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當今中國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趨勢
中國的市場經濟其實還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是高度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要和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接軌,只有那樣中國經濟才能真正滕飛。不過,隨之而來的風險以及市場問題需要更加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和一批有能力的人來控制和規避!一句話,發展伴隨著問題!呵呵~~~不知道你同意不!
㈡ 中國未來5年的經濟發展趨勢
學科前沿經濟所董志凱武力
中國現代經濟史學科發展趨勢
中國現代經濟史的研究對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的歷史,即從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到今天這個時段。就研究隊伍來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研究中共黨史和共和國史的史學工作者;二是研究經濟學和現實經濟問題的經濟學者。專門研究中國現代經濟史的學者則不多。從研究方法來看,由於學者的學術背景、研究問題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同,採用經濟學和歷史學的方法幾乎各佔一半。
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的范圍主要是1949年至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的歷史及其經驗。其中還包括1949年以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經濟;也包括對香港、澳門和台灣等區域經濟史的研究,包括中外經濟關系史、中外現代經濟史的比較研究。
就「十五」期間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的熱點來看,仍然是「言於古必有驗於今」,即跟隨這幾年現實經濟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而推動經濟史的研究。概括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1)「三農」問題的形成與演變(包括城鎮化);(2)政府經濟職能演變;(3)對外經濟關系演變(配合加入WTO);(4)區域經濟史研究(配合西部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由於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歷史,而這段歷史不僅時間跨度在不斷延長,目前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本學科興起時的30餘年延長到今天的50多年;同時內容也日益豐富。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當西方經濟學的「西學東漸」浪潮過去後,注重實證研究逐漸成為經濟學的主流以後,就導致了近年來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逐漸升溫的現象,許多研究現實問題或對策性的論著,也更加關注其「歷史淵源」。從本學科未來5年或10年的發展趨勢看,有下列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一是怎樣認識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相適應理論與正確評價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改造的問題。當時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否「搞早了」,是否「搞錯了」?由於這個問題牽涉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評價,它不僅是一個社會主義理論問題,還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現象,如果從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性角度看問題,必須說明當年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建立與後來改革開放及今天經濟體制的關系。因此,它就成為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的一個焦點問題,也是一個難題。
二是怎樣認識中國的經濟發展道路選擇問題。新中國56年的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歷史,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配套體制的歷史,怎樣認識這個歷史,中國能否找到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以及怎樣認識中國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性質,則是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中的另一個重大問題。這里牽涉到對社會主義本質和表現形式的認識問題,牽涉到社會主義理論。對於這個問題,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完全搞清楚。
三是怎樣認識建國以來的黨政關系以及政府與經濟的關系。研究中國56年的經濟史,就會遇到怎樣認識與評價中國的特殊性問題。長期以來,中國實行著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如何;怎樣與時俱進,推進政府經濟職能轉變,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結果是否採取世界大多數學者公認的評價標准等,都需要從歷史的角度進行總結。
四是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平問題。這也是困擾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回顧歷史,從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到「大躍進」;從20世紀60年代的「包產到戶」、「托拉斯」到「文革」期間的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法權」;從20世紀80年代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20世紀90年代的「863扶貧計劃」、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最近減免農業稅等,都反映出黨和政府長期在探索和調整有關政策,以實現二者兼顧的目的。怎樣認識和評價新中國56年來出現的上述問題,既需要經濟史研究的努力,也需要理論界的努力。
今後5年或10年,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的重點,與未來我國經濟發展所遇到的重大問題聯系在一起。概括起來說,大致有以下四大問題:(1)圍繞解決「三農」問題而開展的關於農村經濟發展史、城鄉關系演變史(包括城鎮化)、勞動力流動、就業和收入分配史(包括戶籍制度演變史)。(2)圍繞政府經濟職能轉變而開展的國家與農民關系史、國有企業史、政府與市場關系演變史。(3)圍繞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而開展的跨學科的人口、環境、資源、科技等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歷史研究。(4)圍繞經濟全球化進程開展的中外經濟關系的歷史研究。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㈢ 中國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
實體經濟面臨轉型和創新的挑戰,發展趨勢盛極必穩定一段很長的時期,動態平衡
㈣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二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三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㈤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