「東西兩翼旅遊港口」的產業分工布局和特色。南面特區內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四區集中發展金融、物流、高新技術研發、軟體、商貿等「軟產業」,規劃建設新型的都市產業園區,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會展經濟,體現出高新技術、高端產業和高附加值的「三高」特點。北面寶安、龍崗兩區以「硬產業」為主,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引進關乎全市經濟發展前途的大項目、基礎工業項目。東西兩翼利用山海等資源優勢集中發展港口經濟和旅遊經濟。
2004年深圳宏觀經濟調控能力顯著提高,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增強。全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完成年度預期目標情況良好。
深圳經濟發展不斷攀上新台階。生產總值5年實現了2000億元、3000億元兩個台階的大跨越,年均增長15.8%,2004年達到4282.14億元。其中第一次產業增加值12.33億元;第二次產業增加值2211.23億元;第三次產業增加值2058.58億元。人均GDP 79221元人民幣,居全國之首。
深圳正在努力建設一個能有力支持經濟發展、能有機配套產業結構、能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的金融體系,到2010年建成中國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業
深圳銀行、證券、保險業機構密度、外資金融機構數量以及從業人員比例均居全國前列。2006年,深圳金融業總資產達到了1.6萬億元,全市金融業年收入增長率首次超過了GDP的增長率,取得了近10年來最好的成績。
深圳市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對金融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力爭為金融機構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優化的環境和最優質的服務。計劃到2010年,深圳市金融產業增加值達到1350億元,金融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5%以上。

⑧ 詳細介紹深圳發展史的書

深圳市的歷史可分為4個時期:歸附時代,建縣時代,縣境分割時代,建市時期
建市時期:
建市時期1979年2月,國務院發布38號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內把深圳建設成為相當水平的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建設成為吸引港澳遊客的旅遊區;建設成為新型的邊境城市。3月,中央和廣東省委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惠陽地區和省委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直屬省領導。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41號文件,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妥搞好特區建設,並將「出口特區」改為「經濟特區」。從此,深圳正式定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頒發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對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10月,廣東省委宣布恢復寶安縣建制,同時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與廣州市相同。1988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包括財政計劃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2年7月,全國七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通過決議,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有制訂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1992年撤消寶安縣建制,設立深圳市寶安、龍崗兩個市轄區,於1993年1月1日正式掛牌。1998年設鹽田區,3月30日掛牌辦公。

現有羅湖、福田、寶安、龍崗、鹽田、南山6個市轄行政區,24個街道辦事處,19個鎮。福田區位於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人民政府所在地。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10月7日成立。區政府駐深南中路田面。全區總面積78.8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起紅嶺路與羅湖區相連,西至車公廟工業區與南山區相連,南臨深圳河與香港毗鄰,北接寶安區。轄園嶺、南園、福田、沙頭、梅林、華富、香蜜湖7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7.7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5.8萬人。

羅湖區

位於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特區城市開發較早的商業中心區。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1日成立。區政府駐文錦中路。全區總面積74.2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接鹽田區,西至紅嶺路與福田區相連,南臨羅湖橋與香港毗鄰,北連龍崗區。下轄黃貝、蛟湖、南湖、桂園、翠竹、筍崗6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5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7.99萬人。

南山區

位於深圳市經濟特區部。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4日成立。區政府駐南頭。全區總面積150.79平方公里,其中二線為119.4平方公里,二線外31.39平方公里(包括內伶仃島和大鏟島),行政區域東至車公廟工業區與福田區相 連,西至伶仃洋,北背羊台山與寶安工相連,南臨香港。轄沙河、西麗、南頭、南山、粵海、招商、蛇口7個街道辦事處 。總人口44.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0.8萬人。

鹽田區

位於深圳經濟特區東部。該區於1997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區政府駐沙頭角鎮。全區總面積67.36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與龍崗區相連,西接羅湖區,南連香港新界,北接龍崗區。下轄沙頭角鎮,梅沙、鹽田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6萬人。

寶安區

位於深圳市西北部。該區於1992年11月11日建制。區政府駐新安(原寶安縣城)。全區總面積733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接龍崗區,南連南山區、福田區、西臨伶仃洋,北靠東莞市,深圳機場在該區轄區內。全區轄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岩、龍華、觀瀾8個鎮和新安、光明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24.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4.2萬人。

龍崗區

位於深圳市東部。該區於1992年11月11日與寶安區同時建制。區政府駐龍崗,全區總面積940.9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臨大亞灣、大鵬灣、南連羅湖區、鹽田區及香港,西接寶安區,北靠惠州市、東莞 市,大亞灣核電站在該區轄區內。全區轄布吉、平湖、橫崗、龍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鵬、南澳10個鎮。全區總人口98.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6.8萬人。

深圳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春風沐浴,往日的老城區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氣勢非凡的「地王」,綿密林立的高樓大廈,大街上、商場內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華燈初上時那絢麗奪目的霓虹燈……一片繁華欣榮的景象,無處不透露著勃勃生機。即便是見證了特區的發展與成長的拓荒者們,看到這一奇跡也感慨不已

⑨ 深圳地區在經濟發展中有什麼地優勢

1:人力資源優勢
解釋:深圳,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積累了相當多的人才。各行各業的都有。內而且,相當一部容分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人才。
2:信息資源優勢
解釋:當蘋果產品火的時候,你看看,跟蘋果配套的充電器,蘋果皮,保護套,移動電源,幾乎都是深圳生產的,或者是最早的,最好的,都是深圳生產的。當LED技術用於照明的時候,深圳,一年多的時間,又誕生了1萬多家照明公司。這樣的情況不勝例舉。所以,2000年前,深圳製鞋,衣服,工藝品,產業規模很大。之後轉移到東莞,惠州,浙江。2000年之後,電腦周邊產品,是深圳的主項。現在,也轉到浙江了。
3:配套資源優勢
不管是(民用)高端製造業,在全世界商人眼中,都是一塊寶地。廉價產品,老外知道去浙江。但是,哪怕是普通的工藝品,高端一點的,幾乎還是留在深圳,不用說,高端製造了,電子技術,金屬加工,等等,還是主要以深圳為生產中心。
4:服務資源優勢
深圳的服務,還是一流的。不管是飯館,還是打計程車,大家都能感受到,和內地不一樣的。

閱讀全文

與深圳經濟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