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然環境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如何協調
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
環境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界力量和作用的總和。環境的作用在於為人類活動提供不可缺少的各種自然資源,對人類經濟活動產生的廢物和廢能量進行消納和同化,以及提供舒適性環境的精神享受。環境問題的實質在於,人類經濟活動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替代品的丙生速度和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進程的加快,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愈來愈突出,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正確處理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不僅關繫到人類發展與生存環境協調發展,而且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環境問題主要伴隨經濟和社會發展而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反過來又影響和制約經濟與社會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了,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保護環境、防治公害在某些方而又必然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但必須看到,環境是發展的基礎,人類若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經濟發展就失去基礎。所以,保護環境非常重要,非常必要,它保障人類健康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環境問題產生於發展,是種歷史必然;環境問題解決於發展,同樣是種歷史的必然。沒有發展就小會有環境與經濟的矛後關系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既包括經濟的增長和結構的優化,又強調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以及社會、經濟、環境通過小斷調整以達到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共處,實現人的全而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
保護和改善環境應該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之,解決今天的環境問題不是不要發展,而是發展的目的是什麼及如何發展的問題。環境與發展是密切不可分的,環境問題是發展不足和發展不當造成的,也必須在發展中加以解決。「十六大」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走新型業化道路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正確處理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指明了方向。但用什麼樣的具體模式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全而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三大要求納入統的框架中取得「共贏」,則是需要深入探索的個重大問題。
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注意的問題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但必須在保護中謀求發展;保護是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但必須在發展中謀求保護。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中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
發展與保護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方面,要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
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另方面,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急功近利、竭澤而漁,不能忽視代際公平。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出現矛盾的情況下,只有統籌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刑工業化道路,才是我們的明智選擇。
2.處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
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是個不可分割的自然生態系統,他們牽一發而動全身,局部的破壞會影響到個別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中央提出,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對不同地區進行功能區劃分,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分別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這是優化生產力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具有系統性、全局性、前瞻性。我們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牢固樹立全國盤棋的思想,堅決反對和糾正追逐狹隘利益的行為,做到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確保國家和地方重大項目的順利實施。同時,在確保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局部利益問題,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有力、運作規范的利益補償機制。
3.處理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
經濟效益為生態保護和社會建設提供物質力量,可以促進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實現;社會效益是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重要目的,脫離這個目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就失去了意義;生態效益則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改善人民生產生活環境不可缺少的保證。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中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關系,使之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經濟效益是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重要基礎。社會效益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集中體現。生態效益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基本保證。
② 論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論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從科學發展觀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是客觀經濟規律和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科學發展觀堅持的就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魚和熊掌不得兼得」。
如果以污染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無異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經濟發展依賴環境為基礎。環境問題產生於經濟發展中,也必然在經濟發展中得到解決。
(2)環境制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相對於經濟增長而言,是發展經濟學核心概念。經濟發展指包括質量與數量在內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不僅是數量的增長。
隨著生產社會化、知識功能化與社會經濟化,經濟結構已經復雜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逐步趨同,GDP增長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即使經濟增長也離不開經濟發展,當今時代經濟增長只有抽象的意義;
用GDP來計算經濟增長、衡量經濟發展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
「經濟發展」概念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區別開來,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把經濟學定位為發展經濟學,使發展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
③ 如何理解環境是制約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
環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圍繞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中心物不同,環境的概念也隨之不同。我國《環保法》中所稱的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產、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環境保護就是採取行政、經濟、科技、宣傳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適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它具有明顯的地區性。環境保護的內容大體可分兩方面:一是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包括保護城鄉環境,保持鄉土景觀,減少和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改善環境質量,維護環境的調節凈化能力,確保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庫的持續發展,保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二是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產建設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污染物質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環境保護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盡管中央把環境與資源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之一,但環境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竣,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的問題還未徹底解決,城市生活污染和農村面臨污染問題又接踵而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解決環保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發展。我國要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各項工作都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展開,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但是,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因此,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持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針。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④ 辯論:保護環境制約經濟發展
保護環境會抄制約經濟襲發展,就拿咱珠三角來說,以前搞經濟建設發展了的城市,都沒咋考慮環境問題,然後就迅猛發起來了,而現在倡導環保了,發展便緩下來了。我的家鄉珠三角的後花園,現在發展超迅速,每次回家都不同樣,但環境真的差了很多,本來
⑤ 辯論會怎樣說經濟發展重於環境保護
正
大家好,有這樣一張世界環境日的宣傳照,一個骨瘦如柴的非洲小女孩蜷縮在地上,一隻禿鷹在它的上空盤旋,可飢餓與虛弱她早已無力掙扎,成為禿鷹晚餐的厄運早已無法抵抗,那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正是貧窮與環境,腦海中的畫面使我們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何者優先有了深刻的認識,務實和理性的結論只能是經濟發展優先於環境保護。經注發展的標志是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結構的優化,社會正反饋的增多以及社會認知能力的提升。環境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和諧發展提供環境保障,而我們說優先於的標准就是在肯定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同等重要的前提下,在價值層面上判斷誰的優先順序更高,我方認為經濟發展優先於環境保護。
第一,從人類自身的需求上看,如果人類把環境保護放在優先的地位,那為什麼人類從發展到現在都要改變環境以適應自己的需求,為什麼人類會破壞環境來換取人類文明的進步,當我們的環保意識從「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發展到今天的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無不證明了環境保護要為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而服務。的確,我們已經面臨了許多氣候變暖、水污染等環境的問題,但關乎人類生死存亡的卻是經濟發展,全世界還有十億人正生存在貧民窟中,就在我們辯論場上,每一分鍾就已經有十五個人在面臨生存的威脅,脫離人的需求去談環保優先,是對人生存權的蔑視,更是對環境保護要以人為本這一根本事實的蔑視。
第二,從人類與自然的關繫上看,這個地球上如果沒有人類,環境保護就會變得毫無意義,而經濟發展作為人類發展的原動力,使我們擺脫了茹毛飲血、鑽木取火的懵懂,使我們人與自然的關系更為和諧,更為緊密,使人類逐步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為環境保護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法律制度。
第三,從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看,我們想要徹底地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要標本兼治,要治本,必須優先發展經濟,從根本上優化經濟結構,堵住產生環境問題的源頭,要治標,同樣要優先發展經濟,為解決眼前的環境問題提供技術、資金等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環境保障,人類才能實現「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夢想家園。所以我們說,決定人類生存與進步的經濟發展,比影響生存與質量的環境保護更為優先。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經濟發展優先於環境保護。謝謝!
好
⑥ 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為什麼環境污染不能依靠市場,通常需要政府加以管理
這是一道微觀經濟學中關於政府與市場的論述題,環境污染不能依靠市場,通常需要政府加以管理的原因如下:
環境污染問題不能單純依靠市場來解決,原因是環境污染是外部性問題。外部性使得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或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之間不一致,因此造成市場失靈,從而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環境污染中存在著外部性影響,潛在的帕累托改進機會並不能得到實現,原因主要有:存在巨大的交易費用。以生產的外部不經濟如污染問題為例,由於交易費用足夠大,污染者和受害者在如何分配「重新安排生產計劃」所得到的好處問題上不能達成協議;
解決外部性存在「免費搭便車」的現象;③勢力的小對稱性。即使污染者與受害者有可能達成協議,但由於通常是一個污染者面對眾多受害者,因而污染者在改變污染水平上的行為就像一個壟斷者。在這種情況下,由外部影響產生的壟斷行為也會破壞資源的最優配置。
(6)環境制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人與自然矛盾日益激化的集中體現。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源於其外部性、公共品屬性和不可再生性三大特殊屬性。生態文明制度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手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
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對於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⑦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7)環境制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⑧ 嚴峻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個人認為是人的素質因素
⑨ 環境治理制約經濟發展怎麼理解
著名城市問題專家、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鐵臻斷言,「在21世紀里,一座不適宜現代人生存的城市必將被淘汰,一座壓抑人、限制人的創造性和發展的城市必將衰落。」他指出,「城市要選擇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贏戰略。」1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發展目前,工業化、城市化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全國實現小康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國城市化和城市發展也面臨著重大難題——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重挑戰。朱鐵臻教授指出,發展與環境二者密不可分,從工業革命開始,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就形成了一個尖銳的矛盾。由於發展模式的選擇不當,造成發展經濟的同時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進而制約了經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通常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高效利用能源、資源,保護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是城市亟待解決的迫切任務。朱鐵臻認為,一個現代城市,能否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能否協調,是否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人文環境。城市環境又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它是城市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人類的文明與進步需要城市的發展,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又需要良好的環境,這兩者是對立的,又應當是相互統一的。因而,城市必須選擇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雙贏的發展戰略。專家指出,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發展,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些經濟的增長點,可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促進環境的發展。2科技是可持續的積極力量「對於積極的、可持續的發展來說,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國5000年歷史當中,中國的科技發明史也在世界上非常突出,所以中國應該有能力准備好,有智慧在城市化進程當中做好轉變。」幾位國際環境專家在闡述應對環境問題時,都用大量的事實印證和強調了科技的積極力量。比如,在美國洛杉磯的中心區聖塔莫尼卡:已將一半的車輛改為使用天然氣,同時也使用其他的環保能源;建起了第一個太陽能驅動的摩天輪;現在正與南加州其他5個城市合作,一起推進通過電解水獲得氫氣燃料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一些新建改建的公共與私人住房用上了天然氣、氫氣而成為綠色建築;私人住房使用太陽能,可以降低2/3的能源消耗,並降低了污染的排放;操場的下面等地方安裝了雨水收集循環系統,收集雨水沖洗廁所,而如果建設了所有這些設施的話,整個城市就不會花費40億美元治理雨水的污染。在北京,3000輛公共汽車已經使用天然氣減少環境的污染。最近,科技的一種進步就是在水過濾過程當中使用薄膜技術,這能夠使水的循環更加高效和經濟。可以說,科技是構建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的積極力量。3完善人居,公共服務是重頭戲構建城市人居環境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朱鐵臻對這個問題做了以下解答。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設,第一,要以滿足城市居民的需要為尺度,最大程度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第二,要以安全性為人居環境的突出要素。現代的城市要把安全置於重要的地位,如防洪、防震、防火、防交通事故、防突發事故,等等,都是理想的人居環境不可缺少的。都市人在享受現代化發展帶來的文明之時,又要謹慎地防禦自然的報復和人為破壞所帶來的惡果。最近美國新奧爾良的颶風就是自然的報復,前不久英國的地鐵爆炸就屬於人為的破壞,這都是需要重視的安全問題。第三,要以文化為基石,構築城市人居環境。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城市的本質就是文化,文化也是人類的生活方式,城市的人居環境一個不可忽視的要求就是文化性。第四,以方便的公共服務來完善人居環境。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條件是公共服務,其中包括便利的商業網點、健全的醫療保健機構和實施穩定的供電、供水和排水系統,良好的電信服務,高質量的物業管理,較為齊全的學校教育設施以及充裕的公共設施,例如停車場、文化亭設施等。4科學規劃是改善人居的龍頭對於如何構建城市人居環境,不少專家都把做好規劃放在了重要位置。朱鐵臻認為,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永恆追求,而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則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首要的問題是科學規劃,特別是要做好城市的總體規劃,規劃的核心是搞好城市的總體布局,將城市中的各種物質要素合理地進行空間分布和組合,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依據。城市布局發展趨勢是: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現代城市都呈現出分散化、郊區化的趨勢。新城建設多是脫離舊城進行的,大城市新增部分主要由分布在主城周圍的衛星城來容納;城市中心功能多樣化,由單中心變為多中心,空間結構由向心結構轉向離心結構。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楊慎指出,現在城市的高樓太高,樓房密度太大,人口的密度太大,會對我們城市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城市要建低密度建築,適當地留有空間,留有發展餘地是最大的節約。一些當前看來是合理的東西最後會證明我們是錯誤的。他還強調,在居住區裡面一定要注意不要蓋高層建築,要以人為本。建了高層建築以後,遮陽、遮風、遮視線,對廣大的居民來講是對他們居住權利的侵害,我們不應該建太多的高層,應該防止互相遮擋的現象。建高層,雖然說是節約了中國的土地,但是過多地建高層,以後會給中國帶來很大的負擔。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王德輝說,他參加過很多城市總體規劃的論證,看過很多的文件,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確實在城市建設、人居建設中起著很重要的指導作用,但與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還不太適應。他說,我們在審查城市總體規劃當中發現,以前大部分的城市和社區發展總體規劃缺乏以生態系統的方式做指導,沒有把整個城市和周邊地區作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加以規劃和建設。王德輝指出,在科學的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用優化生態系統做指導,及時修訂社區居住建設的規劃是非常重要的。5改善人居須落在社區建設上城市社區是城市的小社會,是城市大社會的基礎,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間和載體。正如朱鐵臻所指出的,「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必須落實在社區生態文明建設上。」他進一步指出,生態文明社區包括綠色空間系統、水資源系統、廢棄物自理系統、清潔能源系統、道路交通系統、文化活動系統以及社區服務系統。社區建設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轉型期間需要完成的一項重大任務,能有效地促進城市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城市群體之間的交流與協作。沒有文明的社區,也就談不上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朱鐵臻強調,社區建設、環境建設,要避免太多的無謂奢侈和浪費,要地關注與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細節,如近人處的建築細節、無障礙設計、體貼人的公共設施、小尺度的綠色和公共空間、精緻而舒適的步行環境等。並且要強化對社區弱者(老年人、殘疾人、失業者等)的支持,體現平等公正的城市生活。我們在深圳桃源居社區看到,他們就注意把居住、就業、文化、商業、娛樂、公共服務等方面綜合在一起,在社區體制創新、建設生態文明社區上走在了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