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環保限產對經濟有何影響
從環保社會的角度來說是有好處的,畢竟社會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額用一份則少一分。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太過節約有一定的弊端,太節約會使得社會的消費難以增長,不利旦供測佳爻簧詫偽超鐮於擴大再生產。投資消費出口三輛馬車 少了哪一個經濟增長都無法高校持續
⑵ 環保影響經濟了嗎
現在的提法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保護不但不會影響經濟,而且還會促進經濟發展。因為,環保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生產同樣的產品,用更少的原料,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騰出了更大的環境容量,更加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⑶ 經濟發展能保護環境還是破壞環境
什麼是環境保護
即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平衡點上實現相互促進、和諧共贏
(一)環境保護的基本任務
環境保護的基本任務是協調生存權、發展權的關系,即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平衡點上實現
相互促進、和諧共贏。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存在孰重孰輕,而是同等重要。二者相容則兩利,相斥則兩敗。片面突出經濟發展,短期GDP可能上去了,但老百姓的生存權就受到影響。長期突出經濟增長,資源、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GDP也不可能持續,甚至出現污染事故、因環境問題引發群體性事件的量變到質變轉化,環境問題演變成政治問題。片面突出環境保護,老百姓的基本發展權就可能得不到保障,長期下去必然引發生態破壞,環境問題照樣可演變為政治問題。
(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看似矛盾,其實是未處理好二者關系,未找到平衡點。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必須明確回答。回答這一問題必須用生態的理念,系統、平衡的觀點。所謂系統的觀點就是單個行政單元內和單元間的發展要統籌;所謂平衡的觀點就是行政單元內和單元間環境要穩定。系統統籌、平衡穩定對任何大小行政單元都是適用的。
產業結構和布局問題、污染物總量控制問題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平衡點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產業結構、布局問題和污染物總量控制問題解決了,老百姓的生存權、發展權就會得到保障,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就實現了雙贏。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平衡點問題必須用務實的態度、理性的思維去明確。對國土進行功能區劃定以及明確各功能區環境質量標准可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功能區劃主要解決產業結構、布局問題;環境質量主要解決污染物總量控制問題。在功能區劃方面,國家層面應對國土劃定生態保育、生態控制、生態協調等功能區,明確各功能區保護、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各省市要在國家劃定基礎上,進一步劃定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4類主體功能區,明確各主體功能區產業的導向、結構及布局,以解決系統統籌問題。在環境質量標准方面,應兼顧GDP增長排污空間和老百姓基本健康保障需求,對各重要生態功能區、主體功能區制定水、氣等環境質量標准,並限定排污總量在環境質量達標的環境容量允許范圍之內,以解決平衡穩定問題。
可見,講環境保護不是制約發展,發展是在產業結構、布局符合主體功能區產業定位,排污總量滿足環境質量達標要求的前提下追求GDP的最快增長。講經濟發展不是制約環境保護,保護是在產業結構、布局符合主體功能區定位,GDP增長排污總量不突破環境容量,保證環境質量達標要求前提下的保護。
因此,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平衡點可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指標來表述。定性為產業結構、布局符合主體功能區產業定位;定量為排污總量滿足環境質量達標要求。平衡點問題既可解釋、又可操作、更無矛盾。
⑷ 為什麼經濟建設比環境保護更重要(越詳細越好)
首先,二者關系是辯證的。
科學發展觀不僅強調以人為本,還強調協調、穩定、可持續,這實際上意味著合理統籌資源、高效發展。十六大以來,圍繞科學發展觀,已經提出了「五個統籌」的發展手段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統籌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已成為官場新規則。中央最近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中,更是具體提出了和諧社會六方面的要求,其中不僅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有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這實際上是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細化了。以這些最新指示為精神,可以看出在新時期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已經發生了質變。這種質變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出來:
一、將環境容量資源視為經濟發展的要素,以資源生產率來衡量環境保護的程度和方式。
和諧意味著高效地、協調地配置各種資源,而資源配置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體現在配置是否均衡上。所謂資源配置的均衡在經濟學上本來是指:各項經濟活動中邊際要素投入所得到的邊際收益相等的狀態,也就是說將有限的稀缺資源按邊際投入所產生的邊際收益相等的原則分配到各項經濟產業活動中去,這時整個經濟產業活動的資源配置所得的收益最大,經濟活動處於卡爾多最優狀態。
在科學發展觀下,人的需要既是分層次的也是多樣化的,環境質量與經濟收入同樣是人的福利。經濟實力、資源儲備、環境質量都成為構成人的福利的要素,都成為稀缺資源,一切人類必不可少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與環境保護活動都成為創造稀缺資源的活動。這三項人類活動之間的資源配置格局同樣應當滿足邊際投入與獲得的邊際效益相等的原則。即在資源、環境、資金等稀缺資源間,只能以人的福利最大化為惟一標准來統籌。據此,必須認識到資源、環境固然是有限的,但用來治理污染的經濟資源本身也是有限的。不能先驗性地決定一個就比另一個更珍貴,哪個更珍貴取決於哪個的市場價值更高。正確的選擇是把有限的經濟資源用在效率最高的用途上。
如何才能有正確的選擇呢?如果將環境容量資源作為與資金、自然資源並列為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稀缺資源的話,保護環境就變成了一種追求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的「經濟活動」,即通過計量各種稀缺資源的投入產出比來決定經濟活動的方式和強度。得不償失的,當然要舍棄。從這個角度而言,環境保護與中央一再強調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致的。事實上,也只有從這個角度看環保,才可能真正統籌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當然,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對環境容量資源的定價問題(目前的政策主要是通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區域環境規劃來體現)。只有定得合適,才可能既保證經濟增長也兼顧環境保護。如果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環境容量資源即便人為地定了高價,實踐中也難以執行,必然出現說的一套、做的一套和用地方保護來對付環境保護。
除了這種資源配置上的一般考慮,在兩種情況下,環境資源必須超過正常水平的定高價,才可能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一是必須注意到環境保護中的原則是: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即人居環境資源必須按超常規的要求來定價。像淮河污染,已經給兩岸幾千萬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已經不能再用考慮各種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來衡量環境保護的重要程度了。另外,嚴重的工業污染在許多地方已經成為上訪和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誘因,已經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如果不注意對人居環境資源超過正常價格體系定高價,則不僅污染代價過大,而且必然會影響到安定團結;
二是必須注意到在環境保護中的規律是:污染是可以治理的,生態破壞後的恢復則常常是花了西瓜的錢買不來芝麻,而生物多樣性破壞往往覆水難收。所以,對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保護區也必須定高價,否則必然影響國家生態安全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通過產業布局規劃做到合理的面上污染、點上治理,是更適合國情國力的環境保護方式。
如果能夠通過規劃等手段對一、二、三產的類型、規模、布局進行調整,一方面合理利用環境容量將污染較重的行業部署到環境容量較為富餘的地方,一方面確保人居環境、生態功能區等重點,以盡可能減小發展的代價,則環境保護就可以達到「最適宜」程度。
基於此認識,正確的區域產業發展方式,應該是在對環境容量資源合理定價的基礎上以投入產出比來判斷發展污染產業的可行性以及具體的結構、規模、布局。污染只要是按照各類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統籌的、地方居民能夠接受的,就是合理污染。如果環境污染的「糟得很」能換來全民福利「好得很」的結果,有時就是值得的。
正確的環境保護方式,就我國的一般情況而言,應該是在把現階段必不可缺的重化工業布局在環境容量較為富餘、可恢復性較強的地域的同時,將重點放在對人居環境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上的治理和保護上,即合理的面上污染、點上治理。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
⑸ 經濟發展重要還是環保重要
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經濟發展是第一性的。發展生產力是人類發展的唯一途徑,所以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核心問題。只有經濟發展了,物質資源不斷的豐富,人們才有可能實現生活的更自由、更舒適的願望。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擁有一個更貼近自然的生活環境,同樣是人們所期盼的。但是由於環境保護無法直接生產對人類最為重要的物質產品,所以在與經濟發展的比較中,環境保護理所應當的「低人一等」。雖然如此,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環境的好壞可以促進或阻礙經濟的發展,我們對其的關系的緊密程度的理解已經越來越深入:拋開環保發展經濟是不可取的,只搞環保忽略經濟也是同樣愚蠢的。環保事業應當也必須圍繞著經濟發展而展開,形成一種更為合理的互利關系:讓經濟發展成為環境保護的支持和依靠(資金上的),反過來環保服務和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
兩者關系的發展變化階段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由人類需要決定的,兩者關系的變化基本上經歷三個階段:1.只重視發展經濟而忽視環境問題的階段;2.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博弈的階段;3.環境問題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解決,並能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的階段。
只重視發展經濟而忽視環境問題的階段
工業經濟取代農業經濟後,我們對自然的索取大幅增加,同時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料也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與工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相比,環境的破壞顯得是那麼的微不足道,再加之對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危害認識不足,以環境惡化為代價的發展經濟的作法就容易受到人們的理解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需要發展,而發展都需要有一個起始階段。現在世界上一些相對落後的國家的發展還會經歷之一階段,但我們已經有能力也有義務讓這一階段的時間縮到最短,污染程度將到最低。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博弈的階段
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和工業技術的革新,人們認識到了環保對現在和未來的重要性,並且有了一定的能力發展環保事業。但是問題並沒有就此終結。環保需要資金的投入,而這勢必會分流一部分用於發展經濟的資金,一方面是眼前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是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當何去何從?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長遠利益更為重要;但對於小集體和個人眼前利益顯然更為實際。這就產生了國家大力推動可持續發展,而小集體和個人(包括污染地方保護主義)不管不顧繼續邊發展邊污染。一方面,國家想管,但怎奈點多面廣,難度較大(當然也有監管不力的原因);另一方面,小集體和個人的發展也是國家發展的一部分,國家不忍將其掐死。
環境問題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解決,並能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的階段
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基本得以解決,可持續發展真正得以實現,人與自然能和諧相處,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會再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而環境改善對經濟發展的好處也得以體現。
我國現階段兩者關系的處理問題
我國的環保事業發展不平衡,有一定的地區和城鄉差異。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與環境正處在博弈階段,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地區還存在著漠視環境污染的情況。在一些沿海經濟發展較好的大城市,相對對環境保護較為重視,新建項目的環評工作相對到位;但在一些經濟落後地區,特別是農村的作坊式小工廠污染情況較為嚴重。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加大管理和監督力度,對於一些污染大,效益低的作坊式小工廠堅決關停。但對於一些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環境污染的企業要採取靈活的政策,在保證經濟效益不會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引導其向少污染或不污染的方向發展。
⑹ 環保幾乎影響了各個行業特別是工廠導致經濟蕭條環保到底是為了什麼用餓死人的方法治理環保有什麼得失
的確在上一輪的全國環保檢查中暴露出來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刀切,或者說是當地政府為了簡單的應付環境監察而先停產後面遲遲不見整改導致無限期停工。所以在這一次的新一輪環境檢查中提出了不要簡單的一刀切。既要治理污染也要考慮民生。
⑺ 環境保護對經濟好處
在傳統的城市發展主要是以工業化為主,而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廢氣」、「廢水」和「廢氣」,從而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在現代化社會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要想社會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對生態環境加以保護,加大生態文明的建設力度,從而實現環境、人、社會的和諧發展。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也就是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而又舒適的生活環境。如果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注重環境保護,或者忽視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那麼就會導致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不協調發展,也就導致經濟發展愈加緩慢,滿足不了人們的高要求。所以要想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就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探索與創新,謀求一條新的道路,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⑻ 環保和經濟兩者在一定范圍內是不是有沖突,為什麼
不是沖突,兩者是一體的,要環保,別要經濟,。自己想去吧,
⑼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事例,帶來哪些問題和後果
人類的許多活動都向大氣、水體、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環境排放有害物質,造成環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變化也影響環境的質量。環境監測就是按照國家或地方關於污染防治和保護環境質量的各種環境標准,對污染源排放情況和環境狀況進行定性、定量的測試,並為科研、決策、立法、處理污染事故和環境監督管理提供依據。環境監測是一切環境保護活動的「耳目」。 在實際工作中,環境監測可分為兩類。一是污染源監測,即對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監測。一般是在污染物排出口,定期、定點採集樣品,分析、測定不同形態有害物質的濃度、排放量以及時空分布規律。二是環境監測,也就是對環境中的污染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環境影響進行分析、監視,明確其數值、范圍、污染程度,通過綜合分析描述環境質量狀況和發展趨勢。 按照環境要素的不同,環境監測分為大氣污染監測、水體污染監測、土壤污染監測、生物污染監測等;根據污染物的性質又可分為化學毒物監測、熱污染監測、雜訊污染監測、放射性污染監測等。大氣污染監測常用的監測項目主要包括氣象參數和總懸浮顆粒物(TSP)、降塵、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臭氧(O3)等;地表水水質監測的項目一般包括水文、氣象參數以及溫度、酸鹼度(pH)、懸浮固體(SS)、溶解氧(DO)、生物耗氧量(BOD)、化學耗氧量(COD)、某些毒物等。 環境監測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必須由專業人員遵照國家和國際上規定的監測方法和標准來進行,監測結果要編製成專業文件。對監測過程要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保證數據的可靠性 環境標準是對某些環境要素所作的統一的、法定的和技術的規定。環境標準是環境保護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環境標准用來規定環境保護技術工作,考核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效果。 環境標准主要有: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分析方法標准,還有排污收費標准等。另外還有一些關於標準的環境詞彙、術語、標志等的規定。其中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是環境標准體系的核心。 環境標準是按照嚴格的科學方法和程序制訂的。環境標準的制訂還要參考國家和地區在一定時期的自然環境特徵、科學技術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環境標准過於嚴格,不符合實際,將會限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過於寬松,又不能達到保護環境的基本要求,造成人體危害和生態破壞。 根據適用范圍的不同,環境標准分為國家標准和地方標准;根據適用時段的不同,又可分為現行標准和超前標准。另外,由於國情有所差別,各個國家的環境標准也不完全相同。為保障人民健康,我們制訂了嚴格的環境標准,但鑒於當前科技水平和城鄉建設、經濟建設的需要,相比發達國家的環境質量標准和排放標准做了事實求是的考慮。 環境標准具有法律效力,同時也是進行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環境評價和城市建設的依據。 能源是國民經濟重要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賴於提供能源的多少。從歷史上看,人類對能源利用的每一次重大突 破都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從而促進生產力大大發展,甚至引起社會生產方式的革命。如18世 紀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以蒸汽代替人力畜力,在一次能源的消費結構上轉向以煤炭代 替木柴的時代,開始了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電力逐步代替蒸汽作為主 要動力,從而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到了20世紀50年代,隨著廉價石油、天然氣大規模開 發,世界能源的消費結構從以煤炭為主轉向以石油為主,因而使西方經濟在60年代進入了「 黃金時代」。 每一次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都必然引起世界能源結構的變化,促進經濟的大發展。而能源 的利用程度和能源的人均佔有量是衡量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項綜合性指標,是一 個國家技術進步程度的體現。 當今世界對能源的消費數量急劇增加,人們感到常規能源的開發和供應已難以滿足社會對能 源的需求,能源危機的陰影籠罩著整個世界。顯然,如今能源不足對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發 展的影響是很大的。賴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應不上,經濟發展就要減慢,甚至停滯,人民生 活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所以,能源是保證社會穩定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不僅如 此,能源問題還是當今世界影響政治形勢的一個重要問題,1990年的海灣戰爭就是一個典型 。可見,能源問題已成為當今人類社會的熱門話題之一。 能源按其生成方式,分為天然能源(一次能源)和人工能源(二次能源)兩大類。天然能源是指 自然界中以天然的形式存在並沒有經過加工或轉換的能量資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核燃料、風能、水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人工能源則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 間接轉換
⑽ 如何處理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
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基本途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這對我們協調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綠色發展把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從本質上講就是把資源消耗強度、生態系統狀態等環境要素作為評價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將二者看作互為關聯的一個整體。
(10)環保影響經濟擴展閱讀: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的重要意義: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積極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方面獲得了新認識、走出了新路子。
綠色發展打破了環境保護末端治理的單一模式,實施前端保護、過程嚴控、污染嚴懲的治理模式,跳出了「先污染、後治理」的怪圈,能夠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
綠色發展立足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生產綠色產品、推動綠色消費、營造綠色文化,能夠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