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浙江台州市的經濟發展在浙江省內有什麼成績
據去年數據表明,台州的經濟發展很快,排名省內第六名,成績相當傲人,後期還會有不錯的發展。
② 產業集群對台州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是產業集群的內生性。台州產業集群的萌芽、壯大、升級都紮根於本土,與本地的產業歷史密切相關,與本地的社會文化密切相關,與本地的要素稟賦密切相關。塊狀經濟萌芽時期在產業選擇上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一旦選擇就有了路徑倚賴,產業優勢被不斷強化,從而形成區域新的產業稟賦。二是主導產業的關聯性。台州產業集群不是單個行業的企業集群,而是產業之間具有很強關聯性的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如模具行業對塑料行業具有直接的支持作用,對汽車摩托車、縫制設備、家用電器的塑料配件生產具有很大的支撐作用。三是產業升級的連續性。改革開放以來,台州走過了持續的產業升級歷程,工業產值比重最高的行業從食品飲料業轉到服裝皮革業再到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支柱行業的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升級的成效相當明顯。
③ 台州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前景
1、浙江海洋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我們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台州在浙江海洋經濟格局中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計劃安排海洋經濟重點項目148個,總投資超過4700多億元,預計「十二五」投資2500億元,將成為台州今後一個時期最大的競爭優勢,也為我們開發區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2、台州沿海開發戰略的實施為開發區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開發區濱海區塊是我市沿海產業帶建設先行區、開發區工業經濟的主戰場,也是今後二十年台州市區工業發展最重要的載體和平台。這里將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功能突出、配套服務完善、環境優美的城市新區。
3、區內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的實施為開發區發展帶來重大商機。濱海區塊新材料工業園規劃用地500畝,工業總投資20億元,目前已落戶2個項目,投資7億元,明年將建成投產。這些都將極大帶動配套產業發展,也帶來民間資本的投資機遇。
④ 浙江台州市都包括哪幾個縣市 人口及經濟發展狀況
椒江、黃岩、路橋三個區,臨海、溫嶺兩個縣級市,玉環、天台、仙居、三門四個縣
600萬人口 2011 年, 全市實現生產總值 2794.91 億元
⑤ 浙江台州經濟情況
我是溫嶺的,台州經濟最好的就是溫嶺了!2008年中國城市GDP排名
1.上海 直轄市 上海 10296.97 中國第一個GDP過萬億的城市
2 北京 直轄市 北京 7870
3 廣州 副省級 廣東 6068.41 廣東省GDP最高的城市,同時也是GDP最高的中國副省級城市
4 深圳 副省級 廣東 5684.39 中國GDP最高的非直轄市及省會城市
5 蘇州 地級市 江蘇 4820.26 江蘇省GDP最高的城市,中國GDP最高的地級城市
6 天津 直轄市 天津4337.73
7 重慶 直轄市 重慶 3486.2
8 杭州 副省級 浙江 3440.99 浙江省GDP最高的城市
9 無錫 地級市 江蘇 3300
10 青島 副省級 山東 3206.58 山東省GDP最高的城市
11 佛山 地級市 廣東 2926.72
12 寧波 副省級 浙江 2864.5
13 南京 副省級江蘇 2774
14 成都 副省級 四川 2750 四川省GDP最高的城市
15 東莞 地級市 廣東 2624.63
16 武漢 副省級 湖北 2590 湖北省GDP最高的城市
17 大連 副省級 遼寧 2569.7 東北地區及遼寧省GDP最高的城市
18 沈陽 副省級 遼寧 2482.5
19 煙台 地級市 山東 2402.1 山東省GDP最高的地級城市
20 唐山 地級市 河北 2362 河北省GDP最高的城市
21 濟南 副省級 山東 2185.1
22 哈爾濱 副省級 黑龍江 2094 黑龍江省GDP最高的城市
23 石家莊 地級市 河北 2064 河北省GDP最高的地級城市
24 鄭州 地級市 河南 2001.5 河南省GDP最高的城市
25 泉州 地級市 福建 1901.42 福建省GDP最高的城市
26 溫州 地級市 浙江 1834.38 浙江省GDP最高的地級城市
27 長沙 地級市 湖南 1790.66 湖南省GDP最高的城市
28 南通 地級市 江蘇 1758.34
29 長春 副省級 吉林 1741.2 吉林省GDP最高的城市
30 濰坊 地級市 山東 1720.88
31 紹興 地級市 浙江 1678.19
32 福州 地級市 福建 1656.94
33 淄博 地級市 山東 1645.16
34 大慶 地級市 黑龍江 1620.3
35 常州 地級市 江蘇 1560
36 台州 地級市 浙江1467.48 台州民營經濟的比重佔了台州經濟總量的97%以上,高於同省的 寧波70%,紹興96%的比重水平。高程度的私有化也促使台州擁有了雄厚的民間資本和發達的金融放貸業。據十年前有關部門統計,僅路橋小小一個區的私人企業,總資產上億元的有18家,上千萬的有2800多家,至於那一些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更是多如牛毛。台州雖然是個新興的城市,名氣不大,但起點高,發展迅猛。僅2002年,台州就以13.8%的增速名列浙江省首位。2003年年,台州的人均收入水平超過杭州、寧波、上海、北京,躋身浙江省上半人均收入第二,全國人均收入前十名的位置,成為了繼杭州、寧波、溫州後的浙江又一大城市 。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列長三角地區第一位。
最後入隊的「小弟」最有錢,浙江省台州市後來居上,以居民人均收入9940元居位長三角16城市之首。台州是2005年4月份才被正式接納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然而,台州市這個最後入隊的長三角16城市中的「小弟弟」,卻在今年上半年長三角16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排行中排在了首位。今年上半年,台州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高達9940元,比排在第二名的上海市高出280多元,居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首位。
今年上半年,台州市實現生產總值600億元,同比增長13%。生產總值的增長帶來了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台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10.7%,達到了9940元,其中,溫嶺和玉環的居民收入都超過了1萬元,分別為11908元和10503元。
上半年,長三角城市居民收入平穩快速增長,16個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12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千餘元,增速均值達到14.5%。在長三角16個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排行中,除上海外,前七位均為浙江省的城市。它們分別是紹興(9425元)、寧波(9381元)、杭州(9055元)、舟山(8665元)、湖州(8645元)。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965.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3.54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1037.47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794.26億元,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6.6:53.9:39.5調整為6.8:52.8:40.4。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為34374元,比上年增長8.7%,按年平均匯率折算已達4949美元。
2008年,市區實現生產總值714.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4%。市區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6983元,比上年增長7.5%。
2008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935.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增幅比上年回落7.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60.86億元,比上年增長13.2%。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59.58億元,比上年增長4.4%,增幅比上年回落12.3個百分點。
2008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9.71億元,比上年增長1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1%。
全年共接待旅遊總人數2605.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3%,其中入境旅遊人數10.38萬人次,增長11.5%。實現旅遊總收入208.59億元,比上年增長19.0%,其中旅遊外匯收入7047萬美元,增長13.7%。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38.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5%。
全年新簽外資項目38個,項目總投資4.35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2.7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6.6%,實際利用外資2.3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3.3%。
2008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574.06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95.38萬人,女性人口278.68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6.0:100。全年共出生6.53萬人,死亡3.4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42%,比上年回落0.53個千分點,死亡率為6.0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39%,比上年回落0.8個千分點。總人口中市區人口152.75萬人。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8元,比上年增長8.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5%。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180元,比上年增長10.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鄉鎮街道資料截至2005年12月31日;面積、人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7)》,人口截至2007年底。
台州市 面積9413平方千米,人口560萬人。轄3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椒江區市府大道市民廣場東100米。
椒江區 318000面積 276平方千米,人口 48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海門街道青年路404號。
黃岩區 318020面積 988平方千米,人口 58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東城街道縣前街22號。
路橋區 318050面積 274平方千米,人口 43萬人。區人民政府駐路北街道管淋村。
臨海市 317000面積 2171平方千米,人口112萬人。市人民政府駐古城街道東方大道。
溫嶺市 317500面積 836平方千米,人口115萬人。市人民政府駐太平街道人民東路128號。
三門縣 317100面積 1072平方千米,人口 41萬人。縣人民政府駐三門縣海游鎮湫水大道9號。
天台縣 317200面積 1426平方千米,人口 56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始豐街道玉龍路1號。
仙居縣 317300面積 1992平方千米,人口 47萬人。縣人民政府駐環城西路50號。
玉環縣 317600面積 378平方千米,人口 40萬人。縣人民政府駐珠港鎮東城路6號。改革開放以來,溫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形成了機制靈活、市場活躍、民資豐厚等鮮明的區域經濟發展特色,是浙江省優先培育的中等城市,省 17 個擴權縣之一,先後獲「 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國明星縣(市)」、「全國農民收入先進縣市」、「全國科技先進縣市」、「全國質量興市先進縣市」和全省目前唯一的 「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稱號。 2004 年, 全市實現生產總值 291.8 億元,增長 13% ,居全省第 4 位;財政總收入 20.32 億元,增長 13.8% ,居全省第 7 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 10.46 億元,增長 20.3% ,居全省第 10 位;農民人均純收入 7026 元,增長 6.6% 。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 33 位和 11 位。 2005 年第一季度全市生產總值 64.44 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11.2% ;今年 1-5 月份財政總收入 9.77 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 5.02 億元,同比增長 1.8% 。轄太平、城東、城西、城北、橫峰 5 個街道,澤國、大溪、松門、箬橫、新河、石塘、濱海、溫嶠、城南、石橋頭、塢根 11 個鎮,面積925.8平方公里,人口 116 萬,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縣市之一。
⑥ 台州人文精神對台州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弘揚人文精神 彰顯軟實力靈魂
「軟實力」是相對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硬實力」而言的,指一地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的影響力與感召力。其中人文精神是最具本源的因素,寓無形於有形,影響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區域發展過程中,人文精神深刻影響人的精神面貌、文化形態和發展模式。增強和提升軟實力,最根本的是要致力於人文精神的傳承、改造和創新。「敢冒險、有硬氣、善創造、不張揚」是對台州人文精神特徵的鮮明概括,並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弘揚台州人文精神,有利於提升台州軟實力建設,推動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一、順勢而為,鑄就「台州魂」
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在特定的資源稟賦環境中、社會歷史條件下,為謀求可持續發展,在長期的文化創造過程中積淀、整合、提煉出來的。選擇怎樣的發展模式,走怎樣的發展道路,離不開當地特定的資源環境、生活方式和人文基礎。馬克斯·韋伯在他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認為新教倫理觀,如誠實、守信、勤儉、敢冒風險等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前提條件。諾斯(1994)指出,決定製度變遷的漸進性特徵主要是由非正式制度的演變的漸進性決定的,即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習慣習俗、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以及意識形態等。改革開放以來,台州人民勇立潮頭,敢於創新,堅持以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為先導,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發展道路,造就當下具有強大張力的優勢產業、充滿競爭活力的發展機制和富有獨特魅力的台州精神,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沿著制度變遷原有路徑和既定方向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善創造、重實干、勇開拓」對於台州較早確立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的經濟發展道路,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善創造」成就台州騰飛
台州地處高山與大海之間,土地資源稀缺,交通不便,又處海防前線,國家投資少,國有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緊張的人地關系迫使台州人敢闖、敢冒,形成了務實、靈活、創新的人文精神。也正是這種善創造的人文精神,促使台州人突破改革開放之初各種制度和觀念的桎梏,克服資源、人才、資金短缺等障礙,為台州經濟起飛創造了先發優勢。
早在八十初,台州創造性的提出實行「三大開發」(開發荒山、荒灘、荒水),發展「兩水一加」(發揮台州「水產、水果」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興辦農產品加工業),開展「兩建一出」(建築業、建材業和勞務輸出)、收舊利廢等,有效地突破資源和制度的限制。利用發達的加工業,大力興辦各類市場,走出了一條資本原始積累的創新之路。利用民間的「做會」傳統,通過「合夥經營」和「打硬股」的形式,最終在全國率先形成股份合作制經營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工業發展資金不足的難題。專業人才的匱乏,迫使台州人較早地開始「對外引智」,打破人才流動的制度性制約,外聘滬杭等地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星期日工程師」。
台州的創新精神還體現在民主政治建設上,溫嶺的「民主日」、玉環的「民主聽證會」、路橋的「民情夜談會」等基層民主政治形式的出現,通過鼓勵群眾表達自身利益訴求和願望,實現了干群之間溝通渠道的暢通。經過長期的實踐深化,形式不斷完善,形成「民主懇談」制。「民主懇談」使台州基層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上升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與此同時,黨代會常任制和「全程辦事代理制」等創新舉措,在全省乃至全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現了以民間和政府的互動、聯動為途徑,以「民營經濟、民辦文化、基層民主政治」的協調發展為重要特徵,以實現富民強市為目標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模式。
(二)「重實干」成就製造台州
台州所處的浙東南,歷史上是浙東學派、永嘉學派等注重事功的學派的重要發源地。無論是以葉適為代表的「務實而不務虛」的永嘉學派,還是以陳亮為代表的「才德雙行、義利雙行」的永康學派;無論是以呂祖謙為代表的「切於實用」的金華學派,還是提倡個性自覺和主體能動的陽明心學,他們的思想精髓就是重功用、重實利,主張「通商惠工」,形成了「義利並存、工商皆本」、否定和突破「重農抑末」的傳統經濟觀。這些都塑造並強化了台州重商創業,較少受傳統制度約束,強調結果,務實而善操作的文化精神底蘊。
「重實干」體現了台州人對市場敏感,反應快,善於把握發展機遇。改革開放之初,抓住「短缺經濟」的機遇,放手發展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抓住國家實施沿海開放開發戰略的機遇,用足用活國家的政策,實現了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張,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台州塊狀經濟。抓住全球產業梯度轉移的有利時機,做大做強台州的製造業。目前,汽車摩托車及其配件、醫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電器、服裝機械、水泵閥門、工藝美術、食品飲料、鞋帽服裝等九大支柱行業的產值已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5%以上,汽摩及配件、醫葯化工、模具塑料、縫制設備、家用電器為台州的五大主導行業,呈現出產業集群化、企業大型化的趨勢,有48個工業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國內第一。至今已獲得「中國化學原料葯出口基地」、「中國塑料日用品之都」、「中國水泵之鄉」、「中國閥門之都」、「中國工藝品之都」等9個國家級之都稱號。其中,汽摩及配件行業以吉利汽車和錢江摩托為龍頭,有生產企業4500多家,80%以上的配件都可以在台州加工完成,配套能力強。
台州的活力在民間,台州經濟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和龐大的群體陣容。全市有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近30萬家,平均每二十人就有一個創業者,位居全國前列。在公布的2005年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台州被認為是文化競爭力較強,排名第十三位,其創業精神和創新氛圍等比較有利於經濟發展。可以說,台州的人文精神營造了一個人人想創業、能創業的發展環境,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創業活力。
(三)「勇開拓」成就青藤經濟
台州地處東海之濱,海岸線為浙江省之最。自漢置回浦縣始,三國吳設臨海郡,並在此首航台灣,那種不畏艱險,開拓進取,勇立潮頭的海洋文化。形成了台州人四海為家,闖盪世界的文化特質,奠定了台州人勇於開拓、敢於冒險的精神,鑄就了另類的經商意識。海洋文化形成了台州人動態的思維習慣,同時歷經台風災害磨練,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抗台精神」不斷散發新的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成千上萬的台州人背井離鄉、走南闖北,修鞋、彈棉花、雞毛換糖和從事販運、建築等,尋找計劃經濟體制中的市場縫隙,這既有資源匱乏的客觀動因,更多的是根植於性格中敢闖敢冒、務實重商海洋文化的內在沖動。隨著創業資本不斷積累,從「貨郎擔」到台州商人、企業家,從個人的、小規模的活動發展到有組織的商業網路,全國各地不斷涌現台州人的市場、台州企業、台州街、台州商人聚集地,他們的觸角已伸向農業、資源開發、製造業、建築、房地產、物流、基礎設施等各個領域,投資規模日益擴大。台州商人不僅遍布全國,還延伸到了國外,進入國際經濟的舞台,從市場、營銷網路、生產基地、技術、品牌、人才等多個方面走向國際化。據統計,台州現有境外企業300多家,境外常駐人員600餘人,從業人員1000多人,分布在美國、俄羅斯、越南、墨西哥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48個,中方投資額1892萬美元,帶動出口38680萬美元,同比增長22%。為適應更高層次創業和合作的需要,台州在外創業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在上海、鄭州、沈陽及境外的阿聯酋、俄羅斯等地建立台州異地商會40多個,通過團隊的力量來解決原來單個商戶難以解決的問題,實現信息、資源、利益共享,團結起來,形成合力,共同發展。
在外創業的台州人經濟是台州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百萬在外創業的台州人是台州對外開放的重要力量,在外創業積累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又反饋鄉梓,台州人經濟就是「青藤經濟」。台州有100多萬人在外經商辦企業,台州產品50%以上銷往國外,有力地促進了台州的對外交流合作和開放。可以說只要有市場,就有台州商人。
二、蓄勢待發,考驗「台州魂」
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提出了要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目標,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要求,市三屆二次黨代會提出了實施軟實力戰略,是對台州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向的重大突破。善創造、重實乾和勇開拓實現了台州經濟跨越式發展,這些也構成台州發展軟實力的靈魂。但是應該看到,在新的歷史時期,發展目標、環境和要求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台州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在新的形勢下,需要與時俱進、深化完善、不斷升華,面臨著亟待釐清把握好以下三個關系。
(一)把握好破「舊」與立「新」的關系
在創業之初,不等不靠,敢創敢冒,為台州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台州經濟長期發展形成了以小取勝、以多取勝、以價取勝、以量取勝的發展格局。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環境逐步趨於規范化、制度化,長期以來敢幹敢闖、靈活變通的創業精神在規范化和制度化發展時期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其負面效應,發展的無序、惡性競爭,法制意識薄弱、人們契約、信用意識的淡薄等一系列因素制約了地方經濟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市場體制和現代化社會的理性、規范相沖突。同時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配套的公共服務不到位,行政效率有待提高,市場監督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這些都需要通過實施「軟實力」戰略,在繼承中求創新、創新中求發展、發展中求突破。
(二)把握好台州特色與國際慣例的關系
台州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大多數企業注重親緣、實行家族式管理的經營模式,這與現代工業發展趨勢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相適應。台州人頑強地從市場的夾縫中創業,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不等不靠的獨立意識,造就了民營經濟的體制創新優勢以及塊狀經濟的發展。但也正是這種不依賴外生力量的傳統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台州的招商引資工作。應對外來人口和外來文化採取開放、包容和接納的心態。在區域發展上,長期以來形成的以縣域經濟發展為主體的觀念和發展格局,與城市化發展、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構建大台州的要求不相適應。這些都需要通過實施「軟實力」戰略,以國際視野,在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實現國際國內合作,區域協同發展。
(三)把握好「經濟人」與「社會人」的關系
基於生存的需要,台州人具有強烈的嚮往致富的創業沖動,「講求實效、注重功利」的傳統價值觀為民營經濟和台州的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積累,要素和環境容量的制約不斷加劇,市場主體不斷成熟,社會結構日趨多元。構建和諧社會對市場主體創業的目的、創業的手段和方式、財富的使用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對社會成員生活的意義、社會的責任等非物質追求提出更高要求,道德問題、功利主義思想面臨現代文明進步的考驗。這些都需要通過實施「軟實力」戰略,逐步實現從「經濟人」向「社會人」回歸。
三、乘勢而上,升華「台州魂」
提升軟實力靈魂,培育與提前實現現代化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觀念,必須實現以下三個方面的轉變:
(一)個體發展實現自發向自覺轉變
塑就良好的價值評判標准。改革開放以來,台州「民間誘致政府增進」的漸進式變革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台州傳統文化精神中所謂「講求實效、注重功利」這樣一種價值傳統。這種價值傳統使得台州人能夠以一種務實的態度來對待原有的經濟體制的一系列規則,以有利於生產發展和經濟績效提高作為衡量制度創新的標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台州不僅要關注效果和利益,更應關注自身發展是否對外部環境產生負效應。加強公民意識培養,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形成人對生命價值的終極關懷。
塑就公允的行為處事准則。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將現代社會理性、規范來作為一個人行為處事的基本准則,將節約、廉潔、負責任、尊重、和平、文明等作為每一位台州市民的行為處事准則而加以倡導。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道德教育活動。注重市民文明習慣的養成,深入宣傳《台州市市民守則》和「七不」日常行為規范,大力推行基本禮貌用語和基本文明禮儀,使廣大市民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加強普法教育活動,宣揚遵紀守法和利用法律保護意識,培育理性公民。
塑就公認的社會榮辱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台州人民應當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樹立良好形象,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踐行者,實踐的優秀典範。社會輿論應以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樹立正面形象,引導人,教育人,成就人。充分發揮觀念先導作用,與時俱進強化精神動力。
(二)企業發展實現創業為先向價值為上轉變
實現價值取向的正當化。樹立良好的企業文化,即在追求和實現企業利潤的同時,更注重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提升企業主和員工的整體素質,塑造團結協作、服務至上、用戶至上的共同價值觀。在我們台州眾多的企業中,樹立典範,宣傳和推廣具有優秀價值取向的現代台州企業。
實現企業治理的現代化。積極推動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治理制度,鼓勵民營企業的產權制度創新,加快民營企業的管理制度創新,促進民營企業的人才資源開發,加強民營企業家的整體素質提升。加快民營企業的傳承製度改革,將成為台州民營經濟再創輝煌的關鍵所在。
實現財富品質的高級化。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不斷增長,企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對待財富和創造財富、培育企業和企業家同樣重要。我們必須進行從「草根」到「貴族」的蛻變。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學習型社會,創辦企業家論壇等,把造就一代「開放開明、敢闖敢冒、守法守信、創業創新」的新台商作為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將其納入民營經濟再跨越的實踐當中。
(三)區域發展實現本土意識向一體化發展觀的轉變
樹立大台州一體化意識,有利於整合資源,加快區域共同發展。由於受歷史、文化、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我市區域城鄉差距、南北差距逐步拉大,發展的不平衡性非常突出。為此,要深入實施「台州南北協作工程」,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只有台州一體化的框架下,修編規劃,南北之間的各自優勢劣勢才能進行合理的「消長、對接、整合、優化」,才能使台州南北形成「良性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樹立大台州一體化意識,有利於增強凝聚力,增加發展原動力。區域形象是軟實力水平的綜合反映。進一步提高台州的凝聚力,區域內的個體,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撤地建市」後,極大地推動了台州城市化進程,並通過城市化與工業化的互動,為產業集聚和民營企業的進一步擴張提供基礎。樹立台州整體意識,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向心力,協調各縣(市、區)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才會有最優的路徑選擇。
樹立大台州一體化意識,有利於提升整體形象,增加對外吸納能力。堅持以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為先導,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發展道路,做強做精優勢產業、保持充滿競爭活力的發展機制和富有獨特魅力的台州精神。要緊緊抓住長三角加速崛起、溫台沿海產業帶加快建設的有利時機,大力提升產業層次和積極調整優化布局,進一步確立和提升中心城市的龍頭地位提升城市競爭力,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的聯動發展。充分利用台州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並已納入國家「長三角」區域規劃范圍的機遇。加強對外合作,擴大台州的對外影響,為推動台州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⑦ 為何在浙江人眼中,台州總不如溫州
溫州市有底蘊,能統一規劃。溫州市是什麼時候成立的。而台州市是1994年成立的,到現在了主市區還各自為政。黃、椒、路組成的主市區三區各干各的,即然是同一個市區,公共自行車只能在本區騎行,三區的公共自行車騎不出本區。路橋區是千年商埠市場最多,路橋開了裝飾城,椒江會在路橋邊上搞個陶瓷城,路橋搞個舊貨市場,椒江會跟風,以前路橋有水果市場,椒江在洪家開水果市場。路橋最早的鋼鐵市場,椒江也在邊上來一個。
⑧ 為什麼溫州台州人口那麼多,近年的經濟發展卻那麼乏力
民營經濟已經遇到發展瓶頸了!急需產業鏈整合和產業升級!但在目前的體制下這兩項實行起來難度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