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浙江經濟發展的特點
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部,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縣域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縣域經濟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發展水平位列全國前茅,已成為浙江經濟的重要支柱。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對於繁榮農村經濟,推動全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浙江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特點和存在問題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進一步促進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思路. 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發展位次名列全國前茅第一至七屆浙江省進入全國百強縣名單 序號 1991年 1992年 1994年 2000年 2001年 - (12個) (21個) (23個) (22個) (26個) - 單位 名次 單位 名次 單位 名次 單位 名次 單位 名次 1 紹興 8 紹興 12 紹興 10 蕭山 9 蕭山 7 2 蕭山 10 蕭山 19 蕭山 16 紹興 15 紹興 10 3 鄞縣 19 鄞縣 21 鄞縣 18 鄞縣 16 鄞州 12 4 慈溪 23 慈溪 30 餘杭 40 義烏 20 慈溪 17 5 餘杭 39 桐鄉 34 海寧 43 慈溪 22 義烏 19 6 桐鄉 47 海寧 35 慈溪 44 餘杭 23 餘姚 20 7 餘姚 53 餘杭 36 桐鄉 45 餘姚 25 餘杭 21 8 海寧 58 海鹽 39 義烏 47 溫嶺 28 海寧 22 9 溫嶺 59 平湖 40 餘姚 49 海寧 29 溫嶺 27 10 諸暨 64 餘姚 42 海鹽 53 嘉善 34 玉環 29 11 上虞 85 上虞 60 玉環 56 玉環 36 桐鄉 30 12 黃岩 91 富陽 62 德清 62 桐鄉 37 嘉善 31 13 玉環 66 上虞 65 瑞安 38 樂清 33 14 德清 70 平湖 67 樂清 40 平湖 34 15 嘉善 71 富陽 74 上虞 43 瑞安 36 16 諸暨 74 瑞安 78 平湖 44 富陽 38 17 瑞安 75 諸暨 79 海鹽 50 海鹽 42 18 樂清 85 長興 81 嵊泗 52 上虞 43 19 黃岩 86 樂清 86 富陽 54 諸暨 45 20 溫嶺 92 嘉善 87 諸暨 66 永康 46 21 臨安 98 臨安 91 永康 70 嵊泗 50 22 象山 93 德清 93 德清 59 23 奉化 95 象山 75 24 奉化 78 25 東陽 84 26 新昌 100 27 28 29 30 序號 2002年 2003年 - (26個) (30個) - 單位 名次 單位 名次 1 蕭山 7 蕭山 7 2 紹興 8 紹興 10 3 鄞州 11 鄞州 13 4 慈溪 16 慈溪 16 5 義烏 17 義烏 17 6 餘姚 20 餘姚 19 7 餘杭 21 餘杭 20 8 海寧 25 海寧 23 9 玉環 29 玉環 28 10 嘉善 31 嘉善 29 11 溫嶺 32 富陽 30 12 平湖 33 平湖 31 13 桐鄉 34 諸暨 32 14 樂清 35 溫嶺 33 15 瑞安 36 桐鄉 34 16 富陽 38 海鹽 35 17 諸暨 39 樂清 40 18 海鹽 43 瑞安 44 19 上虞 44 德清 45 20 永康 46 上虞 46 21 德清 48 永康 47 22 嵊泗 56 奉化 62 23 東陽 68 長興 63 24 象山 71 東陽 65 25 奉化 83 象山 68 26 新昌 90 嵊泗 74 27 新昌 82 28 臨安 86 29 桐廬 92 30 寧海 94堅持因勢利導,政府推動,積極為縣域經濟的發展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堅持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堅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縣域經濟產業發展從多樣化轉向特色化,塊狀經濟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支柱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從發展小城鎮、發展農村工業化為主轉向以發展城市化為重點,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堅持農業基礎地位,穩定發展農業生產,增強縣域經濟基礎
『貳』 浙江金華經濟發展水平
資深經濟專家王芳森在金華市統計局上班。10多年前,面對金華市區江南一天天變大變美,他就把自己的家安在了江南。但10多年後,老王的觀念又開始轉變:「隨著金華江北老城區進一步改造,我又有回江北安家的打算。」
其實,許多生活在金華市區的市民都親身感受到了金華城市近些年來日新月異的變化。
據《金華日報》報道,上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張為民宣讀了2005年度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名單。金華從全國286個地級以上城市中脫穎而出,名列第82位。看著這張排行榜,王芳森說:「金華名列百強之內,很不容易!」
王芳森感嘆「很不容易」,自有他的理由。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是國家統計局首次給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發榜。它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人口與勞動力、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城市基礎設施、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等五個方面。「撤縣建區以後,金華市區的農業人口比重增加不少,這直接影響了經濟發展指標。因此,在五個指標中,我市人口與勞動力、經濟發展等指標掉了分。但城市基礎設施、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等三個指標卻進步較快。從2000年開始,市區面積由34平方公里擴展到64平方公里,年均增長17.2%。城區擴展後,綠地、城市基礎設施等也發生了可喜變化。現在,走在市區到處可見高檔的小區和漂亮的綠地。」王芳森說。
在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指標中,我市位列第30位。在浙江省內,我市的環境指標排名僅次於紹興、杭州和寧波,與全國著名的花園式城市大連不相上下。
在雙龍風景區鹿田、赤松黃大仙宮風景區鍾頭等村莊,每年都會接待上海等地的遊客入住避暑,村裡辦起了10多家家庭旅館。金華市旅遊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僅2004年,上海到金華的遊客數量就有12.5萬人次。
金華市政府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主任徐華水把金華看做一個連接點:一邊,它連接著國家「十一五」區域規劃的「長三角」經濟圈;一邊,它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城市,連接著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區。一方面,金華接受著「長三角」經濟圈的輻射;另一方面,它又要輻射帶動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區的其他城市。
從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排行榜來看,金華的發展水平已優於「長三角」部分城市。從排名來看,「長三角」經濟圈內的16座城市中,就有湖州、舟山兩個城市落在金華的後面,分別位列第91位、第97位。從單個指標來看,金華的環境指標已超過「長三角」經濟圈內的七座城市。其中,舟山的指標為-2.5419,而金華為 5.4903。社會發展指標(包括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住房醫療服務、科技教育文化、社會治安、社會保障等五個子指標),金華也超過江蘇泰州、浙江湖州等多座城市。城市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等指標也是如此。
徐華水說,現在,金華還不屬於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的成員,但實際上,通過市裡的努力和金華自身發展的影響,協調會已將金華視同協調會的成員(在協調會當中,金華有參加會議討論的權利,還沒有投票的權利)。去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邀請金華市有關領導參加了六個專題會議,議題包括方方面面。
在金華市區大街上,高掛著一些旅遊指示牌。其實,這是實行「長三角」旅遊一體化後帶來的影響。而在物流方面,金華本地的貨物,不必再接受寧波、上海等海關的第二次例行檢查就可以直接出境。在金華,哪家科研單位需要先進的科學儀器,科研人員可以到上海一些科研單位免費使用。另外,信息共享、城市間的交通銜接等,金華都已被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體系之中。
「現在,實質性的東西金華其實都已經享受到了,缺的就是一個名分。」 徐華水說。
「從綜合實力百強城市排行榜來看,金華的城市化發展水平已遠遠優於工業化發展水平。當前,最關鍵的是,要讓一些農民進入工業化進程之中,加快婺城、金東兩區的工業化發展,從而讓金華的城市化發展和工業化發展齊頭並進
『叄』 山東與浙江經濟水平的詳細分析
山東被專家稱為「大象經濟」主要GDP貢獻於佔主導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浙江被稱作「螞蟻經濟」,主要GDP貢獻於中小型私企(當然也有著名的巨無霸私企)且數量眾多。另一引申意思是個頭都差不多,人均GDP差異不大。
山東GDP超浙江是因為其人口多。但浙江發展水平超山東是因為其是長三角的一部分。
浙江越來越像另一個廣東一樣,經濟非常完整,又有世界互聯網大會,又有電影新力量論壇,越來越多的影視劇不僅在浙江拍攝,而且以浙江為背景(如小美好里的浙江大學以及諸暨)
浙江的經濟競爭力我相信是排中國省份第二的,它就是另一個廣東。
而山東沒有什麼大城市,比較分散,也有粗放的感覺,山東至少要推一個大城市。
作者:深具世界眼光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4133838/answer/275287040
來源:知乎
『肆』 浙江的經濟水平如何
GDP總量排位全國第四,位於中國第一大經濟圈長三角南翼,至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3年位居中國第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連續29年全國第一,是國內外公認的中國民富第一省,民營經濟活躍,是中國省內經濟發展程度差異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省縣域經濟特別發達,人均水平高,百強縣數比例大。在連續八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評價中,每屆進入的縣(市)數均為最多(含3屆並列第一),浙江海洋經濟產量全國第一。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99%E6%B1%9F#.E6.80.BB.E4.BD.93.E6.A6.82.E5.86.B5
http://ke..com/view/4150.htm?fr=aladdin#8
『伍』 金華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浙江處於什麼位置
1.寧波(首屈一指,牛抄!~)
2.溫州
3.杭州(省會充其量只能排名第三了)
4.嘉興
5.金華(十年前還是倒數第二,現在翻身了!主要依託下轄的義烏、永康、東陽的經濟佔有量)
6.台州
7.紹興
8.舟山
9.湖州
10.衢州(昔日四省通衢,可惜輝煌不再)
11.麗水(倒數第一,當之無愧
『陸』 浙江經濟如何
浙江的經濟雖然在總量上一直在全國處於領先狀態,但是我到是認為其實浙江在過去的十年裡基本上是屬於倒退階段,經濟層面沒有任何的進步,我們回頭仔細看看,十年前我們談論浙江企業的時候,談誰?萬向。現在我們談誰?還是萬向。十年前娃哈哈就已經全國聞名,十年後還是娃哈哈,這十年來涌現出多少家大型,超大型的企業了么?可以說這十年,浙江經濟領域幾無作為。反倒在一些負面新聞里大家聽到了很多浙江大型企業,從08年的華聯三鑫,到12年的中江控股。從08年的浙玻,到12年的高盛科技到虎牌控股。尤其到現在的所謂600家企業聯名上書。需要反思的並不只是政府本身。
如果按區域來看,浙江在08年到12年,除了經濟不發達的衢州地區和麗水地區外,基本上每個地級市都已經洗牌過一次了。我們鮮聽說有企業能在這四年來安穩的走過來。為什麼?這個命題很值得思考。
我前幾天接到香港一家媒體的電話,問我怎麼看浙江的這次危機,政府能解決么?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我自己總結下來,主要是這么幾個問題吧。
過於發達的金融體系害了浙江。很多人都不贊同這個觀點,但是我覺得我是對的,可能問題出在怎麼理解發達兩個字吧。浙江的金融其實很發達,我走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家銀行,其實很少有地方像浙江這個區域體現出兩個特徵:(1)金融機構數量僅次於上海,北京;(2)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風險容忍程度遠超過金融更為發達的上海、北京。
這兩個特徵很有意思,浙江的經濟總量其實在全國列在廣東、山東、江蘇之後,位列第四,大概2011年的數字是31000萬億左右,但是我們仔細來看,浙江的金融機構家數可能是位列全國之首。基本上所有能開設分支機構的金融機構都在浙江開設了分支機構,如果不能開設分支機構的也以辦事處等名義開設,同時更奇怪的是基本上在2002年到2009年前,基本沒有聽說過虧錢的金融機構,誰來都賺錢,而且盆滿缽滿。
還有幾個數字,大概在2010年之前,工農中建,除了中行在系統內排名不靠前外,其他三家都是系統內排名前三,農行長期在系統內排名第一,工行基本差不多,建行有連續兩年在系統內排名第一。在同一時間段內,三家金融機構同時在系統內排名前三,就本身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另外,更何況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等一些股份制銀行也在各自系統內都佔比極大份額,高者甚至佔到四分之一,那是個什麼驚人的數字?
浙江就因為超強的盈利能力使得各家金融機構都擠盡腦汁想來浙江開設分支機構,許多本不被允許開設異地機構的城商行,也開始陸續進駐浙江,到現在為止,杭州街頭的銀行,堪比公共廁所,只多不少,所以我總是跟人調侃,在杭州,你可能找不到公共廁所,但是你肯定找得到銀行。
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放貸的容易程度,浙江絕對全國第一。我記得06年在銀行當信貸科長的時候,我曾經去北京匯報工作,要求總行增加對浙江貿易流通類企業的扶持力度,當時總行要求對貿易流通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控制在60%以內,但是浙江事實上的貿易流通型企業沒有低於85%的,按照這個標准,如果總行不進行改變的話,浙江基本上就處於無業務可做的范疇。後來總行給予了許可權,允許到85%左右。當時總行說了一句話,全國就浙江一家,別無分號。這段話讓我回到浙江以後想了很久,我所提的要求,到底這么做是對還是不對?
08 年工作關繫到上海去,當時也在上海看了幾家企業的情況,然後看到一家企業資產抵押全額抵押打7折,申請1500萬貸款,居然被駁回了好幾次,我當時很納悶問銀行,你們難道這樣的企業也不批,那你們還做什麼業務?銀行同事回問我一句,難道你們有抵押就放貸款么?我想想,好像的確是啊,有抵押就放貸款了啊。別說抵押,在浙江,基本上的企業有個擔保基本上就做了。如果一家擔保不行,那麼在拖一家,差不多總就可以了。到是讓上海的同事很詫異。
浙江的現實狀況就是這樣。可能是因為金融機構太多,競爭極為慘烈,企業總是在各家銀行之間遊走,不斷的擠壓銀行的底線,所以很多企業的貸款條件會不斷的下降。尤其這里有個很大的前提是99年到08年的這將近十年裡,浙江經濟極為快速的發展的同時,貸款質量一直非常高,幾無壞賬,我記得當時去總行匯報,總是帶著優越感的抨擊總行的政策說,你看我們一直就這么做的,從來沒有出過問題,你們總行屁也也不懂,就少干預點吧。在這種盲目樂觀的前提下,各家銀行的確也給了浙江的各家金融機構的分行極大的許可權審批業務。
在眾多的金融機構不斷下降放貸標準的兩重原因疊加下,使得浙江經濟出現了一些很重要的變化,最主要的一點,我認為是實業空心化現象的蔓延。很多人奇怪,為什麼浙江金融發達反倒會導致實業空心化,照理說金融發達應該是促進實業發展才是。但是很可惜,浙江並不是這么一條道路而來。
從2002年開始,經濟不斷上行,大量的實體經濟的確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是與此同時帶來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現了。很多實體經濟發展到後來,實體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利潤遠遠趕不上固定資產所帶來的利潤增長。舉例來說,很簡單就是很多人辛辛苦苦開廠做實業一年才賺一千來萬,但是他當時買的土地蓋廠房的土地可能反倒能賺幾個億。
但是很多人會問,這個跟金融過於發達有什麼關系么?有關系,關系而且很大,因為一旦目標發生了改變之後,經營模式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正因為大量固定資產的升值要高於實體經濟利潤的創造,使得很多企業就會不斷的去得到資金,然後擴大對固定資產的投入。而且得到的資金遠遠大於實體經濟自身所需要的資金,這裡面金融的過於發達就會助推這種情況的發生。很多金融機構變相的給予企業遠超過企業生產所需要的資金,就是幫助企業去擴大和增加對資產的投入。幫助企業圈地,買房,甚至去做房地產。
過去的十年來,這種情況不斷得到惡化,就產生了一個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什麼意思呢?就是大量真正他是干實業的人沒有好結果,而大量沒有專心干實業,不斷通過實業套錢用來做投機的企業卻一個個暴富。使得很多企業自然而然都依樣畫葫蘆走上了投機生涯。
我有個朋友,主業是做建築工程的,06年才東拼西湊買了套房子,花了三百多萬,一年後這套房子漲到了800多萬,一年不到的時間,讓他春心萌動,於是就是利用他的建築工程公司的平台,房子抵押貸了600多萬,這個錢到手後,他又去買了套房子,花了700多萬,評估1200萬,抵押貸了800多萬,又去買房子,大概用了不到兩年時間,他買了四套房子,都是利用他的建築公司的平台貸的款,到了09年下半年的時候,他的資產就過億了,然後有一次吃飯跟我說,早知道賺錢這么容易,他做什麼建築啊,做了二十多年建築,一身病根不算,而且也沒有賺到什麼錢。他就利用建築企業的平台,不到三年,就賺了五六千萬。
在浙江,這樣的故事不斷上演,02年以來依靠固定資產升值成為暴富的人比實業暴富的要多的多,所以在浙江越來越多的企業陷入到一種怪圈中去,創業,然後請人管理,不求賺錢,只要維系一定的生產量就可以了,然後就開始貸款,貸款來的錢去買地,或者去做別的投資。反倒沒有花錢在實業上,為什麼呢?因為過去的實踐都證明了,在當前的趨勢下,土地的升值或者投資的利潤要遠高於實業的經營。實業日益淪落為企業向銀行貸款的一個依據而已。而銀行也都知道,但是受限制於經營壓力也變相的給予了這種支撐。
浙江從而演變成了全民投資或者全民投機的盛宴狂歡之中去,在經濟不發生太大變化或者下行的情況下,這種盛宴有可能維系,但是經濟形勢一旦發生變化,噩夢就不期而至。
浙江的金融到底發達不發達,我再舉幾個例子。在浙江的銀行中為了將貸款放出去,無所不用其極。不知道別的省份有沒有。在浙江基本上只要有抵押物,不管什麼公司,都有渠道能拿到貸款。在浙江會有很多的貸款品種出來,一般的抵押物基本上都打六折左右,所以通用的操作方法是高評估,然後在打折的方式,但是在浙江抵押物不但可以不打折還可以上浮120%,也就是1000萬的房子,可以貸到1200萬。你沒有企業平台,銀行會給你找企業平台,你缺乏貸款條件,銀行會給你造貸款條件,你沒有流量,銀行會給你造流量。如果這個銀行不幹,那行,我換個銀行。
在浙江在抵押不行的情況下,也還產生了所謂聯保聯貸,就是幾家企業共同互相擔保的方式貸款,政府還大力推薦企業這種貸款模式,但是這種模式是幫助企業還是害了企業呢?
我以前做銀行的時候,有兩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如果一個企業確實需要錢,那麼錢要給到位,給少了也是風險。第二個觀點就是給一個企業超過它自身所需要的錢,那不是幫企業,那是害企業。
浙江一直在喊中小企業融資難,我覺得這個提法有問題,我沒有做過統計,我只是自己瞎琢磨的,我可以說浙江的企業所用到的貸款90%是被挪用到生產經營以外的,換句話說,浙江的企業其實不缺錢。那不缺錢為什麼要貸款?因為浙江的老闆有天然的敏感性和賭性。
所謂敏感性就是能賺錢的事情,浙江老闆能先天下人知道,所謂賭性就是只要有1%賺大錢的機會,就會願意去博,結果先不管,幹了再說。這兩種性格是浙江人能闖天下的根本,也是浙江老闆總出事情的根本。
浙江中小企業到底多缺錢,有時候是個偽命題,對於貸不到款的人去擴大資產投入的人,鐵定說自己是缺錢的,因為眼紅人家,也希望能貸到款去做投機,所以會不斷提融資難的情況,從而形成了看上去都缺錢的樣子,但是靜下心來看看,他們應該是缺錢去投資,而不是缺錢做生意。我在干信貸調查的時候,總是發現要幫助客戶去想錢借來干什麼用這個事情,對於有些客戶還要勸他們去貸款,有些心平點的老闆,會說,給我錢干什麼,又沒有什麼用,還要付利息。小日子過的挺好,懶得折騰。你也沒有辦法,但是大多數浙江老闆,卻會很直接的跟你說,他缺錢,因為他要買房子,他要拿地,他要干一票等等。
有段時間我在義烏小商品城裡想開發一個貸款叫商戶貸,其實很多銀行現在都在做了,但是真的很好玩,走訪下來,其實商戶們,如果只是做生意的話,壓根不缺錢,因為他們本身的現金流都很好。除了可能臨時性的進貨的時候,會用到一些錢的話,基本上平時都是賬上一堆存款,他們缺的反倒是理財通道,而不是貸款渠道。所以我對市面上很多銀行打的商戶貸款,很不看好,弄到最後又是一個變相害人的方式。
那麼在去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浙江企業明明不缺錢,為什麼還會這么多銀行拚命給他們貸款呢?還幫助他們去造假以獲得貸款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年輕時候也問過很多次我的領導,我領導說,歸功於浙江人民神奇的賺錢能力吧。浙江人民過去幾十年裡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率先創富成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同時浙江人民也還是很講究信譽,一般來說刻意違約的情況是很少的。所以08年以前浙江的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壞賬指標一直是全國第一。前面也論述過這個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銀行明明知道浙江的企業可能並不是實質需要用錢,但是也是樂意給浙江企業家錢,一方面是相信浙江企業家有賺錢的能力,所以能還得起錢,另外一方面其實也是因為的確全國范圍內來看,可以給貸款的地區並不多。
我接觸過很多地區,因為當地根本貸款貸不出去只能變相跑到浙江來收銀行承兌匯票來解決放貸問題的地方。相對任何一個地區而言,浙江的風險度還是低的。所以這就能理解為什麼個別股份制銀行會將全國的信貸規模的一半投放到浙江市場上來的原因了。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浙江真的吃得下這么多貸款規模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大規模的風險事件就爆發了。
當一個區域內都只是個別性的投機的事件的話,影響其實總歸是有限的,但是一旦區域內的群體性的投機的時候,問題就大了。再加上中國的金融機構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制度缺陷的時候,兩者疊加的情況一旦出現,那麼山雨欲來風滿樓就很自然了。
我這里談談自己的幾點對風險的理解,我是09年離開銀行的,當時我就寫過一篇文章抨擊銀行貸款跟企業需求不匹配的現象,導致企業一直在做短貸長用的事情,所以,我認為當貸款的期限與企業的實際用途期限不匹配的情況下,其實企業的風險是巨大的而不確定的。
浙江的企業,賭性很重,膽子很大,敢用短期的資金去做中長期的事情,於是不可測的事件就會非常多,再加上浙江的金融普遍接受擔保貸款,那麼就自然衍生很多外圍事件。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在有個工廠,年產值4個億,利潤大概3000萬左右。廠因為建的比較早,所以土地價值前幾年升的很快大概值2個億左右。維持廠的擴大在生產,大概也就需要五六千萬貸款就足夠了,甚至都不用。但是突然有一天,他來跟我說,他在東北某個省會城市拿了塊地,准備造大型商用物業,他自己測算利潤可以有10來個億。
於是他自己土地抵押貸款1.5億,擔保貸款1億。都是用公司的平台貸款的,給銀行的用途是擴大在生產,其實銀行都知道他是准備投資去搞房地產,但是都睜隻眼閉隻眼給批了。貸款期限都是一年期的。因為用途是流動資金,流動資金的測算怎麼來的,就是銷售收入要增加,所以導致采購增加,庫存增加等等,理論上是銷售完畢之後,就可以用現金流歸還的,所以自然期限都不會長,而且在我國的銀行體系內,大家都知道批中長期貸款很難。許多銀行為了省事,都是以短期貸款來替代中長期貸款的,在貸款之前都信誓旦旦的會說,沒事,第二年會繼續給你貸款的。
我這朋友就拿了這2.5億到了東北,買了地,造了房子,到最後造造停停,造了七年。他說他這七年生不如死,每年為了繼續貸款,不斷的找擔保單位也就算了,靠著圈子裡的人脈,每年還都能找到人給他擔保,擔保找到後,他每年都要先還後貸,讓他疲於奔命,耗費很多心血而且成本極高,在浙江轉貸一天的成本是千分之三。一般轉貸過程都在五天左右。那麼就是百分之一點五的成本。一個億的轉貸就是要150萬。還不算利息成本。等他把房子造好弄好,等銷售的時候,其實他所設想的利潤沒有賺到還是虧的。錢都給銀行和高利貸給賺走了。
但是我想說的是他還算是幸運的,悲慘的人在那裡呢?悲慘的人是那些被抽貸的企業,企業都在控訴銀行如何不負責任,隨意的抽走資金。但是我們要問的問題是,企業自己准備好足夠的流動性來應付銀行隨時發生的抽貸了么?
抽貸的問題很難准確描述,但是我想說的是合理使用資金做實業的企業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因為企業不會借入超過自己現金流的資金的,當然排除一些大型固定資產投入或者重大並購等資金使用,但是這些資金的使用,負責任的企業也都是必須保證長期資金的借入,也不會去做短期的拆解,因為一旦項目啟動上馬,而資金如果無法持續,那麼隨時面臨流動性問題。我自己也走過很多企業,企業總是說,不這么干,企業得不到發展。其實我想說的,很多時候往往想趕在人家前面,但是事情的最後往往是你走到了最後。
而事實也恰恰證明,對資金有所要有所不要的企業,往往發展的最好,對資金來者不拒的企業,到最後都是死路一條。這個論斷,我不需要去調研都知道。我看過太多的企業家,暴富是因為資金來的容易,死掉也是因為資金來的太容易。
實業空心化的第二個原因是什麼呢?前面說的資產增值過快讓企業無心實業是一個原因,那麼第二個原因,就是金融機構的責任了。
在浙江金融機構眾多,理論上照理說應該使得浙江的中小企業都應該獲得比較低廉的貸款資金的,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浙江,金融機構可以在信貸審批條件上不斷的放寬條件,但是兩點是出奇的攻守同盟。第一是要求足夠的存款,第二是貸款利率。
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要求企業配套存款,第二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利率都要上浮較高的利率。
據說溫總理去溫州調研的時候很納悶一個事情,就是銀行的配套存款,他說,企業貸款一千萬,為什麼還要存款一千萬,有能力存款了,那還貸什麼款?
是啊,總理說的很對,我能在銀行存款一千萬了,我干什麼還要貸款?吃飽了撐著么。但是事實上浙江的銀行這個慣例已經很多年了。所謂1:1配套已經還好了,很多銀行都要求1:2配套,貸一千萬要存二千萬。當然現在普遍的是貸一千萬,存五百萬。
這樣的操作手法,變相的推高了企業的貸款成本,在浙江,如果說高利貸橫行的話,某個意義講,銀行是最大的高利貸,因為按照我前面說的哪怕1:1配套,基本上貸款利率這算下來都要到12%以上了。還不算別的各項費用。
這個情況直接帶來的後果有兩個,實體更加空心化,因為實體經濟一年的利潤毛利也就在10%左右,去那裡來的利潤支付利息?所以企業貸款之後更多的都投入到比實體經濟更賺錢的行業中去——房地產或者別的投機性領域。如果自己實在沒有能力的怎麼辦?借出去。借給誰?借給願意出更高利率的人。也就是說12%銀行借來,然後20%或者30%借給別人。這個過程無形中又極大的加大了風險的疊加。
所以,在浙江,我可以說90%的貸款其實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留到了兩個領域中去,一個是房地產,另外一個就是投機性行業,這個投機性行業,在某個意義上也更把實業推到了一個很難維系生存的地步中去。
浙江的游資很出名,炒房團我們就不去說了,在許多生產資料方面,浙江游資其實也幹了很多事情,主要在流通領域,浙江的游資喜歡囤積各種東西,然後推高價格,白菜、大米、豬肉、大蒜、鋼材、銅、鐵、鹽等等,反正你想的出來的東西,浙江的游資都曾經囤過,推高了價格之後,使得這些東西的下游產業,根本沒有空間可以繼續生存下去。在這些領域里做實業的企業家很可憐,弄到最後也被逼的不得不去做投機性事情。
前些日子有人說,武漢鋼鐵養豬的事情,我反過來說,其實那真不算什麼,在浙江大型國企因為背靠政府信用,長期都在從事影子銀行的事情,他們從銀行以極低的價格拿到貸款,然後到市場上較高的價格出去,已經十多年了。這種資金最後的趨向在那裡呢?還是我剛說的要麼房地產,要麼投機性的機會中去。因為能支撐如此高利息的行業實在不多。
隨著經濟形式的惡化,大量投機性行業的萎縮,房地產行情的持續萎靡,那些利用短期銀行資金從事投機的企業,面臨當下的現狀,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裡面剛才說的幾個問題都集中性爆發,山雨欲來片刻之間的事情。
總的來說,貸款條件的過於寬松,使得銀行一旦開始嚴格條件之後,企業的資金勢必被抽走。而事實上按照當前浙江的企業的狀況是沒有一家企業經得起銀行抽走一分錢的貸款的,因為浙江的企業的杠桿用的很高,同時,都不在實體經濟中流轉,大量資金都挪用到了別的項目投資中去,流動性很差,所以一抽貸款,必然出事情。這個是當前最直接的導火線。
這次所謂六百家聯名上書的表面原因是因為龐大的擔保鏈使得企業被抽貸了,但是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因為企業的資金都被挪用到別的地方去了,流動性不夠。
其實,我一直想表達的是擔保是個惡制度,擔保制度是連坐制度的衍生,擔保無助於風險的控制的同時,反倒極大的加劇了風險的產生。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企業是否出風險,其實跟有否追加擔保本身沒有必然的關系。擔保是一種事後風險追償的機制,但是並不是風險的防範措施。為什麼說加劇了風險是,因為擔保鏈條,你不知道會牽扯到多少人,而且極大的加劇了整體性的風險,你給我擔保,我給他擔保,他在給他擔保,不斷衍生下去,其中鏈條上任何一家擔保出問題,整個鏈條跟著完蛋。我見過很多不少好的企業,都因為給人擔保,留下無盡遺憾。
經濟形勢的急劇惡化,是導致浙江今年大事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我不想說是根本原因,因為別的省市其實都沒有浙江厲害,其實我們回頭看,每次經濟形勢的惡化,浙江都會出大事,為什麼呢?還是我前面說的,浙江的企業太喜歡用杠桿了,喜歡把自己綳的特別緊,尤其在資金挪用到投機性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等這些資金密集型行業上的時候,出事情成了定律。今年浙江的很多企業,普遍碰到了被套牢的情況,加上,經濟形勢的不好,使得銀行發放貸款更為謹慎,浙江企業今年的出事也就是必然可以預料到的事情了。我在銀行的時候,挺極端,我一直想說的一個問題是,銀行是周期性行業,大勢判斷很重要,其實大勢看好的時候,你放開手腳做,怎麼做都是對的,有沒有擔保,有沒有抵押,都不關鍵,因為周期向上,出事概率不高,這個時候要多賺錢。在周期下行的情況下,就要嚴格貸款條件,盡量少做,甚至不做,只有賺錢的時候拚命賺錢,才能在虧錢的時候少虧錢。
前面說了金融加劇了實體的空心化,但是其實,實體空心化反過來也導致了金融無法進一步發展,金融是實體經濟的潤滑劑,但是替代不了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空心化,某個意義上講又將浙江金融推到了風口浪尖,在浙江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的關系,空心化的實體經濟,讓浙江金融其實真有心去做實體貸款,也沒得做。浙江省內,遍看全省居然找不出一個大型和超大型的企業,而反觀江蘇、山東、廣州,浙江是應該低頭反思的。
其實,我不是很認同當前金融改革的策略,因為前面我說了,金融是過於發達,而當前的金融改革卻是在推動金融的進一步民營化以及新設金融機構制度上下文章,我到覺得路走反了。對於過於發達的金融,我們要壓制要收縮才是,怎麼可以還不斷放開呢?我們的金融體制要在鼓勵金融差異化發展上下道路,同時也鼓勵創新金融產品發展上下文章。
現在小額貸款公司很火熱,但是新設小額貸款公司或新設村鎮銀行,能解決我前面說的這些問題么?中國的銀行以及類銀行,數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美國雖然幾千家銀行,但是大量都是規模很小的社區銀行,是不能跨區域經營的,但是我們的銀行呢?
在反過來看,小額貸款公司和新設村鎮銀行走到最後,我可以說一句不負責任的話,勢必走到比銀行還黑的高利貸之路上去,逐利性是所有企業的本能。現在小額貸款公司的平均放貸利率在18%左右,他們的貸款客戶會是誰?用腦子想想就知道會是誰了。能解決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么?只會加劇。
中國的金融機構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到最後都會形成同質化競爭,典當、小貸、村鎮銀行、城商行、股份制銀行、國有銀行,甚至租賃公司,走到最後居然都是放貸款,或者都放高利貸。你新設再多的金融機構,也是到這條路上來,有意義么?我覺得毫無意義。
浙江的這次事情出的不是壞事情,讓浙江的企業回歸到合理的發展道路上去,不然下一次危機會更大,總的來說,我覺得利用巨大杠桿進行擴大投資固定資產,在未來十多年裡這條路已經很難在走下去了。未來的十年,中國的GDP會逐步的從8%降到4-5%之間,這個曲線下滑基本成趨勢,換句話說,利用資產的大幅度升值來獲得收益的可能性逐步在降低。
這次事件最後的解決,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企業家自己表現最大的誠意,當然也許要銀行的配合,結果怎樣,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這種情況遲早要來。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翻出我去年給投資人寫的一封信,看到我去年說的這段話:
「有時候,夜深人靜看金融史,很多時候也在想,中國的經濟2012年最壞的趨勢是什麼?大蕭條的時代會到來么?悲觀一點的看,的確也有類似的可能,政府一直在試圖引導和調控經濟,在適當的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加大了對經濟下滑的容忍度,這個程度上也意味著明年的考驗不是通貨膨脹而是通貨緊縮,如果一旦政府無法有效控制通貨緊縮的邊際,外需不振,內需未起的情況下,引起一定程度上的蕭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現金可能比任何理財產品都要更值得投資。明年合適的配置個人反倒認為在上半年持有較高比例的現金,應該是首選策略。 」
如果今年二季度我還跟人提這個觀點,或許很多人會笑我,但是到了三季度來看,我擔心的趨勢在逐步顯現,大面積的通貨緊縮,經濟衰退跡象已經很明顯了。而政府手裡可打的牌在日漸減少,今年三月份,我寫過一個微博說,今年是凱恩斯主義破產的一年,我不是堅定的原市場教旨主義者,我還是很迷信政府的干預措施的,但是我對今年政府的干預手段表示很沒有信心,不是不相信政府,而是因為在很多時候,政府作為市場的一個主體,他能做的也相當有限。未來的幾個月很考驗執政能力。
我悲觀的想,經濟大面積下滑的情況下,動盪和社會不穩定會成為常態,大家要習慣接受一個不安分的2012或者2013,當然,如果還有明年的話。
『柒』 浙江省各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排行
浙江省2008年上半年各地級市經濟排名: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台州嘉興金華湖州衢州舟山麗水
『捌』 浙江的經濟情況
2008年的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揭曉,浙江省27個縣(市)進入中國經濟百強縣(市)。
其中,慈溪市居第7位,紹興縣居第8位;
餘姚市居第11位,義烏市居第12位,諸暨市居第14位,溫嶺市居第15位,樂清市居第18位;
瑞安市居第20位,海寧市居第21位,桐鄉市居第24位,富陽市居第28位,上虞市居第42位,平湖市居第47位,東陽市居第59位,臨海市居第60位,嘉善縣居第64位,長興縣居第65位,海鹽縣居第67位,寧海縣居第72位,永康市居第74位,玉環縣居第75位,象山縣居第79位,臨安市居第80位,德清縣居第83位,嵊州市居第90位,奉化市居第91位,蒼南縣居第97位。
另外,浙江蕭山成了杭州市蕭山區,浙江鄞縣成了寧波市鄞州區,像這樣的縣域都退出排名了。
浙江經濟發展確是一個奇跡。以1978年與2008年相比,省內生產總值從124億元增長到21486.9億元,從全國第14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省內生產總值由331元增至42214元,首次突破6000美元。財政收入從27億元增至3730.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連續21年居全國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72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58元.據統計,到2001年末,浙江省擁有民營科技企業10366家,技工貿總收入3908億元,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5%。浙江10000多家民營科技企業中,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有近800家,市縣級高新技術企業約700多家,合計占民營科技企業的15%左右。這些企業是浙江經濟的中堅力量,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參與國際競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玖』 浙江經濟發展如何
浙江省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817,屬於高等水平,同時他也是多年來中國大陸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2009年以前),可見他的可發展水平甚高。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為27227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見圖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12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745億元,分別增長3.3%、12.4%和12.3%。人均GDP為52059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7690美元,仍居國內各省第二位),增長10.1%。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2005年的6.7∶53.4∶39.9調整為2010年的5.0∶51.9∶43.1。從各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來看,第一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0.1個百分點,貢獻率為1.3%;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6.5個百分點,貢獻率為55.0%;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5.2個百分點,貢獻率為43.7%。隨著整體經濟恢復平穩較快發展,各行業也逐漸回到均衡發展態勢。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工業增速比去年提高了6.7個百分點,為本省經濟增長提供了主要動力;第三產業保持穩定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高,除房地產業有所回落外,各行業都保持較快發展。 浙江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對外開放省份。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是綜合性的農業高產區域,以多種經營和精耕細作見長,大米、茶葉、蠶絲、柑桔、竹品、水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綠茶產量佔全國第一,蠶繭產量佔全國第二,綢緞的出口量佔全國的30%,柑桔產量名列全國第三, 毛竹產量居全國第一。
浙江工業基礎較好,以輕工業、加工製造業、集體工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95年底,鄉鎮工業已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絲綢工業歷史悠久,產品精美,傳統工業聞名遐邇,電力工業發達,秦山核電站為國家第一座核能電站。新安江電站為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製設備和施工安裝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浙江境內交通條件日趨改善。 2010年,進出口總額為2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進口730億美元,增長33.4%;出口1805億美元,增長35.7%,出口佔全國的比重從上年的11.1%提高到11.4%。 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944個,比上年增加206個,合同外資200.5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110億美元。第三產業利用外資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合同外資81.1億美元,實際外資41.4億美元,。 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對外設計咨詢完成營業額29.1億美元;經審批和核準的境外企業和機構共計630家,投資總額40.2億美元。全年實際對外直接投資為26.2億美元,繼續位居全國各省市第一。 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3312.6億元。全年城鎮家庭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5.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58.53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4.3%和35.5%。全年專利申請12.07萬件,專利授權11.46萬件。
浙江外向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國家批準的一類口岸10個,省級批準的二類口岸10個。有67個市縣對外國人開放,37個市縣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國家先後批准建立了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和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包括對外國人開放市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浙西南和浙西北廣大腹地的梯度推進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截止2008年底,浙江與世界上近23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經濟貿易關系,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國家設立了貿易公司或辦事處。先後建立了30家省級專業進出口公司。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作領域廣泛。來浙江投資的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合作項目涉及多種領域,截至2008年底,已有84家全球500強企業在浙江落戶,投資了224家外商投資企業。。進入90年代以來,對外友好交往發展也很快,已同9個國家結成了23對友好城市(縣、州)關系和4對友好交流關系,與10多個國家的40多個民間組織建立了固定友好交流渠道。全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也與國外建立了近百對友好關系,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相互進行科技交流,聯合國等有關組織在浙江建立了中國水稻研究所等26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