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紹興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
你好 樓主!
很幸運的看到你的問題。
由於您的問題太過專業,而且積分又那麼少,所以沒人會。或者別人沒有遇到或者接觸過你的問題,所以幫不了你。建議你去問題的相關論壇去求助,那裡的人通常比較多,也比較熱心,可能能快點幫你解決問題。
希望我的回答也能夠幫到你!
祝你好運。
祝你好運。
Ⅱ 紹興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城市展示———紹興市
紹興模式———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優勢□紹興市人民政府
2008年02月27日
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紹興民營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經過自我積累和滾動發展,依託體制先發優勢,不僅迅速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而且已成為紹興市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截至2006年底,全市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183330戶、私營企業35239家,個體私營企業總注冊資本(金)6710802萬元,從業人員767313人,全年實現總產值39866319萬元;集體(聯營、股份合作制)企業9261家。民營企業在全市企業總數中所佔比重達到95%以上,上繳稅金佔到85%以上,民營經濟總量佔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90%以上。
紹興民營經濟的發展現狀
1992年,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下,紹興市民營經濟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黨的十五大確立了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以後,紹興市提出放心、放手、放開、放膽「四放」要求和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的「四不限」原則,這些方針政策的出台,使紹興民營經濟迅速駛入了發展快車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地位作用明顯增強,成為全市國民經濟最具活動力的增長點,並形成了獨特的優勢。
機制上的活力優勢
紹興民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發展模式———「紹興模式」,即「鄉鎮基礎、民營機制、市場經濟」。「紹興模式」是對「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的兼容並蓄,「溫州模式」的基本特徵是「個體為主、私營機制、市場經濟」;「蘇南模式」的特徵是「鄉鎮基礎、集體機制、外向經濟」。而「紹興模式」既具有蘇南民營經濟的區域集約性優勢,又兼容了溫州民營經濟高度靈活的市場機制優勢,從而形成了這樣一種復合型發展模式。正是這種獨特的發展模式,為紹興民營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並越來越迸發出迷人的魅力。
行業的群體優勢
紹興民營經濟主要集中在以紡織、服裝等輕工行業為代表的製造業。全市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工業總產值中製造業所佔比重達到98.4%,其中,大紡織業(織造、化纖、服裝)、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設備製造業三大行業總產值佔全部民營企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46.6%、7.5%、14.4%,三大行業所佔比重共計68.5%。產業的集聚發展,形成了十分明顯的規模效應和產業優勢,從而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使紹興多種工業產品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一,不少行業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較大的影響力。
骨幹企業的帶動優勢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紹興民營企業中已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規模大、實力強、行業領先優勢明顯的骨幹企業,成為紹興民營企業中的「排頭兵」,引領著紹興市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2006年,全市工業企業中有6家民營企業銷售收入超50億元,其中超80億元的2家;全國500強民營企業中,紹興市佔了44家;2006年度浙江省百強民營企業排序中,紹興市佔了30席。到目前為止,全市已有29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其中民營企業佔了25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4件,其中民營企業佔了48件;擁有中國名牌產品61隻,其中民營企業佔了54隻。
產業上的集聚優勢
紹興市把培育發展區域塊狀經濟作為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著力點,逐步形成了「一鄉一業」或「幾鄉一品」的產業集群,民營企業依託塊狀經濟而成長,塊狀經濟因民營企業的發展而發展。紹興縣年產紡織面料20多億米,可以繞地球50多圈;嵊州市年產領帶3億條,產量已佔國內的80%、世界的33%,被譽為世界領帶之都;「襪業之鄉」———諸暨大唐鎮「萬台織機響,天下一雙襪」,年產襪子90億雙,全球人均一雙還多;諸暨市的珍珠、五金,上虞市的傘業,新昌的醫葯都在國際、國內市場均佔有極大的市場份額。2006年,全市38個特色塊狀經濟實現工業總產值2982.9億元、銷售收入2875.7億元、利稅275.6億元、出口交貨值521.9億元、技改投入164.3億元。其中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有7個:紹興縣的織造印染塊狀經濟749.1億元,化纖塊狀經濟156.5億元;諸暨市的五金製造業塊狀經濟330.1億元,襪業塊狀經濟240.1億元,織造業塊狀經濟222.1億元,鋁塑管材塊狀經濟162.5億元;嵊州市領帶塊狀經濟115.5億元。塊狀經濟已成為紹興打造成先進製造業基地的主陣地和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主體力量。
專業市場的依託優勢
民營企業的快速崛起和迅速發展,在國內外市場上造就了紹興黃酒、化纖紡織、染料、化學葯品、塑料薄膜、機電產品及一些日用消費品等比較明顯的產業優勢,而且呈現工業、商業互動發展的態勢,各具特色、工貿結合的專業化產業區和市場互為依託。全市各類市場發展到379個,全年市場商品成交額超千億元。如紹興的輕紡民營企業依託的中國輕紡城年實現成交額301億元。目前紹興6個縣(市、區)中具有特色產業的塊狀經濟,相應形成了122個專業市場,極大部分的產品銷售依託相應的專業市場,基地和市場互為依託,共同發展。如紹興輕紡、嵊州領帶、諸暨襪業和店口五金、上虞精細化工和傘業等聞名遐邇的「基地+市場」區域特色。
地域上的人文優勢
千百年來,紹興形成了獨特的區域傳統文化,特別是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卧薪嘗膽」精神激勵和影響著紹興人民,紹興民營企業家秉承這一精神,形成了精明、理性、內斂、務實、不事張揚、穩扎穩打的風格,這是推動紹興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文化基因。正是這種卧薪嘗膽、奮發圖強、敢作敢為、創新創業的「膽劍精神」,與紹興人精明務實的性格與大氣開放的氣度的有機結合,續寫著新時期的「膽劍篇」。紹興人民特別是紹興的民營企業家發揚「堅忍不拔、奮發圖強、崇尚科學、務實創新」的紹興精神,不斷創新創業創大業、謀事幹事干大事,是紹興民營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內在基因。
Ⅲ 紹興經濟發展如何本地人回答一下。
紿興龍頭產業的話是釀酒業,旅遊業和紡織貿易出口,紹興柯橋是亞洲最大的紡織品市場所在地
最繁華的是解放路中段,輻射開去包括勝利路,人民路,中興路和魯迅路等,這一塊是所謂的市區
房價的話市區在一萬以上,從環城路到三環線這塊在7000到10000之間,我家就在這塊偏三環的地方,在7500左右。袍江開發區的房子應該嘴便宜,其次是城南的。柯橋房價近幾年猛漲,和市區的持平了
紹興人的鄉土觀念比較強,習慣居住在本地,但一些人會在杭州或蕭山買房。紹興的有錢人都比較低調
Ⅳ 紹興經濟發展情況
長期看肯定鏡湖新區會比較好,區位也是鏡湖新區好
Ⅳ 紹興地形特點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自然環境
紹興地處杭州灣南,會稽山北麓,北緯29°42′02″~30°19′15″,東經120°16′55″~120°46′39″,東西寬46.6公里,南北長68.5公里,周邊長356萬公里,總面積149萬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區】會稽山脈尾閭分成二支,成西南—東北方向伸入縣境南部和西部,構成一片崎嶇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積757萬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50.76%。區內群山連綿,山勢險要,山體抬升強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間,最高駱家尖747米,延伸到蕭甬鐵路南側約5~10公里地帶,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與無數沖積扇和中北部沖積平原相連,坡度以15°~25°和大於25°為主。地貌類型復雜,還可分成丘間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類,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蘭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壇、平水盆地。此類河谷與盆地面積較小,山壠較狹,水流湍急,砂礫含量較高,土壤沖積明顯。與水網平原交界處均有大片坡地、階地,尤以漓渚、蘭亭、南池、坡塘、九里、上蔣一帶面積較大。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層深厚,適宜農耕。新石器時代已有頻繁農墾活動,現大部辟為茶、桑、果等經濟作物種植地和旱糧地,在紹興農業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網平原區】面積572萬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38.33%。除零星火成岩殘丘外,皆為沖積、淤積、海積而成。地勢平坦,平均海拔6~7米。偶有孤丘殘丘高度一般亦不超過200米。中部,河流縱橫,湖泊星散,農田被切割成大小渡田,有「水鄉澤國」之稱。靠近古海溏北部狹長地帶,地勢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較少,水面狹窄,為向濱海灘塗過渡地帶。歷史上稱山會平原,原為一片淺海沼澤,潮汐出沒。全球性冰後期為海水所淹。距今6000年前,漓渚、平水均為海水直拍之山丘和海岸交界處。
公元前21世紀左右開始海退,海岸北移。海退結束,海岸線輪廓已與近代相似。因泥沙來源豐富,溺谷淤淺不暢,淺海逐漸墊高而變成咸潮出沒之沮洳沼澤,《管子·水地》稱「越之水重濁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距今3000年前後,越族居民從會稽山內部北移,開始墾殖咸潮所不及之山麓沖積扇和平原中一些較大孤丘及附近坡地,從而形成中部沖積平原。
公元前5世紀初,越國把都城從會稽山南部遷到沼澤平原,經過與近世圍墾灘塗相似之圍堤、築塘、拒咸、蓄淡,造就會稽山北麓沖積扇以下大批耕地。
秦漢時代,北人南遷,湖沼地加快開發。至公元2世紀中葉,鑒湖建成,湖以下開辟良田9000頃。海塘建設和河湖網也加速整治。唐垂拱二年(686)山陰與蕭山50里界塘築成;開元十年(72萬會稽縣令李俊之主持增修山會海塘。後經大歷十年(77萬大和六年(83萬次增修,才形成東起上虞,西至山陰,全長百餘里之防海塘,山會平原全面形成。至今,中北部水網平原610個自然村中,以溇、湖、埭、橋、江、墅、葑、塘、瀆、堰、岸、港、浦等命名者計226個,佔34%,展現水鄉特定景觀。
【東北部濱海平原區】淤漲型灘塗,地勢平坦,人工水系縱橫交錯,海拔5米左右。區域總面積162萬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10.91%,已圍墾67.4平方公里,潮上帶或潮間帶尚待開發。受錢塘江和曹娥江涌潮頂托,北岸不斷被侵蝕,南岸逐漸淤漲。明永樂至萬曆(1403~1620)間,錢塘江主槽北移,山會兩縣海塗外漲,已有人自發墾殖,種植棉、瓜、豆和水稻。清咸豐年間(1851~186萬度成為三江口西部乾、坤兩號沙地,面積超過4萬畝。清末民初,灘塗曾向杭州灣伸展20多里,有磨盤丘、豆腐畈等墾區。此後,由於錢塘江南股槽游移,灘塗大片坍方,至建國前夕,喪失殆盡。1969年開始有組織地大規模人工圍塗造地,至1991年,圍塗10次,獲土地66.3平方公里(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九三丘」第一期圍塗獲土地8.7平方公里,未計入內),才有濱海平原,並奠定境內自南而北山脈—平原—海岸梯階式地貌。
紹興經濟
目前的紹興主要以工業為主。經過多年的艱苦發展,紹興現在已做到工業立縣。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工業經濟佔64%。全縣擁有規模企業554家,117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二是工業經濟以輕紡為主。全縣有3064家紡織企業,2002年,紡織品產值占工業產值的75%,輕紡產業擁有三個全國之最,即設備最好,擁有當今最現代化的無梭織機26000台;產能最高,年產各類化纖原料45萬噸,約佔全國同類產品1/10,年產化纖面料近30億米,印染加工量近60億米,約佔全國總產量的1/5,被中國紡織協會命名為「全國十大紡織產業基地」之一。三是經濟發展以民營為主。全縣已形成以民營經濟為主的發展格局。2002年工業銷售的85%來自民營企業,在22家規范化股份公司中,有三家上市企業,民間資本具有極大的活力和潛力。
現在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正處於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2002年人均接近4000美元,進入國際所謂的經濟發展「快跑期」。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緊緊抓住這一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決定再經過5年努力,到2007年達到人均8000美元的目標。紹興充分發揮經濟這三個特點的巨大優勢,以大開放促大發展,突出「一條主線」、打造「兩個中心」、建設「三型政府」,努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2007年,經濟發展的宏觀基本面保持良好狀態,國際油價相對穩定,國內政策調控適度且有序。該市經濟總體平穩,眾多領域顯現出新的增長動能,主要經濟指標增勢普遍好於上年,並呈現出「生產趨升,需求趨活,效益趨好」的可喜局面,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轉變。但經濟運行過程中同時呈現出許多復雜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內涵提升明顯加快
2007年以來紹興市經濟走勢總體平穩,二季度工業經濟受減排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沖高回落,主要經濟指標走勢均較平穩,增長情況仍普遍好於上年。經初步測算,上半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90.7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14.7%,增長速度比上年年度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36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539.94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305.43億元,增長13.6%。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利潤分別增長26.4%和23.2%,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6.7和9.0個百分點;出口、消費、投資的增幅分別高達30.5%、15.9%、11.2%,增速各比上年同期提高9.6、0.6、5.0個百分點。在橫向城市的比較中,我市多數經濟指標增速位次比上年有所提升。
Ⅵ 紹興和寧波的各自經濟特點
「十一五」時期是寧波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寧波經濟社會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要把寧波基本建成華東地區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確立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的戰略地位。這是寧波市市長毛光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核心內容之一。
據了解,「十五」是寧波經濟社會發展躍上新台階的重要歷史時期。5年間,寧波的生產總值從1175.8億元增加到2446.4億元,年均增長13.8%。人均生產總值從22025元增加到38733元,年均增長9.5%。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81.7億元,是前五年的2.7倍;寧波港區貨物吞吐量達到2.7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20.8萬標箱。城市綜合競爭力躋身全國十強。
按照《寧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今後五年寧波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力爭到「十一五」末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300億元,年均遞增11%,人均生產總值超過6萬元,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為確保這一目標的順利實現,寧波市為此制訂了五大重要舉措。
一是發展模式加快轉型。農業方面,在進一步加大支農政策力度,促進農業結構優化提升的同時,把發展都市型高效生態農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區域化布局、標准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工業方面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形成一批知名品牌產品和知名企業。進一步加強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和優質臨港工業的發展,打造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產業規模、市場份額、盈利能力居全國前列的重要產業基地。
服務業方面則優先發展國際貿易、港口物流、金融、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培育信息、中介、文化傳媒等知識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製造業互動發展,增強港口城市的集聚、輻射和帶動功能。
二是統籌協調力度加大。充分發揮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形成城區經濟和縣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三是構築發展新優勢。引導民營企業加快制度、技術和管理創新,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服務、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動民營經濟實現新飛躍。
加快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優化貿易結構,全面建設國際貿易平台,著力打造華東地區大宗物資和戰略資源的進口交易中心。引進對產業升級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項目和企業,加大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等領域引資力度,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
通過接軌上海,積極融入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參與中西部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加強與港澳台的經貿合作以及與浙東經濟合作區聯動發展,以此擴大合作領域,拓展發展空間。
四是構築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以節約利用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加強資源循環綜合利用,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工業園區的生態化改造,全面實施生態市建設規劃。
五是社會和諧發展。營造人人參與創造成果、共享發展成果的社會環境;弘揚「誠信、務實、開放、創新」的寧波精神;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健全城市兩級和農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城鄉統籌的勞動力市場和就業服務體系;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提高;全面推進「法治寧波」建設。
今年是全面啟動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寧波市在提出生產總值增長12%預期目標的同時,還提出要重點做好十件大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拓展港口城市功能,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擴大內需,確保消費和投資平穩增長;推進內外聯動發展,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加大改革攻堅力度,健全落實科學發展的體制保障;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和品位;加快文化大市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營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不斷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
Ⅶ 浙江新昌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啊經濟發展如何
以茶葉種植生產、銷售為主要經濟來源,所產的大佛龍井很有名。現在市場上所謂的西湖龍井,80%其實都是大佛龍井。經濟狀況優於大多數內地縣級市。
Ⅷ 東晉及南朝時期紹興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地位的崛起有著怎樣的關系
東晉朝的開始——正當八王混戰、匈奴、羯起兵反西晉、黃河流域陷入大混亂的時候,長江流域算是較為安靜的地方,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眾開始渡江來避亂。三○七年,晉懷帝任命琅邪王(邪音牙yá)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建鄴(晉愍帝時改稱建康)。司馬睿有了這個職位和地盤,來投靠的士族也就多起來,成為長江流域的中心勢力。三一六年,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三一七年,司馬睿被推戴為晉皇帝(先稱晉王,三一八年稱帝),建立起東晉朝。晉元帝(司馬睿)向來缺少才能和聲望,在晉宗室中又是疏屬,他能夠取得帝位,主要依靠王導的支持。王導出身中原著名的高級士族,是老練的政治家,是東晉朝的實際創造者。長江流域建立起漢族政權以後,有利於抵抗北方少數族的侵入,經濟和文化也逐漸發展。自東晉至陳亡約三百年間,南方經濟上升,文化更是遠遠超過北方。這是東晉和南朝在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首先創立東晉政權的晉元帝和王導是有功的。
王導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收攬一批北方來的士族作骨幹,聯絡南方士族作輔助,自己作為南北士族的首領,在自己的上面,安置一個姓司馬的皇帝。這個措施說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卻完全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北方來的士族間、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間、王氏勢力與司馬氏勢力間都存在著矛盾。不能調劑這些矛盾使之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便不可能建立東晉朝。王導的事業就在於調劑這些矛盾,造成苟安江左的局面。
王導勸晉元帝選取北方名士百餘人做屬官。這些名士避亂南來,得到官職,算是有了安身地。其中有不少人懷疑晉元帝能有什麼作為,例如桓彝,初到時見晉元帝勢力單薄,對人說,我到這里避亂,原想得個安全,不料如此不濟,看來難有前途。和王導談話以後,知道他有些辦法,才安心任職。大部分名士更是失望悲觀。例如,有一次諸名士在江邊一個亭上宴會,周
Ⅸ 紹興經濟發展現況和寧波的經濟發展異同
紹興:據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達1440.48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同期增長13.3%,呈現較穩健的發展態勢。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56億元,比上年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878.83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增加值467.09億元,增長10.9%。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6.9∶59.7∶33.4調整為2005年的6.6∶61.0∶32.4。
從GDP各季增幅看,一季度增長13.3%,二季度13.7%,三季度增長13.6%,全年增長13.3%,從一季度到四季上下波動0.4個百分點。整體經濟持續在高位平穩運行,經濟總量呈逐季擴大趨勢。全市人均GDP達3.31萬元(按戶籍人口計算),按現行匯率計算約4043美元。
市場物價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2%,其中居住類上升5.0%,食品類上升2.4%,煙酒及用品類上升0.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下降0.2%。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5%,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7.5%。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5年我市實現財政總收入150.56億元,同比增長1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6.13億元,同比增長19.8%,上劃中央四稅74.43億元,同比增長17.9%,佔全市財政收入的近一半,為49.4%。各主要稅種均保持較快增長,增值稅增長16.0%,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增幅達到22.9%和21.0%,營業稅增長7.1%。
企業景氣指數高位運行。據對全市270多家企業景氣調查,四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148.4,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37.1。從全年走勢看,各季度景氣指數均運行在較好景氣區間,這表明我市企業運行質量整體向好,對宏觀經濟運行和自身發展趨勢持續看好。
寧波:寧波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副省級計劃單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規權力的「較大的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遊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2006年是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寧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六大聯動」戰略,全面建設「平安寧波」,加快推進「文化大市」和「法治寧波」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結構調整明顯加快,對外開放繼續擴大,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和諧社會建設扎實推進,較好地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06年寧波市國民經濟主要統計指標
指 標 名 稱 2006年 單 位
年末總人口 560.4 萬人
寧波市生產總值 2864.5 億元
第一產業 139.5 億元
第二產業 1575.9 億元
第三產業 1149.1 億元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561.2 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 257.4 億元
港口貨物吞吐量 3.1 億噸
集裝箱吞吐量 706.8 萬標箱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882.5 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1543.0 億元
進出口總額 422.1 億美元
出口 287.7 億美元
合同外資金額 44.3 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資金額 24.3 億美元
全社會用電量 313.6 億千瓦時
其中:工業用電量 249.1 億千瓦時
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674 元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8847 元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86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575.9億元,增長12.4%,其中工業增加值1421.4億元,增長13.9%;第三產業增加值1149.1億元,增長15.9%。產業結構繼續優化, 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40%,達40.1%,對全市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 47.5%,提高了0.3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萬元,達51285元(按現價匯率折算為6568美元)。
寧波市生產總值分行業情況
指標名稱
本年實績
同比增長(%)
生產總值(億元)
2864.5
13.4
第一產業
139.5
4.4
第二產業
1575.9
12.4
工業
1421.4
13.9
建築業
154.5
0.7
第三產業
1149.1
15.9
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
133.2
15.1
批發零售業
248.5
14.5
住宿和餐飲業
42.6
10.6
金融保險業
182.4
30.8
房地產業
146.4
14.4
其他服務業
396.0
12.4
寧波的一天
生產總值(GDP) 78479萬元
工業增加值 38944萬元
農業增加值 3821萬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42274萬元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15375萬元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 7052萬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4179萬元
外貿自營出口額 7882萬美元
港口貨物吞吐量 84.85萬噸
集裝箱吞吐量 19364標箱
全社會用電量 8590萬千瓦時
其中:工業用電量 6824萬千瓦時
接待境外旅遊者人數 1486人次
財政收支穩健增長。全市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61.2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57.4億元,增長21.2%,均超額完成年初預期目標。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92.7億元,增長10.5%。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優化,各項重點支出增幅均高於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科技三項費用支出、教育支出、文體廣播事業費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分別增長33.6%、18.3%、22.8%、34.7%和16.2%。
就業再就業成效顯著。全市新增就業崗位12.9萬個,累計開發社區公益性崗位6754個;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6.3萬餘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1.9萬餘人。全年用於促進再就業資金支出達3.9億元,其中發放社保補貼和用工補助2.8億元。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1%,已連續四年下降,就業形勢繼續保持穩定。
價格總水平溫和上揚。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9%,農村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4%;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7%;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9.1%;房屋銷售價格上漲2.2%,漲幅下降4個百分點。
二、農業、農村
農林牧漁各業生產平穩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22.2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農業100.3億元,增長4.4%;林業6.0億元,增長15.5%;畜牧業33.1億元,增長6.6%;漁業79.9億元,增長2.3%;農林牧漁服務業2.9億元,增長6.9%。各業產值中,林牧漁業產值所佔比重達到54.9%。糧食產量增長2.7%,其中穀物產量增長3.2%。
新農村建設初顯成效。「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繼續推進,全市共投入資金32.6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入15.9億元;經考核驗收,全市有61個村達到省、市級示範村標准,近400個村完成了環境整治任務;四年累計創建示範村136個,完成整治村1100餘個。「聯鎮帶村」、「村企結對」成效顯著,2883家企業與1823個行政村結對,到位資金1.1億元,結對村佔全市行政村總數的68.7%。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達198家,銷售產值上億元的企業達45家。農村鄉鎮現代流通網實現全覆蓋,全市91個鄉鎮已創建連鎖超市175個、農村放心店2858個,覆蓋率達100%。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全年完成37萬名農民飲用水改造,整治河道300公里。全面完成了鄉村康莊工程建設任務,全市除納入高山移民、城鎮建設或園區建設規劃的村外,其餘都建成了四級硬化通村公路。
三、工業、建築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市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7510.7億元,比上年增長2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974.3億元,增長23.4%。其中,國有控股企業1449.5億元,增長23%;股份制企業906.5億元 ,增長23.4%;私營企業1734.5 億元,增長19.3%;外商投資企業1096.1億元,增長28.9%;港澳台投資企業1114.6億元,增長22.9%。輕工業總產值2069.1億元,增長15.4%;重工業3905.2億元,增長28.1%,輕重工業之比由上年的1∶1.71變化為1∶1.89。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8.2%。實現新產品產值737.7 億元,產值率達12.3%。分行業看,產值前十位的行業共完成產值4181.2億元,增長26.2%。
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735.7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實現利潤 304.3億元,實現利稅503.3億元,分別增長16%和14.7%。反映工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的綜合指數為208.84分,提高了0.7個百分點。全市36個行業大類中有23個行業利潤增幅在10%以上。
臨港工業加快發展。臨港工業實現產值1829.1億元,比上年增長51.2%,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達30.6%,實現利稅167.2億元,增長36.8%,占利稅總額的33.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經濟類型完成產值
單位:億元
建築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市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00.0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47.3億元,佔全市建築業總產值比重為6.8%。全年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231.7萬平方米,增長1.4%;竣工面積3377.6萬平方米,下降12.8%。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5.6萬元/人,提高了3.5%。
四、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建設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43.0億元,比上年增長12.6%,總量居全省首位,其中限額以上投資完成1450.1億元,增長11.3%。結構逐步優化,第三產業完成投資766.3億元,增長27.1%;全社會設備工器具投資為395.3億元,增長8.9%。
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快增長。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13.1億元,比上年增長21.3%,增速上升11.1個百分點。土地購置面積235.3萬平方米,增長33.2%;土地開發面積260.1萬平方米,下降3.1%;竣工房屋面積682.2萬平方米,增長9.2%,其中住宅523.3萬平方米,增長8.7%;商品房銷售面積601.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08.2萬平方米,分別增長19.1%和21.7%。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
指標名稱
本年實績
同比增長(%)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1543.0
12.6
#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
1450.1
11.3
#房地產開發投資
313.1
21.3
#住宅
220.7
21.9
基礎設施投資
484.4
16.5
非國有投資
968.6
15.6
商品房銷售面積(萬平方米)
601.0
19.1
商品房銷售額(億元)
326.8
31.7
城市承載服務能力提升。環境與公共設施建設完成投資66.4億元。新建、擴建城市道路81公里。加大內河整治力度,完成截污河道12條,疏浚河道14條,生態治理河道4條,內河保潔率達90%。中心城區供水量達到3.8億噸,日平均供水量105萬噸,比上年增長4.7%。調整優化公交線路,新辟線路12條,優化線路58條,延時線路12條。城市日污水處理能力達15.5萬噸,污水處理率達70%。市區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2800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93.3%,全市生活垃圾收集的范圍已覆蓋到各鎮(鄉)、村。全年新增園林綠地約48公頃,其中市區約32公頃。市區建成經濟適用房35萬平方米。
五、國內貿易、旅遊、會展
消費品市場持續走高。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2.5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781.5億元,增長17.1% 。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市場增長16.4%,農村增長15.6%,保持了同步增長。大型商品交易市場交易活躍,年成交額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達97個,實現成交額1115.7億元,增長21.9%。連鎖經營高速增長,規模以上零售、餐飲業連鎖總店達28個,門店為899個,實現銷售額88.7億元,門店的數量和銷售額分別增長28.4%和18.7%。
旅遊業實現較快增長。全年旅遊總收入316.0億元,比上年增長22.4%。接待國內遊客2685萬人次,增長14.2%,實現國內旅遊收入289.6億元,增長1.5%。接待入境遊客54.2萬人次,增長23.6%;入境旅遊外匯收入3.4億美元,增長35.6%。
會展水平不斷提升。全市舉辦各類會議展覽活動148個,比上年增長74%。其中舉辦展會80餘個,增長71%;展覽面積80萬平方米,增長33%;標准攤位1000個以上的展會18個,同比增加一倍。招商引展成果逐步顯現,其中第五屆中國國際日用消費品博覽會成交額就達9.1億美元;在第八屆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共簽約項目172個,協議利用外資31.2億美元。
六、外貿、外資、外經
對外貿易較快增長。全年口岸進出口總額86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2%;外貿自營進出口總額為422.1億美元,增長26.0%,其中出口287.7億美元,增長29.4%;進口134.4億美元,增長19.4%。進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31.3%和41%,高出平均水平1.9和11.6個百分點;進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增長8.8%和16.5%。
外貿自營進出口額完成情況
利用外資結構優化。新批合同外資44.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3億美元,均比上年增長5.2%。第三產業利用外資速度加快,全市新批項目201個,合同外資10.5億美元,增長59.9%;實到外資4.1億美元,增長29.8%。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利用外資分別增長116%、147%和150%。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勢頭良好。全年對外承包勞務合作營業額 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3%。新批境外投資企業和機構108家,增加11家;項目總投資5901.6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5074.6萬美元,分別增長31.5%和47.3%。
七、港口、交通、信息
港口發展保持強勁態勢。全年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3.1億噸和706.8萬標箱,分別比上年增長15.2%、35.7%,繼續保持全國大陸沿海港口第二和第四位。全年新開辟集裝箱航線28條,其中遠洋干線19條,寧波港域集裝箱航線達到163條,最高月航班數已達到728班,實現了集裝箱航線「全球通」。外貿貨物吞吐量1.5億噸,增長15%。國際遠洋干線吞吐量佔全部集裝箱吞吐量的90%,提高了3個百分點。
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增幅走勢
交通建設快速發展。全年交通建設完成投資162.8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全市公路里程達到8900公里。全社會運輸量穩步增長,全社會旅客運輸量達到2.9億人,旅客周轉量106億人公里,其中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97.3萬人,增長17.4%,鐵路發送量745.1萬人,增長28.7%;全社會貨運2億多噸,增長17.3%,貨物周轉量941.6億噸,增長26.4%,其中水運貨運量為7349.3萬噸,增長30.8%,貨物周轉量869.7億噸,增長27.8%;公路貨運量1.2億噸,增長11.9%;公路貨物周轉量71.9億噸公里,增長11.5%。寧波機場貨物吞吐量達到5.3萬噸,增長23.6%。
信息建設日益完善。完成電信主營業務收入為78.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45.0萬戶,增長1.7%;行動電話用戶581.2萬戶,增長24.4%。完成郵政業務總量6.6億元,增長20.1%。
八、金融、證券、保險
金融存貸款適度增長。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4700.5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573.5億元,增長20.6%;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達1792.5億元,增長19.3%。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3910億元,增長26.6%。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727.5億元,增長25.9%。貸款增長前三位的行業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零售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分別增長67.5%、42.1%和31.1%。年末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430.9億元,比年初增加116.1億元,同比多增101.6億元,增長33.2%,其中住房貸款增加46億元,同比多增20.8億元。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進一步好轉,年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及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減少10.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98%,比年初下降0.87個百分點,實現了不良貸款余額與不良貸款率雙降。
證券市場創歷史新高。全市證券經營機構證券成交總額首次突破3000億元達3109.2億元,比上年增長234.6%。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2408.9億元,增長199.3%;證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為52.6億元,增長258.9%;指定與託管證券市值為230.1億元,增長153.9%;證券投資者隊伍進一步擴大,年末證券投資者開戶數為43萬戶(其中B股1.6萬戶),與年初相比增加2萬多戶,增長5%。
保險業務平穩發展。全年保費收入59.1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7.3億元,增長22.2%,壽險保費收入26.6億元,增長9%。共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和給付20.2億元,增長18.5%。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市共承擔國家各類科技項目220餘項,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2家、市級重點實驗室8家。年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萬件,達10413件,比上年增長34%,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000件,達1115件,增長85.5%,發明專利申請量占總申請量的比重達10.7%;獲國家專利授權6056件,增長51.9%。品牌建設逐步推進,全市已擁有浙江省著名商標172件,中國馳名商標35件,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品牌之都」。
教育事業取得新成就。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全日制學校2344所,在校學生120.1萬人。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100%;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為9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全國高校統考報名錄取率為81.4%,居全省前列;在甬高校數達到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2.1萬人,增長9%;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4%,提高了2個百分點。
人才建設繼續推進。全市新增各類人才4.7萬餘人,其中博士、博士後160人,碩士1600人,高級職稱300餘人;柔性引進各類人才11479人,其中博士、博士後13人,碩士76人,高級職稱205人。年末全市人才總量達53萬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9萬人,高級職稱1.9萬人,博士、博士後820人,碩士6800人,各類專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41人,獲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人員稱號16人),人才規模、素質和結構有了顯著提升。
十、文化、衛生、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全市新增光纜943公里,新增有線用戶4.2萬戶;全年數字電視實際轉換用戶近8萬戶,數字電視用戶超過14萬戶;光纜通村2668個,通村率達98%。擁有綜合檔案館13家,開放各類檔案23.7萬卷,比上年增長2%。共有國家級文保單位22處、省級34處、市縣級240處,市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0處,各類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67座。
衛生保健服務網路不斷完善。年末各類衛生機構開放病床2萬張,擁有專業衛生人員3.5萬人,每千人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執業醫師數和注冊護士數分別為3.5張、5.4人、2.5人和1.8人。全市共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095家,城區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農村達85%以上。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參加省十三屆運動會,取得金牌278.5枚、總分4262.78分的好成績,雙雙穩居全省第二。繼續實施「市民健身工程」和「農村小康體育工程」,全年在農村新建體育健身路徑點600個,籃球場、門球場健身場地400個,新建和更新城區體育健身路徑35個。體育彩票銷售額達7.3億元,積累公益基金3000多萬元。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60.4萬人,比上年增長6.6‰,其中市區人口21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3‰,死亡率5.6‰,自然增長率1.7‰。
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持續提高。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比上年增長13.0%;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2665元,增長7.7%,恩格爾系數為36.9%;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24.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47元,比上年增長13.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378元,增長11.4%,恩格爾系數為40.6%;人均住房面積達51.9平方米。城鄉統籌建設穩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3:1縮小為2.22:1。
市區居民各項消費性支出占總消費性支出比重
社會保障取得新進展。全市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69.9萬人,比上年凈增18.6萬人,月人均養老金1139元,增長20%,養老金水平居全省前列。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27.1萬人,凈增21.1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80.5萬人,失業保險金標准上調至525元/月。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26.7萬人,凈增36.2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54.6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鞏固,參保人數達361萬人,參保率達94.5%。失地農民保障措施逐步健全,被征地村覆蓋率達到89%,提高5.4個百分點,參保人數達50.2萬人,凈增3. 8萬人。城鄉低保和社會福利工作得到加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1.6萬人,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數1.6萬張,收養人員1.3萬人,民政部門直接接受社會捐款194.6萬元。市縣兩級慈善機構募集善款2.5億元,增長75%;救助支出1億余元,增長28.4%。
十二、資源、環境、安全生產
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節能降耗初見成效,規模以上工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為0.31噸標煤,比上年下降4.9%。循環經濟發展加快,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行業的產值比上年增長27.4%,佔全部規摸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了近0.3個百分點。
生態市建設成果顯著。污染整治取得實效,取締了20家水源地附近的非法污染企業,搬遷了9家有環境污染隱患的排污企業,關閉了19家畜禽養殖場,清理了250家嫩竹造紙作坊;查處違反環評審批和「三同時」制度的企業191家,限期整改113家,取締非法經營排污企業143家。環境監管能力增強,建設市縣兩級環境在線監測監控中心9個,233家重點污染單位安裝了在線監測終端,建成姚江、奉化江、餘姚江地表水自動監測站和覆蓋全市的大氣自動監測網。環境質量改善,全市建成煙控區27個,面積402.5平方公里,雜訊達標區233.5平方公里;全市有246家單位通過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北侖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國家級ISO14001示範區驗收。大氣環境和城市雜訊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水平,環境空氣Ⅰ、Ⅱ級優良天數328天,佔全年總天數的89.9%,城市區域環境雜訊58.3分貝,交通干線雜訊68.3分貝,順利通過了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復查驗收。
「平安寧波」建設逐步深入。安全形勢穩定,重點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命案偵破率96.1%,居全省前列;各類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比上年下降24.4%,死亡人數下降3.3%,直接經濟損失下降25.7%;全市食品衛生抽檢合格率達到89.9%,食物中毒發生率控制在1.1/10萬,繼續保持在歷史較低水平。基層平安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市共創建平安鄉鎮(街道)140個,「平安社區」355個,平安村2315個,達標率分別為95.2%、94.2%、84%,群眾安全感滿意率為94.66%,提高0.46個百分點。
Ⅹ 紹興經濟發展如何哪些是龍頭行業。龍頭企業
紡織、黃酒、化工、太陽能、電池、
如:輕紡城、古越龍山、龍盛、向日葵、卧龍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