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經濟主要靠什麼帶動
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靠2個東西:
投資、出口
雖然大家也常說所謂的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內需)。
但實際上,中國的內需市場很難啟動,原因有很多國富民窮,加上物價飛漲,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上學難、就醫難、養老難。沒人會願意把錢隨便去消費的。
為什麼別的國家不學習呢?
中國的發展模式有點飲鴆止渴,涸澤而漁。一味的追求所謂的高增長,不顧老百姓的感受,更不顧子孫後代的利益。就像建立在沙丘上的城堡,來股風都可能吹倒!
中國投資拉動型,需要用很多錢,沒錢了就開動印鈔機印鈔。鈔票印多了,必然引起通貨膨脹,也就是通常說的錢不值錢了,物價上漲了。
現在的發展主要靠各地的基礎設施投資、出賣地皮式的土地財政。
中國的經濟就像「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所以,別人不學!別人看著你,都覺得替你感到害怕。
你說呢!?!
㈡ 未來5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需要依靠什麼
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房地產的關系猶如「魚兒離不開水」。回顧過去的10年,我國GDP總量從全球第三到第二、人均GDP從幾千美元到破萬,北上廣急速發展的同時,房價也在背後悄然上漲,2017年的廈門房價已經破4萬,在房價如此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地方經濟想窮也沒辦法窮!
結語未來5年,中國經濟將更注重質量和結構,這也是為了以後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打下一個有力的競爭基礎。此外,除了投資的拉動作用,消費和拉動內需也是一個重要的點,中國的14億人口是拉動消費、拉動內需的保障,市場活力和市場能量會超乎我們的想像。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碼字不易,給點個贊、點個關注吧。
㈢ 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靠什麼方式
一是資源消耗,從子孫手裡搶錢;二是剝奪弱勢群體的利益;三是低價向世界市場傾銷,對內高價格。
㈣ 中國經濟發展靠什麼
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
㈤ 中國經濟靠什麼發展起來的
個人對2017年a股的走勢判斷是:樂觀談不上,但至少沒那麼悲觀。目前,中國的股市的低迷狀態,是在比較客觀的反映經濟的發展情況。因為,經濟發展就像跑步一樣,高速奔跑一段時間的人需要慢下來調整自己的節奏,之後如何則要看調整的效果。其實對於目前的經濟現狀,在宏觀層面早有預示,比如,工作報告多次提到的新常態正是對中國未來經濟走向的一個指向,也就是既防止經濟因過熱而失控,又防止因硬著陸而形成的經濟萎靡,我想,這也就為經濟與股市的發展定下了基調。按照這個思路,中國股市想要短時間內復制去年的大漲概率幾乎為零,至於什麼時候改觀那要看政策的導向、經濟的發展、市場的情緒。但如果合理的度過了這段經濟震盪期(就像G20設計的一樣),將來的中國股市再次啟航也是可以預期的。建議時不要被市場的情緒影響了自己的情緒,而要用冷靜理智的態度去研究市場。私聊
㈥ 未來5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需要依靠什麼
我們國家經濟增長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於投資的拉動,也就是基礎建設的開展。
回顧中國基礎建設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基礎建設不僅僅局限於公路、鐵路、水利等領域,除了這些最基本的建設之外,與時俱進的還有互聯網,城際鐵路,充電樁等等。
總而言之,我國不停地在進行著基礎建設,即使是有一天,基礎建設完全完成了,我們也不必擔心,因為我們還有著潛力巨大的消費和出口。
㈦ 中國經濟主要靠什麼
發展的主要動力依次是:內需、消費、投資、對外出口。另外從發展因素上看:優化經濟結構抓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是主線,提高經濟效益和增強科技創新驅動是主攻方向,保民生促和諧是重中之重。
㈧ 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什麼論文
中國要想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獲得穩固的地位,獲得可持續的發展態勢,看來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改變當前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重要的一步驟,也或許只有把這些工作完成了,我們的經濟發展的基礎才算夯實了。我們的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偏向是需要糾正的。我們現行的經濟發展模式的注重財富的創造卻並不太顧及財富的再分配,正如有學者所感嘆的:「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最大的缺憾在於,沒有類似的計劃使國民財富同步增長。」我們知道從最終需求上看,消費和投資需求的形成機制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講,居民消費傾向是相對穩定的,可支配收入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解釋變數。這也就決定了消費是一種對於可支配收入的支出,在消費傾向不變的情況下,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越多,消費增長得也就越快。但在我國現在實際的情況卻是,國民反而成為改革成本的長期承擔者,這也正是我國國內市場為什麼遲遲不能夠建立起來,而不得不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來實現經濟的增長的根本原因,並因此留下內需不振、經濟失衡、社會矛盾激化等種種後遺症。另一點則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財富的創造的只是注重政府的主導,這種模式的弊端是顯見的:一方面的原因在於在積極地財政政策下,通過國家財政所進行的投資是低風險的,而由此帶動的民間投資投資(無論其資金來自於自有或者資本市場譬如證券市場的融資或者銀行借貸)都是有風險的。從而無形中對民間資本形成了擠出效應。另一方面的問題在於,由政府舉公共工程或援助私人企業的法,只能適得其反。原因是政府籌措資金,勢必加重資本市場和納稅人的負擔,進而必然會妨礙私人企業的活動。而這些因素的集合,自然是於總體上降低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力。目前世界已探明的能源儲量中,煤炭只夠開采230年,石油只夠開采43年,天然氣只夠開采62年。中國地大而物不博,人均煤炭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更是只有世界人均的1/15,形勢就更為嚴峻。按照現有消耗速度,中國的煤炭儲量只能開采80多年,石油儲量只能開采11.4年。但中國的能源浪費現象又非常嚴重。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能源投入,主要表現為「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產出)。目前中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美國的4.3倍,德、法的8倍,日本、瑞士的11倍。能源系數總效率僅約10%,高達90%的能源在加工轉換、儲運和終端利用過程中損失和浪費掉了。在世界舞台上,中國正在扮演著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一是正面的,世界工廠,白貓;二是負面的,世界最大的污染排放國,黑貓。中國的二氧化碳、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均為世界第一,單位污染排放量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幾倍。目前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也很不合理。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0億噸標准煤,其中煤炭佔68.7%,石油佔18%,天然氣佔3.4%,非化石能源只佔9.9%。中國發電量的83%依賴於煤炭(火電),但火力發電廠也是污染排放大戶。火力發電廠每發1度電,要排放1.2千克二氧化碳、9克二氧化硫、4克氮氧化物。2009年中國火力發電量為29814億度,污染是極為驚人的。所以中國必須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加大核電和水力發電比重。而且中國火力發電廠整體上效率偏低,大多在27%到33%之間。目前世界最先進的百萬千瓦超臨界機組的熱效率可高達45%,中國火電廠提高改進的空間依然很大。火電中的小火電機組佔了相當比重,其效率平均比大型發電機組低10%以上,對環境的污染也更驚人。一手抓淘汰落後產能(小火電),一手抓節能減排(大中型機組),在很長時期內是中國工業的一項艱巨任務。但傳統能源總有用完的那一天。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力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經濟才是正道,雖然很大程度上是情非得已。隨著能源資源的日益減少,未來能源資源一定會賣成天價以體現其稀缺性,屆時中國企業將如何應對?顯而易見的是,未來哪個國家對能源資源的依賴越低,哪個國家就可以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掌控的話語權。這方面發達國家又先行一步。以英國為例,2009年英國石油需求比2008年下降4.5%,天然氣需求減少7.5%,凈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9.75%。德國和北歐國家更是公認的「低碳經濟」先驅。筆者認為,低碳經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四層意思:一是能不用就不用,盡量節約資源;二是能少用就少用,盡量使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三是投入產出最大化,盡量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四是大力推廣綠色製造、清潔生產技術,盡量減少碳排放。自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各地政府都把保增長列為首要任務,上了很多大項目。據周生賢部長透露,四萬億計劃中用於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資金達到2100億元,加上支持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應對氣侯變化的資金3700億元,綠色投資比例達到14.5%。這體現了中央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決心,固然可喜。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85.5%的資金與節能減排關系不大,與發展低碳經濟有一定矛盾。絕大部分投資以擴大產能為中心,為保證如此巨額的投資萬無一失,採用了最成熟最先進的生產技術。但這些技術絕大多數已達到了現有生產方式的極限,客觀上加重了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依賴,與發展低碳經濟的願景背道而馳。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要改進工藝技術,甚至意味著中國龐大的生產能力將化為烏有,並不象抑制產能過剩那麼簡單。比如目前全國鋼鐵產能超過7億噸,產能過剩2億噸。真要用低碳標准改造,對象就不是那過剩的2億噸鋼鐵,而是整整7億噸鋼鐵!從這個角度看,發展低碳經濟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即便從綠色消費的角度出發,大上產能也是與低碳經濟相矛盾的。比如大量生產小汽車而不是自行車,但汽車卻是大氣主要污染源;大上造紙產能而不是無紙化公,無謂的大量消耗了木材;大量生產空調而不是改變奢侈的生活方式,滿足於夏天將空調定在26℃,冬天將空調定在18℃,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低碳生活。最重要也最關鍵的是,「低碳經濟」意味著中國將為「碳排放權」埋單。中國並不掌握「低碳經濟」的核心知識產權,很有可能走上「引進—落後-再引進」的老路。但真正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很長時期內中國必然處於「低碳經濟」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在傳統產業中,中國正從產業鏈的低端環節爬到中端環節,有些已到了產業鏈的高端環節。以家電為例,從CRT電視到平板電視,中國家電一直在引進生產線和技術,並將CRT電視做到了極致。雖然目前中國還不掌握平板電視核心技術,但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技術傳承,也有一些吸收消化再創新。但「低碳經濟」意味著中國企業將從頭再來,意味著傳統的吸收消化再創新將無以為繼。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邁向低碳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未來》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經濟的目標,至少需要60多種骨幹技術支持,其中42種技術中國目前尚未掌握核心技術,這意味著70%的減排核心技術需要用巨額財富「進口」。如果再不用鐵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在「低碳經濟」時代恐怕仍然是個代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