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變化是進入( ).A新世紀B新動力 C新結構 D新常態
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的重大變化是進入新常態。選新常態。
2. 什麼是宏觀經濟就中國而言,宏觀經濟的新動力是什麼請談談你的觀點。
宏觀經濟主要是一個國家的總體的經濟發展狀況,宏觀經濟了新動力就是創新創新理念,創新戰略。
3. 什麼成為了中國經濟新動力
由中國公司承建的東非最大斜拉式跨海大橋基甘博尼大橋今年4月19日在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舉行通車典禮,正式開通運營。2012年1月,中國中鐵建工與中鐵大橋局聯合體中標基甘博尼跨海大橋及道路工程,項目合同額為1.35億美元。大橋建設不僅便利了當地民眾的生活,也為帶動坦尚尼亞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圖為建成後的基甘博尼大橋。
目前,坦尚尼亞經濟發展最大的阻礙是電力供應短缺。有數據顯示,坦尚尼亞人口用電比例僅為19.8%。為解決缺電現狀,坦尚尼亞政府規劃了金耶瑞斯地區電廠項目,並由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和坦尚尼亞電力供應公司成立合資公司負責投資、建設、運營。該項目建成後將會是坦尚尼亞最大的燃氣電廠,發電量約占坦尚尼亞總裝機容量的18%,可有效緩解坦尚尼亞電力短缺情況,節省發電成本,推動國民經濟發展。
坐落在烏茲別克南部邊境的德赫卡納巴德鉀肥加工廠,是中亞地區第一個鉀肥加工廠,目前年產農用氯化鉀60萬噸,產品除了滿足烏茲別克國內農業需要外,還能夠大量出口國外,為烏政府賺取外匯。此外,工廠還為當地提供了1800多個就業崗位。
這個對烏茲別克意義重大的工廠,正是中烏產能合作項目之一。鉀肥加工廠的一期、二期設計與建設,均由中信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完成,兩期項目合同總金額達到1.6億美元,絕大部分設備從中國采購。從2010年工廠一期完工至今的5年多時間里,「中國製造」經受住了考驗,工廠正常運行,業主對中國設備的可靠性贊不絕口。該項目也得到了烏政府的高度評價,烏總統卡里莫夫多次在政府會議中高度評價鉀肥加工廠的戰略意義。
推進產業升級,「中國製造2025」開啟深層次合作
中國政府調結構不僅能產生助力經濟增長、提高產業效能等預期效果,還將在「中國製造2025」所指向的高端製造業領域為全球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需求。
英國貿易投資署和英中貿易協會近期聯合發布的英文版「中國製造2025」報告認為,「中國製造2025」為英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發揮自身優勢、與中國公司攜手實現產業升級帶來了良機。英中貿易協會執行總裁衛可·威爾遜指出,「中國製造2025」對於英國相關行業的頂尖企業是巨大的機遇,如高新技術裝備、管理咨詢服務、金融、教育、工業設計等,尤其是製造業等英國傳統優勢行業,可以在中國獲得更多新的、高價值的客戶。
英國貿易投資署官員瓦瑞向本報介紹說,英國貿易投資署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去年簽署了《關於英國基礎設施、能源項目合作備忘錄》。英國貿易投資署決定未來投入大筆資金,支持英國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
瓦瑞說,英國企業感興趣的領域包括航天和民用航空產業、高端製造業、汽車製造、創新產業、海洋產業、鐵路產業和核電產業等。為此,英國貿易投資署將在上述部門派出經常性工作組,為提升英中企業對彼此市場的了解搭建平台,創造機會,以推動雙方建立互利的商業合作關系。
德國庫卡集團是世界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和工廠自動化解決方案製造商之一,其客戶包括德國大眾在內的各個重要汽車製造商。近期,中國美的集團與庫卡集團達成收購協議,引起廣泛關注。「中國是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庫卡只有通過與中國公司的合作,才能對中國市場有更充分了解,在中國的發展才能更迅速。」庫卡機器人管理董事會主席斯特凡·蘭帕強調,庫卡與美的開啟更深層次的合作必將實現雙贏。
4. 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是什麼
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跨區域再配置能夠為中國經濟的下一輪增長提供新的動力,而限制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跨區域再配置則有可能在中長期導致效率和平衡兼失的局面。
1、首先,讓新增的建設用地指標和農村宅基地所對應的建設用地指標成為可以跨省(區市)流動的資產,特別是應允許跨省(區市)進城的農民工在自願的前提下放棄家鄉的宅基地,將其整理復耕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有償轉讓給就業所在地使用,並相應獲得當地的戶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
2、與此同時,未來中國要適度推進地區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讓勞動力的地區間流動不再是基於公共服務的差異,而是基於提升勞動生產率的需求。
3、相應地,應改革地方政府官員績效的考核體制,削弱地方政府對於發展經濟的職能,對不同地區的官員考核分別賦予GDP總量增長和人均增長的不同權重,對人口流出地的政府應更多考核人均GDP的增長,而對於人口流入地,則更多考核總量GDP的增長,。
5.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有哪些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有:
創新驅動
綠色發展
未來新型化城鎮建設
區域發展
參與全球化
包容性發展
6.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在哪裡
中國不應再弱化民企
縱觀全球經濟的暗淡前景,中國在2012年也很難不受到波及和影響。期望中國拯救衰退的世界經濟不但不可能,而且與中國本身的經濟實力不吻合。中國也必須更加認真地審視未來十年的發展如何告別過去賴以高速發展的模式。香港大學的劉寧榮博士認為,在世界經濟版圖重組的此時,依靠穩定推進的城市化以及民營企業的擴張,中國能在未來尋得繼續前行的路徑。
2011年歲末世界經濟版圖發生了又一次巨變,巴西的經濟總量趕超了英國,這是繼中國在2010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新興經濟國家再次在世界經濟版圖中將老牌經濟大國擊敗,而世界十強中已包括了金磚原有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因此西方七大工業國G7已經壽終正寢。因為原有的工業大國不僅不能解決現有的經濟危機困境,而且它們本身就是這場經濟危機的始作俑者。
然而因應世界經濟格局變化而誕生的G20也同樣無力,G20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正確的產物,自然無法在全球經濟的戰略層面賦予任何全新的意義。它既無任何實際左右全球經濟方向的能力,也無任何改變現有世界經濟秩序的權力。構築太平洋兩岸的中美國的G2幻想也只能是胎死腹中,因為現有經濟超強和崛起經濟超強之間現實的矛盾和過多的猜疑。
中國發展模式必須改變
中國已越來越難以依賴出口來刺激的經濟增長模式,它不單是在政治層面上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且也由於歐美自身的經濟困境使得中國的這一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改變。
2012年的世界經濟的整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具有挑戰性,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會採取更加保護的貿易政策,而越來越多的國家都趨於自掃門前雪。這一情形還因兩個傳統經濟大國美國和法國面臨大選而更加嚴重,中國無疑會再次成為西方政客們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攻擊對象。因此中國已越來越難以依賴出口來刺激的經濟增長模式,它不單是在政治層面上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且也由於歐美自身的經濟困境使得中國的這一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改變。
更大的困境則是沒有一個政府願意實施得罪民眾的緊縮政策,甚至沒有太多的民眾願意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美國人依舊不喜歡存錢,歐洲人依舊喜歡花錢,中國人則依舊喜歡依靠投資來拉動經濟。但是這一成不變的模式已經失效,美國的兩次量化寬松沒有帶來就業市場上的根本變化。而中國大規模的銀行借貸雖然確保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逆境下沒有受到震盪,但越來越多的人擔心以投資為動力的經濟增長模式將會失效,而中國刺激經濟所投放的資金總量,如以GDP的比例來核算實際是美國的兩倍。
除了銀行系統潛在的危機,疲軟的房地產市場扭曲了資金分配並使得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失衡。而在政治層面上2012年類似佔領華爾街的運動不會就此退下舞台,且可能更為嚴重和更為激烈,即便類似中東的血腥革命不再發生。這就註定了中國必須尋找新的發展動力。
綠色革命、綠色經濟和綠色城鎮
減少城鄉差別使得中國的七億農村人口獲得更大的消費能力,政府還必須盡可能地縮小城鄉居民在享有公民教育和醫療領域的差距。
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隱憂無疑是來自發達國家的剛性消費需求正在減弱。但所幸的是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正在不斷減少。中國貿易出超所佔GDP的比重也在減低,2007年中國的貿易出超約等於當年GDP總額的10%,但是到了2010年已經減少到了5%,而2011年則有可能減少到3.5%。依照目前的世界經濟狀況,中國的出口勢頭在2012年將會繼續減弱。一方面,這對中國是件好事,使得中國經濟受到外圍經濟影響的面要變小;但另一方面,這也使得過去30年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必須尋找全新的動力。
7.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有哪些
思路一:對傳統製造業生產技術的改造升級。
縱觀整個製造業,從農副產品加工業到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再到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總共涉及多達30個子行業。一方面,在國家淘汰落後產能的大背景下,製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出現一定的回落,有大量的陳舊生產設備需要淘汰,大量的閑置車間和工廠需要關閉。另一方面,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不再廉價,傳統製造業的生產線將面臨由人工向機器自動化的改革。因此,未來製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將指向對原有生產線的改造升級,用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生產線代替之前的人工生產線,就如同80年代的美國將計算機技術引入鋼鐵、汽車工業的生產線,生產效率的提高和人工成本的節約,將使中國傳統製造業商品在全球貿易中保持優勢競爭地位。
從中長期的角度來分析,對製造業生產線的改造升級,以自動化和智能化代替原有的手工勞動,將從固定資產投資和製造業出口貿易兩個方面拉動中國經濟的增長。
思路二:產業格局由傳統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轉變。
我們認為,產業格局由低附加值的傳統製造業向高附加值的高端製造業的轉變,關鍵因素在於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廉價勞動力為核心競爭力的低附加值製造業支撐了我國長期以來「走出去」的貿易出口戰略,拉動了過去30年的經濟增長。但如果從製造業商品的生產鏈角度來看,中國「世界工廠」的稱呼似乎並不是什麼美譽,用最通俗的方式來說,我們的勞動力在整條生產鏈中付出了最多血汗,卻賺回了最少的報酬,唯一欣慰的是,中國經濟的確一直被這樣的方式所拉動。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這種「受累不討好」的增長方式已經開始變得難以為繼,未來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品牌,才能從製造業中創造更多附加值,從而使高端製造業及其出口貿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思路三:風險資本進入高新科技。
不管是從發展高端製造業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經濟衰退的過程(尤其是美國八九十年代的例子)中看,發展高新科技對於一國經濟的強大支撐都毋庸置疑。而除了政府直接加大對高新科技研發的投入和扶持以外,民間資本是一股必須要被利用的關鍵力量。如上對美國90年代發展高新科技經驗的分析,將風險資本注入中小型高新科技研發企業,對於它們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成就了一批世界范圍內的頂尖高科技企業(如蘋果),而且這些高新科技支撐了美國90年代的經濟發展。
目前中國市場上,風險資本進入中小高科技企業的制度並沒有那麼完善,並且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科技公司是否真正在做核心技術的研發,或者研發出的技術是否真的具有核心競爭力。
8. 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究竟在哪
中國經濟的走向,建立自己中心的多邊貿易體系,有自己的圈子范圍,不斷擴大這個圈子范圍,發展自己,將更多的國家通過道路等連接起來,共同發展進步,成為一整個市場,在國內優化經濟結構,想辦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等將更多的地方納入市場,深化開拓市場,拓寬國內市場規模,如一些農村地區,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9. 為什麼說跨境電商是中國經濟發展新動力
因為跨境電商是參與了國外市場的競爭,不僅僅限於國內市場
10.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在哪裡
縱觀全球經濟的暗淡前景,中國在2012年也很難不受到波及和影響。期望中國拯救衰退的世界經濟不但不可能,而且與中國本身的經濟實力不吻合。中國也必須更加認真地審視未來十年的發展如何告別過去賴以高速發展的模式。香港大學的劉寧榮博士認為,在世界經濟版圖重組的此時,依靠穩定推進的城市化以及民營企業的擴張,中國能在未來尋得繼續前行的路徑。 2011年歲末世界經濟版圖發生了又一次巨變,巴西的經濟總量趕超了英國,這是繼中國在2010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新興經濟國家再次在世界經濟版圖中將老牌經濟大國擊敗,而世界十強中已包括了金磚原有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因此西方七大工業國G7已經壽終正寢。因為原有的工業大國不僅不能解決現有的經濟危機困境,而且它們本身就是這場經濟危機的始作俑者。 然而因應世界經濟格局變化而誕生的G20也同樣無力,G20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正確的產物,自然無法在全球經濟的戰略層面賦予任何全新的意義。它既無任何實際左右全球經濟方向的能力,也無任何改變現有世界經濟秩序的權力。構築太平洋兩岸的「中美國」的G2幻想也只能是胎死腹中,因為現有經濟超強和崛起經濟超強之間現實的矛盾和過多的猜疑。 中國發展模式必須改變 中國已越來越難以依賴出口來刺激的經濟增長模式,它不單是在政治層面上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且也由於歐美自身的經濟困境使得中國的這一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改變。 2012年的世界經濟的整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具有挑戰性,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會採取更加保護的貿易政策,而越來越多的國家都趨於自掃門前雪。這一情形還因兩個傳統經濟大國美國和法國面臨大選而更加嚴重,中國無疑會再次成為西方政客們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攻擊對象。因此中國已越來越難以依賴出口來刺激的經濟增長模式,它不單是在政治層面上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且也由於歐美自身的經濟困境使得中國的這一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改變。 更大的困境則是沒有一個政府願意實施得罪民眾的緊縮政策,甚至沒有太多的民眾願意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美國人依舊不喜歡存錢,歐洲人依舊喜歡花錢,中國人則依舊喜歡依靠投資來拉動經濟。但是這一成不變的模式已經失效,美國的兩次量化寬松沒有帶來就業市場上的根本變化。而中國大規模的銀行借貸雖然確保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逆境下沒有受到震盪,但越來越多的人擔心以投資為動力的經濟增長模式將會失效,而中國刺激經濟所投放的資金總量,如以GDP的比例來核算實際是美國的兩倍。 除了銀行系統潛在的危機,疲軟的房地產市場扭曲了資金分配並使得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失衡。而在政治層面上2012年類似「佔領華爾街」的運動不會就此退下舞台,且可能更為嚴重和更為激烈,即便類似中東的血腥革命不再發生。這就註定了中國必須尋找新的發展動力。 綠色革命、綠色經濟和綠色城鎮 減少城鄉差別使得中國的七億農村人口獲得更大的消費能力,政府還必須盡可能地縮小城鄉居民在享有公民教育和醫療領域的差距。 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隱憂無疑是來自發達國家的剛性消費需求正在減弱。但所幸的是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正在不斷減少。中國貿易出超所佔GDP的比重也在減低,2007年中國的貿易出超約等於當年GDP總額的10%,但是到了2010年已經減少到了5%,而2011年則有可能減少到3.5%。依照目前的世界經濟狀況,中國的出口勢頭在2012年將會繼續減弱。一方面,這對中國是件好事,使得中國經濟受到外圍經濟影響的面要變小;但另一方面,這也使得過去30年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必須尋找全新的動力。 創新無疑是中國企業在未來十年增強競爭力的不二法門,雖然中國在品牌創新上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技術創新是中國最有可能領先它國的領域,如中國在新能源技術上的開發在許多方面都比美國走在前列。雖然中國的高鐵出了事故,但是中國的高鐵技術現在也領軍世界各國。因此政府應全力扶持新興產業的發展,而綠色技術和綠色革命應是最有潛力的領域。 中國錯過了工業革命,信息革命則是趕上了末班車,並因此為中國的經濟在過去二十年中注入了動力,中國必須在新能源為核心的綠色革命中遙遙領先,這不僅能為中國的技術創新打開一條出路,而且還能因此改變中國經濟的粗放型發展之路,並藉此告別中國高增長、高消耗、高排放、高擴張的發展模式。中國政府希望在2015年實現新興工業對GDP的貢獻可以從2010年的4%上升到8%。 而綠色革命可以在中國目前的城鎮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國的城鎮化被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稱為21世紀全球經濟的最重要事件,城鎮化可以拉動中國的內需,同時綠色城鎮將能幫助綠色技術提供市場。目前中國的內需不足主要體現在中國農村,一半多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民的人均消費支出與人均可支配的支出都不到城鎮的1/3。根據官方的數字,中國的城鎮化率在2000年時為36.2%,而到了2010年則達到了47.5%。雖然這組數字含有水分,但是,即使按照偏高的城鎮化率,中國的城鎮化之路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因此如果可以將綠色城鎮化作為2012年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將從多方面實現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第一,改變以往不重視環境保護的經濟發展模式;第二,成為拉動中國內需的新動力,改變中國的經濟發展架構;第三,減低經濟發展中對資源的過度依賴;第四,縮小城鄉之間的差別,創建更加平等的社會。 減少城鄉差別使得中國的七億農村人口獲得更大的消費能力,政府還必須盡可能地縮小城鄉居民在享有公民教育和醫療領域的差距。至今我們在教育上的支出依舊沒有達到GDP的4%,與全球5%的平均數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只有中國百姓不會將大量的儲蓄用於教育、醫療、及養老,他們才有可能拿出錢來拉動中國的內部消費。中國的內需只佔GDP的36.6%,與美國的70%有很大的差距,與日本的57.6%和印度的57.2%也有不小距離。 民企的擴張和中國的張力 盡管目前從國內到國際看衰中國經濟前景和唱空中國的大有人在,但是我們應有信心:中國可以在未來十年尋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另一個重要的發展動力來自中國的民營企業。過去幾年裡民企面臨自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嚴峻的發展困境,這一方面離不開國際大環境,由於金融危機造成了相當多一批以出口加工為主的民企首當其沖,人民幣的升值又造成了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國企的壟斷地位置民企於不利的競爭地位,且相當多的行業屬於民企不可進入的領域。內部的國進民退,外部的金融危機使得中國民營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過去三十年民營企業是中國就業機會的最大提供者,中國民企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實踐了社區資本主義(community capitalism)的發展戰略,在發展模式上從本地社區起步,許多時候在缺乏銀行支持和健全融資體系的情況下透過民間集資獲取發展。民企的貢獻不僅僅局限於提供就業、稅收和創造財富,中國民企在創業模式、融資模式、管理模式上都獨樹一幟。幫助民企擺脫目前的困境,使得更多的民企成為世界級的企業,躋身國際舞台參與競爭,就可以為中國經濟的對外擴展提供張力。政府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應是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新方向。美國的發展表明,大企業往往可以透過對研發的投入而進行創新,而中小企業就必須有政府資金的支持,矽谷就是美國政府透過向斯坦福大學注入研究資金幫助了今天諸如思科這樣的高科技企業的誕生。 韓國企業的發展之路已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三星也好,現代也好,都是依靠「國家意志」建立起的名牌企業,這對於新興經濟體來說,是與老牌經濟大國進行有效競爭的必要手段。三星在智能手機等領域可以和蘋果分庭抗禮,除了有極強的研發能力,還有蘋果沒有的製造能力和供應鏈。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躋身世界級企業的方向是類似的,只不過中國依靠的是國有企業,而韓國則是民營企業。 這一分別將會極大影響中國經濟的對外張力,因為民企的壯大比國企更加有利於實施中國「走出去」的戰略。過去三十年中國是以吸引外資獲取發展的資金,而未來的十年中國的資金流動應該是逆向的。實際上,過去十年裡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後,中國在海外的企業兼並增多。2010年中國的直接對外投資總量已躍居全球第5位,達到了688億美元,連續九年的年均增速都達到了50%,而投資存量突破3000億美元。近幾年民營企業在對外並購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浙江民企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就是一例。民企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可以扮演國企無法承擔的任務,民企可以避免被歐美政客標上「紅色」的標簽,在海外並購中可以減低政治上的不必要阻力。因此,2012年的中國不應該繼續讓民企變弱變小。 盡管目前從國內到國際看衰中國經濟前景和唱空中國的大有人在,但是我們應有信心:中國可以在未來十年尋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絕不能步歐美之後塵,以為無須付出任何代價,希望大把印鈔票就可以避免經濟下滑,這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