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制度原因
堅持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堅持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堅持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三項基本經濟制度。
⑵ 急~~~我國1992至1997經濟發展快速的原因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的實踐證明,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必須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財政、貨幣政策及相關宏觀政策措施,解決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問題,以保持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基本平衡和人民幣幣值的基本穩定。這些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1993-1996年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適度從緊
1988年中國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與上年相比,零售商品價格上升了18.5%,居民消費價格上升了18.8%。全國各地發生了搶購商品潮。於是中國政府從1988年的第四季度起實行嚴厲的「治理整頓」,利用各種手段緊縮投資和貨幣投放,結果使得價格的上升速度迅速下降。1990年零售商品價格降到只比上年上升2.1%,居民消費價格上升3.1%。嚴厲的緊縮也引起了經濟增長速度的迅速下滑,1989年和1990年GDP分別只增長了4.1%和3.8%。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慢的增長率。
為了扭轉經濟的進一步下滑,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隨即放鬆。從1991年開始經濟又加快增長。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號召加快改革和發展。「南方談話」推動了新的改革熱潮,也促進了經濟的上升勢頭,在全國上下掀起了新的發展熱潮。在1992年國民經濟新一輪高漲中,地方、部門、企業表現了很高的積極性,但中央政府的領導部門對於推進改革顯得消極被動,沒有採取措施來推進財政、金融、國有企業等改革長期落後的部門。同時,採取了擴張性貨幣政策來刺激增長。各地把注意力放到了劃開發區、鋪基本建設攤子等方面,很快掀起了開發區熱、房地產熱、債券熱、股票熱、期貨熱等經濟氣泡,經濟迅速達到過熱狀態。由此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四輪通貨膨脹開始攀升,並且在達到高位後長時間居高不下。到1993年上半年,由於投資急劇膨脹,特別是房地產投資迅猛增加,各地普遍建立經濟開發區,結果導致了比1988年更嚴重的通貨膨脹(199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1.8%,商品零售價格上升13.2%,居民消費價格上升14.7%)。對新一輪通貨膨脹的爭論持續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待到1993年春季,通貨膨脹的危險已經十分明顯。
1993年6月,中國政府決定採取兩方面的措施來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保證持續增長的勢頭不致中斷。一是一系列應急措施。1993年6月,宣布了穩定經濟的「十六點計劃」,包括金融、財政和投資等幾個方面。這一計劃的實施,使過熱的傾向得到緩解。二是根本性措施。在這次調整中,中共中央認識到克服經濟失衡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改革。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最重要的突破是:第一,明確提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新的改革戰略,不只在邊緣地帶進攻,而且要在國有部門打攻堅戰,要求在20世紀末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第二,為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外匯管理體制、企業體制和社會保障體系等重要方面的改革擬定了方案,繪制了藍圖。從1994年開始,中國政府在上述諸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由此,中國的改革進入了一個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從1993年7月起,政府又一次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宏觀調控。具體包括:嚴格控制資金的流動,基建項目要經中央政府主管部門審批;提高利率,實行保值儲蓄;不僅控制資金的供給總量,而且控制資金的流動,嚴禁資金流向房地產,實行由中央直接將資金貸給重點企業和重點工程,甚至連銀行間的正常拆借也一度停止。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取得了明顯效果,到1996年底,過熱的經濟和金融運行中的混亂狀況得到治理,持續三年之久的高通貨膨脹大幅度回落,1997年國民經濟順利實現第一次「軟著陸」。經過4年多的緊縮,從1995年起價格逐年回落,與1996年相比,1997年商品零售價格只上升0.8%,居民消費價格只上升2.8%,與此同時,經濟增長速度也逐步下降,1997年GDP的增長率由1993年的13.5%降到8.8%。總之,實行了4年半之久的財政金融「雙緊」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消除了突出的金融風險,解決了投資膨脹問題,保持了社會穩定。總的看來,經濟的狀態仍然良好,但已經潛伏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出現了通貨緊縮,有些現象已經逐漸顯露出來。1997年7月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經濟發展,又加劇了這些困難和問題。
其實,通貨緊縮是較長時間實行緊縮政策的結果。當時實行財政金融「雙緊」宏觀經濟政策,存在經驗不足的問題,主要是「緊縮」力度過猛,時間過長,以至於把通貨膨脹轉化成了通貨緊縮。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的整頓金融秩序,連續4年實行宏觀經濟「雙緊」政策,所以從1996年開始出現市場需求疲軟,到1997年3月,物價開始回落,GDP開始下滑。至此,中國經濟已從通貨膨脹轉化為通貨緊縮。從1997年10月起,全社會商品零售價格出現了負增長(實際上,在此之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等已經出現負增長),1998年上半年,全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率為-2.1%,通貨緊縮越來越明顯;大量企業開工不足,企業大面積虧損,1997年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佔25.6%,虧損企業數比上年增加5.68%,國有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就佔39.2%,;市場銷售不旺,產品庫存增加,1997年工業產品的銷售率下降,GDP中存貨增加額為2866億元,佔3.75%;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放慢,1997年僅增長10.1%(1996年為14.8%);貨幣供給的增長放慢,M0、M1和M2的增長率,1997年為15.6%、16.5%和17.1%(1996年為11.6%、18.9%和25.3%)。經濟數據表明,已經出現了通貨緊縮,有效需求不足。
總而言之,在改革開放的有力推動下,從1992年開始中國進入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期。1992-1994年GDP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4.2%、13.5%和12.6%。但與此同時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升到13.2%(1993年)、21.7%(1994年)和14.8%(1995年)。1993年下半年開始,一直到1996年,國家針對房地產和開發區熱、金融秩序混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並引發通貨膨脹等問題,採取了加強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措施,並隨後在宏觀經濟領域進行了多項改革,使通貨膨脹得到控制,過高的物價漲幅逐步回落,1996年降為6.1%,1997年降為0.8%。與此同時,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回落,1995-1997年經濟增長速度分別為10.5%、9.6%和8.8%,沒有出現大起之後的大落,實現了經濟「軟著陸」。「軟著陸」的主要經驗是:(1)控制投資需求與加強農業、增加有效供給相結合。(2)宏觀調控和深化改革相結合。(3)宏觀調控主要通過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並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⑶ 我國民營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公有制經濟這個阻礙國民經濟發展的巨大毒瘤,實際上,私有經濟對於整個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要比國營經濟作用大多了。。。。僱傭的工人比國企的多,發展的速度比國企的快,對於資源的配置作用比國企的要強。。。中過的國企,已經退化成少數利益集團的板上肉了。。。。。人民根本獲得不了什麼好處。。。
⑷ 經濟常識: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轉型過程中的結構調整產生再生生產力。
中國改革開放存在著兩種轉型:一是經濟制度的轉型, 一是經濟增長方式與實踐模式的轉型。兩種轉型是局部與整體、個別與一般、微觀與宏觀的關系。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將使後者得到充實,前者得到升華。中國改革開放,是兩種轉型的歷史契合。轉型經濟最重要的是結構,是生產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結構從不對稱向對稱、消極對稱向積極對稱轉化。對稱結構,是轉型經濟的最深層機制。知識經濟使經濟全球化、生產社會化程度得以按幾何級數增長,這種按幾何級數擴大的生產社會化本身就可以使價值得以擴大、提升、再生。因此,知識經濟以放大的形式,使資源的再生優於資源的配置、資源的配置從屬資源的再生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得以展示和充分發揮。轉型經濟不但表現為經濟活動中知識運營、生產社會化所帶來的資源再生,而且表現為思維結構、社會結構、企業結構、生產結構的對稱、有序、優化組合所帶來的資源的裂變、再生與生產力的幾何級數增長。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二:轉型對人的主體性的解放。
經濟結構中,人的要素是首要的要素。改革開放意味著以往建立在經濟、超經濟強制基礎上的人身依附關系得到擺脫。人的主體性,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標准與動力。改革開放以前生產力發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經濟、超經濟強制對人的主體性的壓制,改革開放以後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體性的解放。團隊主體性、企業主體性、區域主體性、政府主體性、國家主體性,是逐步放大了的人的主體性。總體上國民整體擺脫人身依附關系的起點平等,大大提高人的主體性,對人的行為從質和量兩方面作出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導向。制度高於技術,結構對要素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過制度(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產權制度只是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私有制是產權制度的必要環節,而非必要條件)對人的主體性的導向、催化和提高來實現的。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三:轉型使中國出現前所未有的創業潮。
人的主體性的解放是創業的前提,人的主體性的提高通過創業來實現,國民主體性的提高通過創業潮來實現。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業潮:民營企業的一次創業、二次創業與國有企業的二次創業。在創業潮中,通過創意→創新→創造→創業→二次創業,使知識運營帶動資本運營、資本運營帶動資產運營、資產運營帶動產品運營,實現主觀與客觀、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統一,從而使企業和其他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政策環境對稱、和社會法制環境對稱、和社會信息環境對稱、和社會心理環境對稱、和市場競爭環境對稱,擺脫經濟運行的困境,消除經濟危機的根源,使企業和社會協調有序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四:轉型中的制度融合。
以創業潮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就是民主與法制對稱、公平與效率對稱的經濟,市場化改革就是在宏觀與微觀、自由與法制、價格與價值、公平與效率、理性與非理性的碰撞中,用宏觀去規范微觀、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使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經濟運動。在市場經濟有機體的各要素之間,雖然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地位,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它們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生產力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改革實質上是社會系統的自組織、有序化過程。整個社會系統是否協調有序,將決定社會系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政府宏觀調控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建立和諧的社會經濟系統,使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對稱,從而發揮出最佳的生產力功能。與生產社會化相對稱的,是經濟的宏觀化。在經濟全球化、宏觀化時代,政府宏觀調控更顯重要。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絕不是市場經濟發展不完善的表現,而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轉型和市場經濟發展中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有先天的優勢。
⑸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
由於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國策,同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牢牢抓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起相關的制度和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從而吸引大量外商來華投資,並且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積極主動地融入到世界經濟的大舞台,參與到國際分工與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來。
⑹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1.有強有力的政府和制度保障經濟發展的環境,這一點是從建國以來就有的優專勢,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屬點。
2.非常有效地利用了落後的優勢,就是後發展的優勢。
3.面對不同的國際經濟環境能較為及時得調整經濟政策,尤其是從計劃到市場經濟的漸進式轉型非常漂亮。
4.長期的高儲蓄率高投資率。
5.有大量積累的外匯儲備,有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和固定匯率制度,保障了實際匯率長期低估,從而贏得巨大貿易順差;不允許資本絕對自由進出,總體來講是易進難出。
6.重視對科技和研發的投資。
7.長期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
8.中國人傳統文化優勢,中國人喜歡把大量的收入都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國價值觀里,集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西方正好相反;中國人勤奮好學。
還有很多原因,但是以上的是最重要的。
⑺ 新時期我國經濟能夠實現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求和平、促發來展、謀合自作是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我們能夠爭取一個較長時間的國際和平環境;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發展階段,擁有支撐經濟更大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有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有豐富的和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有一批通過改革創新成長起來的富有活力的企業,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 能不能利用好這樣的機遇和條件,關鍵取決於我們的內外政策和應對能力。他表示,盡管前進道路上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風險和挑戰,但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辦法戰勝任何艱難險阻,把現代化建設大業不斷推向前進。中國發展的前景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