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什麼是經濟影響

什麼是經濟影響

發布時間:2020-11-29 13:04:29

㈠ 什麼叫外部經濟影響

外部影響:指一抄個經濟活動的主體對他所處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外部性的影響會造成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或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之間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場失靈。
外部性的影響方向和作用結果具有兩面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那些能為社會和其他個人帶來收益或能使社會和個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稱為外部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夠引起社會和其他個人成本增加或導致收益減少的外部性稱為外部不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不利的。

㈡ 什麼是城市經濟影響區

城市綜合經濟影響在區域中的投影,是中心城市在其經濟運行中,通過各種「流」(人口流,技術流,資金流,信息流)與周邊地區發生的相互經濟關系形成的城市功能空間。

㈢ 什麼是負外部經濟影響

市場有時候是失靈的,因為很多東西有外部性,什麼叫做外部性呢,我不說定義,舉個例子吧,比如一個造紙廠,它生產了紙品,然後產品在市場上達到供求平衡,但是實際上造紙廠產生了很大的污染,這部分對於環境的污染並沒有恰當的反應到市場的供求之中,那麼造紙廠這種污染環境就叫做負外部性的影響。

㈣ 「互聯網+」是什麼對我國經濟有哪些影響

  1. 互聯網(英語:internet),又稱網際網路,或音譯網際網路(Internet)、英特網,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

  2. 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互聯網並不等同萬維網,萬維網只是一建基於超文本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3. 互聯網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中的影響,首先表現在互聯網產業對實體經濟的拉動作用;

  4. 影響; 近年來,網路經濟總體規模飛速擴張。艾瑞咨詢統計顯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網路經濟整體規模達到716.1億元,環比上漲17.1%,同比上漲72.7%,預計到第四季度將將接近800億元;

  5. 移動互聯網規模快速增長,極大帶動了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各類智能終端的發展;

  6. 隨著互聯網加速與傳統產業融合,其作為服務平台的作用日益凸顯,業內專家表示,作為交易平台,互聯網已成為分銷的重要渠道,越來越多傳統企業進入電子商務領域。而作為工作平台,互聯網對企業的服務支撐逐步滲透到生產經營全過程,推動了傳統企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

  7. 同時,互聯網新技術、新業務加快創新發展,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及應用發展勢頭強勁,並帶動相關產業創新發展;

  8. 隨著互聯網向更加開放邁進,在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新技術的拓展,也使得互聯網公共服務的手段和平台將進一步豐富和延伸,促進社會服務管理模式的創新發展;

  9. 作為新興互聯網應用之一的微博,正在成為社會公共輿論、企業品牌和產品推廣,以及傳統媒體傳播的重要平台。

㈤ 什麼是對經濟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FDI對東道國的經濟效應
1、資本形成效應包括直接資本流入效應;間接示範效應。
2、產業結構優化效應
改變東道國的投資結構,改變了東道國的消費結構;對東道國居民的消費需求的引導作用
3、技術進步效應
直接的技術轉移,間接的技術擴散和外溢
4、對外貿易發展效應
外資企業直接出口產品;外資企業進入所引起的東道國當地企業增加出口
5、國際收支平衡效應
發展中東道國初期為正效應;長期負效應明顯
6、就業效應
總體表現為就業機會凈增加
FDI對投資母國的經濟效應:
產業結構優化效應
1、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垂直投資對投資國產業結構優化的正效應最大
2、技術進步效應
獲得東道國相關的先進技術
3、對外貿易效應
水平型是替代關系;垂直型是互補關系。
4、國際收支效應
短期負效應;長期正效應
5、就業效應
既有正效應又有負效應,二者相抵後,一般表現為正效應

㈥ 經濟對個人有什麼影響

在1999年出版的《中國發展報告:社會與發展—中國社會發展地區差距研究》第4章中,胡鞍鋼博士(1999a)使用回歸分析技術,根據我國30個省區市1979-1994年的有關數據(共16×30=480個樣本點),測算了發展的初始條件(即1978年的人均GDP)、區位條件、基礎設施、資本投入、人口增長、人口質量等因素對經濟增長(用人均GDP增長率表示)的影響。在4個多元回歸方程中,人口增長率作為自變數之一,其回歸系數均為負值,在-0.59至-0.36之間,於是得出結論: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並進而推論:「人口自然增長率只要降低幾個千分點就會明顯促進人均GDP增長」(胡鞍鋼,1999b)。這個結論隨即被大量引用(如田雪原,國家計生委《西部大開發中的人口與發展問題研究報告》等)。

我們試用1998年的數據來檢驗上述結論。1998年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比1997年下降0.53個千分點(註:從1997年的10.06‰下降到1998年的9.53‰。),那麼,根據上述推論,1998年的人均GDP增長率應比1997年有所提高(1998年固定資產比1997年增長13.9%)。但實際情況是,按可比價格計算,1998年人均GDP增長率為6.7%,反而比1997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註:1997年人均GDP增長率為7.7%。)!由此看來,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絕非如此簡捷明了,更不會「立竿見影」。胡鞍鋼博士的上述結論值得商榷。

2 經濟學理論的「矛盾」

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定量分析手段,回歸分析應該以定性分析為先導,回歸分析的結果也應該用正確的理論來解釋。在發現人口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的回歸系數為負數後,由於胡鞍鋼博士沒有分析二者之間內在作用的因果關系,因而從經濟學的意義上看,所得出的結論缺乏說服力。

迄今為止,人們對人口與經濟關系之間的研究還很不充分,對人口增長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及作用幅度與方向)還沒有達成共識。關於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馬爾薩斯派和反馬爾薩斯派。

馬爾薩斯派的主要觀點是,人口增長會導致勞動生產率降低,生態環境退化,社會總儲蓄減少(率下降),從而不利於經濟增長。盡管技術進步速經濟增長,但是,如果人口無限制地增長下去,那麼,技術進步的步伐將最終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從長期的觀點看,人口增長阻礙經濟的增長。

反馬爾薩斯派則認為,人口增長可能在短期內會不利於經濟增長,但從較長的時期看,人口增長將最終促進經濟增長。首先,人口增加將增加勞動力供應,增加人口密度,人口壓力的存在將激發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第二,「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較多的人口可能產生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科技進步正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第三,人口多也是資源優勢,較大的市場規模必將產生「規模效應」(註:前些時候,有的學者曾在某大報上著文,強調人口多對我國當前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

3 統計方法應用的「陷阱」

統計分析,尤其是基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數據(所謂時間序列橫截面數據)的分析充滿了「陷阱」。

在胡鞍鋼博士的回歸分析中,有一個潛在的基本假設條件: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單向的,人口增長本身不受經濟增長的影響(註:用計量經濟學的術語講,人口增長應該是一個外生變數.在以經濟增長為因變數,以人口增長(及其他變數)為解釋變數(或自變數進行回歸分析時,由於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作用是相互的,得到的人口變數的回歸系數必然是有偏估計,不能反映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真實影響。)。很顯然,這個假定靠不住。人口與經濟的關系是雙向的,人口增長必然要受到經濟增長的影響,並最終取決於經濟增長(註:例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經濟發展嚴重受損,人口增長率因此急劇下降,甚至負增長。),人口自身的生產必須與物質資料的生產相適應。因此,把人口增長作為自變數,把經濟增長作為因變數,進而計算得到的回歸系數是不正確的,不能正確反映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作用的方向與強度。因此,胡鞍鋼博士的4個回歸方程並不必然支持「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這個結論。

從統計學的意義上講,任何兩個變數在數量上的變化都可能呈現某種「相關」的關系,但如果不對這種「關系」的內在作用做認真科學的分析,很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規律性的現象」並不就是規律本身!「相關關系」不等於「因果關系」。試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改革開放以來,教師收入增長很快,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教師收入與環境污染這兩個變數之間並無必然聯系。但是,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進行回歸分析,那麼就會得到教師收入增長不利於環境保護的荒唐結論。

4 統計水分的「迷霧」

統計數據存在系統誤差,使分析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十分困難。

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體制方面的原因,我國的人口統計數據和經濟統計數據與實際情況均存在較大誤差。據估計,計劃生育統計報表的水分約為30~40%。有人認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出生和人口增長數據可能還存在一定的漏統。

與人口統計數據相比,經濟統計數據的水分更大。據2000年2月3日的《中國經濟時報》,連續兩年獲湖北省「十強縣市」的丹江口市的經濟統計數據水分極大(見下表),GDP和鄉鎮產值高報幅度分別在100%和160%以上。毋庸諱言,這種虛報經濟增長指標的現象在全國非常普遍。

表1 湖北省丹江口市經濟數據統計水分

附圖{圖}

說明:「1998年統計水分」的計算中有一個假定,即:1999年有關經濟指標的實際值與1998年相同。如果1999年經濟有所增長,那麼,實際的統計水分將比以上計算值更大。

經濟統計數據高報、人口統計數據低報,勢必人為造成(或加劇)經濟增長與人口增長之間的負相關關系。目前,我們還很難計算經濟增長與人口增長的數量關系。換句話說,即使我們能夠確定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定性關系,在計算定量關系時也沒有太大的把握。

5 實證分析的「反例」

1992年11月,為迎接開羅「人發」大會的召開,聯合國秘書處經濟和社會事務司(註: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atariat.)在巴黎召開了專家組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法國學者Blanchet運用世界各國的歷史數據做過類似的分析。

其回歸結果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口增長率與人均GDP增長率出現強烈的負相關,而在60年代到70年代,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顯著聯系。雖然這項研究結果得到許多其他研究的驗證,但是,Blanchet認為,這些分析並不必然表明80年代以後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負作用。相反,他認為,回歸系數為負,意味著增加經濟活動人口(註:總人口與經濟活動人口高度相關。)將使社會總產出下降,這很難從理論上得到解釋。因為在較短時間內,大致可以認為資本總量、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等其他因素基本不變,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不可能為負值。Blanchet還用實例說明,即使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內在作用機制不變,人口增長率的回歸系數的符號和數值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定時期為正,在另一時期為負,在某一時期甚至接近於零。

6 結論

在我國(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控制人口增長有利於經濟發展,這一點毋庸質疑。但是,現有的研究還不能完全揭示人口與經濟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尚不能准確反映人口變動與經濟增長有關指標的數量關系。正如一些學者(註:如Srinvasan;Johnson and Lee。)所指出的,目前所完成的研究經常出現樣本有限、數據質量不佳、定性分析失當、定量分析欠妥等問題,對發展中國家及地區人口增長率下降的後果(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研究還很不夠。因此,從提高人均GDP的願望出發,提出人口增長的控制目標,是不合適的。

胡鞍鋼博士的這項研究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我們願意與胡鞍鋼博士一道,繼續探討我國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

後記:在本文剛剛完成後,我們看到了西部某地計生委的一個立項報告。該報告說明項目實施後,每年可使當地的人口增長率降低2個千分點。因為「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所以,控制人口增長可以使當地每年的GDP至少增加xx億元(這個GDP的增加值=人口增長率下降幅度×0.36×總人口)。未來幾年,這個地區的人口增長率仍有下降的空間,但GDP是否能增加xx億元,我們期待著結果。

㈦ 到底什麼是社會經濟影響

說實話,你提的這個問題我不能給你准確的答案,這個問題你要去問那些博士他們可能知道,沒上大學的人決對回答不了,世界上任何問題都有多種答案,不是總是向別人索要准確的答案。

㈧ 什麼是經濟多元化

中國與全球經濟多元化互動
中國與世界多元化互動

在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當前,我們重新面對世界經濟放緩的格局。不少學者已經對此提出了見解,我們要強調的是,僅僅關注直接貿易渠道,並不能給我們一幅完整的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的互動圖像。

我們應當在直接貿易之外還注意到,1997年在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之下,許多受到影響的國家(如韓國)的銀行與企業為了顧及本國的經濟而從中國撤資;至於掙扎在「迷失的10年」中的日本,其在中國金融市場的活躍程度已經顯著降低。

我們還應當注意到,美國NASDAQ市場和新經濟的調整,也是導致創業板遲遲猶豫不能推出的原因之一;而據說美國加州的電力危機,還一度讓一些地區的電力改革措施作出修訂。

在開放的環境下,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互動渠道,這既包括我們一直重視的貿易渠道,還包括金融渠道和預期渠道,而且隨著開放程度的提高,後者的影響力還在擴大。

世界經濟影響中國的貿易渠道

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運行狀況會通過貿易渠道影響到中國的經濟運行。大多數學者關注的是直接貿易渠道:影響中國經濟的關鍵性貿易夥伴。對中國來說,這樣的國家的經濟增長減緩可能降低對中國的進口,也可能會導致本國貨幣的貶值。而在現實相互影響過程中,較之直接貿易渠道而言,間接貿易渠道的影響常常更大。中國與相關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一個共同的出口市場,這樣,受影響國家與主導國就通過競爭同一市場而建立貿易聯系。於是, 一個國家的經濟放緩,可能誘使其他國家更為激烈地競爭同一出口市場。

當前,中國加入世貿的談判,留到最後的竟然是我們原來沒有預計到的墨西哥。為什麼?因為在爭奪美國市場方面,我們是基於間接貿易渠道而形成的競爭對手。

世界經濟影響中國的金融渠道

在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的國際環境中,金融相互影響渠道的作用在不斷增強。

與中國相關的一個市場由於經濟增長放緩而導致的金融市場流動性缺乏,導致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包括通過直接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渠道等建立起來的各種金融聯系)的中國市場的流動性缺乏,從而影響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樣金融渠道可以劃分為直接渠道、間接渠道和機構投資渠道:兩個國家間有直接投資聯系,由此形成的經濟影響的機理是顯而易見的。而中國和相關國家間雖無直接投資關系,但均與第三方(如跨國銀行;國際機構投資者,如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有金融聯系,或者說中國與相關國家都因為與第三方有大量金融業務而間接形成密切的聯系。這一點在國際市場上也是常見的。

具體來看,間接金融渠道的相互影響機制較之直接金融渠道要復雜一些。跨國銀行和其他國際機構投資者在一國遭到損失後,為了達到資本充足率和保證金要求,或出於調整資產負債的需要,往往大幅收縮對另一國的貸款或投資。如果該國金融管理水平不高,缺乏足夠的國際儲備,就很難應對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造成的沖擊。在國際資本流動中,商業銀行由於貸款量大、變動最明顯而起到決定性作用。隨著中國市場上外資金融機構的增多、以及中國與國際金融機構業務往來的增多,這一渠道的影響力在明顯上升。

由於機構投資者在當前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顯著影響力,其在不同市場上的投資組合是互相聯系的。其具體影響渠道主要涉及:機構投資者的證券組合的互相依賴。在現實金融運行中,一國發生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往往伴隨股票市場收益的下降,這時無論其他國家的形勢如何,投資者都有可能減少持有其他相關國家的資產,例如,基金經理們也許需要平衡自己的資產組合,滿足投資者贖回的需要,優化自己的風險收益比率等,因此需要減少持有這些國家資產。於是,一個市場的沖擊就會很快傳遞到其他相關的市場上。

證券組合的重新分配。由於特定的沖擊導致一個市場上的資產收益出現變化,往往會導致其他相關的市場上的證券投資組合的改變。考慮到當前的許多機構投資者主要採用程式交易的方式(所謂程式交易,即運用計算機自動跟蹤和調整包含在股價指數中的股票的交易、以及與股價指數相關的期貨交易等),這種重新分配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

中國目前對於金融市場的開放持有十分謹慎的態度,不過,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在逐步推進,機構投資者的影響力會逐步提高。

世界經濟影響中國的預期渠道

在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的互動中,即使中國與相關國家不存在貿易、金融聯系,經濟運行也有可能相互影響。這是由於市場預期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投資者的信心和預期,就可能會導致資本市場上資金的大量流出。正是由於預期在相互影響中的重要影響力,這種相互影響渠道就被稱為預期渠道。在預期渠道中,經濟的相互影響無法從宏觀經濟基礎變數來解釋(例如,兩個國家間經濟聯系薄弱,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並沒有惡化另一國家的經濟基礎);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投資者重新評價其他類似國家的經濟基礎(即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基礎並沒有發生變化),從而產生「自我實現」的波動。因為預期渠道的存在,全球網路經濟的調整才可能成為影響中國創業板發展進程的具體因素之一。

中國正是在這種互動渠道多元化、互動力度增大的進程中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這個過程肯定充滿波折和艱難的探索,但這是我們走向開放型經濟的必然選擇。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經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