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南三大國家戰略規劃分別是什麼,分別是什麼時間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省情研究中心課題組
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規劃、中原經濟區規劃、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規劃三大國家戰略規劃,賦予了河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戰略平台。三大戰略規劃實施以來,有的已進入規劃中期,有的正處在全面加速階段,對三大戰略實施的進程、成效及存在問題等進行階段性評估十分必要。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河南省社科院院長喻新安主編的《河南經濟藍皮書(2015)》,首次發布了「河南實施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總體評估」報告。該報告由河南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組織完成,部分院外人員參與了調研活動。研究人員在前期調研、收集資料信息的基礎上,採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指標評價與政策評價相結合、效應評估與問題評估相結合等思路和方法,通過對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階段性、綜合性、數量化評估,核算進度,評估效應,得出了一系列評估結論,對我們更加理性地認識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實際進程,更加有效地推進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實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規劃實施情況評估
◎規劃實施成效評估:
起點高、增速快、成效顯
◎規劃實施進程評估:
超額完成階段性進度目標
◎主要問題挑戰:保持高起點高速增長的挑戰;形成具有特色優勢的航空港經濟內生增長模式的挑戰;高端航空港經濟產業體系構建的挑戰;以鄭州航空港為龍頭創新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挑戰。
2013年3月7日,國務院批准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全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對中原崛起河南振興、打造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增長極、為中西部地區擴大開放提供強力支撐都具有重大意義。
規劃目標
到2025年,建成富有生機活力、彰顯競爭優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實驗區。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地位顯著提升,航空貨郵吞吐量達300萬噸左右,躋身全國前列;形成創新驅動、高端引領、國際合作的產業發展格局,與航空關聯的高端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00億元;建成現代化航空都市,營商環境與國際全面接軌,進出口總額達到2000億美元,成為引領中原經濟區發展、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開放高地。
1.規劃實施成效評估
(1)分項評估
①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建設
2013年,鄭州機場全年新開航線53條,達到143條,基本形成覆蓋歐洲、美洲、亞洲、大洋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航線網路。其中,已開通全貨運國際航線達到19條,貨郵吞吐量完成25萬噸,同比增長69.5%,增速居全國大型機場第一位(本部分評估數據除註明外,均來自《河南商務發展報告2014》)。同時,鄭州機場還是中部地區唯一開展國際快件的機場、貨運航線總數位居中西部第一的機場。顯然,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②開放門戶建設
2011年、2012年、2013年,實驗區完成進出口總額分別達到95億美元、285億美元、348.8億美元,佔全省的比重始終在50%以上,對全省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始終在95%以上,推動了全省進出口增長的強勁攀升,航空港開放門戶地位已初步奠定。
(2)總體評估:
總體來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表現出起點高、增速快、成效顯的突出特徵。
2.規劃實施進程評估
從實施進程來看,實驗區在2013年3月到12月僅10個月、佔6.5%規劃期的時間,航空貨郵吞吐量就已經完成2025年總目標的8.3%,進出口總額就已經完成2025年總目標的17.4%,均超額完成階段性進度目標。如圖1所示。
3.主要問題挑戰
(1)保持高起點高速增長的挑戰
規劃實施以來,在2013年3月到12月僅10個月的時間里,鄭州航空港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體系、樞紐建設等各方面均表現出全民聚焦、全力推進、全面展開、全速發展的積極態勢,以航空貨郵吞吐量、進出口總額以及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增加值等為代表的各指標均表現出高速增長態勢。但是在起點高的同時也要看到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在高起點上保持高速穩定增長,面臨更大挑戰。
(2)高端航空港經濟產業體系構建的挑戰
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航空設備製造維修、與航空關聯的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集聚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和優勢企業,形成創新驅動、高端引領、國際合作的產業發展格局。這其中,既要求有航空經濟這一新興產業領域的創新探索,又有高端產業發展的水平要求,還有產業體系構建的系統要求,如何立足發展基礎、突出發展特色、增創發展優勢,均是新課題新挑戰。
(3)形成具有特色優勢的航空港經濟內生增長模式的挑戰
規劃提出「建設大樞紐,培育大產業,塑造大都市」的實驗區發展主線,也就是要通過建設大樞紐,帶動大物流;通過大物流,帶動產業群;通過產業群發展,帶動城市群發展,進而以城市群帶動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如何在這一發展路徑指引下,形成以互動融合為特徵的航空港經濟內生增長模式,進而實現快速發展,是目前航空港在起步期必須籌謀且時不我待的關鍵問題。
(4)以鄭州航空港為龍頭創新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挑戰
我省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以鄭州航空港為龍頭創新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如何利用實驗區這個特殊區域來探索改革措施、創新體制機制,使實驗區成為河南乃至中原地區對外開放的平台和窗口,還面臨諸多問題挑戰需要破解。
探索航空經濟驅動型發展模式,實際上也就是以航空經濟加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種新模式,需要把產業的轉型升級、「四化」的同步發展以及區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交通方式的革命性變化融為一體,從目前的發展來看,關鍵點和著力點應該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以航空經濟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重點是要實現以先進製造業、高成長服務業「雙輪驅動」,通過著力發展有航空偏好型的臨空產業,全力建設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機產業集群和生產基地,形成有航空經濟特色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通過著力發展航空物流業、跨境電子商務以及總部經濟等,形成高成長性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以先進製造業和高成長服務業互為支撐、融合發展,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二是以航空港建設帶動產城融合發展,以高端產業體系發展與現代新城區建設互促並進,以航空物流帶動航空產業發展、以航空經濟帶動現代新型港區建設,形成帶動我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示範區。
三是以航空港帶動我省對外開放發展方式轉變,從引進來為主向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進轉變,從以承接發達地區產業升級後移出的產業為主向吸引集聚高端產業轉變,以全面深化擴大開放體制機制創新來激發動力活力,建設我省體制機制創新的示範區。
四是以航空港帶動我省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建設國際化航空物流中心,搞好鄭州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推動空港、陸港以多式聯運打造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形成買全球賣全球的便捷安全的通道,建設我省全面擴大開放、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和前沿。
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實施情況評估
◎規劃實施成效評估:
基本完成階段性成效目標
◎規劃實施進程評估:
基本完成階段性進度目標
◎主要問題挑戰:
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的問題;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不足的問題;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的問題;邊際產量遞減的問題。
以2009年8月國家發改委《關於印發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的通知》為標志,河南省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目前,糧食生產核心區規劃已經實施了5年多,取得了突出成效,實現糧食生產「十一連增」、夏糧「十二連增」,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被總書記稱為河南的「王牌」。
規劃目標
到2020年,在保護全省1.03億畝基本農田的基礎上,糧食生產核心區糧食生產用地穩定在7500萬畝,使我省糧食生產的支撐條件明顯改善,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進一步增強,糧食生產能力達到650億公斤,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核心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區、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示範區。
1.規劃實施成效評估
在對規劃實施成效評估中,立足規劃要求及總體目標,從四個方面出發,分別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綜合效益、糧食生產支撐條件、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進行單項評估,並採用德爾菲法確定權重,進而對規劃實施成效進行總體評估。
(1)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評估
規劃實施以來,我省緊緊抓住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這個重心,毫不放鬆地抓好糧食生產,從政策支持、科技強農、高產創建等著手,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總產量「十一連增」,連續9年超1000億斤,連續4年超1100億斤(註:文中除標明外,數據均來自河南省統計局相關資料)的驕人成績,打造了河南「王牌」,切實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在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評估中,主要基於規劃提出的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的基本思路,分別從是否實現「穩定面積」目標、實現畝產量情況這兩個方面來進行評估。2013年我省糧食播種面積超過15萬畝,比2010年增長3.5%,保持了連年平穩增長,實現了「穩定面積」的目標。從畝產量來看,2010年以來,我省糧食畝產量在實現了從中低產向中高產的提升後,在達到750斤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了增長態勢,但是與在穩定面積前提下實現總產量目標所需的規劃畝產量相比較,依然略有差距,故此在實現畝產量情況的評估中,根據實際畝產量與規劃畝產量的量化比較,得分率為98.9%。在綜合2個指標的單項評估結果的基礎上,進而可以得到我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綜合評估結果為99.5%。
(2)農業綜合效益評估
在規劃各項目標中,明確提出了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力爭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這一目標。基於此,在對農業綜合效益評估中,選取了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這2個體現農業、農民效益情況的指標進行評估。從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來看,2009年以來,除了2011年我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外,其餘各年均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或是快於全國平均水平。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情況來看,2009年到2013年,河南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均少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同時也要看到,2009年到2013年河南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平均增速為15.2%,快於全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平均增速0.6個百分點,收入差距呈逐步縮小趨勢。
按照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這一目標要求,對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這2個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量化比較,可以得出2009年到2013年的年度評估結果,進而取平均值得到農業綜合效益的綜合評估結果為9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完成得分情況明顯好於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評估得分。
(3)糧食生產支撐條件評估
在規劃提出的目標中明確指出要使我省糧食生產的支撐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考慮到糧食生產的支撐條件與農業科技、財政投入、農業基礎設施、機械化水平以及現代農業載體建設密切相關,因此從科技支撐、投資支撐、基礎設施條件、機械化水平、載體建設這5個方面分別進行單項評估,進而得出糧食生產支撐條件的綜合評估結果。
①科技支撐
我省堅持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得到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全省小麥良種覆蓋率基本達到100%,玉米、水稻等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在高標准糧田區域內,良種覆蓋率達到100%。通過重點加強穩產增產和抗災減災關鍵技術的集成應用,達到測土配方施肥100%、病蟲害統防統治100%。但是綜合來看,我省農業科技發展總體水平還有待提高,2013年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為55.2%,而河南的農業科技貢獻率為51%,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考慮到科技支撐的總體狀況和現實需求,採用河南與全國的農業科技貢獻率比值92.4%作為科技支撐評估結果。
②投資支撐
2008到2013年,全省公共財政用於農林水事務支出累計達2632.4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4.6%。在進行投資支撐評估中,採用各考核年農林水事務支出額增速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比較得出,再用各年度評估結果加權平均得到綜合評估結果為95.7%。
③基礎設施條件
2012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809萬畝,比2007年增加了375.2萬畝,其中,機電灌溉面積佔有效灌溉面積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考慮到機電灌溉的重要性並且是體現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採用這一指標值作為基礎設施評估結果為80%。
④機械化水平
農業機械總動力由2007年的8718.7萬千瓦增長到了2012年的10872.7萬千瓦,增幅達24.7%。小麥機播和機收水平穩定在95%以上,水稻機收率達到了76.5%,玉米機播水平超過80%,機收水平接近50%,實現了連年翻番。基於此,採用機收率作為評估指標,分小麥、水稻、玉米三個作物,採用德爾菲法確定權重,進而進行加權評估,可以得到機械化水平的綜合評估結果為80.5%。
⑤載體支撐
2012年開始的糧食生產核心區高標准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兩年來,全省完善建成高標准糧田2623萬畝,其中2013年建成970.9萬畝。根據目標值與實際完成情況比較,得到載體支撐評估結果為100%。
根據科技支撐、投資支撐、基礎設施、機械化水平、載體支撐這5個指標的單指標評估結果,進行加權綜合可以得到糧食生產支撐條件評估結果為89.7%。
(4)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評估
近年來,河南糧食生產在遭遇雨雪冰凍、特大旱災等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高基點連年增產,取得了傲人成績。基於此,在進行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評估中,選取了幾個有重大災害的典型年份,並以該年糧食總產量是否保持了持續增長、完成規劃增速的比率這兩個指標作為重點評估指標,進而可以得到2008年、2009年、2011年這3個年度的評估結果,進行加權平均可以得到抗禦自然災害能力綜合評估結果為91.3%。
(5)實施成效總體評估
根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綜合效益、糧食生產支撐條件、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這4個單指標評估結果,採用德爾菲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加權後進而可以得到規劃實施成效的總體評估結果為94.6%,如圖2所示。綜合來看,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綜合效益、抗禦自然災害能力方面基本達到規劃目標,糧食生產支撐條件總體有所不足,綜合評估結果為「基本完成階段性成效目標」。
2.規劃實施進程評估
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明確了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糧食生產能力達到650億公斤。在規劃實施進程評估中,採用各年度實際總產量與規劃目標值進行比較,得出各年度完成目標比例,進而求出平均值作為完成目標進程情況的評估結果。如圖3所示,根據前述評估方法,得到綜合評估結果為98.8%,基本完成階段性進度目標。
3.主要問題挑戰
(1)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的問題
糧食增產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但從綜合性指標來看,河南農業科技貢獻率為0.51,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還亟待提升。同時,在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玉米僅有70%左右,小麥50%左右,水稻55%左右。
(2)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不足的問題
在評估中,糧食生產支撐條件是得分最低的一項。目前全省仍有5000多萬畝中低產田,近3000萬畝不能得到有效灌溉,還有1519萬畝低窪易澇地需要治理。另一方面,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增大、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增多,重大自然災害頻發直接影響著糧食穩產增產目標的實現,而這一問題更是給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的問題
2013年我省夏糧每畝生產收益361.3元,秋糧每畝生產收益504.3元,兩季相加共865.6元,抵不上農民外出打工半個月的收入。近年來,盡管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農民種糧的收益依然偏低,直接影響種糧積極性的提高。
(4)邊際產量遞減的問題
2008年到2013年,河南糧食總產量累計達到6617.3億斤,糧食產量年均遞增1.4%,糧食單產超過750斤/畝,實現了從中低產到中高產的跨越。但是同時要看到,河南糧食單產已經達到中高產水平,受邊際效應影響,要在高基點上、在中長期內保持糧食總產量持續增長,到2020年實現1300億斤的目標,面臨著較大挑戰。
中原經濟區規劃實施情況評估
◎規劃實施成效評估:完成階段性成效目標
◎規劃實施進程評估:完成階段性進度目標
◎主要問題挑戰:
人均指標水平依然亟待提升;綜合實力以及糧食生產、消費等需要著力增強;結構調整依然面臨較大挑戰。
自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以來,我省以規劃為引領,著力破解難題、加快發展,全省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凸顯。目前,距離第一個階段性目標,即2015年目標已經只有一年的時間。此時,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量化評估和綜合分析,對於摸清現狀、把握問題,並進而採取更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目標
到2015年,初步形成發展活力彰顯、崛起態勢強勁的經濟區域。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在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穩步提升,「三化」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
1.規劃實施成效評估
在規劃實施成效評估中,指標選取及目標值確定,均依據《中原經濟區規劃》中「第二章總體要求」、「第三節發展目標」中提出的中原經濟區主要規劃指標及其分階段目標值,在單指標評估的基礎上,分經濟發展、結構調整、資源環境、民生改善共4類進行分項評估,並進而得到總體評估結果。
其中,在經濟發展分項評估中,按照中原經濟區主要規劃指標構成,採用河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比重這2個指標進行分項評估。①河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9.22%,與規劃目標相比,實
際年均增速比規劃年均增速快1.91個百分點,較好完成了規劃目標。②河南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比重2011、2012、2013年完成值分別為5.75%、5.74%、5.7%,與規劃目標相比略有差距。經濟發展分項綜合評估結果為「完成規劃目標」。
在結構調整分項評估中,按照中原經濟區主要規劃指標構成,採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城鎮化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這5個指標進行分項評估。①採用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相關統計指標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行評估,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為1.52%,與2011年到2015年規劃年均增速1.99%相比略有差距。②2011年到201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年均增速為15.11%,高於規劃增速0.11個百分點,完成規劃目標。③河南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為5.41%,高於規劃增速3.36個百分點,較好完成了規劃目標。④河南城鎮化率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為4.46%,高於規劃增速0.19個百分點,完成規劃目標。⑤河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別為18.1%、15.7%、13.8%,呈波動下降態勢,與規劃目標相比,存在差距。結構調整分項綜合評估結果為「略有差距」。
❷ 發改委有那些下屬機構.直屬單位
發改委的職能部門有政策研究室、發展規劃司、國民經濟綜合司等,具體說明如下:
1、政策研究室:起草重要文件。
2、發展規劃司: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生產力布局的建議。
3、國民經濟綜合司:監測分析宏觀經濟形勢和國際經濟發展變化,進行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測預警。
4、經濟運行調節局:監測經濟運行態勢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5、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研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重大問題。
6、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司:綜合分析國際資本動態及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的狀況。
(2)河南國際經濟發展局擴展閱讀:
主要職責:
(一)擬訂並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
提出國民經濟發展、價格總水平調控和優化重大經濟結構的目標、政策,提出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手段和政策的建議,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提交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
(二)負責監測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態勢,承擔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的責任,研究宏觀經濟運行、總量平衡、國家經濟安全和總體產業安全等重要問題並提出宏觀調控政策建議,負責協調解決經濟運行中的重大問題,調節經濟運行,負責組織重要物資的緊急調度和交通運輸協調。
(三)負責匯總分析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情況,參與制定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土地政策,擬訂並組織實施價格政策。綜合分析財政、金融、土地政策的執行效果,監督檢查價格政策的執行。
負責組織制定和調整少數由國家管理的重要商品價格和重要收費標准,依法查處價格違法行為和價格壟斷行為等。負責全口徑外債的總量控制、結構優化和監測工作,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❸ 河南省省發改委處級以上領導名單名單有哪些
1、孫廷喜:委主任、黨組書記
工作分工:主持全面工作。
2、裴志揚:副主任、黨組成員,省政府重點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工作分工:負責省政府重點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省重大項目稽察特派員辦公室)工作,分管基礎產業處、重點項目協調服務處、省鐵路建設協調辦公室。聯系河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河南鐵路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河南城際鐵路有限公司、省機電設備招標中心。銜接省機械設備成套局(省招標局)有關工作。
3、張廷建:副主任、黨組成員
工作分工:分管固定資產投資處、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處、財政金融處、設計審批處。聯系中原信託有限公司、中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省信息中心、省勘察設計協會。
4、常建華:副主任、黨組成員,省能源規劃建設局局長
工作分工:負責省能源規劃建設局工作,分管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聯系省經濟技術協作集團公司、省節能監察局、河南中原國際博覽中心有限公司。
5、蘇新華:省機械設備成套局局長、黨組書記兼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黨組成員
工作分工:主持省機械設備成套局(省招標局)全面工作。
6、劉 偉:副主任、黨組成員
工作分工:負責省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分管地區經濟處、城市發展處、工業發展處、高技術產業處。聯系省工業情報標准信息中心、省食品飼料工業技術開發服務中心、省工業經濟聯合會。
7、郜秀菊:副主任、黨組成員
工作分工:分管政策研究室、發展規劃處、經濟貿易處、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服務業發展辦公室,負責委學術委員會的工作。聯系省文化產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省發展改革委產業研究所。
8、王 紅:副主任、黨組成員
工作分工:分管經濟運行調節局、就業和收入分配處、價格調控處、價格管理處、收費管理處。聯系省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省價格成本調查隊、省價格認證中心。
9、郭 瑋:副主任、黨組成員
工作分工:分管農村經濟處、省國民經濟動員辦公室、省以工代賑領導小組辦公室、機關黨委、省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協助孫廷喜主任參與人事、監察工作。聯系省工程咨詢中心。
10、靳 磊:副主任、黨組成員
工作分工:管辦公室、國民經濟綜合處、社會發展處、法規處、離退休幹部工作處、省對口支援新疆哈密地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系省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省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省發展改革委機關服務中心。
11、鄭金廣:黨組成員、省政府口岸辦主任
工作分工:負責省人民政府口岸辦公室工作,協助會同裴志揚副主任工作。
12、劉文生:副巡視員
工作分工:主要協助劉偉副主任工作,協助張廷建副主任工作。
13、支安宇:副巡視員
工作分工:協助郭瑋副主任工作。
❹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是什麼單位隸屬於哪個主管單位
1.簡介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是1988年4月經國家批准成立的國家事業單位。2009年2月進行重組。宗旨和業務范圍:開發經濟技術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對外經貿合作;新農村建設服務,招商引資與金融投融資服務;科技經濟信息、情報交流與合作;相關產業與技術交流;相關社會服務;
網站http://jjhzj.mofcom.gov.cn/
2.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下設17個處室:辦公室,綜合審計處,行政財務處,制度監督處,技術經濟咨詢處,項目預算管理處,資審管理處,招標管理處,東盟南亞處,亞洲處,東南非處,中非處,西非處,西亞北非歐洲處,美洲大洋洲處,審價管理處,信息化管理處。❺ 對外經貿局好還是經濟發展局好
南京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主要職責:
(一)研究起草外經貿和外商投資地方性法規、規章,負責市外經貿法規,規章與國際條約、協定之間的銜接對應工作,制定和實施相關管理辦法;研究擬定並實施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和外商投資的具體政策、改革方案;指導全市國有外經貿企業的改革。
(二)擬定和執行全市外貿進出口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分析國際經形勢和我市進出口狀況,提出總量平衡。結構調整等宏觀調控建議;擬定和執行進出口商品配額招標辦法;研究和推廣各種新貿易方式(含電子商務);負責進出口配額計劃的編報,下達和組織實施,負責配額許可證的確定和發放;依法負責我市對外反傾銷、反補貼以及保障措施中的有關事務,指導、協調外國對我市出口商品的反傾銷的有關應訴工作;管理出口商品商標注冊登記後的有關事務;指導出口廣告宣傳。
(三)擬定和執行全市對外技術貿易政策、管理規章以及鼓勵技術和成套設備出口的政策;管理全市相應的技術引進,設備進口和國際招標,管理國家限制出口的技術和引進技術的出口與再出口;執行國家出口管制政策,頒發與防擴散相關的出口許可證。
(四)分析,研究全市外商投資情況,定期向市政府報送有關動態;宏觀指導全市外商投資工作;擬定和執行我市外商投資的管理規章和政策,參與制定全市外商投資的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根據許可權審批或審核有關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與變更;監督檢查外商投資企業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合同,章程的情況;指導和管理全市招商引資,投資促進及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對涉及有關外商,外商投資企業的糾紛問題進行調解,處理。
(五)負責全市國外經濟合作工作;建立和發展與國外有關政府經濟部門的經濟合作;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對外經濟合作的政策、規章,管理、指導和監督全市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咨詢等項業務。
(六)貫徹執行國別(地區)外經貿政策和國家多邊經貿政策;代表市政府參加有關國際經濟貿易組織的活動,掌握國際經貿條款和協定在市內實施情況,管理多,雙邊對我市的無償援助及贈款;管理聯合國發展業務系統和有關國際組織對我市經濟技術合作事務。
(七)執行境外發展,投資的管理辦法和具體政策;負責有關企業外經貿經營權的審核,核准工作;審核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設立、年審及換證工作;承擔法律法規規定的有關資格審定;審核和管理舉辦境外非貿易性企業、境外加工貿易企業;核准、管理外國、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設立常駐我市經貿代表機構;組織指導與監督在境內外舉辦的大型外經貿交易會、展覽會、展銷會、洽談會、招商活動等,並根據國家和省,市政府的規定,擬定和執行赴境外舉辦上述活動的具體管理辦法。
(八)參與研究並提出全市外經貿方面宏觀調控政策的相關建議;負責全市開放型經濟發展基金項目的選定;監管境內外直屬企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指導和管理外經貿財務會計工作,負責外經貿統計及信息發布,提供咨詢服務;負責全市外經貿的標准化、信息化工作。
(九)牽頭建設和管理全市海外經貿網路,具體負責駐海外經貿代表機構隊伍建設,人員選派和管理;指導全市外經貿隊伍和業務建設。
(十)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機電產品進出口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研究起草相應的地方性法規,規章;管理全市機電產品進出口及進口招標工作,推動機電產品出口生產和出口生產技術的改造。
(十一)參與擬定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的發展規劃;負責指導,協調、服務,考核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工作。
(十二)受市政府委託,指導市貿促會的工作;指導有關協會,學會的工作。
(十三)負責局機關和局直屬單位的組織,宣傳,統戰。紀檢監察,機構編制、人事。勞動工資及群團工作。
(十四)承辦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是機關單位,至於員工干什麼,要看你在什麼崗位了。
❻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國際發展中心什麼時候重組完呢
1、東南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連接三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長約900公里,最窄處僅37公里,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歷來為兵家和商人必爭之地。2、獨立後,新加坡政府採取了適合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工業戰略,其工業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勞動密集階段由於獨立初期,新加坡失業率高達10%,勞動力成本低廉,同時鑒於新加坡是印尼、馬來西亞兩地的主要轉口貿易中心和加工中心,新政府首先採取了發展出口導向型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方針,主要行業為傳統手工業,如軟飲料、磚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膠,之後又發展了紡織、電子零部件等產業。政府為此採取了改善基礎設施、實行稅務優惠、鼓勵本地投資創業、提供銀行與貸款服務等措施,此外將1961年就成立了的經濟發展局的主要職能定為「招商引資」,為新加坡走出獨立初期的經濟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進入70年代後,新加坡政府開始注重發展資本密集型製造業。力求最大限度解決失業問題,實現全民就業,因此開始大力提倡工業自動化,加強了在造船修船業、煉油廠等方面的建設。這期間,新政府設立了裕廊鎮管理局,開始工業園區和廠房的開發建設,開始大量吸收外資、特別是來自跨國公司的投資。此外,政府海將部分私人企業無法經營的公司收為國有,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海皇輪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廠、新加坡發展銀行等。工業化的進步帶來新加坡經濟狀況的全面改觀。此間,新加坡經濟平均增長10%,到1979年,新加坡失業率已從1965年獨立時的10%下降到3.3%;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二、資本密集階段。80年代初期,隨著新加坡經濟基礎逐步穩固,新政府開始著手重組經濟結構,將製造業朝著高附加價值、更加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方向轉化。此外,研發、設計、工程、信息科技等行業逐步興起。吸引到了以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為投資主體的電腦、電腦附件製造業以及石化製造業陸續落戶新加坡。為經濟順利轉型,新政府提出「自動化、機械化、電腦化」發展方針,開始重視通過教育和培訓開發人力資源,政府鼓勵高附加價值和技術密集型投資和發展高附加價值服務業等。此間的1985年,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新加坡經濟曾一度萎縮了1.6%,但平均增長率仍高達6.8%,技術工人比率上升至22%。 三、技術密集階段。1986-1998年是新加坡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鼎盛時期。此間,特別是進入90年代,新加坡已經完全躋身於亞洲新興工業國的行列。新加坡已經具備整體商務開發能力,即從研發到產品設計與生產,到國際銷售一條龍作業的能力。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高新技術,90年代先後撥款60億新元,作為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發展高科技基地。電子業已發展為本地製造業的龍頭,到2000年其產值已佔據新製造業的48%,電子產品出口占國內產品出口的55%,新加坡已是全球重要的集成電路、晶元和磁碟驅動器的生產基地。此外,西方五大石油公司完成在新加坡的投資,使得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此外,還有石化和工程公司得到了強有力的發展和壯大。鑒於新加坡在金融(銀行、保險、會計、律師、審計)、交通(快捷的空運、海運和高效的港口)、商業、酒店餐飲等服務業取得了同步的快速發展,被公認為東南亞地區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跨國公司落戶新加坡的數量超過5000家,許多具有地區總部職能。新加坡政府正式確定將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雙引擎。在大力發展國內經濟的同時,新加坡政府號召商家到海外發展,尋找擴大商業空間。此間,新加坡經濟增長平均達到8.5%;金融和商業服務佔GDP的份額由1986年的20%上升到26%;高科技產品出口1998年達到620億新元。 四、知識密集階段。從90年代後期開始,以信息產業為中心的知識密集型經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學習紐約納斯達克,代表科技股的新加坡自動報價股市場開始運作。為尋求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新政府正提倡研究生命科學,並投下巨資支持本地科研單位勇於創新。3、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新時期的中國外交將服務於這一目標,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核心是和平與合作。中越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在兩黨、兩國領導人的親自關心和推動下,中越關系正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將一如既往地重視發展同越南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兩國和兩國人們將永遠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夥伴。近年來,越中關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達到新的高度。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演變的背景下,越中加強團結與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越南政府和人民將繼續按照兩國共同確立的方針推進越中友好、深化全面合作。越南領導人贊揚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高度評價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並表示希望兩國進一步加強就地區和國際問題的磋商和合作。1.東南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連接三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長約900公里,最窄處僅37公里,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歷來為兵家和商人必爭之地。2.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歷史階段,每一個階段都站在全球的角度審時度勢,適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圍繞各個時期的產業定位招商引資,形成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等輻射全球的支柱產業。江西這幾年面貌一新,經濟提速,城市變樣,人心思上,出現了周邊省市刮目相看的「江西現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得益於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的世界眼光,確立了「以大開放為主戰略,以工業化為核心」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低成本優勢、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主動接軌長珠閩,積極融入全球化,致力於建設「三個基地、一個後花園」。豐城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的主要舉措,就是發揮緊靠省會南昌的交通區位和能源優勢,進一步提高開放度,始終盯住豐城以外的世界,用世界眼光捕捉豐城進入全省、全國、全球經濟分工與合作的產業發展機遇,立足豐城的實際,著力培育能源、建材、冶金、機電、新興塑業五大支柱產業。3.越南和中國於1950年1月18日建交。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傳統友誼源遠流長。在革命斗爭中,中國全力支持越南抗法、抗美斗爭,兩國在多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合作。70年代後期,越中關系惡化。1991年11月,越共中央總書記杜梅、部長會議主席武文傑率團訪華,兩國關系實現正常化。此後,越中關系全面恢復並深入發展。兩國領導保持頻繁互訪和接觸,先後發表的四個《聯合公報》和三個《聯合聲明》。1999年,兩國領導確定了新世紀越中關系框架:「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在2000年的《關於新世紀全面合作的聯合聲明》中,兩國對發展雙邊友好合作關系做出了具體規劃。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一如既往地重視發展同越南的關系。1999年12月30日,兩國簽署了《陸地邊界條約》,對兩國陸地邊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有重大意義。2000年12月25日,兩國簽署了《北部灣領海劃界協定》和《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這兩個協定於2004年6月30日開始生效,為北部灣營造和平穩定的環境,也為推動越中兩國睦鄰友好與全面合作關系發展創造條件。中國是越南的第三大貿易夥伴。2003年,雙方貿易總額為46億美金,與2002年同比增長42.0%。來華越南留學生總數為3487名,同比增長49.3%。中國是越南最大的國外路遊客來源地。兩國的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全面開通。2004年5月20日,越南政府總理潘文凱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就如何深化兩國的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關系廣泛地交換意見。
❼ 中國國經濟合作發展局主要業務領域是什麼
中國國抄際經濟合作發展襲局是1988年4月經國家批准成立的國家事業單位。2009年2月進行重組。
宗旨和業務范圍:開發經濟技術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對外經貿合作;新農村建設服務,招商引資與金融投融資服務;科技經濟信息、情報交流與合作;相關產業與技術交流;相關社會服務;等等。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有著廣泛的戰略資源優勢和人脈、服務、金融優勢,尤其對國內外新能源及環保類項目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開發。
❽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是什麼單位隸屬於哪個主管單位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是1988年4月經國家批准成立的國家事業單位。2009年回2月進行重組。答
宗旨和業務范圍:開發經濟技術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對外經貿合作;新農村建設服務,招商引資與金融投融資服務;科技經濟信息、情報交流與合作;相關產業與技術交流;相關社會服務;等等。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具備廣泛的戰略資源和人才、服務、金融優勢。近些年,尤其對國內外新能源及環保類項目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