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開發區的發展

經濟開發區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9 21:07:03

❶ 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歷程

1992年-1996年為高速增長時期,在這階段,經開區引進外資數量大幅度增加,引進項目的檔次也出現了跨國公司。其次是引進項目在技術含量和技術水平上明顯提升,填補了國家多領域空白,占據了國內同行業的技術制高點,促進了中國工業現代化的進程。
1996年,首批14個經開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887.86億元,稅收為101.45億元,合同外資額達到57.88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48.04%、66.61%和48.04%。經開區也由最初的14個陸續增加到了32個,主要分布在沿海對外開放地區。 1997年-2004年為穩定發展時期,在這一階段,經開區生存和發展的總體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全社會在各方面、多層次對經開區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開區在自身前進過程中葉遇到了各種問題,特別是中國加入WTO組織和商務部2004年對經開區提出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進行「二次創業」,更加使經開區面臨政策扶持弱化、體制改革創新、產業升級換代、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
政策環境方面,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WTO組織的要求,原先給予經開區的財稅優惠政策等優勢受到新的挑戰;體制環境方面,隨著經開區與母城區聯動、輻射、帶動作用出現,部分經開區已經恢復到行政區的傳統體制之中,現行的管委會管理體制函待改革;在產業環境方面,經開區面臨提高產業關聯度,實現產業聚集的問題;在經濟環境方面,經開區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逐步增強,外向型經濟易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在社會環境方面,經開區城市化趨勢不可避免,這已以往得單純工業區的定位相矛盾。未來的經開區要積極完善各項社會功能,逐步實現城市化發展。 2004年至今是開發區增容擴區時期。2004年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興辦20周年時機,各經開區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經濟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商務部指出未來經開區的發展要以「三為主,二致力,一促進」為方針,以城市化和工業化相結合為發展方向。這為新時期的經開區發展指明了要求,同時也使各經開區面臨著土地受限局面。
天津經開區首先在這一階段提出擴大規劃面積的要求,隨後福州、青島、蘭州等經開區紛紛調整擴大規劃面積范圍,實施增容擴區方案。增容擴區不僅是指空間上的延伸,也包括發展質量的提升,它是未來經開區綜合發展的基礎。
在這個階段中,經開區的數量和質量無疑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社會創造的經濟效益也是有目共睹。這一階段也呈現了東部地區的經開區效益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經開區,但是中西部經開區發展速度要快於東部經開區這一現象。

❷ 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現狀

鄭州經濟開發區經過14年的開發建設,初步建成了一個具備產業聚集功能及配套服務設施的工業區和新城區。
(一)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目前,開發區基礎設施覆蓋面積13平方公里,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23.4億元,共修建道路60餘公里;日供水能力達到20萬噸以上;總供電能力達到30萬千瓦;開發區自建環保型燃氣熱源廠,供熱能力每小時達58蒸噸;區內具備10萬門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1000兆;區內建有鐵路專用線,已開通的7條公交線路通達市區,並在區內開通了公交環線,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道路、電力、通訊、供水、燃氣、供暖和交通網路。
(二)引進了完備的社會服務體系。由開發區投資5000餘萬元的建設的試驗小學、鄭州市85中建成招生,結合開發區特點,學校在開設英語課程的同時,增設了日語特色試驗班;台資企業丹尼斯7000平方米大賣場投入營業;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整體遷建項目主體完工,開發區門診部已經先期接診;鄭州人力資源東市場、開發區人力資源中心掛牌運營,可滿足區內企業各種人才需求。
(三)搭建了客商投資興業發展平台。按照「一區多園」的發展思路,開發區規劃建設有河南鄭州出口加工區、河南省公共保稅中心、河南留學人員創業園、鄭州高新技術創業中心4個國家級政策園區,信息產業園、汽車工業園、南部外商投資集中區3個產業園區,形成了良好的產業導向。區內累計引進各類項目和注冊企業1500個,荷蘭飛利浦、德國MAN、德國敦豪、韓國LG、日本日產、美國聯邦快遞、百事可樂、台灣台塑等世界500強企業,中鋁集團、希望集團、安彩集團、宇通客車、海馬汽車、雅士利集團等國內知名企業先後入區興業,初步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製造、鋁產品深加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
(四)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2006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財稅、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長30%以上。其中,合同利用外資、實際利用外資額分別居全市第一和第二位;稅收和財政收入增幅均居全市第一位;我區被評為河南省先進開發區,並分別獲得省、市商務工作先進單位,市委、市政府對外開放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❸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縱觀北京開發區過去二十年的發展經驗,基本可以概括為探索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和跨越發展階段三大階段特徵,驅動力的演變是其變遷的根本。
探索階段:1992年正式成立;1994年獲批國家經開區;1999加入中關村科技園區;經濟規模較小,到2000年GDP為29億。
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後外企巨頭入駐;後來民營企業紛紛入駐;2002年國務院批准擴區到24平方公里;2005年背景總規模提出建設亦庄新城;2005年規模迅速增加,2005年GDP達到250億元,年增長53.8%。
跨越發展階段:大企業研發中心,總部紛紛入駐;金融危機對BDA的外向型製造業造成巨大沖擊;2009年GDP達570.7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平均增長22.9%。

❹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戰略

經過反復研究、集思廣益,重慶經開區科學制定了「十二五」期間的「12345」發展戰略。圍繞1個目標。圍繞將重慶經開區建設成為「西部領先、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總體目標,到「十二五」末實現投產、在建和招商項目產值2000億元,其中實際投產項目產值1000億元。立足2大定位。立足「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內陸港口開放基地」兩大定位,打造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的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的高端產業集聚地。做強3大產業。做強高端裝備製造、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完成4大任務。到「十二五」末,拓展區可建設范圍內土地整治基本完成,基礎設施配套趨於完善,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成效,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推進5區建設。1年打基礎、3年上台階、5年見成效,10年內把經開區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內陸開放高地的先導示範之區、高端產業之區、臨港生態之區、創業成才之區、安康幸福之區。
按照上述戰略,確定「十二五」主要發展目標為:5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350億元;GDP年均增長25%,達到550億元;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1%,達到1200億元,產能達到2000億元;實際利用內資、外資累計分別突破400億元、13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50%,達到7.3億美元。

❺ 我國大力發展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意義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❻ 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發區發展

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目前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富有活力的長三角地區,地處上海都市區與南京經濟區的結合部。區內設有出口加工區、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汽車裝備產業基地、港口物流園區等特色園區,基本形成了以半導體照明為重點的電子信息、太陽能光伏、汽車裝備、港口物流等主導產業;有臨港新城、朴席生態新城等商務、休閑、生活配套區,投資者創業投資、興業經商皆能各得其所;有新光源公共服務中心,標准檢測中心、設施共用中心、研發協作中心、創業孵化中心等8大系統運轉高效;有江海學院等高級技術學校,人才資源豐富,技術支撐有力。目前,已擁有中國揚州出口加工區、揚州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國家綠色新能源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智能電網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揚州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中國國際人才市場揚州市場、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國家光電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等16個「國字型大小」品牌。

❼ 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方向

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方向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經濟結構較為單一;享受的優惠條件少於經濟特區(只有工業企業才可享受一些優惠條件);著重於發揮樞紐作用,即對內對外輻射作用,溝通中外經濟聯系,通過外引內聯促進內地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為繁榮全國經濟作出貢獻;

❽ 經濟開發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1984年5月,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倡導並積極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做出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大決策,此後相繼批准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等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如今 全國已有122家國家級開發區以及1500多家各類開發區。
27年來,開發區始終堅持國務院確定的發展方針,艱苦創業、積極探索、銳意創新、大膽實踐,在體制創新、科技創新、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優化產業調整結構、加強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積累了重要經驗,有效地發揮了窗口、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一是有力地深化了改革擴大了開放。27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排頭兵」,不斷推進體制改革與創新,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體制,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既為自身發展增添強大動力,又為國內相關改革提供有益借鑒。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我國吸收外資的重要載體、平台和對外貿易的重要基地。2008年,出口總額2051億美元,佔全國14%;進口總額1804億美元,佔全國1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95億美元,佔全國21%,連續多年比重超過20%。
二是有力地推動了國家區域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的實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所在地最主要的經濟增長點,主要經濟指標在所在城市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額,已經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的重要平台和載體,成為著力打造城市圈和經濟帶強有力的支撐點。2008年,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5萬億元, 佔全國5%,增幅高於全國同期11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佔GDP比重72%;工業總產值近4.6萬億元,佔全國9%;稅收收入2481億元,佔全國5%。
三是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產業優化和結構調整。25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通過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延伸,帶動了傳統產業升級;同時不斷優化投資結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不斷提高自主創新水平,2008年,高新技術產值已佔開發區工業產值的一半;通過加強國際生態領域合作,著力推動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基地和核心集聚區,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的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提升了國際競爭力。
四是有力地推動了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25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注重集約經營和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等各種資源,成為我國土地等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加快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成為全國科學發展的引領示範區。2008年,開發區創造了約佔全國5%的GDP、5%的稅收收入、16%的進出口總額,吸收了21%的外商投資。

❾ 我國的開發區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1.是中國政府重點支持發展的經濟區域。
2.是吸收外商投資最集中的經濟區域。
3.是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投入成本少、產出效益高。
4.是資金密集型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佔主導地位的區域。
5.是發展潛力大、區位優勢明顯的區域。
6.是基礎設施先進、支撐體系健全的區域。
7.是符合國際通行規則、對外開放度高的區域。
8.是具有優越的投資政策和良好的法律環境的區域。

閱讀全文

與經濟開發區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