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明代經濟發展概況

明代經濟發展概況

發布時間:2020-11-30 01:52:36

A. 明朝的經濟主要有哪些方面

明代社會經濟發達,農產品豐富,手工業生產具備很高水平,陶瓷業、絲棉紡業、冶煉、建築等聞名世界。16世紀隆慶、萬曆年間,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在若干手工業行業中出現。

明代對外交往活躍,鄭和先後七次率大型船隊下西洋,行跡遍及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明代科技文化在專制主義空前強化的背景下,較之唐宋成就較少。思想家李贄、王守仁等人學說對後世影響較大。文學作品產生了《牡丹亭》、《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著名作品。同時出現了《三言》、《二拍》等短篇小說集及長篇通俗小說《金瓶梅》。科技著作則以《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流傳於世。明成祖倡導編著成的《永樂大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

B. 例舉明代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1.條件:
(1)資本主義百萌芽社會生產力的必然結果;
(2)商品經濟的發展回對其的發展有一定答的刺激作用。

2.發展趨勢:資本主義萌芽從明朝中後期開始產生,到清朝前期均處於緩慢發展的過程之中。

3.表現:主要表現在僱傭關系的出現(機戶機工、計日授值、聽大戶呼織等)

4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在當時范圍上仍居於相對主導的地位。
(2)官府的沉重剝削,導致下層民專眾極端貧困,消費量,購買力大幅度下降。
(3)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傳統過時政策,打擊、壓制工商業進步者,導致發展遲滯。
(4)清政府長期閉關鎖國,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海外貿易,如廣州13行就是例證。(5)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的陳舊的、落後的經屬濟觀念。

C. 明朝經濟發展時商業

明代商業的發展,明顯是南北不平衡的。 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商業資本也十分內活躍,在全國出現了更多的商容人,他們在 各地設立會館,組織各種商幫。 其中最多的是徽商,其次是江右商、晉商,再次是粵商、 閩商、關陝商、吳越商。 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商人,但也有擁資數萬、數十萬甚至百萬的大商人,這些商人販賣各種農產品及手工業產品。

D. 明朝前期的經濟發展情況怎樣

明朝的農業發展無論是產量還是生產工具,都高於宋元時期,為明朝中葉開始的回人口穩步增長答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展,促進了市場經濟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農抑商」的原則,使得商業受到了一定的壓制。另外明朝推行的嚴厲的海禁政策,使得產生了大規模的走私貿易和海盜行為。隨著明朝紙幣「大明寶鈔」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白銀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一步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明嘉靖、萬曆時候,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外國的不少東西,如歐洲的西洋鍾,美洲的煙草,中國城市都有賣。

E. 明朝在中國歷史,以及當時世界上的經濟地位

明朝前期,明太祖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鼓勵墾荒,進行屯田,社版會經濟得到恢權復和發展。明朝的農業生產水平超過了前代明朝的紡織、制瓷、冶鐵等手工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技術更為先進。明朝的商業和城市獲得了空前繁榮的發展。在商品經濟發達的基礎上,到了明朝中後期,在一些地區的一些手工業生產部門內,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江南地區的絲織手工工場,就是典型代表。
明初經濟的恢復:①明初統治者實行「安養生息」原因。②明太祖恢復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③措施實行的成效。
農業的新發展:①水稻產量的提高。②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③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
手工業的興旺:①紡織業。 ②制瓷業。 ③冶鐵和采礦。
商品經濟的活躍:①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入市場。 ②全國出現了30多座較大城市。③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手工工場的出現: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②在全國范圍內,自給自足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

F. 明朝時期江南經濟怎樣的新的發展情況

明朝時期,江南經濟的繁榮發展表現得以下幾個方面:
1、在農業方面,南方相對於北方而言更適合種植農作物,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是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蘇湖熟,天下足」諺語。江南棉花、茶樹的栽培也有很大發展,江南的丘陵地區開辟了許多茶園。明代從南美洲引進玉米、甘薯等高產糧食作物,此外從國外引進的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等也在許多地方種植。
2、在手工業方面,南方絲織業有了很大發展,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源於江浙。明代蘇州成為絲織業中心;江南地區的制瓷業也異常發達;浙江哥窯燒制的冰裂紋瓷給人以別致的美感;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造型多樣,花紋優美,暢銷海內外;明朝時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有著在世界上位居首位的造船業。
3、在商業方面,江南小鎮店鋪林立,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6],還有人數眾多的小販、貨郎走街串巷叫賣,市場上來自全國各地以及國外的商品琳琅滿目,國外的客商往來不絕,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許多富人攜帶重金,積極從事商貿活動,推動了商業發展。
4、資本主義萌芽。明代中葉的蘇州,農業、手工業、商業十分發達,導致了商品經濟的十分繁榮。明人張翰於《松窗夢語》中雲:「東南之利莫大於羅綺絹素,而三吳為最。」姜良棟《吳鎮錄》亦記載:「東半城平民專靠織機為業,日往富家傭工,抵暮方回。」馮夢龍《醒世恆言》中稱蘇州盛澤鎮的施復,「不上十年,開起三四十張綢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的不斷擴大。《明神宗萬曆實錄》記曰:「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染房罷而染工散者數千人,機房罷而散者數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雇傭工人,他們之間的這種僱傭與被僱傭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標志著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與發展,因而市民階級出現了。
而市民階級的出現,又直接導致了市民文化與市民審美意識的滋長。在蘇州不僅是繪畫中的木版年畫、戲曲中的南戲、文學中的小說大受人們的歡迎,乃至說書人、園林建築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也得以迅速發展。因商賈大量出現,消費率的增長,而出現了書畫藝術的商品化。就連裱畫業,刻帖業,筆墨紙硯的製作也應運而生。經濟的發達,還使蘇州出現許多書畫收藏家、鑒定家和被書畫家稱之為收藏家和書畫家中介的「好事家」.在這種氛圍中,文人書畫家的藝術品有了廣泛的市場,從而使一些以書畫寄託情懷的業余書畫家幾乎成為了職業書畫家,大大促進了文人書畫的蓬勃發展。知名書畫家的作品很快可以成為商品並轉變為金錢,因此專門以營利為目的的偽造的書畫作品也泛濫起來。吳寬曾詩雲:「偽作紛紛入京國,欲以亂真翻費力。」以此贊譽沈周的畫如何受到歡迎,然卻從另一方面證明了當時書畫市場需求量是何等之大。試想,「從富豪的家庭布置到商賈的倒賣牟利,從收藏家的巨金收購到蘇州園林的亭台裝點,何處不需要書畫呢?」
蘇州的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既決定了書畫家的急劇增多,也促使新的市民階級審美意識融入了文人書畫,導致了一批書法個性而富有獨特風格的書畫家的產生。就書法而言,吳門書派的崛起,改變了明代初年以來的書法傳承的局面,在明代中葉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

G. 綜述明朝初期、中後期經濟領域的發展變化

明代中後期中原商品經濟日益繁榮。在農業生產中,經濟作物的品種不斷增多,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越來越高。在手工業生產領域,棉紡織業、礦冶業等發展迅速,許多產品進入流通領域。但從總體看,其發展表現出較大的不平衡性。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城鎮的繁榮提供了有利條件。大批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進入城市,城鎮經濟日漸發達,各地城鄉集市貿易蓬勃發展,國內其他省區的商賈亦紛紛前來中原,從事經營活動,促進了中原與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商品經濟的作用下,這一時期中原地區的階級關系和社會結構逐漸發生一些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習俗在不斷改變,在自然經濟形態下形成的生產、生活習慣和社會風尚,正在受到越來越強烈的沖擊。

H. 概括明朝時江浙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影響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明代農業發展,無論是生產還是生產工具,比宋元較高,自明代中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人口穩步增加。自明朝初年起,南部地區作為工藝品的代表高度發達,促進了市場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然而,實施明代,「重農抑商」的原則,通過一定的壓制使得業務。另一個嚴重的海禁政策,明推出,從而產生了大規模的走私貿易和盜版。隨著明紙幣的流通「大明寶鈔」失敗,整個貨幣體系是把銀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湧入也進一步促進了明代的經濟發展。嘉靖,萬曆各地賣絲綢,酒和肉,水果和蔬菜,烤煙,農作物,瓷器等貨物無數國外的很多東西,如西歐,鍾,煙草美洲的時候,中國的城市都有出售。當時北京,南京,揚州,蘇州,廣州,西安,成都等企業集團的商業大都市已經知道商家,四川和陝西商,蘇商,京畿道商,廣東生產廠家等,在世界上,明是國家世紀16之一,在17世紀,工藝品,最繁榮的經濟時期。

I. 明代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詳細的,只要明朝,不要宋元或清

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輕工業,在世界都享有盛譽。 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 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在商業都市的發展規模、人口城市化狀況和市場化程度方面:16世紀的歐洲城市規模較小,1519年至1558年時期,擁有2萬至3萬人口即可稱為「大城市」。從城市規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據伊懋可的數據,中國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佔到總人口的6%至7.5%。據曹樹基的估計,1630年時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8%。
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由於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來生產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而成為糧食進口區,其它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 長江三角洲一帶是當時桑、棉經濟作物和手工業最發達的地步,常思患糧食不足……區域內調劑甚繁。但整個區域仍有不足,須由湖北,江西,安徽運入,所謂「半仰食於江、楚、廬、安之栗」。 一般糧食作物的種植,主要有稻、麥、粟、梁、黍、菽等多種谷類;某些本來可以自給的區域,由於手工業的發展,非農業人口的劇增,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使本地生產糧食不能滿足需求,因而每年需從外地輸入大量糧食。 不少土地主縉紳也逐步將資金投向工商業,「富者縮資而趨末」,以徽商、晉商、閩商、粵商等為名號的商幫亦逐漸形成,並在一定地區和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人口轉為工商業者的數量急增。

J. 明代以後經濟發展的原因和表現

明中後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鄭和下西洋的推動
生產走向專業,分工明確,生產效率提高
統治者的一系列措施

閱讀全文

與明代經濟發展概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