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比我國沿海地區、沿邊地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地理特點(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和經濟發展特徵
東南:指位於我國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江蘇、台灣等省,上海直轄市、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大多靠海,常年潮濕,經常下雨,有很多水源。
西北:一般指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青海 、陝西 、甘肅 三省之地。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我國東南地區主要地形為丘陵——東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兩廣丘陵三部分。在我國東南地區還零星分布著平原和山地,平原如珠江三角洲等、山地如武夷山、南嶺等。
東北:中國東北地區,簡稱中國東北、東北、東北地區或東北三省,是中國的一個地理大區,也屬於第二階梯的經濟大區。其與營州、遼東、關東、關外、滿洲等地名具有前後相繼的承接關系,只不過具體所指的地域范圍有一定差別。現在的中國東北地區,狹義上指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三省構成的區域,廣義上則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土地面積為12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3%,2010年GDP總量33367.72億元,佔中國全國的8.38%,人口1.21億,佔中國全國總人口的9.18%。東北地域廣闊,氣候類型多樣。冬季長達半年以上,雨量集中於夏季。森林的覆蓋率大,可拉長冰雪消融時間,且森林貯雪有助於發展農業及林業。東北工業
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在三十年代開始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以沈陽附近為核心地帶的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和緊鄰蘇聯的關系,許多重工業建設項目也都被安排在東北。 東北一度佔有中國90%重工業基地。
東北農業東北的經濟作物為春麥、大豆、馬鈴薯、玉米、甜菜、高粱,其農作物分布有些微的區域差異,北部盛產大豆、甜菜、大米等,中部則盛產高粱、小米、棉、花生等,南部則盛產溫帶水果、玉米、棉花等,「寒暖農分異,干濕林牧全,麥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 即說明了當地的農作物分布現象。大連地區盛產蘋果、梨、桃等水果,沿海地區盛產海參、鮑魚、牡蠣、對蝦及各種魚類。東北擁有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的吉林黃金玉米帶,玉米產量巨大。大豆,水稻,高粱,玉米不是在數量上居首,就是在產量上全國第一!
西南:在我國自然區劃概念中,西南地區包括中國西南部的廣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東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雲貴高原大部。對應的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的大部以及陝西省南部(陝南地區)。西南地區的地形比較復雜,但較為顯著地分為三個地形單元: 一、四川盆地及其周邊山地。主要范圍包括重慶市大部,四川省的中東部和東南部,還有陝西省南部。 二、雲貴高原中高山山地丘陵區。主要范圍包括貴州省全境與雲南省的南部和中東部。 三、青藏高原高山山地區。主要范圍包括西藏全境,四川省北部、西部、西南部和雲南省的西北部。與地形區域相對應,西南地區的氣候也主要分為三類: 一、四川盆地濕潤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比較柔和,濕度較大,多雲霧,加上地勢較為平緩,是農業集中發展的區域,人口也較為集中。大城市如成都、南充、重慶等都分布於此。 二、雲貴高原低緯高原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低緯高原是生產四季如春氣候的絕佳溫床,四季如春氣候的代表城市有昆明、大理等,山地適合發展林牧業,壩區適宜發展農業、花卉、煙草等產業。 三、高山寒帶氣候與立體氣候分布區。是主要的牧業區。 此外,本區南端還分布有少部分熱帶季雨林氣候區,干濕季分明。代表地區西雙版納多產橡膠、熱帶水果等。本區中部和北部以長江流域的河流為主。南部和西部則分屬珠江流域、元江(紅河)流域、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怒江(薩爾溫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恆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另外,藏北內流區還有眾多的內流河匯入大小高原湖泊。
湖泊
本區的湖泊主要為高原湖泊,基本集中在三個區域:1、藏北高原湖泊區,包括西藏的阿里、那曲、日喀則三個地區的部分區域,主要代表湖泊為納木錯;2、滇中高原湖泊密集區,包括雲南的中南部昆明以南的地區,主要代表湖泊為滇池、撫仙湖;3、滇西北高原湖泊分布區,包括大理以北的雲南省內地區,主要代表湖泊有洱海、瀘沽湖等。
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於發展種植業。由於山區面積廣大,平原較少,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② 對比我國沿海地區、沿邊地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地理特點(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和經濟發展特徵
一個地區的單一問題 都夠人回答好一陣了 我建議你還是在網路上搜一搜 資料 還直接來的快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③ 廣西又靠海又沿邊,為什麼經濟不如其他沿海省份
如果我們仔細去看,在我們國家像是廣東,上海,山東,浙江這一些沿海城市如今的經濟發展都是非常迅速的,而且也大都處在處在總收入整體上的前幾名。而擁有著同樣條件的廣西卻表現非常不盡人意。盡管廣西靠海又沿邊卻沒有表現出經濟大幅上升的勢頭,一直以來的發展都十分緩慢。分析其中原因無非就是以下幾點。
一直以來廣西都比較傾向於旅遊業的發展,而同樣像廣西一樣想要發展旅遊業的也有很多地方,可廣西卻沒有打起來「品牌效應」。相比較經濟發展狀況也不是非常好的海南,「品牌效應」就做得非常的好。
④ 如何積極就對邊疆新形勢,繼續保持邊疆地區的長治久安
說實話,我的毛鄧三的書上倒是有一部分是關於這些的,只是一下子得輸入好多字,就在網上給你搜索了一下。你看看。
2010年中央從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維護邊疆地區的長治久安出發,先後做出了在我國新疆喀什和霍爾果斯、內蒙古滿洲里、雲南瑞麗、廣西東興設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決策。在我國沿邊地區舉辦經濟特區,具有自身的優勢和條件,同時具有特殊性和挑戰性,需要賦予更加特殊的政策和體制。本文就此進行探討並提出政策建議。
一、在沿邊地區舉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意義
在我國內陸和沿邊地區舉辦特殊經濟開發區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是新形勢下中央舉辦經濟特區的又一重要形式。
(一)中央做出在我國沿邊地區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決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共中央、國務院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西部地區發展,做出了在沿邊地區舉辦大型經濟特區的重大決策。2009年9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西部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該文件提出:要積極推動廣西東興、雲南瑞麗、新疆喀什、內蒙古滿洲里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資源能源開發利用合作,建成沿邊開放的橋頭堡。2010年4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2009年西部大開發進展情況和2010年工作安排的通知》。該文件指出:充分發揮沿邊優勢,推動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積極推動廣西東興、雲南瑞麗、新疆喀什、內蒙古滿洲里等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編制西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2010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意見》(中發〔2010〕9號文),明確提出,在新疆喀什、霍爾果斯兩地分別設立特殊經濟開發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逐步把其建設成為推動新疆跨越式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向西開放的窗口和延邊開發開放的重要示範區。2010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文),該文件指出: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建設國際陸路大通道,構築內陸開放與沿邊開放新格局。編制西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在新疆喀什、霍爾果斯各設立一個經濟開發區,實行特殊經濟政策。積極建設廣西東興、雲南瑞麗、內蒙古滿洲里等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預計2011年上半年國家將會出台支持喀什、霍爾果斯兩個特殊經濟區和廣西東興、雲南瑞麗、內蒙古滿洲里等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制定一整套扶持政策,將正式啟動沿邊特殊經濟區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中央明確表示,在沿邊或內陸地區設立的特殊經濟開發區或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可比照東部沿海地區舉辦經濟特區時的經驗,實行更特殊的優惠政策。所謂經濟特區,泛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劃出一定的地域范圍,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更加開放的特殊政策,用減免關稅、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等優惠方式,促進本國或本地區經濟發展,它是特殊經濟性區域的專用名詞。無論是特殊經濟開發區還是或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實際上也就是經濟特區,即使其名稱不叫「經濟特區」。
(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格局的戰略部署。中央決定在我國沿邊地區舉辦經濟特區,既是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確保我國國家利益的必然戰略選擇。擴大開放是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經濟差距巨大,對外開放不可能一開始就全面鋪開,一步到位,必須從先局部開放,然後逐步開放,梯次演進。我國的對外開放,經過30多年的努力,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邊緣向縱深,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開放格局。但過去我國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向東開放和海上開放為主,沿邊開放和內陸開放相對滯後,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比較緩慢,制約著我國對外開放總體水平的提高。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進一步加速發展背景下,我國全面建設小康進入關鍵時期,現代化建設進入到中期階段的歷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發生重大變化,我國與周邊國家雙邊和區域性合作的內涵與外延也發生重大變化。黨的十七報告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要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在開放的區域戰略上,要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我新疆、內蒙古、雲南、廣西等沿邊省區,是我國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要地。我們在堅持向東開放的同時,應加大向西、向南、向北開放的力度,構築海上開放與路上開放相結合、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全方位大開放新格局。國家設立沿邊特殊經濟開發區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就是要鼓勵沿邊口岸城市先行先試一些重大的改革開放措施,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模式,探索發展新路子,積累發展新經驗。建立沿邊經濟特區,一方面有利於探索提升沿邊開放新途徑,完善對外開放戰略體系,發展開放型經濟;另一方面有利於貫徹落實 「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方針,深化我國與周邊國家的政治互信和友好合作,確保國家的長遠戰略利益。
(三)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一項戰略舉措。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西部地區發展,是我國現代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面向新世紀做出的重大決策。實施西部大開發10年來,中央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西部地區仍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支持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實現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是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方針,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今後幾年是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2010年,中央召開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建設國際陸路大通道,構築內陸開放和沿邊開放新格局,並出台一系列支持西部地區發展的特殊政策和對口支援的戰略安排。沿邊省區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地區。西部大開發,沿邊先行先試。中央決定在新疆的喀什、霍爾果斯,廣西的東興和雲南的瑞麗建立經濟特區,是國家支持西部省區跨越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它有利於促進東部地區開放型產業向西部轉移,培育沿邊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形成沿邊內陸地區與東部地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同時,中央決定由深圳對口支援喀什和蘇州對口霍爾果斯建設,立意深遠。沿邊經濟特區的開發與建設,將站在東部發達地區和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和加快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可少走彎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打造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的戰略選擇。構築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是實現我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新疆、內蒙古、雲南、廣西等邊境省區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地區,戰略資源十分豐富,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具有對外開放的地緣優勢和後發優勢,具有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戰略轉移,加快經濟發展的巨大空間,具有成為我國西部經濟強省強區的發展潛力。但是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比較落後,發展條件參差不齊,發展不能全面鋪開,一蹴而就,而只能通過由點到線再到面的非均衡發展過程。即通過優化局部投資環境,形成經濟增長極,打造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從而輻射、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而經濟特區是做好「點」和「極」的最佳形式,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改革開放30年來,中央對西部地區發展十分重視,先後做出西部大開發、加快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發展等一系列重要決策和重大部署。中央要求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主線,以改善民生為核心,以科技進步和人才開發為支撐,將西部大開發推向深入。在沿邊地區設立大型經濟特區,可以發揮沿邊地區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更好地吸引國外和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促進資源集中和產業聚集,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實現經濟起飛和跨越式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和經濟中心城市,由此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成為撬動西部地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支點和全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點,也是是有效擴大國內需求,拓展我國發展空間的客觀需要。
(五)建設陸上能源通道和增強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舉措。能源是國家戰略性物質,是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霍爾果斯、喀什、瑞麗是已經興建或未來即將興建的中哈、中巴、中緬油氣管道和運輸線的重要節點。建設沿邊經濟特區,有利於打通從阿拉伯海、印度洋、中亞地區、非洲、俄羅斯等連接到中國內陸的陸上能源資源通道(管道、公路、鐵路),並使我國從境外進口能源實現海運、鐵路、公路、管道運輸多元化,有效緩解主要依靠馬六甲海峽從海上進口能源與資源的壓力,推動我國西部陸上能源資源戰略通道建設,提高境外油氣資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供應的能力,以確保國家能源資源的戰略安全。
(六)促進民族團結和實現邊疆長治久安的有效途徑。新疆、內蒙古、雲南、廣西等沿邊省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區,也是中國安全的戰略屏障。要維護邊疆穩定、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發展是總鑰匙。鄧小平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一個大局。那時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沿邊地區多為少數民族地區,但由於深居內陸、交通不便等原因,經濟發展比較落後。長期的落後狀態不僅影響到沿邊地區和諧穩定,而且不利於民族團結。發展沿邊地區經濟,關乎全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乎民族團結、國家安全,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我國發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改革開放30年來,黨中央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穩定工作十分重視,先後做出一系列重要決策和重大部署。當前黨中央又做出在沿邊地區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決策。通過建設經濟特區,可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快發展,繁榮當地經濟,改變沿邊地區經濟落後局面,縮小與東部地區經濟差距,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加快脫貧致富,營造安居樂業環境,進而為實現民族團結、邊境和睦、社會穩定和邊疆穩定奠定物質基礎。這對於進一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加快邊疆地區發展,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境穩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在沿邊地區舉辦經濟特區的特殊性
(一)即將建設的沿邊經濟特區屬綜合性經濟特區。我國目前幾乎囊括經濟特區所有模式。我國除創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等7大綜合性經濟特區外,還先後創辦了75家國家級高新區、15家保稅區、62家出口加工區、10家保稅物流園區、14家國家級保稅港區和10家綜合保稅區。中國經濟特區已從一種形式到多種形式,從沿海到內陸,西安、成都、烏魯木齊、呼和浩特、昆明等內陸和邊遠地區都設立了不同形式的經濟特區。從世界和我國經濟特區發展情況看,大型綜合性經濟特區是做經濟增長極的最好形式。所以中央決定在沿邊地區建立的經濟特區從屬性上講,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出口加工區或者其他什麼類型的經濟特區,而是大型綜合性經濟特區,具有多功能、面積大等特點,一旦建成就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輻射力。建立沿邊經濟特區主要目的是做促進、輻射和帶動西部省區跨越式發展的經濟增長極或區域經濟中心城市,以最終實現諸如「東有深圳、西有喀什」的目標。沿邊經濟特區至少有以下幾個目標定位:(1)我國沿邊開放(向西、向北、向南)的重要橋頭堡;(2)西部省區跨越式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3)我國沿邊開發開放的試驗區。
(二)建設沿邊經濟特區的優勢條件和重要機遇。第一,具備陸上開放的區位優勢。喀什位於新疆西南部,有「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獨特戰略區位;霍爾果斯位於新疆西北部,與哈薩克接壤、吉爾吉斯坦等國家相鄰,是我國向西開放和通往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的重要國際通道。東興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是我國通往越南以及東南亞最便捷的通道。瑞麗地處雲南省西部,與緬甸相連,是我國通往緬甸、輻射東南亞、南亞最便捷的通道。滿洲里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北鄰俄羅斯,西連蒙古國,是我國環渤海港口通往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和歐洲的最便捷、最經濟、最重要的陸海聯運大通道。
第二,市場要素成本較低,具有後發優勢。沿邊省區屬於後發展地區,有較充足的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要素資源,且價格相對較低。在這些地方有選擇地建立經濟特區,一方面有利於學習和借鑒先發展地區舉辦經濟特區和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吸取其失敗的教訓;另一方面有利於面向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承接產業轉移,實現要素集中和產業發展,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第三,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豐富。喀什、霍爾果斯、瑞麗、東興、滿洲里等歷史上都是邊境口岸城市,具有悠久的對外通商傳統。同時,還是我國少數民族的重要聚集區,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異域風情,古老人文景觀和獨特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令無數海內外遊人心馳神往,具備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獨特優勢。
第四,特殊的政策優勢。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和對口援建步伐不斷加快,沿邊省區迎來了一次大開發、大開放、大建設、大發展的難得機遇,長久積蓄的潛力,將得到空前的釋放。為加快沿邊地區開發開放步伐,中央和內地省市將加大支持力度,國家已經或即將賦予更特殊的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為加快開放、開發和發展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
(三)在沿邊地區舉辦經濟特區面臨諸多困難。第一,地處內陸,對外通道不暢。這些地方遠離海洋和主要河道,對外交通主要靠陸路,有些地區甚至沒有鐵路或機場,交通線比較長,運輸成本較高。第二,經濟基礎較差,缺乏中心城市依託。這些地方基礎設施條件比較落後且遠離中心城市,喀什、霍爾果斯離烏魯木齊分別為1470公里和670公里,滿洲里離呼和浩特和北京分別為2600公里和2000多公里,瑞麗離昆明750公里,東興距廣西首府南寧180公里、離越南首都河內308公里。第三,基礎設施比較落後。由於遠離中心城市和長期投入不足,各項基礎設施比較落後。第四,勞動力素質不高、人才比較匱乏。第五,屬沿邊少數民族聚集區,給政策執行增加了復雜性和難度。第六,國際恐怖勢力和民族分裂勢力存在,周邊國家政治經濟形勢多變,給經濟特區建設增添不確定因素。可見,在沿邊地區舉辦經濟特區,將面臨更大挑戰和更大風險。國家應賦予經濟特區更特殊的經濟政策、更靈活的措施、更大經濟自主權和管理許可權,中央和東部發達省市應給予更有力的資金、技術和智力支持。
三、政策建議
(一)選擇少數幾個「點」舉辦大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主要是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首先通過極化效應形成區域性經濟增長極,然後再通過擴散效應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我們在沿邊設立經濟特區的最終目的不在於少數幾個經濟特區本身的發展,而是更關注經濟特區發展後對其所在區域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我國廣袤的沿邊與地區資金、人才、管理等關鍵性生產要素存量不足,所以只能選取條件最好的少數的幾個點作為經濟特區,加速生產要素聚集,實現經濟起飛,迅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區域經濟中心城市,促進我國沿邊經濟帶的形成。我們認為中央選擇上述五個地址建立經濟特區是合適的。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在黑龍江的綏芬河建立經濟特區。選點要嚴格控制,不能搞一窩蜂,各地都要上。如果大家都特,也就無所謂經濟特區了。我們認為,在沿邊建立的幾個經濟特區,規劃面積應相對大些,最終要與所在城市發展結合起來,目的在於促進所在城市的發展和崛起。一旦要搞,就要集中精力和力量搞好建設,而不能分散力量搞,注意力不集中,搞一時熱,半途而廢。大型綜合性經濟特區建設周期一般會比較長,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
(二)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在沿邊省區建立經濟特區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創新發展思路,處理好點與面、長期與短期、開發與保護等方面的關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統籌考慮經濟特區建設和所在城市發展,把沿邊經濟特區建設工作做好做實。既要借鑒以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我國東部地區創辦經濟特區的經驗,又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開展工作。對於沿邊省區來說,要積極主動爭取中央與國家各部委、東部省市的支持。
(三)科學地制定發展規劃。經濟特區發展規劃即總體規劃的制定,是一項涉及經濟特區存在、建設、發展的先導性、全局性政策性的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原則性很強的綜合工程,對於經濟特區開發與建設的成敗與否至關重要。發展規劃應包括遠期、中期及近期計劃。它必須建立在對經濟特區所在地諸方面條件的分析之上,確定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具體任務等,同時與所在的城市結合起來考慮。在制定經濟特區的發展規劃時,必須組織專門班子,開展廣泛調查研究,聘請國內外有關專家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評議、論證,使規劃盡量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做到合理、完善、詳細與具體。
(三)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優惠政策是設置經濟特區的生命線和本質所在,沒有優惠政策就無所謂經濟特區。相對於東部沿海地區而言,西部沿邊地區建立經濟特區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問題和更復雜的因素。沿邊經濟特區開發開放,最重要的是給政策,只要是有利於發展的,都應允許這些地方先行先試。我們認為,為更加有利於西部沿邊經濟特區建設,應該給予更加優惠、靈活的特殊政策,包括財政、稅收、金融、投資、土地、產業、進出口、出入境、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一是項目上給予支持;二是資金上給予資助;三是產業上給予支持。四是政策上給予傾斜。特別是在稅收、開放、人才等方面需要制定相比於東部各類經濟特區更加優惠的政策和更加靈活的措施。同時,根據開發開放的進程和需要,不斷給予政策調整與政策供給。
(四)加強沿邊經濟特區立法。經濟特區是引進外資集中的地方,對外經濟聯系、外事活動頻繁。據此,許多國家或地區往往在未設立經濟特區之前或在設立過程中,就制定了有關經濟特區的法律法規和有關實施細則,從法律上界定外來人員和外來企業投資或以其他形式經濟合作的利益,增加其對投資活動的安全感和對前景的信心。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務會授權經濟特區所在省區人大及其常務會制定經濟特區有關法律法規。待條件成熟後,授權所在市經濟特區立法權。
(五)創造良好的軟硬投資環境。環境是指一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環境。政治環境由政權穩定程度、政策連續性、政府對外資的態度等因素組成。經濟環境主要是指基礎設施、行政管理效率、市場條件、勞動資源及工資水平、物價水平等因素。其中基礎設施包括水力、電力、能源供給、交通運輸、電訊網路、金融保險服務、文化、娛樂或市政設施等便於外商生產和生活的各項服務。社會環境主要是指社會治安狀況、居民文化素質、居民對外資的態度等。良好的環境是經濟特區有競爭力的基本條件。許多經濟特區之所以成功,就在於創造了易於投資者經營並贏利的環境。此外,外商對設區國家的政治環境也相當敏感。沒有政治保證,不管其他條件如何優惠,外商是不願投資的。因此,政局穩定,政策持久,是設置經濟特區的前提條件。此外,建立精簡高效的經濟特區管理機構,對增強外商的投資信心,吸引更多的外資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經濟特區的管理機構一般都級別高,權力大,事權統一,具有決策權,辦事迅速、效率高。根據東部地區舉辦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我們建議,國家層面應有一位副總理主要分管對外開放,所在省區主要領導要親自抓,有一位副職專門抓。各經濟特區管理當局建議賦予副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待條件成熟後,經濟特區與所在城市合二為一,建立副省級城市(如喀什、伊寧、滿洲里、防城港等市),為加快建成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創造條件。
(五)把產業和經濟發展作為工作重點。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素,通過改善投資軟硬環境,外引內聯,貿工技旅結合,加快吸引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加快生產要素集中、產業聚集與經濟發展,有力促進工業化、城市化合國際化進程,不斷增強經濟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盡快實現經濟起飛和跨越式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逐步改善民生。
(六)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發展。開放促進改革與發展,封閉導致落後。沿邊經濟特區建設,做足對內對外開放這篇文章至關重要。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在邊字上做文章,在開放上下功夫,在內聯上求發展」。一要加強國際通道建設和深化口岸改革。對外通道不暢通,沿邊開發開放就活不了。通過構建大通道、大口岸,帶動大貿易、大產業,促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通道建設需要國家層面給予更多的資金、政策和協調。二要著力創新體制機制,開展創新試驗,探索沿邊開發開放新模式,著力提高開放水平,著力推動跨境區域合作,著力推進邊境經濟開發,著力促進區域經濟聯動。三是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確實維護經濟發展正常秩序和社會公平正義。
⑤ 對比我國沿海地區、沿邊地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地理特點(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和經濟發展特徵
問的問題不科學啊,比如沿海,跨南北方,地理特徵又有不同,很難與其他地區一起比較。
⑥ 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沿邊僑務工作
對於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做好沿邊僑務工作,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
首先是從沿邊僑務工作的功能、目標和主要任務進行分析。
1.沿邊僑務工作的功能,一是依託在海外豐富的僑力資源,開展與周邊國家的民間交往,創建和諧穩定的周邊環境;二是根據國家產業導向,引導華商資本有效參與沿邊開放,著眼於沿邊地區在新的機遇下的大發展。依靠僑力資源優勢,積極推進沿邊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打造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基地和面向周邊國家的對外貿易基地。
2.沿邊僑務工作的目標是開拓沿邊地區僑務工作新局面,增強沿邊地區僑務工作活力,完善沿邊地區僑務工作的體制和機制,提高沿邊地區僑務部門的地位。同時,注重涵養僑力資源,加強與沿邊地區華僑華人的聯誼溝通,保障沿邊地區僑界的和諧穩定。
3.沿邊僑務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著重做好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工作,依靠沿邊地區僑力資源所提供的市場、商業網路和人脈資源,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實施「走出去」與「請進來」並存的發展戰略。同時,扎實推進沿邊地區僑務扶貧工作,改善沿邊人民生活水平,特別是沿邊少數民族的生活水平,做到沿邊開發與民族發展同步,處理好沿邊開放開發與少數民族權益保護發展之間的關系,探索在民族宗教相融的沿邊地區開展僑務工作的新方法。
其次,應深入分析沿邊僑務工作的戰略定位。
1.沿邊開放是僑務工作為國家大局服務的新亮點。當前,國家新一輪的沿邊開放戰略部署使僑務工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僑務工作的責任是既要服務於沿邊地區經濟發展,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引導海外華僑華人到西部投資興業,還擔負著中國企業和中國影響力「走出去」的歷史責任,要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拓展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平台。
2.沿邊開放是國家戰略對全球僑力資源需求的新拉動點。中國政府的發展戰略是吸引國際華商投資的根本動因。國家新一輪西向開放戰略的實施,將引致一大批國際華商投資的湧入,帶來新一輪的國際華商投資發展機遇,對海外華商資本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導向作用。
3.沿邊開放是僑務工作發展的新機遇點。沿邊開放對於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西部沿邊地區可以藉此機遇,打造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基地,以此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轉變原先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充分利用邊境貿易的便利,推動本地區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僑務招商引資工作的特殊優勢將更加明顯,在地方經濟工作中的地位將更加重要。
僑務招商引資工作要圍繞地方經濟發展大局和中心,圍繞地方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加大招商力度,力爭引進大華商促進大發展。同時,西部沿邊地區僑務部門可以加大與東部沿海地區僑務部門的合作聯系,吸引東部地區華商產業轉移,打造沿邊地區華商產業轉移經濟園區等,吸引已經在國內成功投資的華商在西部沿邊地區進行二次投資創業。
4.沿邊開放是華商發展的新聚集點。當前,華人經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區域合作的不斷加深,資本加速向中國流動,產業也快速向中國轉移。在中國自身的對外開放戰略進入西向開放的新戰略期後,海外華商必然借西部地區開放契機,大舉進軍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豐富的西部沿邊地區,尋求事業發展提升。
正是基於海外華商在新時期將大力深耕中國市場的判斷,國務院僑辦李海峰主任在「第三屆華商領袖圓桌會」上致辭中揭示,在經歷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後,世界經濟版圖出現了「東升西落」的重構, 對全球華僑華人工商界而言,華商事業發展出現了「四大趨勢」,即各國政府正致力於發展經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給企業提供一個相對穩定成長空間的趨勢沒有改變;區域經濟合作和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推動華商跨國投資和合作的趨勢沒有改變;中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發展,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商機不斷涌現,華商事業發展空間日益廣闊的趨勢沒有改變;全球華商網路日益擴展,華商企業素質持續提升,發展步伐更加穩健的趨勢沒有改變。
國務院僑辦許又聲副主任認為,為了適應海外華商投資中國的大趨勢,中國僑務工作要做好三個轉變,即在繼續深化為引進資金、引進智力服務的同時,將努力向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拓展公共外交、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服務等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來轉變;在繼續重視利用僑務資源的同時,努力轉向既重視利用僑務資源、更重視涵養僑務資源,努力增強為僑服務能力的轉變;在注重繼續發揮僑務部門的優勢的同時,努力向更加註重發揮各涉僑部門優勢,形成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開展僑務工作新格局轉變。
再次,從制定政策措施角度加強沿邊僑務工作。
沿邊僑務工作是一項新工作,需要在制度設計上的大力支持,協調好沿邊僑務工作與國家開放大局之間的關系,協調好沿邊僑務工作與國家外交戰略之間的關系,著眼於地方需求和國家外交利益的統一,爭取在政策、機構、經費、項目上傾斜支持沿邊地方。
沿邊僑務工作的政策制定,應根據各個地區的不同情況和周邊國家的不同國情,體現差異性和多樣性,具體做法應該有所不同,設計不一樣的定位和任務目標。在制定沿邊僑務發展規劃時,我認為應充分考慮沿邊地區的不同情況,制定分類指導意見,同時推進不同類型的沿邊僑務工作各自順利開展。
⑦ 你覺得中國上升潛力最大的省是哪一個呢
我國未來上升潛力最大的省份:北方是河北省,南方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在講為什麼選的是河北和廣西之前,我們必須要指出的是選的是「中國上升潛力最大的省」,也就是說指的是發展速度,而不是體量。
《虎哥視窗》用心、用真、用誠,為您推開一扇新的窗戶🎯
一、為什麼河北省會是我國北方未來上升潛力最大的省份,其實最關鍵是其獨一無二的特殊地理位置
1.河北省近幾年經濟發展速度確實不太理想,事實上是有過去粗放型的經濟模式買單,隨著過去弊端的出清,河北經濟重回快速發展軌道就在眼前。河北經濟重回快速發展主要有兩大發動機:一是京津冀一體化,二是雄安新區。河北全省尤其是環京津的地市為首都和天津的社會經濟生態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因此到了京津兩大都市回饋河北的時候。河北的秦皇島等港口在北方地區是少有的,也同時能支持北京、山西、內蒙等地的貿易需要。
⑧ 一路一帶的意義和作用有哪些
一路一帶的意義和作用:
一是中國要實現更平衡、更全面和更高質量的發展,需要開發西部和發揮西部的優勢,需要改變經濟發展過於倚重東部沿海的局面,需要陸海統籌和全方位的開放。
四是這個世界現在太需要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和大國責任了,太需要方向、信心和確定性了,太需要從源頭上消除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了。這個源頭,就是持久和有尊嚴的和平,就是減少貧窮和增加就業,恰恰也是「一帶一路」的初心。
⑨ 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形成全放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意義1000字
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一帶一路」建設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積極擴大對外投資合作、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實現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力。一方面,在發達國家主導的既有全球價值鏈體系中,我國總體上仍處於科技含量與增加值較低的環節,真正成為全球性企業的本土跨國企業數量還比較少。但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在基礎設施、電力、工程裝備、電信等行業積累了強大的產能、技術與經驗。當前,隨著歐美發達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發展中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全球價值鏈正在經歷重大調整。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國際產能合作,中國企業可更好利用全球資源,進一步培育核心競爭力,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其次,「一帶一路」建設為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更為協調的區域發展提供重大機遇。我國對外開放從沿海起步,由東向西漸次推進。這些年來,內陸和沿邊地區開放取得長足進展,但總體上還是對外開放的窪地。「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聯通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為中西部與沿邊地區的對外開放提供了聯通的物質條件與政策條件。比如,已常態化運行的中歐班列,聯通國內城市達32個,到達歐洲12個國家32個城市。位於我國中西部的重要節點城市或區域經濟中心,如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蘭州等均在這一聯通網路中。同時,與物理對外開放條件相匹配的對外開放政策也不斷出台。2017年新設立在中西部的五個自貿試驗區,與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一道將對促進中西部對外開放與區域經濟發展起到顯著作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將逐步從開放末梢走向開放前沿,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廣闊。
第三,「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擴展同發展中國家的經貿聯系,形成更為多元化的全球夥伴關系,推動經濟全球化向更為普惠平衡、公正共贏的方向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現代經濟增長的根本在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很重要的來源是專業化分工,專業化分工則取決於市場規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正得益於抓住了全球化的歷史機遇,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使得自身經濟實力不斷得到錘煉與升級。這一過程中,發達國家一直是我國主要經貿夥伴。鞏固與發達國家的經貿合作,可以穩定我國開放型經濟的基本盤。同時,我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貿聯系也日益密切。未來,我國在鞏固發展與發達國家的經貿關系同時,還要積極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擴大同發展中國家的開放合作,擴大總體市場規模,實現各國優勢資源更為密切的整合。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指引下,將有利於我國與沿線國家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推動經濟全球化向更為普惠平衡、公正共贏的方向發展。
⑩ 長吉圖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迄今唯一一個國家批准實施的沿邊開發開放區域。
吹吧.吉林市太難發展了
西部大開發,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跟咱么吉林市有關嗎?
發展要有帶動的因素.別說吉林了.吉林省都沒.
我們經濟,完蛋,旅遊?我在南方,人家都沒聽過吉林市.印象中還是大雪,大森林.說霧凇和松花湖,人家都沒聽過.還有靠教育的,上海,北京,每年因為大學等各類帶動了很多經濟和建設.我們有啥?然後也有靠資源的,大連青島靠海,貿易,外企.帶動城市發展,吸引經濟和人才.吉林靠啥?真不知道.
中國不是錢多了沒地方用,需要發展,有必要發展,有更大收益的地方太多了,吉林省就是爹媽不疼的.苟延殘喘著吧.
靠自己的話,還不是我不愛家鄉,吉林的市長換了多少屆,吉林大街,河南街就修多少次,樓那是一遍遍的刷,都是為了政績,沒有干點實事,干點大計的事.
將來的吉林市依然這么樣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