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調結構主要指的是產業結構、需求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產業內部各生產要素之間、產業之間、時間、空間、層次的五維空間關系。
中文名
產業結構
別名
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
組成部分
五個要素
產業分類
隨分類標准不同而不同
影響因素
一切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
快速
導航
釋義衡量標准產業分類影響因素變化趨勢調整措施結構矛盾調整方向優化升級
定義
產業結構是發展經濟學中提出的概念,產業結構也叫產業體系,是社會經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產業結構升級是通過產業內部各生產要素之間、產業之間時間、空間、層次相互轉化實現生產要素改進、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附加值提高的系統工程。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是最基本的產業結構,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最根本動力。[1]
釋義
產業結構是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一國經濟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產業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為某些行業帶來良好的市場機會,一方面也會對其他行業帶來生存的威脅。通常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服務業的重要性會與日俱增,服務業的比重會日益擴大,服務業從業者有較大的市場機會。[2]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
產業結構高度化,也稱產業結構高級化。指一國經濟發展重點或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標志著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階段、方向。產業結構高度化往往具體反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產值、就業人員、國民收入比例變動的過程上。
衡量標准
產業結構高度化表現為一國經濟發展不同時期最適當的產業結構,其主要衡量標準是:
(1)收入彈性原則(所得彈性標准),即每增加一個單位收入與增加對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於收入擴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轉化為收入彈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長率則可隨之提高,對整體經濟增長則較為理想;
(2)生產率上升率原則(生產率上升原則)。為了使收入彈性高的商品能夠出口,必須具備充分的國際競爭能力,因而最佳選擇是把生產上升率高的產業或技術發展可能性大的產業作為重點;
(3)技術、安全、群體原則,即從長遠觀點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技術革新,從而對於能成為將來技術革新核心部門的產業,目前雖然處於比較劣勢地位,也不能輕易放棄;
為了一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事實上要求有某種程度的國家安全保障或能夠保障國家威望的產業;為了產業部門之間的平衡發展,必須形成范圍較廣的產業群體。符合上述三條標準的產業結構狀態,就可稱之為一定時期一國產業結構的最適狀態,同時也就表明該國階段上產業結構高度化達到水準狀況。
產業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本身,以及技術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鏈五個要素。
Ⅱ 經濟發展模式的定義
所謂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學上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及其生產力要素增長機制、運行原則的特殊類型,它包括經濟發展的目標、方式、發展重心、步驟等一系列要素。
Ⅲ 什麼是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首先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的概念及其類型特徵。以《現代經濟辭典》給出的定義為代表: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這一定義言簡意賅。然而從實際觀察出發,這個定義過於狹窄。其實,凡是有助於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組合,均可以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由此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增長方式組合類型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從理論上說,有多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組合類型,例如:按要素投入劃分,分別有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增長主體功能作用劃分,分別有政府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市場供求內外部因素劃分,有以內需驅動型和外需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需求要素劃分,有投資拉動型,消費推動型、出口帶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數量與質量關系角度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內涵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在經濟理論范疇中,經濟增長一般是指經濟活動單純的數量增加,經濟發展一般是指經濟總量增加與經濟結構優化同時出現。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了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含義。但是也要看到,第一,經濟增長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或核心,離開經濟數量增加而談經濟結構優化是不可能的;第二,上述對各種經濟增長類型的劃分其實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表現,在不嚴格限制的場合,兩者概念是可以互換的。
Ⅳ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是什麼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
1、定義不同: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總產出與前期相比所實現的增長。
經濟發展是隨著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廣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國民收入分配狀況的逐步改善。
2、規模不同:
經濟發展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發展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生存、自尊和自由。生存是人類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健康和保護,倘若這些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無法維持生存。而要滿足這些需要,那就必須提高收入、消滅貧困、增加就業,與此同時也要減少收入上的不平等。這些就構成了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3、影響因素不同: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優化、生活水平法人改善和經濟量的提高。
經濟增長的因素是勞動投入數量、資本投入數量、勞動生產率、資本的效率。
Ⅳ 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的定義是什麼
(1)尼羅河是埃及最重要的水源:尼羅河在埃及境內長1530千米,在流入地中海的最後160千米處分成眾多支流,成為扇形三角洲。其兩岸的狹長地帶是埃及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區。80年代初水資源統計,埃及現有水資源年總量615億立方米,其中尼羅河水量為555億立方米,且利用率很高,見下表:【投影表格】1980年尼羅河水資源利用情況(單位:億立方米) 灌溉用水 排泄水 城市用水 工業用水 航運 蒸發 其它 總計 309 160 17.8 3.2 38 20 7 555(2)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影響:①簡單講述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原因:青尼羅河流經地區降水季節變化明顯,5~9月為濕季,10~4月為乾季,從而造成尼羅河下遊河水的定期泛濫。尼羅河洪水期70%的水量來自青尼羅河。②對農業的影響:尼羅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濫。當洪水退卻,留下大量肥沃的河泥,成為莊稼生長的上乘肥料。人們在這里栽培棉花、棗椰、水稻和小麥,孕育了尼羅河沿岸和三角洲的「綠色長廊」。每年6月17日或18日,尼羅河水呈綠色,向人們傳達河水即將泛濫的信號,埃及人便開始舉行慶典,到8月,洪水溢出泛濫,慶典則進行得更大規模,以感謝尼羅河為埃及帶來的沃土甘露。③對古代埃及文化的影響:埃及人根據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周期定出一年365天的歷法;在每次洪水泛濫後重新丈量土地的實踐中發明了幾何學;埃及最早的文字就寫在用尼羅河畔的紙莎草做的紙上……說明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燦爛的古代文化。
Ⅵ 經濟發展方式(名詞解釋)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首先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的概念及其類型特徵。以《現代經濟內辭典》給容出的定義為代表: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這一定義言簡意賅。然而從實際觀察出發,這個定義過於狹窄。其實,凡是有助於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組合,均可以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
Ⅶ 什麼叫「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
「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際條件的制約下,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選擇。指的是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
社會是指處於特定區域和時期、享有共同文化並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按照一定的行為規范相互聯系而結成的有機總體。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環境、人口和文化。
社會經濟發展,是指除經濟外,還包括文教衛生、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所指范圍比較小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Ⅷ 發展的概念
發展是哲學術語,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物質到新物質的運動變化過程。事物的發展原因是事物聯系的普遍性,事物發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即事物的內因。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向前的,上升的,進步的運動即是發展。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生物學上,發展指自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期間,在個體遺傳的限度內,其身心狀況因年齡與學得經驗的增加所產生的順序性改變的歷程,發展一詞的內涵有四個要點:(1)發展包括個體身體與心理兩方面的變化;(2)發展的歷程包括個體的一生;(3)影響個體身心發展者有遺傳、年齡、學習經驗等因素;(4)個體身心發展是順序性的,順序只是由幼稚到成熟的單向性,而無可逆性。狹義言之,發展指自出生到青年期(或到成年期)的一段期間,個體在遺傳的限度內,其身心狀況因年齡與學得經驗的增加所產生的順序性改變的歷程。
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簡單說就是「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更加註重農村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決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通過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逐步扭轉區域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形成東、中、西部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大力推行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發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經濟發展與促進社會進步結合起來。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推動整個社會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
Ⅸ 我國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什麼
一、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粗放、效益低下、附加值低的低端工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導向模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及其生產力要素增長機制,運行原則的特殊類型,主要包括經濟發展的目標、方式、發展重心、步驟等一系列要素。
二、傳統經濟發展特徵:
(1)是一種封閉式的經濟發展模式.
(2)是一種以高速增長為主要目標的趕超型發展模式.
(3)是一種藉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實施的發展模式.
(4)是一種經濟結構傾斜型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實質上是以農業、輕工業等產業部門的緩慢發展為代價的.
(5)是一種粗放型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的顯著特徵是追求外延型擴大再生產方式,通過大量的勞動力和資金的投入來不斷增加產品數量。
(9)經濟發展的定義擴展閱讀: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
1、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的表述,首次見諸黨代會的政治報告,並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2、黨對經濟問題的認識和理念,經歷了一個從「增長」到「發展」的轉變過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努力取得突破性進展,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
3、十七大將黨對經濟問題的認識又推進了一步,明確提出,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對21世紀中國發展的理念變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4、經濟發展,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實際福利的增長過程,不僅指社會財富的量的增多,還包括社會財富的質的提升,即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化,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等。
5、經濟發展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持續高級化的進程和人口素質、生活質量、生活方式不斷提高和文明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