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日本經濟發展模式

日本經濟發展模式

發布時間:2020-11-30 15:36:12

①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____

二戰以後是製造業迅速發展的經濟時代,適應製造業發展成長起來的日本市場經濟模式,表現出對製造業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優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的原因,從深層次上看,實質上是一個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新經濟時代的失靈問題。從調整模式的角度進行制度和結構的改革來對應新經濟的挑戰,不僅是日本面臨的問題,也是值得中國經濟發展中借鑒的問題。
曾被譽為創造了亞洲奇跡的日本市場經濟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表現出強大的增長和競爭活力,而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一輪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中卻顯得對應遲鈍,缺乏競爭活力。在短時間內將成功與失敗兩面的先後展現,為我們全面認識日本市場經濟模式提供了正反兩面資料。中國和日本同屬於東亞文化背景下的國家,在經濟模式與發展戰略的選擇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全面的認識日本市場經濟模式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借鑒意義。
一、創造了製造業輝煌的日本市場經濟模式
從制度看,市場經濟是現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經濟制度,從模式看,同樣的市場經濟制度卻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表現為不同的發展模式。同樣的制度之所以表現為不同的模式,就在於構成經濟制度和經濟增長要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採取了不同的組合。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二戰後經過60年代的經濟恢復,在80年代的高速增長中,逐漸定型。 從構成經濟增長的各要素的關系看,日本市場經濟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徵:
1、從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看,是典型的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模式
從所有制的角度看,日本的市場經濟屬於資本主義體系的市場經濟。從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看,日本的市場經濟屬於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從大范圍來看,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西歐和北美的市場經濟大都屬於市場導向型市場經濟,具有東亞文化背景的東亞地區的市場經濟大都屬於政府導向型的市場經濟模式。而日本的市場經濟則是東亞地區最典型的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
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是亞洲地區最早從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二戰之後,也是最早以政府導向的市場經濟模式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 政府導向型的市場經濟主要表現為政府對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權利。日本政府對社會資源配置的調控,主要通過這樣一些途徑來進行。
一是運用產業政策誘導社會資源向政府調控的領域和方向配置。從戰後50年代重點發展纖維等輕工業,到60年代重點發展鋼鐵和化學工業,從80年代轉向重點發展電器機械和汽車業,到90年代發展電子機械和信息產業的選擇,每一次產業的轉換選擇,都是在政府產業政策的誘導下進行的。
二是通過政府與企業之間建立的「保護」關系,保證企業投資和管理符合政府的產業調控的方向。日本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並不是歐美國家那種純粹的納稅關系。日本政府與企業之間,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指導和保護的關系。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一系列政策指導上,還表現在人際關繫上。如在日本存在的「神仙下凡」制度,就是從人際關系方面加強了政府對企業指導。在日本存在著論資排輩年功序列制的官員升遷制度,由於越往高層,其職位越少。為了解決到一定年限需要提升的官員,而沒有空缺職位的矛盾,採取了從政府派到企業任職的制度。這種制度就是所謂的「神仙下凡」。大量政府官員「下凡」到企業,從人際關繫上強化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聯系。
三是運用政府計劃和財政政策對社會資源進行直接配置。日本政府對社會資源的直接配置主要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是80年代末經濟不景氣以來,通過發行國債來刺激經濟增長。其次就是從50年代開始的每10年制定一次的「國土開發綜合計劃」。為了解決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推行的國土綜合開發計劃,是日本政府按照計劃對開發地區進行直接投資的計劃。盡管這種投資主要是基礎設施的投資,但對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具有一定引導作用。
2、從國際與國內市場看, 是對國際市場高度依賴的外向型經濟
由於兩大原因,使日本的市場經濟表現對國際市場的高度依賴性:一是國內資源的短缺。二戰後日本推進大規模的製造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大量進口原料和能源。日本對海外能源的依賴程度高達87%,美國是20%,英國9.3%,西德57.7%,法國80.3%,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為了解決在大量進口中形成對外匯的大量需求和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需要,在增加進口的同時,必須增加出口。所以對國際市場的高度依賴性,就成為日本市場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二是二戰之後支撐日本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和資本的積累,也需要在引進中進行。這些因素使得日本的市場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很高的開放性。
從50年代開始,日本就確立了「貿易立國」 的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在60到80年代,日本利用歐美國家和西歐國家進行產業調整的機會,抓住有利時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對外貿易體制,實現了國內市場與國家市場的接軌。不斷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化,根據互補優勢原則,確定產業發展重點,不斷調整出口貿易結構,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日本經濟在國家分工體系中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方面表現出明顯優勢和強大的競爭力。
戰後日本市場經濟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在「貿易立國」戰略指導下走向國際化的過程。從50年代開始這個過程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次國際化(1949年~1961年)是以振興出口和促進產業合理化為目標的國際化。處於戰後恢復時期的日本經濟,採取了振興出口,限制進口的國際化政策。
第二次國際化(1960年~1973年)是適應國際經濟自由化而進行的。在這一時期,日本經濟進一步走向自由化的過程經歷了三步。在60年代以前實行的主要是限制外資進入重點產業扶持的政策,通過關稅和數量限制來限制進口。第二步是從限制進口走向貿易自由化時期。第三步是從貿易自由化走向資本投資的自由化。
第三次國際化(70年代到90年代)是以解決貿易摩擦政策對應為主要內容的國際化。日本的貿易收支自1962年起完全盈餘化,70年代後期對歐美的貿易盈餘呈現劇增,如何對應貿易摩擦成為日本外貿政策的中心。
3、從宗法關系與市場關系混合中生成的企業制度,是一種團隊精神很強的企業制度
在80年代,人們總結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成功的經驗中,曾將充滿團隊精神日本企業制度作為主要經驗予以研究。高度敬業和充滿團隊的企業精神是如何形成的,這曾是理論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日本企業高度敬業的團隊精神來自其特有的企業制度。這種企業制度從總體上看,是由兩種力量或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從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宗法依附關系與市場競爭關系相互作用的結果。

② 根據日本的進出口貨物比說說日本經濟的發展模式

一階段:當時,日本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野村等「十大財閥」,以及其他與支持戰爭有關的壟斷性公司,共83家,改革後,被勒令交出大部分股權(政府沒收性質),然後,或予以解散,或予以分割為多家公司。其交出的股權股票,則由政府轉賣給或該公司內部員工,或進行市場拍賣。制定並公布的《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排除法》,更在法律上使財閥集團不僅不復存在,而且,壟斷企業也不允許再生。
如原提出的賠償計劃是(美元):緬甸 25 億、菲律賓 80 億、印尼 172 億、南越 20 億;而最後實際賠償則只有:緬甸 2 億、菲律賓 5·5 億、印尼 2·23 億、南越 3900萬。總共還只10·1 億。而且,這些賠償,其一,是都需用10—20年慢慢償付;其二,都是以提供勞務與商品的形式支付。這樣,恰好還有利於拉動日本的經濟。
勞動體制的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健全勞動立法制度,組建自由工會,改善工人生產與生活條件,建立合理的勞資關系。
中國方面,則自動放棄了賠償要求。
土地改革使日本真正出現了「耕者有其田」,從而,獲得解放的農業生產力,不僅為保證國民的生活,提供了較為豐富的食品物資,由此,穩定了原本動盪不安的社會。同時,也為工業的復興,提供了強大物資與人力基礎。
在人口素質方面,由於戰前日本的教育就很受重視,四十年代日本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就達近乎100%。在摧毀財閥集團後,大量的人才新人得以進入企業各級管理層,填補財閥體制被摧毀後的空缺,從而成為了復興經濟的強大中堅力量。
二階段:在1952年2月美、日兩國政府簽訂的法律上正式結束戰爭狀態的《和平條約》後,日本就積極地加入一切有利於它發展的國際組織,如1952年8月,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1953年2月加入「(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1955年6月加入「關貿總協定」。這些措施,對促進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2)大力進行公共投資與交通革命。在這十年的前期,投資這些方面的資金額,相當於1955—1960年間總額的4·2倍。由東京至大阪的時速為200公里的超高速鐵路「新干線」、從名古屋到神戶的高速公路、航空運輸的噴氣式化與機體大型化,則是當時日本交通進行革命與飛速發展的重要標志。
(3)經濟走向對外全面開放。六十年代初,日本政府便開始加入有關國際經濟組織,逐漸實行貿易自由化體制,到1963年8月,貿易自由化率已達92%,到1965年10月,小轎車也實行了進口自由化。至此,除武器、麻葯、糧食等39種物資外,日本的貿易自由化便已達到先進國家水平。
(4)日本國民個人及家庭消費的強大需求,也是促使這個時期日本經濟繁榮的有力因素。1961—1970年間,居民消費增長率幾乎與GNP增長同步,達10·3%。耐用高檔消費品支出更是增長迅速,如「新三C」(即小轎車、彩電、家調)消費增長率就為17·5%。1970年家庭汽車擁有量就達到878萬輛,彩電640萬台,空調、音響等則迅速向家庭普及。
三階段: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使日本的教育也同時飛速發展:1955年,進入高中的升學率為52%,大學大專升學率為10%;而到1975年,高中升學率就提高為92%,大學大專升學率為43%。
而再到1980年時,日本的汽車年生產量便已達到1000萬輛,第一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之首。(說明經濟的發展要有主導優勢)

③ 戰後日本經濟模式的特點及其影響

一、模式特點:
1、財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財權由中央所掌握
從原則上講,各地方自治體負有自主經營財政的責任。行政上必需的支出,由各地區負擔。但由於各地方政府不可能都具備與所需經費相適應的稅收財源,而中央稅收額通常要佔稅收總額的70%,所以中央通過「下撥地方稅」、「讓與地方稅」及「國庫支出款」等,把中央收入的大部分撥付給地方政府。
2、金融方面
日本銀行的建立,始於1868年。1876年修改了國民銀行條例,1881年建立了日本中央銀行,同年又頒布了「日本銀行條例」。因此,日本銀行系統的發展及日本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有其悠久的歷史。戰後,日本重建了金融體系。日本現有兩套金融機構,一套屬於政府系統,另一套是在日本銀行監督下的各類私營銀行。
3、企業特點:

日本產業政策的成功是與日本企業獨有的特點相聯系的。日本企業間競爭的目標,不是尋求短期利潤的最大化,而是追逐市場佔有份額的擴大與維持。競爭結果,導致單位產品利潤及產品價格的不斷降低。企業還必須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並積累經驗,以不斷地改進產品質量,求得在競爭中獲勝。生產經驗的積累又形成了日本工人隊伍的穩定(終身僱傭制)及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資制。這兩種制度促進了有經驗工人對低級工人知識和經驗的傳授。政府也鼓勵私營企業對青工的教育和訓練進行投資。
二、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高的。19 53―1979年日本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 10.9%,同期聯邦德國為5.7%,法國為4.2%,美國為4%,英國為2.5%。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 1980年猛增為13.3%,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7位躍升到第 2位,僅次於美國。西方有些學者把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稱為20世紀的「奇跡」。

④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亞洲東部,是一個有名的島國,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主要依賴進口,導致日本國內的普通商品價格比一般國家高出不少。

3、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甚是緩慢。

2017年底,日本GDP總量48675美元,是中國的GDP總量的1/3左右,同比增漲率為1.6%,增速緩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總量已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總量沒有很大變化。

日本自從上世紀九十代初爆發了泡沫危機之後,GDP增速一直持續低迷,並且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了GDP負增長。那麼日本經濟到底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勢。

4、容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賴進口,通過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有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等。日本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日本主要出口的產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業產品,導致日本的經濟受全球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爆發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4)日本經濟發展模式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的大致發展:

回顧日本的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成功」轉向「失落」的曲線。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率先復甦,突飛猛進,曾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2010年被中國超越)。

1985年,日本經濟進入泡沫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來。

1868年~1945年屬於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

經過1894年的甲午海戰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並從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資源類產品,成為西方國家中的後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56.8%,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但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機中,日本同樣受到巨大打擊,工業生產降幅超過35%。

在此背景下,日方開始宣揚對外擴張理論,並走上了擴軍備戰之路。

從1931年入侵我國東北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戰爭費用直線上升,國債余額從1930年的62億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億日元。戰爭最終拖垮了日本經濟,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1946年~1985年屬於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946年~1955年為戰後經濟復興時期。戰後,日本在美國佔領當局的「間接統治」下,推進了解散財閥、農地改革、勞動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從戰時統治經濟向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轉變,這被稱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二次大改革」。

1946年採取的「傾斜生產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方式將經濟重建重點放在煤炭、鋼鐵的擴大生產上,通過兩者的循環增產,階段性地帶動其它產業發展。

1951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經濟起飛帶來了機遇,大量的戰爭特需使日本工礦業明顯活躍起來,經濟觸底反彈。1951年日本與美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宣告美國對日本全面軍事佔領時期的結束,日本取得主權國家地位。

1953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955年又加入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以二戰戰敗國身份回歸國際社會。到1955年,日本的所有經濟指標已全面恢復或超過戰前水平。

⑤ 日本是如何發展經濟的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經濟模式

日本也是屬於出口導向型經濟,日本過去的經濟飛速發展,主要是靠政府的全力補貼,政府指出方向企業前進,加強出口,以日本標准為由限制進口。後來這種閉塞的經濟模式最終走向絕路,日元匯率漲了兩倍,對出口的打擊無疑是畢命的。經濟泡沫破裂後的十年被日本媒體稱作為失落的10年,日本經濟不見好轉。

⑥ 經濟危機過後日本等國發展經濟的基本模式是啥

看歷史資料啊?

⑦ 美國在東亞經濟,特別是中國和日本經濟發展中發揮什麼作用

【內容提要】經濟模式是世界經齊學所研究的重要課題,公司治理模式又是當今學術界的熱點問題。經濟模式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基於一定的環境條件和文化傳統而形成的經濟運行的相對定式。本文對經濟模式進行了界定,論述了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三種經濟模式的不同特點,並從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對這三大模式進行比較研究。這對建立中國式市場經濟運行模式具有重要的啟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企業行為理性化。【關鍵詞】經濟模式/三大模式特點/企業理性化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某一經濟運行主體如果在一定時間,並在國際經濟領域能夠取得突出的經濟成就,占據顯赫的競爭地位,其發展方法就必然引起人們的重視,措致處於競爭弱勢各個不同的主體,予以研究甚至學習模仿。如戰後,日本、德國的迅猛發展,導致人們對於日本、德國模式的重視。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因為學習日本模式並取得成功,並統稱為東亞模式。歐洲的一些國家因為崇尚德國模式而紛紛要求加入歐洲經濟聯合矩陣。20世紀90年代,美國取得「新經濟」創記錄的繁榮,美國模式再度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美國高科技企業進入調整,股票市值大幅度縮水,又出現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造假事件的沖擊,一些人開始懷疑,甚至指責美國模式的弊端。由此引發了學術界關於經濟發展模式優劣之爭。經濟模式作為世界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需要予以重視並加強研究。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確立適宜的發展道路和運行方式。有必要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利用後發優勢,有選擇地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模式中成功的運作方式。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效的,新的發展模式。一、經濟模式概念辨析及層面確定孔夫子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為使我們的研究具有科學性和實效性,我們需要「正名」,即對於文章所探討的概念的本質特點、范圍和層面,進行明確的闡述和規范。1.概念辨析為了清楚地認識和科學地把握經濟模式的本質特徵,我們把與經濟模式概念相近的幾個概念加以分析。(1)經濟制度:又稱「社會經濟結構」,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即一定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例如,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總和。(2)經濟體制: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內進行決策並執行有關生產、收入和消費決策的一組機制和制度,任何經濟體制都是由決策結構、經營結構和動力結構組成的。[6](3)經濟模型:對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各樣關系進行抽象的、簡化的表達。表達方式可以是一張圖、一個統計表或數學方程式。因為所採用的基本上是數學方法,所以常稱為「經濟數學模型」。(4)經濟模式:各種經濟成份的構成形式和調節經濟運行機制的一定式樣,是撇開經濟活動中的次要因素和細節,對現實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框架和原則所作的抽象;也可以是對國民經濟基本運行規則、增長類型以及主要經濟政策在理論上的一種設計和構造。前者屬於實證研究范疇的經濟模式,後者是規范研究范疇的經濟模式。根據以上定義可以看出,經濟制度決定一國的性質,是社會經濟深層次的東西,與政治關系較為緊密,具有穩定性。因此,西方經濟學家往往把經濟制度看作象太陽系、河流系統、生物系統、機器系統等等一樣的自然物質系統。[1]經濟體制屬於操作層次,是在一定社會制度下,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以及組織、管理、調節國民經濟的體系、方式、方法的總稱。經濟體制受基本經濟制度的決定和制約,是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體現,因不同國情及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而異。經濟模型是用數學方法對經濟現象的解釋。經濟模式是建立在經濟制度基礎之上的,介於經濟體制與經濟模型之間的一種經濟發展定式,經濟模式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對現行經濟進行抽象而得到的比較特色的東西。經濟模式的本質特徵是形成於一定時空之中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形成鮮明特點的經濟發展方式,常常稱之為經濟發展模式。如國外許多文獻中,經濟發展模式甚至被視為經濟發展道路的同義詞,如developmentmodel,developmentpattern,developmentpath或formofdevelopment,反映一國發展的軌跡。因此,經濟發展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條件下,以經濟增長為前提和基礎的經濟發展基本特點,反映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發展模式的中心內容就是分析人均gdp的發展趨勢和gnp內部的各種組成部分的發展趨勢之間的關系,及其收入分配關系;經濟發展模式也注重探索市場運作方式和手段;研究政府與企業及市場的關系。2.分類方法根據不同的標准,經濟模式有不同的分類。按經濟制度進行劃分: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和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按地理位置進行劃分:斯堪的納維亞模式和亞洲模式;按制度差別進行劃分:銀行體制和信用體制、個人主義和共產主義、勞動市場調節的聯合方式和非聯合方式等;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發達國家市場經濟模式、發展中國家(地區)市場經濟模式和轉軌國家的市場經濟模式。法國人阿爾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主要分為兩種:美國模式和萊茵模式(包括法國、荷蘭甚至日本在內);根據「新制度學派」的觀點,資本主義的模式劃分為:市場導向資本主義、政府導向資本主義和談判或協商資本主義。還有劃分為國家需求管理型、福利國家型、社會市場型、強調公共管理的指示性計劃型和國家發展導向型等等。我們在本文所採用的分類方法,就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三分法。這樣分類研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有利於認識和把握各種模式的特點,形成既定模式的歷史文化原因,針對國際市場狀況而取得的特定功效。3.層面確定模式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范疇,根據作者選擇角度的差別,根據研究對象的狀況,經濟模式往往具有不同層面的具體意義。在經濟學領域,可以指具體企業以及產品,如ge模式、戴爾模式等;也有的指產業或部門以及地區的發展模式,如信息網路模式,矽谷模式等等;還有的指國家、地區或者合作體模式,如美國模式、東亞模式、萊茵模式等等;還有更廣泛地從經濟制度層面來論述模式的,如資本主義模式等等。關於經濟發展模式,我們認為:首先是對於經濟運行實踐中,取得顯著經濟績效的主體的成功運作方式的總結。市場經濟發展歷史表明,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總是在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取得了突出的競爭力後,其模式才引起重視和模仿,也正是為了有效地提升國際競爭力,我們才重視研究、總結各個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次,既然是模式,勢必要著眼經濟發展中已經成型的一些特點和方法,表現為一定的發展定式,具有相對穩定性。但是,經濟發展模式最本質特點則是其動態性特點,它是對經濟發展有效方式的總結,並且要對現行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具有示範和推動作用,如果不從發展的動態角度予以研究,模式趨於剛性,或者僵化,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再次,經濟發展模式主要的是一個經濟學范疇,它是對於經濟過程某一主體成功運作方式的總結,但是該主體的構成,背後是人的設計和推導,任何一個經濟模式都深深地打上文化的印記,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經濟表現,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文化的背景中分析,才能夠透視該模式的本質特點和深層結構。最後,經濟發展模式是一個比較的范疇,無論是處於同樣的經濟制度下,還是立足不同的制度背景,通過比較,才能更加顯示出該模式的本質特徵。當前,我們把經濟發展模式都置於開放的全球經濟的狀態下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其在全球市場經濟運行過程的成功方法,以便於我們在市場運行和國際競爭中,擇優借鑒。我們在本文所使用的經濟模式,主要是以國家宏觀層面為主體內容,也包含著國家關系方面的區域合作體。從這個角度出發,德國模式,也可稱為萊茵模式,擴展出來,也可以指以德國發展模式為核心的歐盟模式。二、三大經濟模式的比較當今的多極世界中有美國、日本、歐洲三大經濟為中心,它們的經濟模式有較強的代表性。其中歐洲的發展已經有以德國經濟為師的趨勢,德國模式已經明顯地成為新歐洲的典範。本文將德國模式作為歐洲的代表。1.三大模式的不同特點美國模式是商品經濟發展模式的總結。有利於投資、高效和生產力與經濟的發展,它起源於英國,在美國達到頂峰。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戴維·柯茨認為:[4]這種模式中「積累的決策權主要在私人公司,它們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潤目標,通過金融市場獲得資本;勞動者只能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規定的勞動所得和社會權利;人們對社會政治和道德的總體認識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美國模式的主要優點有:彈性很強的勞動力和產品市場,低稅,激烈的競爭和股東資本主義——股東對管理者施加壓力,要求使他們利潤最大化。缺點:收入差距懸殊,低福利救濟,「公共物品」——例如初籌、中等教育——質量差,公共服務與其社會財富不成比例,低投資率和很低的儲蓄率。這種模式又被稱為「盎格魯-薩克遜」資本主義或「自由資本主義」模式。日本模式是20世紀60-70年代形成的,取得了震憾歐美的「世界奇跡」。日本模式的主要特點:第一,核心是「追趕」歐美,成為重工業化的先進工業國。第二,關鍵是「後發效益」。第三,加強政府幹預。第四,引進技術。第五,出口主導、「貿易立國」。第六,實行統制金融。戴維·柯茨認為:日本模式在「積累決策方面依靠私人公司,但決策最終採用與否,還必須要同公共機構進行緊密磋商之後才能決定下來,並且政府部門和銀行在決策過程中起著間接的影響作用;傾向於削弱勞工的政治和社會權力,但對勞資關系的形式留有餘地,主張通過公司的福利措施將勞工和私人公司的關系融洽起來;主流文化在內容上似乎是保守主義與國家主義」;日本政府具有遠見的指導,日本企業與政府密切合作,日本銀行與公司交叉持股,日本的股民力量相對較弱。日本模式曾經是「追趕型現代化」取得成功的經濟模式,優點有:終身僱傭制促進了忠誠和高熟練度;公共服務(尤其是教育)質量高;銀行與其他工商業企業關系密切;公司交叉持股使管理者受到保護,免遭失去耐心的股東影響,從而使之得以對投資採取長期觀點。缺點:受到保護、沒有完全暴露在市場力量之下的公司受到的促使其高效率地利用資本的壓力很小。這種模式又被稱為政府導向資本主義、「亞洲資本主義」或「開發政府」。德國是所有發達國家中公開宜稱實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國家,主要特徵是銀行和公司間關系密切,銀行以股東和放款人的雙重身份對公司實行監督。德國模式追求的是三個目標:創造高利潤、利益分配平衡和較高的收入水平。戴維·柯茨認為:在這種模式下,「國家對資本的積累的直接干預程度可能比較小,但政治體制嚴格地確立了一整套勞工權利和福利措施,使得有組織的勞工擁有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市場和直接參與勞資談判的能力;主流文化是社會民主和基督教民主」[4]。德國模式的優點是:出色的教育和培訓;慷慨的福利國家和工資差距較小,培養了社會的和諧;公司和銀行的密切關系助長了高投資。缺點:勞務市場和產品市場的限制較多,權利過大的工會、高稅率、過分慷慨的失業救濟和對勞動力市場及產品市場的廣泛限制等導致了失業率居高不下。這種模式又被稱為談判或協商資本主義「歐洲福利資本主義」,甚至是「萊茵模式」。2.三大經濟模式比較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學探討的永恆課題之一,三大經濟模式對政府作為一個經濟因素有不同的態度。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是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的主體,其發展水平可以作為一國經濟發展的衡量標准,因而在經濟模式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所以應從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對這三大模式進行比較。第一,三大經濟模式中的政府因素:美國模式強調個人成功和短期金融利益,其市場模式就是自由開放;日本模式和德國模式強調集體成功與長期利益,其模式就是政府幹預。美國模式中,美國政府對市場干預手段是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間接調控。政府在決定資本和勞動相互作用方式上僅起到極其有限的作用:政府的任務是創造優良的貨幣,防止壟斷扭曲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和危及自由開放的貿易,從而保證和便於市場充分發揮其功能;此外,政府的經濟行為還包括提供公共產品(比如防務和社會基礎設施);政府(尤其在聯邦水平上)對消費品製造業的政策帶有濃重的自由主義思想,長期以來一直而且將繼續是在有限的范圍內,以塑造市場為中心。德國模式實質是國家調節下的市場經濟模式,政府採取直接干預(對價格形成控制、各項政策規定和參與企業投資等)和間接干預兩種手段調節市場運行中的偏差。作為後工業化國家(這里指19世紀英國和美國之後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德國政府充當經濟現代化的實施者:德國政府在「推行各階級合作主義模式的勞工法則中起了重要作用,實行了積極的勞動力市場和福利政策;德國政府以一系列關鍵方式直接影響了當地的產業積累率」。但德國政府在經濟中公共部門的介入和指導沒有日本那麼廣泛。戰後日本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國家計劃和指導所發揮的開發性作用。關於日本模式中的「開發政府」理論是指日本是一個建立在國家官僚和私人企業、產業界緊密細致合作關系之上的,是「國家指導的高速增長體系」。日本通產省及其作用是日本模式的鮮明特色和創舉,政府通過產業政策和經濟計劃指導經濟活動。特別是對企業決策進行強有力的干預和誘導,依靠財政、金融、稅收等經濟杠桿對經濟活動進行宏觀間接有效的調控,並一直管到微觀,落實到企業。總之,戰後各國政府幹預經濟的活動不僅是種類和效果不同,實際上就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隨著時間流逝也有所不同:現在各國所實行的政策重點之間的差別與五六十年代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都在不斷地總結和學習其他模式的有效方式,調整和改革經濟發展模式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第二,三大經濟模式中的企業因素。美國模式中企業格局是:核心500家大公司,周圍是一大批中型企業,邊緣是數以萬計的小企業。私營工商企業是市場活動的主體。企業制度的典型是公司制。大公司依靠龐大多變的證券市場生存;由於股東對公司管理層施壓,要求利潤最大化,因而也有人稱之為「股東資本主義」;強調個人作用,贊揚企業家的主動和創新精神;認為企業中股東出錢,企業家和經理出腦力,工人出勞力,三者平等結合,其中股東在企業管理方面有較大發言權,執行業務的經理績效最為關鍵,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經營管理人員年薪視利潤的多少而定。企業籌措資金的法,不外是靠自身積累,向銀行貸款,向社會發行股票、債券集資等三種方式。美國企業籌措資金,比較側重於發行股票、債券方式。美國模式中金融市場發育比較成熟,大多數居民手中都握有公司的股票債券,表現出較強的風險意識,追求獲得豐厚的分紅收益。美國證券公司種類很多,股票價格的升降,反映企業經營的好壞,推動企業必須講究經濟效益。日本模式中日本企業形成以大企業(母企業)為頂點,中堅企業(一般為子企業)為骨幹,廣大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垂直型」企業群體結構。公司和銀行集團關系緊密,通過復雜的互相持股網聯系在一起;由於銀行和其它工商企業關系密切,公司管理者受到保護,從而使之能夠不受股東影響進行長線投資;日本模式側重企業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佔有市場份額和獲得盡量多的利潤;日本企業強調集體作用,集體決策,一般先由下而上提出經營管理中的問題,然後請有關人員參加討論,再由領導層集體做出決策,不強調個人的作用;提倡大家庭情感,勞資協調矛盾,工會不起作用,不允許獨立活動,也無全國性統一工會組織。在日本企業股東只提供資本,董事會作用不大,實際管理公司者為經理階層,因此有人稱日本為法人資本主義。日本企業籌集資金,主要依靠儲蓄和銀行,據有關資料統計,戰後日本企業資金籌措大約有60%以上是商業銀行提供,25%產生於利潤留存及資產折舊,只有10%-12%來自於股票和債券的發行。企業不急於追求短期利潤而著眼於長期佔有市場份額。日本公司之間競爭激烈,同時它們之間也很重視合作關系,尤其在國際市場上是「競爭加合作」關系。日本企業集團內部結構嚴密,大致包括綜合商社—銀行—生產廠家三部分,也就是說集信息、銷售、資金周轉和生產開發為一體。德國模式中企業組織的法律形式主要有三類:個人業主制企業、合夥制企業和公司制企業。公司的股權結構主要以法人持股為主。公司實行共同決策制度,吸收工人參與經營管理。德國與日本同樣重視儲蓄,企業普遍實行監事會制度,其職權是:選舉董事會成員、決定企業方針、投資方向,審查預決算、討論工資制度;銀行在吸收居民存款和對企業放款中起關鍵作用,而對股票、債券市場、社會集資方面比較薄弱。德國銀行對企業大力支持。作為中央銀行的德意志聯邦銀行的獨立性很強、執行嚴格的貨幣政策和監督商業銀行的業務。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製造部門經歷了空前的失業水平和低效益狀態,在90年代的後5年gdp增長維持在每年2%的水平;日本企業在遭遇1990年東京股市崩潰後增勢也不好,事實證明「日本企業系統」模式沒有很強的適用性。同樣,美國企業管理模式也是同本國內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分不開的。詳情

⑧ 9.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其經濟發展的模式為() A.B.C.D.

其經濟發展的模式我覺得這道題應該選擇b

⑨ 日本經濟發展模式中特有的弊端

經濟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日本經濟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日本經濟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日本經濟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 日本經濟模式日本經濟模式日本經濟模式日本經濟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在經過短暫調整後便進入了高速增長時期,並創造了經濟奇跡,形成了舉世矚目的「日本模式」。何謂日本模式,即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的方式,也就是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日本經濟模式特徵日本經濟模式特徵日本經濟模式特徵日本經濟模式特徵 1、核心是「追趕」歐美。2、關鍵是「後發效益」。3、加強政府幹預。4、引進技術,是追趕型現代化的主要手段。 5、出口主導、「貿易立國」,以保證「追趕現代化」所需的外匯。 6、實行統制金融。 日本經濟模式危機日本經濟模式危機日本經濟模式危機日本經濟模式危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模式創造了聞名於世的日本經濟奇跡。日本經濟模式一度也成了東亞國家經濟發展的樣板。然而,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隨著國際經濟形勢和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日本經濟模式成為日本經濟陷入長達10多年低迷窘境的重要原因,曾經輝煌一時的日本模式走向衰落。在美國金融風暴的沖擊下,日本模式進一步陷入了危機。今年的大地震使長期低迷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日本2011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3.7%。對此,有些經濟學家甚至斷言日本經濟模式已經破滅。 日本經濟模式轉變日本經濟模式轉變日本經濟模式轉變日本經濟模式轉變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下,日本經濟體制存在的弊端是造成80年代後暴發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政府以及許多企業領導人也認識到了日本經濟模式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開始調整和改革日本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模式。經過多年的調整,日本的經濟模式和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均發生了變化,政府對經濟減少干預,放寬限制,企業間的競爭增加,活力增強,各個方面的改革都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改革遠未完成,日本經濟模式的轉變仍充滿不確定性。 我的看法我的看法我的看法我的看法 對於部分經濟學家關於日本經濟模式已經破滅的言論,我覺得言之尚早。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困難,出現挫折,經歷蕭條。這是經濟本身的發展規律,日本也不例外。當今,日本仍然是世界經濟強國和科技強國,戰後日本依靠先進技術和技術創新積累起來的技術力量依然雄厚。高素質的勞動力、大量的儲蓄和充裕的資金等,這些對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基礎要素依然蘊藏於日本社會中————————摘自網路文庫,希望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日本經濟發展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