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前臨夏州的發展戰略、思路及布局是什麼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臨夏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省十二次黨代會和州十一次黨代會精神,高舉一面旗幟,緊盯一個目標,圍繞一個統攬,深入實施五大戰略,加快建設三大基地、三個經濟帶、兩個示範區,努力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社會穩定、生態優美的幸福美好新臨夏。
一面旗幟,就是高舉民族團結進步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認真落實黨的基本民族理論政策,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三個離不開」思想,引導各族幹部群眾牢固樹立中華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中華民族的認同、中華文化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把加快臨夏發展作為最大的政治和最緊迫的任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民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營造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採取教育、疏導、化解、公平公正的辦法,及時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各種糾紛和矛盾,毫不動搖地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在宗教界深入開展以「比貢獻、比規范、比和諧、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主要內容的「三比一促」活動,進一步增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群眾性和廣泛性,建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為推動轉型跨越凝聚力量。
一個目標,就是力爭到2020年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6大類23項監測指標,科學編制臨夏州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規劃、產業富民規劃,深入實施扶貧攻堅規劃和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全力做好基礎設施改善、富民產業培育、農民教育培訓等十項重點任務,大力實施「水、路、電、氣、房、教、衛、文、就、保」十大民生工程,不斷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力爭主要經濟指標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由全省的第三梯隊進入第二梯隊。
一個統攬,就是以創建國家級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示範區為統攬。以省委、省政府支持臨夏回族自治州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指導,用足用活國家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突出臨夏多民族、多宗教的特點,積極創建國家級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示範區,從頂層制度設計和國家戰略層面上,把事關臨夏當前和長遠發展的一攬子項目和政策納入國家中長期戰略規劃,為臨夏轉型跨越提供政策支持、項目支撐和資金保障。
五大戰略,就是深入實施農牧穩州、工業強州、商旅活州、科教興州、生態立州戰略。堅持產業富民、農牧穩州,著力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推廣、做大做強特色農產品,建設無公害蔬菜基地,推進種植業、畜牧業規模化、標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產業化進程。堅持項目支撐、工業強州,積極承接其他城市因土地受限、環境容量受限、水資源受限難以落地的項目,著力推進水電資源鏈式開發、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和清真食品、宗教用品、手工藝品生產加工、旅遊紀念品、彩印包裝、建築建材、生物醫葯工業,加快臨夏經濟開發區及其他省列園區規劃建設,啟動臨夏——廈門循環經濟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堅持優勢帶動、商旅活州,著力加大專業市場建設,完善城鎮市場體系,發展物流產業,促進傳統與現代物流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在更高層面、更寬領域加大臨夏對外宣傳和合作交流,依託和政縣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展覽、科研、科普,爭取舉辦「古生物化石保護挖掘開發展示國際研討會」;依託劉家峽水庫豐富的水面資源,爭取舉辦「賽艇和龍舟大型國際賽事活動」;依託「三個基地」和臨夏市縣一體化同城化發展,爭取舉辦「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特需用品國際博覽會」和「河州牡丹—磚雕藝術節」;依託保安、東鄉、撒拉特有民族,爭取在積石山縣舉辦全國較少民族和特有民族風情藝術節。堅持人才引領、科教興州,著力提高適齡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將義務教育向上延伸到高中,向下延伸到幼兒園,使國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強農村技能人才培訓和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高技術勞務人員輸出,變人口壓力為人才資源優勢;依託臨夏衛校籌辦西北民族大學臨夏分院;建設中國「小麥加」、伊斯蘭經典——國家級臨夏民族民俗文化產業園;啟動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護和改造工程。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立州,著力加大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封山禁牧力度,持續不斷加大南北兩山綠化力度;加強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突出臨夏生物多樣性特點和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作用,積極爭取實施生態州(市、縣)建設項目,加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走綠色低碳循環經濟之路。
三大基地,就是把臨夏打造成依託蘭州面向藏區的物流集散基地,全國乃至世界穆斯林群眾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手工藝品生產加工基地,蘭州都市圈休閑度假的旅遊基地。立足民族聚居特點和發展旅遊產業,以臨夏市為重點,規劃建設穆斯林特色商貿城,打造特色街區和專業市場、清真食品一條街、民族宗教用品一條街、手工藝品展銷一條街。全力扶持發展以清真食品、民族用品、農畜產品、手工藝品為重點的富民產業和項目,發展清真特色小吃等傳統服務業。圍繞吃、住、游、購等要素,加快旅遊景點景區建設,打造精品景區,科學設計精品旅遊線路,與周邊旅遊景區資源互補、資源共享,提升服務層次。加快建設環城30公里快速通道和30里大夏河風情線,以山為屏,以水為魂,以綠為脈,加快建設山水園林、宜居宜業宜游、特色鮮明的旅遊目的地城市。
三個經濟帶,就是打造沿黃、大夏河、洮河——廣通河以線串點、三個特色產業經濟帶。沿黃經濟帶,形成以積石山縣城、大河家商貿物流工業園,蓮花碼頭、河灘休閑旅遊觀光度假區、永靖黃河三峽游覽,黃河濕地綠色產業園,鹽鍋峽工業園區為節點,突出發展以蔬菜、瓜果、水產等為主的高效農業、觀光農業,以水電能源、裝備製造業、精細化工、冶煉鑄造、農產品加工等為主的地方工業,以炳靈石窟、黃河三峽、恐龍化石等為主的休閑觀光旅遊業,以黃河濕地為主的綠色產業園。大夏河經濟帶,形成以甘肅臨夏經濟開發區、大夏河濕地公園、中國「小麥加」、伊斯蘭經典——國家級臨夏民族民俗文化產業園、臨夏——廈門循環經濟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東塬綠色產業園、河灘休閑旅遊觀光、劉家峽庫區觀光旅遊為節點,突出發展以磚雕、手工地毯為主的地方手工藝品生產加工和清真食品加工業,大力發展生物醫葯、民族宗教用品、現代物流等特色產業。洮河——廣通河經濟帶,形成蓮花山自然保護區、松鳴岩風景區、和政古生物化石、康樂蓮麓鄉村自主游樂園、廣河縣城和三甲集、東鄉達板和唐汪、永靖吧咪山景區為節點,突出發展以啤特果種植加工、旱作高效農業、苗木花卉繁育、肉牛肉羊奶牛養殖和飼料加工、皮革毛紡加工、建築建材和生態旅遊等特色產業,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集約發展的產業帶,培育更多更強的經濟增長極,力爭在重點區域和支柱產業發展方面實現多極突破。
兩個示範區,就是積極創建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帶以生物多樣性建設保護為主的示範區、國家級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和共同繁榮發展示範區。通過爭取和實施兩個國家級示範區建設,力爭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給予更多更大的支持,全力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社會穩定、生態優美的幸福美好新臨夏。
『貳』 甘肅臨夏經濟開發區發展是不是包括尹集鎮尹集村
包括尹集的一部分,但不是整個尹集鎮
『叄』 臨夏雙城簡介
一、基本資料
甘肅臨夏雙城經濟開發區(原名稱為臨夏縣工貿經濟示範園)於2003年由甘肅省鄉鎮企業管理局批准,命名為「甘肅省鄉鎮企業示範區」,2005年,全國開發區清理審核後,甘肅省政府於2006年8月批復為省級開發區,並更名為甘肅臨夏雙城經濟開發區。園區規劃面積105.7公頃,開發面積9.19公頃,建成面積27.68公頃。開發區屬溫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5.85℃,最低氣溫-24.8℃,最高氣溫為29.7℃。年平均降水量為63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6%,最大濕度73%。年平均日照時數25313.4小時,最大凍土深度為111厘米,全年無霜期143天左右,主導風向為西南風。
開發區地處臨夏市以西20公里處,向西20公里與青海省循化縣接壤,向西南10公里進入甘南、通往四川等地,是甘南牧區通往內地的第一站,也是甘南畜產品、木材資源和青海循化等地的糧油、果品等資源貿易的必經之路,發展商貿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比較優越。蘭郎路、臨合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從蘭州、臨夏市直通甘南、四川,被稱為「黃金通道」,可通往西寧,折雙路、韓營路分別向南北延伸,構成了園區對外交通網路的框架。近幾年來投資539.3萬元,完成了緯四路拓寬硬化,開通了自來水,架設了主街道路燈,修建了老鴉關河龍首山大橋,通過義務植樹,綠化了南北兩山,園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觀。完成了農網改造,即將進行城網改造,可全面滿足園區生產、生活需要。加上移動、聯通、電信網路無縫隙覆蓋,使園區基本上達到了水、電、路、通迅、有線電視和場地平整的「五通一平」。
二、園區發展狀況和產業重點
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招商引資,2002年以來,共引進項目35個,總投資達2.99億元,到位資金2.1億元。至2005年底,園區企業發展到124戶,個體工商戶發展到260多戶,從業人員3000多人,園區實現生產總值20925萬元,工業總產值完成15637萬元,工業增加值完成4411萬元,財政收入706萬元,上繳稅金519萬元。形成了小水電、清真肉食品加工、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和中葯材加工等五大優勢產業。
一是依託豐富的水利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社會融資、職工集資等多種形式籌資,先後立項建設了土門關一、二、三級電站、尹集電站、新集電站、崖頭電站等20座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電站。
二是園區的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明顯,依託優勢已建成了伊雪公司、槐河清真肉食品公司等六家清真肉類冷藏加工企業,年加工銷售牛羊肉4000多噸,並且帶動了規模養殖戶的發展。
三是充分利用三河流域砂石料豐富的優勢,建成了雙城水泥公司、預制廠、砂石料廠、磚廠等30多家企業。
四是大力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使農業向產業化邁進。投資1980萬元建成的蓮花湖食品公司,年加工銷售蠶豆2500多噸,芸豆800多噸。今年又投資3000多萬元上馬了6萬噸豆類罐裝生產線和豆蛋白生產線。恆豐公司年育肥牛600頭、羊1000隻。
五是建成了以技術指導、種籽供應、收購為一體的中葯材種植開發站。永恆保健品公司加工的冬蟲夏草、鹿茸、人參果、雪蓮等名貴中葯材,銷往深圳、北京、上海、蘭州等地。
三、開發區管理服務
園區成立了由縣上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下設指揮部,設立了辦公室,領導職數一正兩副,編制15人。行使計劃、土地管理、城建等行政職能,全面負責區域內土地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協調服務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按照「創造性工作、高效率辦事、爭一流水平」的工作要求,對外搞好協調,對內搞好服務,簡化審批程序,規范收費行為,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支筆定點,一枚印章有效,一條龍服務」的運行新機制。主要職責是:(一)貫徹落實國家、省、州、縣有關園區的政策法規;(二)擬定、實施園區發展規劃;(三)負責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四)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招商引資活動,積極引進人才、技術、設備和資金;(五)搞好對進駐企業的協調服務工作,實行「一站式」服務,對進入園區的建設項目和企業所需要的各種手續,按照有關程序和時限要求辦理;(六)負責園區用地的統征、統用和統管;(七)負責園區內的治安管理、費用徵收、公共設施維護和企業評估檢查等事宜;(八)負責以園區為中心的小城鎮建設,配合公安等戶籍管理部門建立新型的戶籍管理制度加快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非農業人口轉移;(九)建立完善的統計信息系統,建立健全檔案管理體系。區內有信用聯社、農行雙城營業所、縣醫院第三門診部、郵電所、加油站、中學、小學、敬老院、文化中心、派出所等服務性機構,為招商引資和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