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鄧小平理論的立論基礎是()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c社會主義本質論d社會主義發展動力
答案是A。具有干擾是C,C是小平1992年南巡講的,A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從時間上看A是基礎。正是在社會初級階段的國情下,才制定了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制度基本矛盾,提出了總體戰略等等,因而是立論基礎。
2. 解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是
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這個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解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是改革。
3. 科技公司十大高薪職位都有哪些
科技公司一向是先進科學技術的發源地。因此他的高薪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那麼究竟在科技公司有哪十大高薪職位呢?
8.企業架構師。負責維護和部署企業內部伺服器。提出和推動企業IT計劃戰略。
9.開發與運營工程師。就是我們日常稱之為的程序員。負責科技公司內部,內部代碼及編程處理。
10.信息安全工程師。顧名思義,就是科技公司內部負責,保護公司數據。防範黑客以及,其他惡意方對公司系統的引入,及時發現公司系統內部的漏洞並及時修復。
以上就是科技公司10大高薪職位。
4. 如何理解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特點及其意義
這也就談到了來 如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源的問題
自馬恩創立科學社會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客觀規律 既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發展方向 但是 整個進程是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過程 需要有堅定信念和革命的人 投入到這個歷史運動中去 才能加快這個歷史進程 讓我們的世界發展的更好.....
資本主義由於存在自身無法克服的種種矛盾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已經開始表現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一面 但是出於維護其統治地位的考慮 他們就不可能主動讓出其歷史地位....因此必須有一種力量 去撼動它 消解它 推翻它 這種力量這就是無產階級 這種力量的表現方式 就是革命.....從物質革命 到精神革命 最後到整個社會生產關系的徹底革命!
革命者 本身應該擁有極高的思想覺悟和素養 這樣才能肩負起作為共產主義者的偉大使命.... 才能真正的推動歷史的進步 成為歷史的推動者 一個人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義.....
5.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指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一個中心,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曾多次闡述。1987年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拓展資料: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逐步形成。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表述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經過不斷發展,現在修正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6. 建國後頭30年中國的主要成績和失誤
一、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進抵拉薩,西藏和平解放。實現了祖國大陸的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二、抗美援朝戰爭:1950——1953 年不僅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保障了我國的安全;從根本上粉碎了美國的侵略,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新中國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考驗了人民軍隊的作戰能力。
三、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克拉瑪依油田;武漢長江大橋;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寶城鐵路、集二鐵路。到 1957 年底,主要工業指標都大幅度超額完成。
四、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農業:1955 年,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到 1956 年, 90% 的 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2、手工業:到 1956 年, 90% 的手工業者也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3、資本主義工商業: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方式:從以加工訂貨為主逐步向公私合營過渡。結果:到 1956 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 20 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的巨變。
存在的主要問題: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五、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失誤的表現:
(1)「大躍進」:標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一大是規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雖然廣大人民群眾付出了辛勤勞動,但是,由於(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規律辦事,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對國情沒有認識清楚,急於求成,(表現)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錯誤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家和人民遇到建國後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
六、「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七、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①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②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③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我國從此走上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八、外交成就
A、50年代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首次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倡導:中國、印度、緬甸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亞非萬隆會議:
(1)概況:1955年4月,29個亞洲和非洲國家的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我國政府派周恩來率代表團出席會議。
(2)地位: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己舉行的國際會議
(3)內容:主要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
(4)結果:由於帝國主義的破壞和與會各國間矛盾錯綜復雜,會議出現尖銳分歧。推動萬隆會議取得圓滿成功的方針是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要求各國撇開分歧,為反對殖民主義的共同利益而加強團結與合作。
B、70年代
1、重返聯合國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提出的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立即驅逐台灣的提案進行投票表決。結果該項提案以壓倒多數票得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為中國在聯合國和唯一合法政府,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登上國際政治舞台。在聯合國組織內,我國為實現聯合國憲章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2、中美建交:「小球轉動大球」指中美的乒乓外交。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期間##和周恩來會見了他,這一周被西方新聞界稱作為「改變世界的一周」。中美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美國承認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進入正常化發展階段。
二、科技的發展
1、「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1)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我國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勝利地掌握了核技術。(2)1966年10月,我國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實現了導彈和原子彈的結合。(3)1967年6月,我國又成功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之後第四個能夠自己研製氫彈的國家。(4)1970年4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順利送入太空軌道。它標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地球衛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先進國家行列。
「兩彈一星」精神:即熱愛主義、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的體現,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奮勇開拓的巨大推動力量。
3、 農業科學家袁隆平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代秈型雜交水稻。這種水稻畝產量很高,被外國新聞媒體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