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0-11-30 08:54:22

『壹』 中國當今的發展狀況

2015-2017經濟發展是一個綜合問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時間下,起基本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當今中國的經濟面臨的挑戰也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個挑戰就是資源的挑戰。我們的各類礦產資源、能源、包括水資源,都是非常緊缺的。我們現在鐵礦石基本上進口一半;我們原油進口接近1億噸,已經超過了日本,居全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要應對資源的挑戰,包括水資源的挑戰、礦產資源的挑戰、能源的挑戰,中國將來一定要發展節約型的經濟。我們曾經說了很多建立節約型經濟的思路,比如我說過中國應該提倡住比較小的公寓,比如三口之家,住100平方米就可以了,因為你的公寓冬天要燒暖氣,夏天要用空調,要排放,但現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建築趨勢和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是遠遠超過這個標準的,這是令人擔心的。要看看日本人是怎麼生活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怎麼樣的,要舒適,但要比較小。可以建設停車場、電梯,但公寓本身都是比較小的 第二個挑戰,中國目前有很多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過大,比如中國基尼系數已經非常高了,達到0.45了。我認為對這個問題要重視。但是我覺得目前中國的貧富差距主要是在城鄉的差別,而城鄉的差別主要在於城市的各個要素已經貨幣化了,而農村沒有。如果你按購買力平價,按照農村生活質量來算,中國實際上的貧富差距沒有這么大,實際上我們的基尼系數沒有那麼高。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已經有的人在大聲疾呼,發表一些聳人聽聞的言論。我們一方面要注意它,但一方面要看到中國基尼系數計算出來比較高。
因為農村還沒有貨幣化,它的住房、所有生活的要素,如果完全貨幣化的話,那麼我們的計算結果會好得多。
第三個挑戰是教育。一個沒有文明的國度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中國有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但中國的文明到現在為止仍然是精英文明,精英文明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非常非常脆弱。我們可以從早到5000年看到中國偉大的哲人發表過非常精闢的見解,到孔夫子,到了後來,這些偉大的見解被逐步地系統化,但能夠理解這些文明成果的中國人始終是少數的精英。所以中國歷史上才會出現周而復始的對我們自己文明的巨大破壞,其中最大的破壞應當說就是從反右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政治運動使幾百萬知識分子非自然的死亡,包括像老舍這樣的人,中國人自己把中國人最好的文化古跡破壞掉。如果這個文明不能從精英文明擴大到全國文明或者大多數的文明,那麼這個文明是非常脆弱的。我跟我學生曾經講過,我插隊的地方,30年前有一個小痞子,騎自行車撞人、嚇唬人,你30年後再去,文明程度沒有改變,他的兒子開著一輛汽車在橫沖直撞。我們今天的題目是討論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討論中國的發展。如果這種沒有文明的人、沒有經過教育的人掌握了現代化的技術,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將更加危險。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教育,使中國的文明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從精英文明發展到中產階級的文明,到覆蓋相對多數中國人的文明。

『貳』 中國經濟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從最通俗的GDP經濟指標變化顯示,平均環比增長速率達到了13.42%(1979年至2012年間)。GDP總值的環比增速與人均GDP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是兩者之差在1989年達到最大值,隨後一直呈現差值下降趨勢。這預示著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小於人口總量的增長。而且,GDP總值的環比增速以1994年為分水嶺(圖1-1),1998年以後雖然總體看經濟發展呈上升趨勢,但是環比增速在減小。這些都預示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可能永久地這樣快速進行下去,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因此,今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將是大概率事件。

圖1-1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情況統計趨勢(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中國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統計見表1-1。2000年到2008年間,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呈現不斷增長態勢,2008年達到最高峰值後開始下降,2013年該系數為0.4730。

表1-1 中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情況統計

(據參考文獻[4-5])

* 2014年1月2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

2010年中國人均收入接近8000國際元,2012年達到9000國際元左右,2013年預計接近10000國際元[6]。如果今後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速,2014年最遲2015年就可達到11000國際元水平這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回落「點」。在人均11000國際元水平上增長速度「自然回落」是順利渡過工業化高速增長階段的成功標志,這是一種潛在增長率的下降[7]。到那時能源的供求狀況就會出現不同於現在變化的新情況。因此,從長遠的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必須解決能源供給或將成為瓶頸的問題。

『叄』 中國現代的經濟發展狀況

在回答你這一個就睡覺,經濟學上觀點:目前我們第一產業(農業)發展仍然緩慢,第二產業(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迅速發展

『肆』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中國經濟發展的猜想
近年來,中國四萬億促進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蓬勃發展、薪資水平上升等等。在這些亂象中有人痛斥政府亂花錢,如果把花在高鐵、高速上的錢發給普通老百姓多好,這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然而本人從國家及未來的角度做出一些猜想,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是個正確的決定。首先從中國從放開商品房開始說起,房地產從此一枝獨秀,一飛沖天,飛漲的房價和穩如泰山的工資形成鮮明對比,老百姓卻怨聲載道,政府只能提高最低工資標准來提高百姓收入,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用人成本的提升很快體現在物價上,物價也一路看漲。房價和物價的上漲又進一步刺激政府提高人民工資(這個提高當然是緩慢的),不斷反復,可是這僅僅是國內的情勢,從全球考慮,商品價格的提高使「中國製造」優勢削弱,出口疲軟。中國是個製造業大國、出口大國,GDP沒有了出口的拉動就會增長放緩,為了保GDP(其實是保製造業)政府開始大力促進內需,四萬億投資(稍後再說)、家電下鄉等等,家電下鄉確實讓老百姓掏出了更多的錢來購買商品,從而促進了內需、延緩了製造業的衰退,但是美國不會讓你這么安生,從中國房地產起飛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美元的升值,在中國製造業開始衰退後更甚。內憂外患的中國製造業「飄搖欲墜」,政府採取的家電下鄉等努力與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匯率上漲相比顯得不夠「給力」,面對利潤不斷減少的企業家們唯有另謀出路——到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其他國家開廠,中國企業的出走必然使國內失業率大大增加,同時也會使國外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環境更加不看好,這樣一來中國經濟發展就會很困難。四萬億投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政府為了留住國內企業、吸引外資所做出的努力,不是亂花錢。下面說個情況,有的企業家也到國外考察過辦廠的可能性,雖然當地勞動力成本很低廉,但是物流、交通、配套設施、產業鏈都相對缺乏,工作效率也不高,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還是在國內辦廠更加合適。從而可以看出,在勞動力成本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狀況、提高辦廠環境也是留住企業、吸引外資的有效方式。看看現在的中國,高鐵、高速快速建設,可以說四通八達,交通的改善也迅速的提高了物流的速度與質量,再加上中國產業鏈比較齊全,不用到處尋找原材料,這些才是中國留住企業的優勢。返回開始的話題,中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建設雖然耗資巨大,但這是為了能夠留住製造業企業,而對於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留住了製造業企業就相當於挽救了中國經濟。(補充:中國各項政策中的貪污腐敗現象不考慮在內)
希望採納

『伍』 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

1、不管是中國或是外國,經濟問題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經濟學理論問題,經濟政策不可避免要受到政治、輿論的影響,所以,看待經濟政策的效果不能僅從經濟的層面來看;
2、中國的經濟問題短期來看是消費和投資的失衡問題,投資比重太高,消費能力不足;以前消費能力不足是通過美國等國外市場的消費來彌補,現在國外的需求沒了,增長自然就沒動力了;
3、短期消費能力跟不上怎麼辦?國家買單,所以4萬億投資。剛才說了,我國的市場問題是投資比重太高,那再投資豈不是雪上加霜;從長遠來看是這樣,但是正像前面所說,經濟政策不能只看理論效果;投資的結果,1)恢復市場信心;2)避免大規模失業,避免社會動盪;所以,政府幹預沒有錯,但如何調整干預後的不良影響才是問題的關鍵;藏富於民,內需推動才是社會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之本;
4、長期來看,經濟建設的配套條件(如體制問題)是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此外,環境問題的愈演愈烈,究竟僅僅是經濟范圍內的一次掣肘,還是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一次徹底反思,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我國未來的經濟走向;
5、你提到的中國目前的經濟回升,其實連回升都算不上,揚湯止沸罷了,路漫漫其修遠兮,路真的還很遠……

『陸』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狀況

一、中國古代政治史

1.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秦王嬴政政自稱始皇帝,並規定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從此,皇帝成為我國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專稱。明代,皇帝廢除宰相制度直接統管政府,並建立龐大的宦官機構和廠衛制度,實行專制特務統治,皇帝制度走向極端。在19世紀末的維新變法運動中,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以君主立憲政體代替君主專制政體。資產階級革命派則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實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的建立,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壽終正寢。

2.中央官制

秦朝統一全國後,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創,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了三省的職權。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機構,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具體負責各項行政事務。

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國家政事。從制度上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保證了皇帝的專制獨斷。三省制度結束後,設立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步形成內閣制度。

清初,中央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保留著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凡軍國大事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皇權受到限制。雍正時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後加以傳達執行,地方軍政首腦直接聽從皇帝指揮,君主專制制度走向頂峰。1861年,清朝設立總理衙門,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務事宜的中央機構,地位高於六部,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

3.地方行政制度

秦統一全國後,郡縣制在地方普遍推廣,分封制被廢除,奠定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

4.選官制度(科舉制)

漢武帝時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舉薦人才的制度。

隋文帝時,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

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答卷不許發揮個人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5.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儒學統治地位的終結。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春秋末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戰國時期儒學初步發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二、中國古代經濟史

1.古代的農業經濟

農業的發展,一般表現在農具改進與農作物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國家人口增殖等方面。發展的原因主要看歷代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農業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

②農作物品種不斷增多,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漸提高。兩宋時期從越南引入優良品種占城稻。從兩宋時期開始,棉花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農產品商品化直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水利工程的興修。

秦朝修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連接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得以貫通;唐代興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黃河、長江流域,邊遠地區也有。

④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重視農業,自秦漢至明清,耕地面積呈不斷擴大趨勢,使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養活了眾多人口。

2.古代手工業經濟

手工業發展的表現,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業部門,主要包括紡織業、冶金業、陶瓷業、造船業、造紙業等。每一部門的發展包括產地、規模、技術水平、產品數量與質量、產品銷路等方面。

①金屬冶煉技術。

②采礦技術。

③紡織技術。絲綢之路的開通說明漢代紡織技術處於世界前列;北宋時,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蘇州、杭州、南京、廣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興起。

④制瓷技術。宋瓷譽滿中外,瓷窯遍布各地。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⑤造船技術:宋代造船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3.古代商業和城市經濟

城市商品經濟逐漸發展,明清到達高峰。北宋時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時間也不受限制;市內還有娛樂貿易場所「瓦子」,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

4.古代對外貿易興盛

漢朝以絲綢之路為主要路線的陸路貿易開辟了中西貿易的新紀元,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到中亞,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宋元時期海外貿易興盛,貿易范圍擴大。明朝前期鄭和七次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從明朝中後期起,由於倭寇入侵,政府開始實行閉關政策,到清朝時期,只開放廣州一地同外國通商,阻礙了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妨礙了對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吸收。

5.經濟重心的南移

三國以前,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區初步發展。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出現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經濟均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礎。唐朝安史之亂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從五代開始,南方經濟逐漸超越北方,並日益成為全國經濟先進地區,而且南方人口數量也超過北方。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6.邊疆地區的開發

秦始皇修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使中原先進的絲織技術和冶鐵技術傳到西域地區。

『柒』 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

雖然中國經濟改革和制度轉型是通過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農村到城市、由體制外到體制內的改革方式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發展、經濟效率的改進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過去2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近幾年來,隨著種種原因,已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通貨緊縮現象。導致經濟低迷既有經濟周期和盲目投資造成的生產能力過剩、消費。心理傾向發生變化所引起的需求疲軟、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導致的出口下降這些原因,也有經濟體制軟體落後及經濟體制硬體結構的不合理使得經濟增長後勁不足的原因。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與民眾預期收入信心不足的措施相互配套、刺激廣大民眾的消費需求的同時,採用各種刺激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的投資熱情及擴大外貿出口等措施盡量給予人們經濟自主權,盡量減少政府幹預經濟的活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解決經濟低迷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經濟持續性長久發展。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