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未來
十九大報告對未來發展作了整體部署,十九大報告提到: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我國在2010年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之後,經濟增速開始出現放緩,經濟增速已經從前三十年年均10%以上放緩至2016年的6.7%。未來經濟增速繼續放緩是必然,但增速放緩的幅度和程度就取決於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和鼓勵創新等措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帶來的經濟潛力釋放的情況。分基準、積極及消極三種情景來模擬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在基準情況下,我國經濟改革穩步推進,全要素生產率逐漸釋放,使增速穩中趨緩,經濟增速達到亞洲發達經濟體在同樣人均收入水平時的平均水平。只要我國經濟改革到位,增長潛力得以順利釋放,經濟將完全具備保持平穩增長的能力,經濟增速下降過程較為平緩,有望實現目前全球先進國家進入中上等收入之後的增長狀況。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很高,大約為50%左右。在基準情況下,預計2016-2020年均經濟增速為6.5%;2021-2035年均經濟增速為5%。
在積極情況下,意味著我國經濟改革取得全面成功,使全要素生產率達到改革開放之初的較高水平,增長潛力得到充分釋放,經濟增長狀況將好於基準情況,繼續書寫全球經濟增長奇跡。積極情況出現的前期條件是期間在傳統動能保持高增長的同時,全要素生產率也要恢復到改革開放之初的高水平,而且不能發生任何內外部的風險沖擊。預計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大約在40%左右。這種情景下,預計2016-2020年均經濟增速為6.7%;2021-2035年均經濟增速為5.5%。
在消極情況下,如果各項改革措施難以推進,社會問題逐漸爆發,外部或內部爆發金融風險等沖擊,則會帶來經濟失速的風險,此時經濟增速可能出現持續較快下滑,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預計這種情景發生的概率極低,大約只有10%左右。在這種情景下,預計2016-2020年均經濟增速跌至6.3%;2021-2035年均經濟增速為3.5%;2035-2050年經濟增長可能停滯不前,中間可能會出現階段性負增長。
由於經濟增速是剔除物價波
② 辨析題中國經濟增速進入了中高速增長階段對嗎
對的。
中國經濟的這一變化,與一個叫「新常態」的名詞緊密相關。
新常態,新特徵
實質上就是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
何謂「新常態」?從字面上看,「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
多數專家認為,新常態主要有四個特徵:
——中高速。
「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徵。」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說。
環顧世界,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後,都會出現增速「換擋」現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為9.7%,1973年—1990年期間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間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間,韓國GDP年均增速為8.02%,1997年—2012年期間僅為4.07%;1952年—1994年期間,我國台灣地區GDP年均增長8.62%,1995年—2013年期間下調至4.15%。
「不少國家的經濟增速都是從8%以上的『高速擋』直接切換到4%左右的『中速擋』,而中國經濟有望在7%—8%的『中高速擋』運行一段時間」,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分析,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各個經濟單元能接續發力、綿延不絕,導致發展能量巨大而持久。「比如,當服務業在東部地區崛起時,退出的製造業不會消失,而是轉移到西部地區,推動西部經濟快速增長。」
——優結構。
從結構層面看,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不斷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逐步成為產業主體。
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國等發達國家服務業已佔GDP的80%以上,新常態下,我國服務業比重上升將是長期趨勢。」王一鳴說。
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逐步成為需求主體。
201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從今年上半年數據看,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54.4%,投資為48.5%,出口則是負2.9%。
城鄉區域結構方面,城鄉區域差距將逐步縮小。
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比重達51.27%,數量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城鎮化速度將不斷加快,城鄉二元結構逐漸打破。區域差距也將逐漸拉近。
收入分配結構方面,居民收入佔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長9.8%,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6%,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僅為7.4%和7.5%。在新常態下,這種情況將發生改變。瑞士信貸2011年發布的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的工資收入年均增速將達19%,超過GDP增速。
在這些結構變遷中,先進生產力不斷產生、擴張,落後生產力不斷萎縮、退出,既涌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也使一些行業付出產能過剩等沉重代價。
——新動力。
從動力層面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1998年至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今年1至5月僅為5.8%。「製造業的持續艱難表明,隨著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價格上揚,過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把發展動力轉換到科技創新上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說。
——多挑戰。
從風險層面看,新常態下面臨新的挑戰,一些不確定性風險顯性化。
樓市風險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6%,銷售額下降6.7%,截至7月底,46個限購城市中已有超過半數城市放鬆限購,對比過去房價「越調越漲」的火熱情形,當下樓市確實有點冷。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但樓市風險、地方債風險、金融風險等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這些風險因素相互關聯,有時一個點的爆發也可能引起連鎖反應。
「綜合這些特徵不難看出,我國當前的經濟新常態,實質上就是經濟發展告別過去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王一鳴說。
新常態,新因素
中國經濟「做不到」「受不了」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
談到新常態的成因,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經濟學概念——潛在增長率。
潛在增長率是一國(或地區)一定時期內在各種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條件下所能達到的經濟增長率。潛在增長率是理想狀態下的增長率,GDP增速往往圍繞潛在增長率合理波動。
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潛在增長率下降將成必然趨勢。
這是因為,潛在增長率主要由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等因素決定。從勞動投入看,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第一次出現絕對下降,專家預測從2010年至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900多萬人,這意味著全社會勞動投入增長將逐步放緩。從資本投入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另一面,是被撫養人口增加,撫養支出上升,過去我國人口負擔輕,可以維持高儲蓄率,從而帶來高投資,今後隨著儲蓄率的下降,可用於投資的資本增長也將放緩。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也難以大幅提高。
潛在增長率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更何況,當一個經濟體成長起來後,總量和基數變大,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其絕對值要比過去大很多,所以維持「永動機」式的長期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去年我國GDP增速雖然只有7.7%,但GDP增量已相當於1994年全年GDP總量,也超過名列世界第17位的土耳其的GDP總量。
說清了潛在增長率,也就明白了新常態因何而生——
從速度層面看,由於潛在增長率下降、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中國經濟「做不到」「受不了」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必然會換擋回落。
從結構層面看,隨著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供給下降,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耗費資本、土地等要素較多、能耗較高、污染較大的一二產業比重將下降,較少依賴資本、土地等要素、消耗較低的服務業將駛入發展快車道,從而帶來產業結構的優化。
由於勞動力、資源等製造業成本上漲,出口競爭力將減弱,由於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儲蓄率降低,投資能力也將降低,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會保障完善,消費需求將持續較快增長,從而帶來需求結構的優化。
「當東部土地稀缺、勞動力匱乏後,相關產業會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最終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區域結構」,范劍平說。而城鎮化提速、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優化城鄉結構。
隨著勞動力供給減少,勞動者在就業市場上越來越成為「稀缺品」,而在服務業佔主導的經濟結構中,人力資源更為重要,這些因素都將推動勞動工資提高、收入分配結構優化。
從動力層面看,過去,低廉的生產要素價格成為驅動中國這一「世界工廠」快速運轉的重要動力,時至今日,這些要素價格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倒逼中國經濟轉向創新驅動。
從風險層面看,風險顯性化並非經濟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因為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很多原來在高速增長期被掩蓋的風險開始暴露出來。
比如,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會削弱人們的投資信心,過去積累的樓市泡沫和風險就凸顯了出來;在樓市下行預期下房地產企業會暫停購買新的土地,導致以土地財政為重要來源的地方財力緊張,地方債風險就會顯現;而房地產市場不景氣,銀行的相關貸款就會埋下金融風險的隱患。
建議你從中摘錄部分內容作為辨析題答案。
希望能幫到你。
③ 美國經濟發展增速,我們該如何重塑中國新經濟
一、製造業回歸
美國經濟政策的核心就是讓製造業回歸美國,這能帶來幾大好處:1、增加就業;2、增加稅收;3、增加出口;4、提高美國經濟增速。美國上半年經濟高增長,說明這個策略發揮了作用。
在過去,美國經歷了數十年的去工業化浪潮,服務業和高科技成為美國經濟的支柱,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不僅統治了製造業,還對美國的科技優勢造成了沖擊,美國感受到了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危機感,因此它做出了應對!
目前,中國的困境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是一個出口型國家,美國又是我們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僅2017年從美國獲得的貿易順差就高達2758億美元!雖然短期內中國出口和中國製造影響不大,但長期看,如果我們應對不力,我們將迎來最黑暗時刻!
④ 中國經濟從高增速轉向高質量發展了嗎
據報道,2017年我國經濟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整體形勢版好於預期:得益於全球經權濟復甦與外貿環境轉好,凈出口對增長貢獻由負轉正。
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預計2018年貨幣政策難有大幅放鬆,預計市場利率仍將在高位維持較長時間。預計未來財政政策將更加有效,財政支出不斷優化,將更多地向支持實體經濟和支持改革的方面傾斜。
⑤ 如何正確看待近兩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速
近兩年中國經濟是穩步增長,雖然增長率略微有所下降,那是因為中國的基數已經很龐大了,6%以上的經濟增長已經相當不錯了
⑥ .我們應當如何全面、客觀地看待經濟增速放緩
當前,我國經濟出現了明顯減速的態勢,但是,穩增長預調微調政策的出台有助於防止經濟過快下滑,我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的情況,經濟增速仍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一是後金融危機時期刺激政策退出、經濟向自主增長動力回歸,但新增長點正在培育,尚不足以支撐拉動經濟增長進入新的擴張期,經濟運行正處於下行階段,因此經濟減速就具有周期性特徵。二是我國經濟增長面臨著結構調整的關鍵期,企業正處於升級轉型的陣痛期,勞動力、資源等低要素成本優勢逐漸喪失,特別是東部地區不僅外部需求不足,而且中低端產業要轉移到中西部地區,而新興產業尚不成熟,因此經濟減速具有結構性因素。三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的演進和經濟規模的擴大,我國潛在經濟增長水平呈逐步放緩趨勢。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逐步轉向了中速增長階段,這符合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四是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經濟仍屬較快增長。第一季度,美國、日本經濟環比折年率增長1.9%和4.1%,而歐元區是零增長,我國GDP增速是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再看主要金磚國家,第一季度印度、俄羅斯、巴西和南非GDP分別增長5.3%、4.9%、0.8%和2.1%,均大大低於我國增長水平。五是經濟減速也是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今年政府制定的GDP預期目標是7.5%,較往年有所降低,其政策意圖在於與「十二五」規劃目標逐步銜接,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盡管近期經濟減速明顯,第二季度GDP增長7.6%,全年實現7.5%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因此,要辯證理性地看待經濟減速,在就業形勢基本穩定的情況下,不必為經濟適度放緩而過分擔憂。經濟適度放緩有助於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有助於轉變發展方式,應堅定地執行國家既定的調控目標,而不應期望經濟一減速,國家就出台刺激政策救市,信貸方面「開閘放水」保增長,那樣,企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就會前功盡棄。從短期來看,我國經濟有望在下半年企穩回升,但是我國已進入中速增長階段,經濟增速難以再回到兩位數以上。從中期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綜合國力有望邁上新台階。
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把握「穩增長」政策力度的難度較大
當前,社會各界對如何適度把握「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存在較大意見分歧。部分地方政府、工業主管部門等認為,當前企業經營等實體經濟形勢異常嚴峻,應當進一步加大經濟刺激力度;而部分專家學者、金融主管部門等認為,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根本問題是結構性問題,應當把「調結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既有金融危機影響下經濟增長處於下行階段的周期性因素影響,也有處於產業轉型升級陣痛期的結構性因素影響;既有外部需求大幅減弱的因素影響,也有房地產調控使得相關產業發展低迷的因素影響;既有發展階段演進和經濟總規模擴大後增速逐步放緩的規律性因素影響,也有政府為了提高經濟質量有意調控增速的因素影響。因此,各種復雜因素交織在一起,給判斷經濟形勢和作出宏觀決策帶來了較大困難。
房地產調控面臨兩難境地
當前我國房地產調控取得了一定成效,房價過快上漲的局面得到初步控制。但是,過去幾次越調控房價越高的經歷,使得我國房地產政策有可能陷入「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講就是指當政府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降息傳遞出貨幣政策轉向寬松的政策信號,使得房地產市場預期發生了較大改變。盡管有關部門一再強調房地產調控政策取向不變,但居民購房意願明顯增強,5月份以來住宅成交量和土地出讓成交量環比明顯上升。當前,房地產調控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為了防止經濟減速過於明顯,需要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房地產成交量放大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房地產調控尚未取得根本性成效,一旦房地產成交量連續放大有可能帶動房價回升,房價反彈將使民眾再次失望,房地產調控有前功盡棄的風險。
企業經營異常困難
今年年初以來,我國工業企業面臨多重因素的影響,經濟效益出現大幅下滑。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2.4%,增幅同比減少了30.3個百分點。一是世界經濟復甦疲軟使得工業品出口需求不旺;同時,房地產調控、汽車限購以及家電刺激政策退出等使得工業品國內需求明顯不足。二是企業普遍面臨著勞動力、能源資源、環境保護等成本上升,以及融資成本過高等沉重包袱。三是目前大多數工業企業都面臨「去庫存化」和「去產能化」的雙重壓力,在企業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下,不僅缺乏可盈利的投資增長點,而且缺乏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正處於陣痛期。
產業發展缺乏增長引擎
短期內,需求降溫導致相關行業工業品需求和價格下降,工業企業面臨去庫存壓力。中期看,企業為房地產、外需配套與服務的產業體系與生產能力擴張過快,鋼鐵、建材、家電、紡織等行業產能過剩,部分企業處於「去產能化」階段。同時,由於技術、體制等因素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雖然部分企業為節能減排、降低土地、勞動力等成本,開始更新設備和用機器替代勞動力,部分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過程中也在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但全面的設備更新投資周期沒有出現,製造業發展缺乏新的增長引擎,仍將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
下半年我國經濟有望逐步企穩回升
下半年,支持我國經濟逐步好轉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歐債危機救助思路出現了重大轉變,由「財政緊縮」轉為「財政緊縮與刺激增長」並重,歐盟首腦峰會決定,歐洲穩定機制(ESM)將可直接向銀行注資,可通過購買重債國國債來壓低其融資成本,推出1200億歐元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這將有望遏制歐債危機的惡化勢頭,加上2011年「前高後低」的基數,我國外貿出口增速有望好於上半年。二是下半年工業企業「去庫存化」將逐步趨於結束,工業生產有望穩步回升。三是商品房銷量回升將帶動相關產業的反彈。四是近期「穩增長」政策措施將會逐步見效。五是中國經濟先行指數已經連續5個月反彈,預示著經濟將可能築底企穩。當然,考慮到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會有根本性變化,以及工業企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等問題,經濟反彈的幅度有限。
此外,下半年我國物價上漲壓力將明顯減輕。一是近期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全面大幅下挫,將明顯減輕我國輸入性通脹壓力。二是熱錢流入減少甚至凈流出,外匯占款投放流動性減少,以及有效貸款需求不足將抑制整體流動性水平。三是目前我國蔬菜和豬肉價格降幅明顯,夏糧有望再次增收,作為最重要的新漲價因素——食品價格上漲將得到一定控制。四是居民消費價格基數因素大大縮小,下半年翹尾因素由上半年的2個百分點縮小至0.4個百分點。因此,全年物價調控目標可順利實現。當然,大部分城市天然氣、水、電等能源資源價格改革進程加快將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物價水平;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物價的推動作用依然存在;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歐美國家一直保持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全球貨幣流動性充裕,如果下半年世界經濟企穩回升,不排除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有反彈的可能。
政策建議
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關系
一是認真落實以減稅為主的財政政策,無需再次出台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現有預算內支出重點投向農田水利、保障房、民生工程以及節能減排項目等領域;同時,應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力度。二是繼續保持貨幣政策預調微調力度,根據外匯占款增長變化,繼續適時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根據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繼續適度下調基準利率水平;大力推進利率、匯率等金融改革步伐;注重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積極應對全球主權債務危機。
進一步細化差別化房地產調控政策
一是堅持房地產調控取向不動搖。堅持限購、限貸政策不變,嚴厲打擊房地產投機行為,特別是審慎處理地方政府變相放鬆房地產調控的政策,防止房地產市場陷入「塔西佗陷阱」。同時,加快推進房產稅試點和推廣工作,逐步扭轉商品房作為財富分配工具的金融屬性。二是通過控制地價、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和調整普通商品房認定標准等支持居民剛性購房需求。三是從土地、資金等方面支持中低價位、中小戶型普通商品住宅的建設,達到短期穩定經濟增長,長期防止房價反彈的目的。
採取切實措施努力減輕企業負擔
一是完善和落實好現有結構性減稅政策,抓緊研究制定更大力度的結構性減稅方案。制定落實企業減負監督考核機制,對企業稅費等負擔不降反升的地方主管部門給予嚴厲懲處,而對企業減負成效顯著的地方主管部門給予相應的獎勵。同時,逐步改革各級稅務部門稅收徵收任務目標制,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經營越困難稅費攤派任務越繁重的問題。二是努力減輕企業資金成本負擔。需要通過進一步下調貸款基準利率,特別是著力清理和規范銀行貸款過程中的擔保、保險和顧問等各種收費,大力緩解企業過高的融資成本。
著力培育新的產業增長引擎
一是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同時輔以信貸、利息優惠政策,支持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等項目,盡快培育產業發展新引擎。二是當前企業為應對勞動力、能源、環境成本上升壓力,在採用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先進節能減排設備等方面有巨大技術升級和更新改造需求,商業銀行要對企業技術改造項目重點予以信貸資金支持,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資金對技改投資的支持力度。三是全面落實「新非公36條」實施細則,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教育、醫療等領域,進一步培養經濟自主增長動力。
⑦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怎樣的形式的論文
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怎樣的形勢,我覺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還是比較好的,現在國民經濟正在逐漸的恢復。
⑧ 廣州市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增速放緩慢了嗎
發展增速沒有緩慢而是比以前更快,因為現在人們的消費能力都在每年倍增。
⑨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