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泰安市經濟發展怎麼樣
不怎麼樣,主要是靠旅遊經濟,其它的經濟不行,物價還比較高
『貳』 山東泰安和河北滄州哪個市發展的更好,經濟更好
當然是滄州了 ,因為兩個差距太明顯了 ,泰安 ,有很多的發展工廠,但是不多, 而河北卻有很多 ,一個挨著一個 ,路上的卡車也是川流不息也有很多的小城市, 而山東的卡車那真是太少了 , 泰安的小城市是比滄州多 ,發展的不怎麼快 ,但滄州的發展速度是 ,泰安的兩倍滄州的有錢人也有很多但都不願意顯示出自己的有錢 ,他們都是車隊或者是公司的老闆 ,不信可以去別的地方查看 。
『叄』 濟寧市和泰安市那個經濟發展狀況好~~
濟寧下邊的幾個縣級市都很富,靠煤發家,但濟寧市區建設實在是......
泰安市區建設雖然算是比較差了,但感覺濟寧比泰安還差...
當然GDP肯定濟寧高,煤就是錢啊...
『肆』 制約泰安經濟發展之因素
1 、行政不作為。領導人缺乏魄力眼光及能力,形象工程嚴重,工作人員缺乏銳性,官老專爺思想嚴重。屬試想一個光想當老爺,光想著怎麼往上爬的領導班子怎能幹出一番大事。
就拿旅遊業來說,就一個索道,其一是直接嚴重破壞原生態,其二是影響了全市的旅行,基本上不留客,原本2天到3天的旅遊,一天就能結束,遊客們直接選擇到濟南或曲阜居住。國務院本有文,索道應在90年就應該利用完畢拆除,並在近年有十餘名專家聯名遞交申請拆除,詳列索道影響。但地方政府保護索道公司,目光短淺,不但不拆除,還炸平了山體繼續擴建。當真是富了一家索道公司,窮了大家。
2 沒有大型節能型企業。一是企業規模性小,行業位置落後,沒有先進可行性技術進行有利發展,可發展空間不大。其二是政府盲目招商,引進的企業雖短期能獲利,卻極大的破壞了生態環境,例如蒙牛。這家這么有名的企業其實納稅是很少的,因為政府給了很有利很有利的政策,有利到幾乎沒給當地創啥收入,也就解決了百十人的就業問題。但是造成的環境污染是不可估量的,可能要花上十倍百倍的錢再去彌補。、
3農業。。。農業我就不說了。。唉,現下農民收入不高,農村的壯年都涌到城市裡來了,農村基本上只留了老弱婦孺種地。
『伍』 泰安未來幾年經濟發展前景選擇在泰安是不是很不明智。
這要取決於你選擇什麼行業,泰安作為山東的一個旅遊型城市,它的工業的發展是滯後的。從目前的發展模式來看,高鐵的開通,必然會為泰安帶來一個新的契機,除去旅遊業不談,新區的建設,也是一個機遇。
『陸』 泰安經濟發展在山東排名多少泰安怎麼樣還有泰山學院在山東排名多少怎麼樣 請慎重回答,謝謝!
經濟發展在山東倒數第一吧,泰山學院還行
『柒』 未來泰安向哪發展,泰安高鐵有望能帶起泰安西部經濟嗎
泰安發展方嚮往西不可能了 往東局限性比較到 往南是趨勢 長城路沿線現在房地產搞的轟轟烈烈就是事實 然後市政府南面的一片時代發展線 NB的不得了 建議去市政府東面的規劃展覽館看看未來泰安規劃 高鐵附近帶動部分活躍是必然的 ....
『捌』 泰安泰山區有個省庄鎮嗎那兒經濟怎樣
省庄鎮位於泰城東部,總面積68平方公里,轄4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5.98萬人,其中回族7000人。省庄鎮早在七十年代就因發展五小企而聞名遐邇,曾受到國務院嘉獎。1994年起,先後榮獲"山東省綜合實力前200名鄉鎮"、"省級安全文明鎮"、"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等稱號,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心鎮"。近年來,省庄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富民強鎮目標,不斷更新觀念、轉變作風、扎實奉獻,實現了全鎮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200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2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7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64元。今年1-8月份,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692萬元,同比增長24%;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998元,同比增長7%。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全鎮已經初形成機械化工、仿偽包裝、乳品加工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1-8月份,全鎮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12億元、銷售收入7.17億元、實交稅金2847萬元, 分別增長46%、47%和30%。全鎮1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5.93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72億元,利稅80808萬元,分別增長26%、20%和39%,實現了工業經濟規模效益的同步增長。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著力解決制約招商引資的突出問題,以工業項目區為載體,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拉長產業鏈條、增強產業聚集能力。截止目前,全鎮共引進項目52個,合同引資額12.5億元,其中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10 個,1000萬元以上的28個,為我鎮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積極引導群眾發展特色種植業和區域特色經濟,糧經比例達到5:5。全鎮花卉苗木面積達到1.66萬畝,北部山區女兒茶麵積達到1300畝,引進亞奧特、伊特兩家乳製品企業大力發展傳統奶牛養殖業,奶牛存欄量1.73萬頭,其中飼養量在千頭以上的村 4個,居全市領先位置,大力引導和推進剩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市外勞務輸出5000多人,農民人均純收入迅速增長。中心鎮建設日新月異。以鎮駐地及文化路、泰新路的沿街開發為重點,加快房地產開發力度,創建完善城鎮物業、環衛服務等組織,規范城鎮管理秩序,營造了環境優美、布局合理、秩序井然的發展環境。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教育工作成績顯著,全鎮現有中學2處,小學10處,成教中心1處,幼兒園25處。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是"省級教書育人先進單位"。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提高,有鎮中心衛生院1處,村級衛生室37處,農民合作醫療參合率在95%以上。廣播電視普及,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全鎮回漢族群眾相處融洽,社會穩定,政通人和,各項工作創歷年來的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