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對於發展中國家是一把雙刃劍
在我看來,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一般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描述的是生產要素回在答各國之間流動加快的趨勢,經濟活動在各國之間聯系日益緊密的趨勢。然而單純從善良的正面去了解經濟全球化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僅要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原因和特點,以及正負效應,而且要理解反全球化運動的特點和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准確地把握處於激烈博弈中的世界經濟態勢,並選擇和實施中國之最佳對策。
『貳』 怎樣看待經濟全球化
應該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不論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建設,中國都應敞開大門,適應這一趨勢,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其中機會,面對各種挑戰,至於現在的影響是如果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跨國企業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不斷下降。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正進一步擴大。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中國應主動參與
經濟全球化具體表現為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就是企業不只在本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找資源,消費全球化則指消費者不只在本國市場而是在世界范圍內買東西。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和貿易,也就必然有統一的全球規則,WTO是一種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多邊是優於雙邊的,至少有一個比較權威的仲裁機構解決反傾銷和貿易糾紛。
人們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將給中國出口帶來的利益,但中國的貿易得利還應反映在進口上,進口可以使消費者買到更多優質的東西,以更少的錢購買一些商品,消費者所得應是衡量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貿易和投資還帶來許多外部效應,使中國的服務質量和態度大大改善,這在經濟學上叫做技術外溢,它不同於技術轉讓,是不用付費的所得。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須搞活市場經濟,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體制中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必須開放市場。只有開放市場,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
第四,必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必須正確處理好三組關系
第一是實行對外開放與參與全球化的關系。我們必須按國際上共同的規則來辦事,不能總把希望寄託在國家的保護措施上,盡早參與全球化貿易,就是要逼著我們的企業改革進取,只有這樣才能使其競爭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縮小國內地區間差距與縮小國際間差距的關系。
第三是擴大內需與增加外貿出口的關系。中國是一個大國,國內市場很大,要將擴大內需作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視外貿的重要性。
中國在制定經濟全球化戰略時,應考慮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以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基礎。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貿易大國,中國理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組織的活動和國際多邊經濟規則的制定,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穩定和建設性的作用。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承認不同國家間的差異,注意處理好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利益關系。
科技的不斷創新和進步,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中國將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科技興貿,不斷提高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能力,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只有加速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技術含量,才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中國技術發展的跨越。
只有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才能不斷從生產關系方面為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參考資料:http://www.12366.net.cn/news/63/64/20010418/22859.htm
『叄』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關系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趨勢。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全球化,不僅有利於我國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國際體系轉型、和諧世界建設與人類文明進步。一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遠遠超出經濟領域,正在對國際政治、安全、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主要有:
(一)促進發展模式創新。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
(二)促進國際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利益融合有利於國家關系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於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願者聯盟」不斷出現。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
(三)促進安全內涵擴展。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戰著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系。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又如,美俄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
(四)促進國家主權轉移。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WTO在其《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並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政府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盡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
(五)推進國際體系轉型。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由於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於多強不利於「一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發展中大國將躍居前20名。美、中、歐、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極之間利益融合與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發生尖銳對抗與全面戰爭的危險性降低。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將來隨著美國「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優勢的逐步喪失,西方的主導地位將難以維系,多極、西方與非西方將共同主導新的國際體系,國際關系民主化將得到發展。三是國際組織作用增強。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對大國和「問題國家」的約束將得到加強。四是國際治理多樣化。全球性問題增多將促進國際治理模式多樣化,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大國共治與中小國家共治、全球性國際組織治理與地區性國際組織治理等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五是和平漸進性。以往國際體系的變革都是通過戰爭實現的,這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可能在保持總體和平狀態下通過大國之間、南北方國家間的斗爭、協商、妥協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二
我們在看到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其逐漸積累的負面作用也不能忽視。
(一)經濟危機。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價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可能性增大。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其傳導的速度、影響的深度可能遠遠超過以往的世界經濟危機。此外,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終會威脅全球與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動亂。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發達國家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失業問題突顯,社會風潮增多。全球化還使各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都在增大。
(三)大國對抗。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特別是它還將在一二十年內保持戰略優勢,一旦擺脫當前的戰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國對抗的可能,那將對國際體系的轉型、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產生嚴重危害。
(四)地區動盪。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局部動盪繼續加劇。
三
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完善國家發展觀、利益觀、安全觀、主權觀與國際秩序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五個統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全球化發展間良性互動。摒棄絕對排外的國家利益觀,遠離霸權主義那種維護一己私利的國家利益觀,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區利益納入國家利益視野,在推進與外部世界互利共贏中發展並延伸國家利益。創新國家安全觀,促進國防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和平發展的協調,促進維護傳統安全與維護非傳統安全的協調,促進維護本國安全與維護國際安全的協調,促進軍事手段與其他手段間的協調,力爭擺脫「安全困境」羈絆,推進安全與發展統一,努力維護國家綜合安全。妥善應對國家主權轉移的趨勢,以是否有利於國家利益發展取捨國家主權讓渡,以是否有利於本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穩定決定對國際干預的立場。充實國際秩序觀,在適當參與全球治理中推進和諧世界建設。
增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互動增強,要善於利用全球化機遇促進國內發展,善於利用全球化壓力推進國內制度創新,善於規避全球化風險維護自身安全,善於防範國內問題沖擊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發展。
『肆』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
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它突出的表現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和跨國公司的發展。我國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中,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面對機遇和挑戰,成了新時期經濟發展人們共同關心的話題。從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同東盟的聯系的史實中,我們的態度是: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擁有「雙贏」的思維,抱著開放的心態,加強國際的合作與交流,參與國際競爭,抓住機遇,接受挑戰,在國際的競爭和合作中,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跟隨世界發展的潮流。概括而言,就是辯證地看待世界經濟發展趨勢這一經濟現象,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全球化的概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從歷史上看,近2000年來世界出現過四波經濟全球化浪潮。而本次經濟全球化浪潮發展具有新的特點。第一,全球范圍配置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世界商品出口佔全球GDP的比例超過20%,國際直接投資佔全球GDP的比例為21%,而1913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8%和5%。隨著中國、印度、前蘇聯國家及東歐國家等新興市場經濟體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的規模正在空前擴大;第二,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勞動分工和資本流動已突破「中心」與「外圍」的格局。過去發達國家出口製成品,換回大宗初級產品,現在新興市場經濟體有能力生產並出口包括高技術在內的製成品。更重要的是,國際資本流動出現重大變化,十九世紀世界最大經濟體英國擁有經常項目盈餘並對外輸出資本,而當今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擁有巨大經常項目赤字,並從新興經濟體輸入資本;第三,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目前全球資本流動總量擴大,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過去國際證券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融資、購買政府債券等少數領域;而現在的投資者擁有涉及眾多部門的債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產品;第四,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企業生產過程布局達到了新的水平。高新技術的進步和應用,不僅使發達國家企業將製造業生產過程轉移海外,也將服務業部分業務流程外包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經營成本。服務外包使可交換的服務范圍擴大,從而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浪潮不會出現逆轉,主要得益於科技進步、政府實行開放政策、新興市場經濟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等三大因素。科技進步的直接結果是運輸與通訊成本大幅降低。航運、水運技術的改進以及通訊、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普遍應用,不僅進一步降低運輸和通訊成本,而且改進了全球供應鏈條的管理,加快了貨物、資本、技術及人員等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開放政策的直接結果是全球經濟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二戰結束初期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及後來制定的一系列經貿規則為全球化發展奠定了機制基礎。近幾十年來,貿易自由化持續發展,多邊貿易談判多次達成協議取得進展,較大幅度降低了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採取支持全球化發展的政策。目前世貿組織成員已近150個。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從1980年代30%降至目前10%;新興市場經濟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直接結果是人口眾多的東亞和南亞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不僅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還通過市場經濟機制、政府管制機制和文化滲透機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響著我國社會生活的穩定發展。我們必須根據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通過觀念更新、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會主義體制和民主法治國家,保持我國社會政治穩定,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對中國的積極影響
首先,有利於吸引外國投資,中國的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人口眾多,不但勞動力充足,而且消費能力也比較高,因此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發達國家紛紛看中了中國市場,向中國市場投資,興建公司和工廠。在外資進入中國的同時,很多國際上現金的生產技術以及管理經驗也隨之一同進入中國,對中國國內企業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增加了助推力,對我國企業的發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其次,增加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促進了全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的對外貿易所佔的份額是比較大的,出口額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增長,為我國企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再次,有利於勞動分配在生產技術逐漸提高的背景下,農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大部分都通過機械化生產作業完成的,那麼就導致了農村出現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許多外資公司在中國興建工廠,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此時進入城市,充實到這些企業當中。
對中國的消極影響
第一,由於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以及管理理念受制於發達國家,而在整個全球化進程中,占經濟主導權的還是少數幾個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在制定市場規則的時候,非常明顯的偏向於自身國家的利益,通過各種貿易壁壘來保護自己國家的經濟利益。當中國的產品大量進入他們的國家時,對其相關產業造成沖擊的時候,就採取一系列的貿易手段,使用貿易壁壘阻止中國產品的進入,如近期的歐盟對我國太陽能產品的起訴以及調查。
第二,由於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實力雄厚,他們往往會在自己的國家發展低耗能,高技術的產業,而將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廉價的資源以及勞動力為他們製造大量的成品。發展中國家由於缺乏自己及技術,只能接受,因此帶來了環境的高度破壞,近期中國嚴峻的環境問題就是現實的例證。
第三,經濟全球化沖擊了傳統的民族意識、國家概念以及主權觀念。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發展機遇
過去30多年,是全球化快速推進的階段。經濟全球化與信息技術革命相結合,給世界經濟帶來了諸多深刻的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形成。發展中國家參與了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價值鏈,出現了產業內貿易的快速發展,發展中國家成為低附加值製成品的出口大國,正在成為服務外包的重要供應國。
未來,在全球化條件下提升產業結構,實質上就是提升一國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產業升級將有3個方向:一是繼續像以往一樣從勞動密集產業到資本技術密集產業的產業升級。二是向資本與技術密集的價值環節提升。三是向信息與管理密集的價值環節的提升。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低附加值製成品最重要的出口大國。展望未來,一方面,由於我國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我國需繼續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外貿增長方式都成為更為緊迫的任務。
根據對全球化分工趨勢的分析,我國應該採取「提升全球價值鏈戰略」,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在開放條件下推進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由當前的低附加值環節為主,向上下游高附加值環節提升。首先,應准確把握全球產業分工的趨勢,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通過體制創新,引導市場力量來實施戰略;其次,應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全球化發展到今天,決定一國分工地位的是戰略、體制和人力資源,發展中國家須圍繞這些基本要點,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從而引導全球生產要素向本國匯聚,實現產業升級;第三,擁有本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化條件下,跨國公司是配置資源的主體,須擁有一大批本國的跨國公司,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居於不敗之地。
具體而言,應該在以下幾方面發力。一是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我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正面臨日益嚴峻的知識產權約束,在國家層面上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戰略。二是大力發展服務出口。應該抓住服務外包的重大機遇,以服務外包作為擴大服務貿易出口的突破點。三是提升技術資本密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需要探索在開放條件下發展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新路,要在打破壟斷、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擴大引進外資、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等方面加快步伐。四是培育自主品牌。
19世紀中期的全球化與20世紀後期的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同的,前者中國處於全球化的邊緣,由此中國國運衰敗,國家由盛而衰,後者中國處於全球化的中心,由此中國進入自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顯然目前中國的戰略機遇源於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准確地講中國迄今只是世界加工廠,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加工基地,它有一種聚合與輻射的效應,一方面加速全球資本,技術,人才在中國的聚合,並推動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又形成從中心向周邊的不斷輻射擴展和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先是經濟的,然後會逐步轉化為地緣政治影響力。
『伍』 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經濟全球化首先意味著一方面它會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第二:通過開放經濟,各個國家可以加入到更廣泛的國際競爭中去,刺激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
第三: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國際進程還可能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得到經濟發展所迫切需要得到的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正是經濟全球化的這種巨大機遇和潛力,使得經濟全球化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席捲各個國家的經濟。
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發展國際貿易,引進資本的開放經濟會取得更高的經濟增長率,更高的資本回報,比較快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都參與到國際分工體系中,在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積極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競爭。
然而,經濟全球化也意味著挑戰和風險。
在許多情況下,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甚至要求參與到國際經濟體系的國家讓渡和分享一部分國家主權。所以,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要求每一個國家在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的同時,必須慎重考慮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會給本國宏觀經濟調節所帶來的影響,必須考慮在多大程度上讓渡其主權與其他國家共享。當作出這種讓步時,它所帶來的好處是否值得這種讓步。
『陸』 如何正確看待經濟全球化浪潮產生的原因及後果
(1)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一體化過程。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包括:一是生產的全球化。在國際分工和跨國公司的基礎上,世界各國的生產活動日益聯系在一起。二是貿易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擴大,服務貿易發展迅速,參與貿易的國家急劇增加。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國際債券市場、基金市場迅速擴大,金融市場高度一體化。四是企業經營的全球化。跨國公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體。
(2)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因素主要有: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跨國公司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促進了國際分工,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制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3)經濟全球化的後果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生產社會化不斷提高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
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流動和優化配置,由此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方面具有更大的發言權,能夠控制一些國際組織,所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也具有積極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可以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增強經濟的競爭力;可以通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可以藉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又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它在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也會產生消極的後果。主要表現是:一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二是在經濟增長中忽視社會進步,環境惡化與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生。三是各國特別是相對落後國家原有的體制、政府領導能力、社會設施、政策體系、價值觀念和文化都面臨全球化的沖擊,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機。四是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變成一種全球行為,它既為一國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提供了條件,同時也存在著對別國形成依賴的危險。
因此,如何使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各國「共贏」的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平等的經濟全球化,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柒』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和作用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內容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包括: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是關繫到世界各國政府的決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響已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對於我國來說,經濟全球化無異於一把「雙刃劍」。 我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審慎對待,不可盲從。要從戰略的高度,全面考慮到本國的經濟現狀,綜合平衡各方面的關系,在客觀冷靜分析的基礎上,既要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大好前景,又要充分考慮到可能要產生的問題,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迎接挑戰,作出符合我過國情的戰略選擇,爭取實現我國的經濟騰飛。 有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本質是全球范圍內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是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和空前大發展。對此,我結合自己三年來的經濟管理學習認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統一大市場。 經濟全球化,它是世界經濟規律的體現。可以使企業生產的內部分工不斷朝橫向和縱向擴展為全球苑止ぃ 股 卦諶 蚍段謨嘔 楹蝦妥試從嘔 渲茫 佣俳 爍鞴 腿蚓 玫墓餐 ⒄梗 幣泊 戳爍鞴 腿 蜆餐 媼俚納緇峋 夢侍狻> 沒疃 途 迷誦械娜 蚧 閃宋頤撬 κ貝幕 廄魘坪突 咎卣髦 弧?BR> 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為基礎的,沒有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也就沒有生產要素國際間的自由流動,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的經濟全球化。作為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形式,全球性貿易是首當其沖的。在貿易量迅速增大的同時,貿易結構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過去那種西方發達國家主要出口工業製成品、進口原料,經濟落後國家主要出口初級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的狀況正在改變。生產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徵,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信奉全球化戰略的跨國公司既是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反過來它又會進一步促成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和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過程,正如約翰·鄧寧所斷言的,「除非有天災人禍,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不可逆轉」。世貿組織首任總幹事魯傑羅也曾經說過,「阻止全球化無異於想阻止地球自轉」。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而是不可避免、不可逆轉、無法阻擋和不以任何國家、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任何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只能是接受它、適應它,在此前提下充分考慮到本國的現實情況和可能的問題,善於抓住機遇,勇敢迎接挑戰,才能確保在經濟全球化的洶涌潮流中立於不敗之地! 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雙刃劍」,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經濟、吸收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充分發揮後發優勢並最終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機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可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風險甚至災難,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權、經濟安全、價值觀念提出了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為經濟全球化付出沉重代價。我國利用經濟開放使貿易投資自由化,獲得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實現經濟「趕超夢想」。 因此,經濟全球化為我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國因此在不同程度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發展中國家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可以使國內資源得到最為充分的合理配置,為其自身發展提供全球化的市場、資金、技術、人才及先進的管理經驗,這些是我國發展經濟所急需的。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還可以使我國在日益劇烈的國際競爭中,盡快地提高本國民族企業的競爭力,加快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現代化的早日實現。此外,經濟全球化也可推進發展我國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進程。 經濟全球化作為一柄「雙刃劍」,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一方面,發達國家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掌握著主動權,而且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大部分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則是在發展中國家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另一方面,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不穩固,市場發育不完備,經濟結構相對脆弱,資金匱乏,技術比較落後,人才流失嚴重等,很容易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而產生國內經濟波動。 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他們要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壞環境的對象。 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現在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首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各國都要一定程度地讓渡和共享經濟主權。實際上,這種讓渡和共享是不對稱的。由於經濟實力的差別,發展中國家對於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乃至管理經驗的需求更加迫切,這就為發達國家把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強加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條件。其次,由於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范圍內市場力量的加強,以及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的不斷擴張,有可能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國內產業,威脅其國內市場安全,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權力相對減弱。 在充分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之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更為重要的問題是:面對經濟全球化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各國又該如何做出自己的戰略選擇。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審慎對待,不可盲從。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應正確處理好競爭與合作,遵守「游戲規則」與維護國家主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市場開放與保護民族工業、經濟發展與經濟安全五大關系。 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還必須注意維護其經濟安全。要看到發展中國家自身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抗風險能力的增強是維護其經濟安全的根本保證。在正確處理好以上關系的同時,發展中國家應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戰略選擇:首先,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當中去;其次,維護國家經濟主權,保證經濟安全;最後,大力推進國內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在參與經濟全球化之前,首先著眼於參與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是較為實際、較為穩妥的做法。由於地區經濟一體化到目前為止還是以民族國家為核心,因而具備包括利益分配在內的明確的游戲規則,有較完善的監督和協調機制,因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對較好的保證。同時,地區經濟一體化也為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有利條件,積累了經驗,提供了鞏固的大後方。 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發展中國家選擇加強本地區經濟合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地區經濟合作既可以作為發展中國家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初始或過渡階段,也可以用來抵禦發達國家的經濟沖擊。從實踐來看,發展中國家在利用集體力量一致對外方面有著許多成功的經驗。 對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中國家無論譴責或者迴避它都是沒有用的。發展中國家要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針對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一系列沖擊和風險,有學者提出建立新的經濟金融秩序與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經濟金融不穩定因素造成的沖擊,在地區范圍內,考慮創建地區性貨幣基金組織等應對之策。 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國際組織應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發達國家有責任幫助發展中國家。
『捌』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對我的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首先從利處來看:經濟全球化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可以版促進其工業以權及高科技的發展。帶動本國的整體的經濟提升。其二就是弊處:經濟全球化必然會沖擊本國的各行業的生存,因為由於國外技術的打壓,會造成本國產品的積壓。
『玖』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整體性的社會歷史變遷過程,其基本特徵就是,各國各地區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一種內在的、不可分離的和日益加強的相互聯系。全球化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內在地充滿矛盾的過程,它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包含有一體化的趨勢,同時又含有分裂化的傾向;既有單一化,又有多樣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國際化,又是本土化。經濟生活的全球化必然對包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內的全部社會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全球化對政治價值、政治行為、政治結構、政治權力和政治過程的深刻影響,集中地體現為它對基於國家主權之上的民族國家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一、形形色色的國家主權觀應運而生
完整的近代意義的國家主權概念是在17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產生而形成的。此後,民族國家便一直是人類政治生活的核心。民族國家建立在眾所周知的三要素之上:領土、主權和人民。直到現在,這樣的民族國家仍然是現實政治生活的中心,因而也是人們政治想像的基本依託所在。然而,不可阻擋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已經對領土、主權和人民三要素構成了重大的挑戰。
國家理論與政治現實有著最為密切的聯系,全球化挑戰主權國家的現實,必然地導致了人們對傳統的主權國家觀念的重新思考,傳統的國家理論因而也受到了嚴峻挑戰。在民族國家遭受全球化的嚴重挑戰後,許多新的國家觀和國家主權觀便應運而生。到目前為止,在經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關系問題上,至少出現了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新國家主權觀。
1)「民族國家終結論」。 鑒於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領土、主權和公民認同所構成的挑戰,一些學者直接就把全球化的過程定義為「非民族國家化」的過程,認為全球化正在消除經濟空間和政治空間的一致性。
2)「國家主權過時論」。 一些學者斷定,傳統的國家主權已經開始徹底崩潰,國家主權已經成為一個過時的概念,國際政治的「後威斯特伐利亞」時代已經來臨。
3)「國家主權弱化論」。許多學者指出,國家主權遭到了全球化的強烈沖擊,國家主權已經被嚴重地削弱了,它不再具有先前的那種絕對性和至高無上性,但國家主權依然存在,遠沒有消失,也沒有過時,在國內政治生活和國際事務中依然處於核心和基礎的地位。
4)「國家主權多元論」。一些學者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國家主權盡管依然存在,但它不再具有傳統的那種絕對性,它變得可以讓渡和可以分割。國家主權開始在現實生活中變得真正的多元化,它同時向兩個方向轉移和讓渡,一方面對內向國內的地方政府和民間組織轉移,另一方面對外向國際組織和全球公民社會組織轉移。
5)「國家主權強化論」。 與當代各種流行的全球化理論和國家理論截然不同,一些學者認為,「民族國家的終結」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神話,全球化不僅沒有削弱民族國家的地位,沒有使國家主權消失,沒有改變國家主權的性質,甚至也沒有使其弱化;相反,國家主權的屬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時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
6)「世界政府論」。一些學者相信,全球化為世界政府奠定了深厚的現實基礎,也使「世界政府」和「世界社會」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必要,也更加具有現實條件。
7)「新帝國主義論」。新帝國主義是傳統帝國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最新發展,是全球化時代的帝國主義。所謂新帝國主義,實質上指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完全無視國家主權的客觀存在,在通過全球化過程進行經濟擴張和金融壟斷的同時,想方設法將其文化價值、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推向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新帝國主義的重要特徵,就是以「主權過時」、「反對恐怖」、「國家失效」等為名公開謀求國際霸權。
8)「全球治理理論」。在當代西方的各種新國家主權理論中,最有影響的是全球治理理論。基於全球化進程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國家主權這一認識,許多學者主張,一種與全球化進程相適應的全球秩序已經出現,傳統的國家間合作或國際合作應當向全球治理轉變。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5個:全球治理的價值、全球治理的規制、全球治理的主體或基本單元、全球治理的對象或客體,以及全球治理的結果。
二、國家主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縱觀形形色色的國家主權理論,我們不難看到,雖然它們之間的觀點各不相同,有些甚至相互對立,但絕大多數理論的背後,都存在著這樣一種共識: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影響世界歷史的客觀進程,已經對民族國家及國家主權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國家主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我們的研究,從總體上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愈演愈烈的全球化進程至少正在從以下8個方面改變著民族國家的主權。
1)超國家組織對國內政治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大。 一些重要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開始深度超越各主權國家的傳統邊界,對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經濟進程產生直接的重大影響。特別是聯合國及其所屬的各機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有了突破性的拓展。國際組織權力的加強與國家主權的削弱,是同一進程的兩個不同側面。
2)跨國公司不僅操縱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也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全球市場和跨國組織在本質上與傳統的國家主權觀念是相沖突的,資本的全球流動和跨國公司的全球活動客觀上都要求沖破領土和主權的束縛。當國家的領土疆界和主權性質與資本的全球要求相矛盾時,跨國公司和其他跨國組織就會想方設法使國家的主權要求從屬於資本擴張的要求。
3)國家權力開始分層化和中空化,國家在權力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動搖。在世界范圍內,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相伴隨的政治發展趨勢之一,便是政治上的分權化。這種分權化從兩個方向對通常集中於中央政府的傳統國家權力進行分流。其一是縱向的權力分流,即傳統的國家權力開始明顯地在全球層面、地區層面、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分化。其二是橫向的權力分流,即國家權力的多元化。
4)國家的傳統職能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和削弱。作為經濟全球化基礎之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使得國家原來對市場的調節和管理職能在很大程度上讓位於跨國組織,在世界市場面前民族國家往往變得無能為力。諸如跨國公司的設置和投資策略、全球金融市場的規制、在全球勞動分工和資本缺乏控制的背景下單個國家的稅基等問題,都難以完全由民族國家單方面決定。
5)國際因素已經成為制約國內政治發展的基本變數。 全球化幾乎將世界上的所有國家納入到國際政治經濟緊密聯系的進程和全球的互動網路之中,那些自我封閉的國家幾乎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進程在很大程度上開始受到外部因素的直接影響。對內的改革與對外的開放,成為民族國家政治發展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任何國家,即使是十分強大的國家,在就重大國內事務進行決策時,也必須充分考慮到國際環境對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這些決策對國際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
6)全球問題的增加使得國家權力的邊限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變得模糊。 全球化使得一些原來的國內問題成為國際問題,反之,一些原來的國際問題成為國內問題。所謂的全球問題涉及到生態保護、動物保護、疾病控制、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控制,等等。所有這些全球問題同時也是個別的民族國家所面臨的國內問題。作為國內問題,任何國家有權按照自己的選擇進行管理和處置,它不受外部力量的干預;但作為全球問題,每個民族國家在處理它們時又必然受到國際社會和其他國家的制約,必須與國際社會共同擔負起全球治理的職責。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權力的傳統邊限就顯得有些模糊不清。
7)民族國家的認同遭到了危機。民族國家認同是人類社會中具有核心意義的政治認同,它是公民政治支持、政治服從、政治忠誠和政治歸屬的基礎。一方面,全球化進程對民族國家根深蒂固的制度、傳統、文化、價值產生了強烈沖擊,有時甚至直接影響到國民的身份和利益,從而使得許多國民產生出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另一方面,全球化進程使得更多先進的價值、文化和制度具有超越民族國家的普遍性,日益獲得各國人民的認可和接受,開始出現一種所謂的全球認同。
8)全球化正在重塑國家的自主性。 全球性與自主性是全球化進程所產生的相互對立但相互依存的屬性,全球化在產生全球性的同時,也製造著自主性。全球性表現了同質性,自主性表現了異質性。自主性是在全球化進程中產生的對全球性的一種抗體。全球化並沒有消除國家的自主性,相反它凸顯了國家的自主性。然而,全球化正在賦予國家的自主性以新的意義,社會的自主性逐漸開始取代國家的自主性。
三、國家主權仍是民族國家的基礎和最為重要的政治權利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確實受到了全球化的深刻影響。但與此同時我們應當同樣清醒地看到,民族國家及國家主權在國內和國際政治生活中仍處於核心的地位並且起著核心的作用,國家及其主權的基本功能並未消失。在我們看來,民族國家在可見的將來不僅不可能消失,而且仍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國家主權仍將是民族國家的基礎和最為重要的政治權力。
概括地說,民族國家在全球化時代依然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國家仍然是最重要的政治權力主體。 國家的政治權力在全球化時代急速地對內對外同時分流,越來越多的非國家組織開始分享原來屬於國家所有的政治權力,所以權力主體比以前明顯地增多了。然而,在所有權力主體中,國家無疑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任何其他權力主體均不足以與國家相提並論。
第二,領土仍然是劃分國家的基本標識。 全球化確實催生了大量新的政治社群,並且使各種政治社群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但是民族國家仍然是人類迄今最重要的政治社群,它與其他所有政治社群之間的界限相對說來依然最為明晰。特別是,在區分民族國家的所有標識中,領土仍然是最重要的標識,捍衛國土安全仍然是國家最重要的政治職能。
第三,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仍然是最重要的政治認同。 即使撇開領土這一民族國家特有的標識不論,在區分政治社群的其他標識中,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也仍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政治認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對於人類的絕大多數人而言,當民族國家的認同與其他政治認同發生沖突時,國家認同仍然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國家仍然是人類根本性的政治歸屬,也仍然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效忠對象。
第四,國家的公民權仍然是最重要的成員資格權。 隨著政治社群的迅速增加,人類個體各種各樣的成員資格權確實在相當程度上沖淡了其作為民族國家成員的資格權,但是這種民族國家的成員資格權即公民權或國民權仍然是人類個體迄今最重要的政治權利。
第五,國家利益仍然是根本的政治利益。 全球化的過程確實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利益調整和利益分化過程,但這一調整過程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國家利益至上」這一民族國家的普遍原則。從國家內部來看,其他利益服從國家利益仍然是所有國家的基本准則。從國際社會來看,國家利益至上仍然是各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第六,國家仍然是正式規則的主要制定者。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國際組織和國內的非政府組織開始分享更多的權力,但不可否認的是,民族國家仍然是最重要的國內規則和國際規則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在國內層面,國家仍然壟斷著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從而依然是法定規則和制度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在國際層面,民族國家是其中絕大部分重要國際規則的主要參與者,而且只有當民族國家參與這些國際規則的制定並實質性地支持這些規則在本國的實施時,這些國際規則才具有現實的意義。
第七,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最重要的行為主體。 在全球化條件下,國際非政府組織和全球公民社會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使得國際政治生活中「無國家的治理」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現實。但是,這些非國家組織或全球公民社會組織的作用其實是對國家間組織的一種補充,它們不能完全替代國家間組織的作用,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家間組織在國際政治生活中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在國際社會的眾多行為主體中,民族國家仍然處於獨占鰲頭的地位。
第八,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國家的作用甚至有所加強。 就其一般趨勢而言,民族國家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確實明顯弱化,但國家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是不平衡的,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民族國家的作用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強。
四、發展起一套應對國家主權挑戰的戰略策略
正是因為一方面全球化確實對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條件下民族國家及其主權仍然具有核心的價值,所以,如何應對全球化對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的挑戰便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要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主權,增進國家利益,並且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發展起一套應對國家主權挑戰的戰略策略。
在我們看來,這套策略應當遵循以下思路。
第一,深化對全球化與國家主權和國家自主相互關系的研究,根據我國的特點和國家利益,形成中國自己的全球化戰略和全球治理戰略。要正確看待全球化及其對國家主權的挑戰。一方面,要看到全球化及其對國家主權的挑戰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在全球化時代,一個對外開放的國家,其國家主權的性質和要素,以及實現主權的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任何國家都必須順應這種變化,而不能躲避這種挑戰。另一方面,同樣要看到,西方發達國家是全球化進程的操縱者和全球化規則的主要制訂者,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則處於被動的地位,其國家主權特別容易受到發達國家的傷害。因勢利導地積極迎接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挑戰,而不是消極地對抗和躲避這種挑戰,是維護發展中國家主權的唯一正確方向。
第二,深入分析當代西方學者關於全球化和國家主權的各種觀點,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全球化理論和國家主權理論。這樣一種新的理論,必須充分體現中國的國家利益,同時充分吸取各種合理的理論觀點,具有很強的理論說服力。西方發達國家是全球化的始作俑者和主導者,全球化的性質、特徵和利弊在西方國家展現得更加充分。身臨其境的西方學者對全球化的經歷更長,感受更豐富,對全球化的利弊也有更清楚的認識,所以,他們對全球化的各種觀點對我們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但是,西方學者與發展中國家的學者畢竟處於完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即使他們懷著最虔誠的「價值中立」動機,做出最客觀的分析,也難免某種潛意識的片面性和偏見性,如不少學者不自覺地體現出來的那種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所以,一種全球化理論和國家主權理論,若沒有充分吸取發展中國家學者的觀點,它就不可能是全面的。此外,一些西方學者的全球化理論和主權理論直接或間接地是為其政府的對外政策服務的,一些國家也正是利用了某種全球化理論、全球治理理論或主權理論來推行其霸權主義政策的,對此,我們必須有高度的警惕和針鋒相對的措施。
第三,想方設法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這是強國之本,也是維護國家主權的根本途徑。綜合國力的競爭,是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競爭的根本所在。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加國家的經濟總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鞏固國防力量,是增加綜合國力的基本途徑。但是,在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其他要素也變得日益重要,例如,國民的文化、教育、心理和身體素質,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國家的人才資源和戰略人才儲備情況,政府的合法性與凝聚力,社會的團結和穩定程度,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等等。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在全球化時代,要有效地維護國家的主權,僅有經濟的和軍事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政治的、文化的和道義的力量。
第四,繼續加大對外開放,主動參與國際合作,積極發揮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國家主權的結構和功能在全球化挑戰下的變遷過程,實際上是國內政治權力和國際政治權力的重構過程。正像全球化過程一樣,國家主權的重構過程對於民族國家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應對失策,國家主權就將受到損害,而應對得當,國家主權就會更加鞏固。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與國際社會合作,參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構,特別是參與國際規則的制訂,在全球治理中承擔起更加重要的作用,是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和捍衛國家主權的正確選擇。全球治理已經是國際社會的一種實際需要,是目前唯一可抗衡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新帝國主義的現實選擇。倡導一種民主的、公正的、透明的和平等的全球治理,是國際社會的道義力量所在。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應當在全球治理中主動肩負更多的道義責任。
第五,改進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強公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公民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是公民效忠國家的基礎,也是愛國主義的基礎。傳統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正在遭受全球化的強烈沖擊,應當根據新的形勢和要求,及時調整對公民進行政治教育的方式,改善政治社會化途徑,培育和強化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培育與全球化要求相適應的政治認同,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充分吸收普遍的人類價值,將它融入傳統的政治價值之中,成為我國政治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次,要將愛國主義與狹隘的民族主義區分開來。愛國主義的基礎是國家利益至上,但是,國家利益與公民的個體利益及人類的普遍利益並不是絕對對立的,從根本上說,它們應當是統一的。所以,熱愛國家並不必然排斥追求正當的個人利益和超越國家的人類利益。最後,要引導公民將其國家認同的重點,首先放在民族國家的政治價值、法律體制、傳統文化和根本利益上來。
第六,建立整體的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全球化時代也是信息時代和網路時代,國家安全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國家的安全戰略應當做相應的調整。領土安全已經遠不是國家安全的全部內容,經濟安全、生態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和人才安全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因此,我們應當有一種新的整體國家安全觀,除了維護領土完整、民族尊嚴和國防安全以外,也把降低金融風險和經濟依賴、保障戰略資源儲備、保護戰略人才、弘揚民族文化、維護生態平衡、保證物種安全、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等,提高到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自主的高度,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教育、信息、資源、人才、生態等多個方面增強國家抵禦全球風險的能力,保證我國在全球化時代的獨立自主。
總而言之,全球化確實已經對民族國家及其主權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國際政治的權力格局正在處於重構之中,國家主權的內容和形式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維護國家主權的策略也必須做相應的調整。繼續將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民族的凝聚力,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治理,樹立新的整體國家安全意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鞏固國家主權和維護民族獨立的根本之路。
『拾』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如何去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一方面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後,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也受到嚴重挑戰。正因為如此,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兩重性比喻為「一柄雙刃劍」。
一、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
幾百年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統治的結果,世界經濟發展的嚴峻現實是,南北之間即南半球廣大發展中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與北半球發達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間,也就是窮國和富國之間,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這是世界范圍的一種不公平現象。資本主義殖民主義體系崩潰之後,南北差距並未縮小,其原因是西方發達國家依靠國際經濟舊秩序,壟斷世界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通過壓低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抬高發達國家製成品和高精尖產品的出口價格,進行不等價交換,同時並進一步加強了資本輸出,從而使南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由原來的幾倍擴大到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經濟全球化趨勢仍然是在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貿易、投資、金融等各個方面都佔有優勢。目前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雖然其中有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一面,但總體上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制定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也都控制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手中。他們利用這些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由發達國家首先推動並在其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而發展中國家雖然是政治上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處於受支配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帶來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二、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主要產業乃至整個經濟命脈有可能被跨國公司與國際經濟組織所控制。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根據聯合國《97年投資報告》的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個跨國公司母公司和28萬個在國外的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產,掌握了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世界貿易與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我國部分國內市場已經被跨國公司控制,輕工行業如洗滌用品、飲料等,外商投資企業在產量、銷量上佔了35—50%;移動通訊設備僅美國摩托羅拉天津獨資企業一家已佔國內市場的90%,國內企業徹底退出競爭,外商一統天下;德國西門子在華39個合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交換系統有限公司的產品今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23%,全國程式控制交換機外商佔70%的市場。
有的研究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一些發展中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有的評論認為,從外部因素來說,西方國際壟斷資本先是使短期資金大量湧入亞洲國家,使之看作是難得的融資而紛紛引進;而當這些國家將資金造成大量不良資產時,西方金融投機家就利用短期資金進行套利,並把資金撤走;到了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需要國際援助時,他們又通過自己操縱的國際金融、經濟組織提出種種損害受援國的條件,進一步控制這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和經濟命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今世界各種全球性和區域性國際組織日趨增多,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他們對國家經濟主權的滲透性越來越大,已成為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強有力經濟干預的機構。為了獲得更大的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讓渡一部分國家經濟主權。
三、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會日益尖銳。
經濟全球化已經和正在導致一種嶄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現:發達國家主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家除了繼續作為原材料、初級產品的供應者外,還成為越來越多的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基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高新技術相對落後,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後發效應」。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的爭奪上,這實際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將會進一步強化西方發達國家在高新科技領域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加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本段]經濟全球化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的利: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
4、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5、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6、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7、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8、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
經濟全球化的弊: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
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