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外交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發揮引領作用
無論是在應對金融危機等世界經濟重大挑戰,還是參與全球治理版、推動經權濟金融治理體系改革,我們始終體現了擔當精神,出思想、出方案、出舉措、出資源,發揮了與大國地位相一致的建設性、負責任作用
二、是走在發展前面,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著力營造發展環境,拓展發展空間,維護發展利益。這幾年中國公民和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外交機構也加大力度,全力構建服務支撐體系,保駕護航
三、體現戰略視野,主動進取、開拓創新,著眼世界和中國的發展需要,大力構建全面全方位合作格局。我們提出「一帶一路」、亞太經貿區、金磚「大市場、大聯通、大融通、大交流」等倡議,均展示了長遠眼光,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倡導合作共嬴,大力推動構建全球、區域和雙邊夥伴關系,在與發展中國家合作中弘揚正確義利觀,謀求共同發展、進步和繁榮。這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特色,也與某些西方大國搞經濟霸權完全不同,是中國的政策主張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歡迎和信任的重要原因。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⑵ 經濟的好壞對國家和居民有哪些影響
當人們提到中國經濟在最近幾年,喜歡用「一枝獨秀」來形容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變成了「增長型衰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2002年是一個里程碑,突破10萬億元大關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打破人均收入,高達8%的經濟增長1000美元。但我們看到的經濟繁榮,也想清楚,這是在中國,不是所有的人感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
鑒於過去2002快樂的人覺得沒有定量的調查,在此我們引用了「生活零成本」的研究報告,2001年,涵蓋了調查,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成都,南京,西安,鄭州,大連,沉陽,10個城市,在「一般」和「比較滿意」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的城市居民,往往以「正常」水平。滿意度略有下降與2000年相比,得分。如果你要問中國城鎮居民如何,然後人超過40%(40.9%)會覺得「冷靜」和感到心情「開心」或「浪漫」的居民僅約一成的現在的心情(11.4% ),城鎮居民的態度對未來的生活,感受生命的未來「會成為很好的」降低看好組的比例,預計「不會有變化」,並「告訴」組也佔到了14.9個百分點,分別為18.4%。
本次調查,以及同樣的感覺一般的結果br。但調查也基本上市區范圍內,近800萬農民滿意的情況如何尚不清楚。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七上八下」的全球經濟已經相當困難了比較。這種良好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廣大人民群眾,這只是增加了數據的住房面積,汽車保有量,入境旅遊人數,儲蓄等可以看出。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有相當多的人不覺得經濟增長的好處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第一,就業問題。根據北京市的最新調查顯示,失業和就業是第一個問題老百姓最關心的北京,但在幾年前,這一問題被排在第四五。該鎮而言,2001年下崗的國有企業,共有14萬人登記失業城鎮職工,相當於城鎮就業人口約5.8%的數量。如果再加上非國有企業6億下崗工人全國范圍內,大約有2000萬下崗失業人員,相當於城鎮就業人口的8.3%。不過,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白皮書,1998年至2001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共有25萬人。應該指出的是,下崗,就下崗了國有企業的數量,不包括其他形式的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的所有權。目前,中國至少有2500萬城鎮就業等,每10人在城裡誰擁有一個失業,這已經非常接近國際警戒線的等價物。考慮到有農村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1.5億需要找到另一種方式,我們計算的結果是中國的城鎮失業率為10.2%,高失業率和農村失業全社會從業人員。失業率下降的收入手段。盡管黨,在這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採取了很多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有一個很大的困難。不解決這個問題,這部分人的生活將受到影響。
二,中國經濟增長的蛋糕份額的社會公眾股。中國經濟從1978年 -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在1996年至1997年間9.5%至2002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8%,但改革開放24年前,全國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下降到12,但其中從來沒有17%%,16年工資總額/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上升或持平只有8年的比例。當然,工資和平均工資總額上升較快,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水平和人均收入增長迅速。那麼,為什麼工資份額會下降?中國巨大的財富和繁榮呢?工資下降的比例,是不是有點高積累率是什麼意思?值得研究。
目前,中國經歷了家庭總儲蓄額的增長超過了全國工資總額,例如,2002年的約1.2萬億美元的工資總額,而居民儲蓄增長1.5萬億美元。這種奇怪的現象是最可能的解釋是,兩個,要麼中國公眾有其他收入,除了龐大的工資,或者相對財富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這種情況更值得重視和關注。
3頃農村居民。據農業部統計,1997年至2001年,農民從農民貢獻的土地收入純收入為-6.2%,如果沒有非農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困難,並流入廣闊的城市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缺乏的「非正規就業」必要的社會保障,即在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打零工的一些免費的勞動合同,這樣的工作很難獲得穩定的收入保障。此外,由於上世紀90年代,農民的社會總儲蓄的比例下降,居民儲蓄,減少約5%,每隔五年,但幾千元的人均存款。農民成為沒有充分分享繁榮邊緣類的水果。
我們可以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巨大的熱潮,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實惠的經濟繁榮帶來的。這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黨的十六大今後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讓更多的人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黨的十六大報告非常明確地指出:現在達到的小康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完整和不均衡發展。並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高層次的,平衡的小康社會,必須努力使全體社會成員能夠體驗經濟繁榮所帶來的好處。
值得慶幸的是,黨和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採取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如退休人員增加工資,提高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應特別注意的:人民感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對經濟增長
的更穩定的基礎。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更大的力量。
⑶ 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多大
中國與美國的經濟,也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聯系緊密。自2006年底起,每年兩屆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輪流在中美兩國舉行。到今年6月份,已是第四屆。在民間,中國的投資者,已經開始習慣用全局的眼光去洞悉股市的行情波動,去年發生在美國的次級債危機,更成為中國民眾熱議的話題。
人們關注美國經濟,實際上是看到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美國次級債危機如同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正在引發一場波及全球的財富退潮。具體到中國經濟而言,美國經濟波動將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近日,記者走訪了人民大學趙錫軍教授,以及著名財經評論員侯寧先生。
「美國打噴嚏,中國就感冒」
《環球人物》:對於現階段中美經濟的關系,曾有人用「美國打噴嚏,中國就感冒」來形容,那麼您認為美國經濟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會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趙錫軍:首先,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政策的變化必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影響。比如,美國貿易政策的變化、法律法規的變化都將通過影響中國出口行業,進而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其次,目前比較明顯的,就是美元貶值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美元貶值後,一些以美元計價的原材料價格將大幅上升,無疑提升了中國製造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成為推動中國物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三,美國市場出現疲軟後,全球很多投資者都將手中的美元資產進行大規模拋售,而中國良好的經濟環境,成為國際投資者青睞的對象,於是,大量熱錢湧入中國,給中國的資本市場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侯寧:中美兩國經濟已經到了唇亡齒寒的地步,對中國影響最直接的,是中美貿易和中國對外投資,間接沖擊的是中國銀行業和股市。但由於中美經濟在實體經濟領域的來往最多,所以,中國外貿對美國經濟的依賴也最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發現,美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是最大地體現在兩國貿易上。當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時候,中國對外進出口額大幅下降,中國境內的大量製造型企業也面臨破產。當然,離開了「中國製造」,普通美國家庭的生活也遭受空前困擾。中美貿易往來事關兩國經濟發展、企業生存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須慎重對待。
去年爆發的美國次級債危機,則更具體地說明了美國經濟波動對中國的影響。
《環球人物》:能以美國次級債危機為例,具體談一談嗎?
趙錫軍:可以從貿易、投資兩方面來看。從貿易角度上看,次級債危機通過影響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進而影響到消費市場,造成需求下降,這會波及到中國的出口行業。出口企業銷量減少後,利潤下降,就業減少,最終必然造成中國經濟下降。在投資方面,次級債危機爆發後,美元貶值,進而導致中國在美國投資的資產以及外匯儲備大量縮水,使我國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蒙受資產性損失。還有一點不能忽視,次級債危機導致美元資產縮水後,很多投資者會把資金投入到投資回報率更高的中國,影響中國股市的未來走勢。
《環球人物》:那您認為,美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不是越來越大了呢?
侯寧:我們不妨從歷史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改革開放後,美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經了這樣幾個階段:第一,解放思想階段。在1990年前,美國經濟對中國的影響屬於觀念博弈型。計劃經濟導致的經濟困境使我們意識到它的不足,這便有了股份制改造的探索;第二,市場試驗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標志是證券市場的誕生,在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不能說完全照搬了美國經濟,但至少其影響力遠大於中國的自我摸索;第三,市場和政府管制博弈階段。以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開始為起點。在這一階段,美國經濟不僅從發展模式和虛擬經濟領域,而且在外貿等實體經濟領域,都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實質性影響,中國嘗到了市場經濟的甜頭,但也發現了自由市場經濟的挑戰和不足。至此,中國雖然仍受美國經濟影響,但也開始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美國股市能間接影響中國股市
《環球人物》:美國股市與中國股市之間會相互影響嗎?
趙錫軍:兩國股市之間確實呈同向變化趨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投資者同時在中美兩國投資。如果股市行情不景氣,他們可能同時在兩個市場收回投資,於是便加劇了兩個市場的不景氣狀況。同理,如果兩個市場行情都很好,他們可能會同時在兩個市場追加投資。
另外,國內很多企業通過H股在香港上市,吸引了很多投資,包括美國投資者。美國市場的變化會通過香港,傳遞到中國。目前,這種影響越來越密切了。
盡管兩國股市之間關系非常密切,但是這種相互影響,不能夠在數量上明確界定。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美國股市上漲1%,中國就上漲1%,美國股市下跌1%,中國就將下跌1%。
侯寧:我曾斷言「影響中國股市的因素早在股市之外」,意思是說中國股市的發展除了受制於內因之外,一定時期內,美國等國際股市、匯市、油市的漲跌也已經能嚴重影響中國股市。近期美國股市大跌,直接壓制了中國股市的反彈空間;而美國原油期貨暴漲,則通過影響中國經濟基本面而間接施壓於中國股市。這就是中國投資者不得不密切關注美國股市、油市和匯市的原因。
《環球人物》:目前,國內對於「國際資本不斷流入中國是福是禍」,這一問題爭議不斷,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趙錫軍:國際資本分為短期資本和長期資本。長期資本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有幫助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吸收了大量的國際資本,這對我們經濟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但是,當短期資本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帶來經濟波動。
短期資本也就是游資,他們進入中國只為尋找一些短平快的投機項目,賺了錢就會撤出去,造成資本的大進大出。資本大進的時候,為某些行業帶來泡沫;資本大出的時候,則會造成這些行業的萎縮等等。因此,要避免國際游資的大進大出,引導國際資本平穩進出。
全球性衰退,中國很難「獨善其身」
《環球人物》:當前,美國以及全球的經濟普遍都不景氣,中國該如何應對?
趙錫軍:在目前全球經濟關系日益密切的情況下,全球經濟衰退,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就中美兩國而言,美國消費水平降低後,就會影響到中國出口市場。所以,我們要盡可能想辦法讓我們的企業擴大出口市場,把在美國市場上減少的出口在其他市場上補回來。另外,當我們一種商品賣不出去之後,我們可以改為其他商品,也就是改變我們的貿易結構。通過這兩個辦法,降低美國經濟不景氣為中國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並非只是依賴於出口,而是來源於出口、投資和消費三個方面,所以,我們要協調好三方面的比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侯寧:由於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美元貶值以及中國國內通脹等因素,「中國製造」的集中地「珠三角」和「長三角」正日漸蕭條,「中國製造」的出口逐漸減少;同時,由於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製造」不再那麼廉價。在目前美國經濟衰退的情況下,為了縮減成本,美國可能會把製造業中心、進口中心向越南、印度等地區轉移。這對一些中國企業而言,便意味著停工和工人失業。我們必須盡快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度過這場危機,才不至於在美國經濟衰退的時候最終出現「美國衰退、中國埋單」的局面。
《環球人物》:前不久,索羅斯在《金融市場新典範》一書中指出,雖然全球經濟不會發生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但可能出現極其漫長的全球性衰退。您認為未來中美經濟的走勢會怎樣?
趙錫軍:未來兩三年,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將進入經濟發展比較艱難的時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速度慢;另一方面是通脹壓力比較大。美國前兩個季度的經濟增長不超過1.5%,但是價格上升則達到4%。這說明,美國經濟出現了負增長,對所有的美國老百姓來講都是收入減少,花的錢卻更多了。
中國則不同。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上半年達到了10.4%。但是我們也面臨越來越大的通脹壓力,上半年CPI達到了7.9%,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減去物價上漲速度後是一個正數,這表明我們的經濟是增長的。這與美國的經濟負增長是不一樣的,我們面臨的情況是高增長高通脹。
侯寧:美國這次因次級債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是二戰以來最深刻的一次,美國每個家庭平均欠債額已經超過了14萬美元。所以,次級債危機可以說是對美國透支型生活哲學的一次「清算」。可以預見,美國經濟未來兩三年內都將處於低迷狀態。當然,對中國經濟而言,也面臨歷史性轉型的問題。能否利用自身現有優勢,借美國經濟衰退之際化險為夷,也是有機遇、有挑戰的一道新難題。但在此之前,我想有一點是我們必須做的,即不要存僥幸心理,一定要樹立憂患意識,把困難擺足想夠,而不是一味地希望「獨善其身」
⑷ 國有經濟對社會的影響
國有經濟是國家發展的一個綜合性指標,它包括了各項各業整體的綜合產值,其中的所有專內容都是國民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工業農業金融業運輸業等多個行業。狹義上的國民經濟增長被稱為GDP,它和社會發展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國民經濟的發展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而社會發展又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繼續發展。只有他們共同發展了,才能真正的造福於人類。
⑸ 我國經濟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急!!!
經濟來強大,要看經濟與軍事自力量成不成正比關系,如果軍事力量一般,那就是個土財主,外交上說不起話,眼紅的強盜隨時會盯上你,到時只會拿錢買平安;經濟衰退,產生的結果是工廠倒閉,人員大量失業,國家為刺激經濟,會濫發鈔票,從而物價飛漲,民生艱難。那時就會有內優外患,首先是少數民族省份就會不安份起來,其他省份群體事件隨時都會暴發,有爭議的領土有可能會喪失。
⑹ 會對中國經濟造成什麼影響
到目前為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
1.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更強了,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
,推動經濟發展的要素如資金、技術、人才大都為發達國家所佔有或支
配,發展中國家是以所謂的「比較優勢」加入全球經濟的分工體系的。
這種「比較優勢」說到底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包括低廉的勞動
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利用這些資源開展生產和獲取硬通貨就只能處在國
際分工體系的最底層,而長期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雖然能使發展中國家
經濟有所增長,但由於產業發展空間趨於狹窄,加上過份依賴海外市場
,發展中國家內部產業嚴重失衡,對發達國家的依附程度也日漸加深。
2.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加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國際金融
資本市場的規模日漸擴大,逐步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系統。在國際
外匯市場的交易中,大量「熱錢」用於炒匯投機謀利。據統計,90年代
中期國際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額超過一萬億美元,而其中用於國際貿易的
交易額不足2%。國際貨幣交換已與國際貿易中的物品交換相脫節, 規
模龐大的金融活動早已失去了相應的物質生產與產品的支撐。大規模投
機套利活動不僅直接打擊了新興工業國正常的經濟活動,而且也沒放過
像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投機資本的金
融投機行為導致原來欣欣向榮的東南亞經濟在很短時期內灰飛煙滅,整
個亞洲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中。
國際投機資本的猖獗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首
的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和轉移產業及技術時,逼迫發展中國家
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開放金融市場。在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中,發達國
家資本投機財團所支配的財力遠大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實力,自然
就能在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為所欲為。亞洲金融危機是這些投機資本
破壞全球經濟穩步發展的最明顯例證。
由國際投機資本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僅危害了亞洲國家的經濟,
而且也危及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以「
信用」為基礎的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大混亂,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也就在劫
難逃了。
3.貧富差距加大。許多人對於經濟全球化寄予了美好的願望,希望
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過上富裕的生活。事實上,經濟全球化對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說得再准確一點就是,一部分人利用經濟全球化
謀利,而另一部分人被迫接受其後果。前不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
了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呼籲人們重新認識經濟全球化,逐步縮
小當前世界上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報告指出,佔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國家,他們擁
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86%,全球出口市場的82%,外國直接投資的68
%,全球電話總數的74%;而佔全球人口總數1/5的貧困人口在上述幾
項上的佔有率僅約1%。在平均收入方面,貧富國家之間相差74倍, 而
在1960年,這種差距還僅為30倍。此外,200 名最富有者的資產超過占
世界總人口41%的人的收入總和。在過去4年裡,這200名富翁的財產增
加了兩倍,達一萬億美元以上,相反,每日收入少於一美元的窮人仍維
持在13億左右。
通過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提供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全
球化幾乎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但貧富國家並沒有能夠平等地分
離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貧富差距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面對這種趨
勢,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經濟全球化不是為提高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僅僅是為了某些人牟取高額利潤,那麼這樣的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
家有意義嗎?
⑺ 貨幣升值和貶值對國家的經濟有什麼樣的影響
1、人民幣升值將對原材料或設備依賴外國采購為主,或擁有高流動性人民幣資產的行業是長期利好;對有大額美元外債的行業將產生一次性匯兌收益;而對以出口型為主的行業以及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沖擊較大。
在升值的過程中,房地產和金融行業由於具有較好變現能力和流動性,因此將吸引國際游資大量流入,從而使相關上市公司明顯受益。
削弱出口型行業競爭力,對以出口型為主的行業及上市公司而言,人民幣升值將很大程度上削弱產品的競爭優勢,對公司業績影響較大。如外貿、紡織服裝、家電等行業。
2、匯率工具常用於調節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各國政府都希望使用匯率工具使失衡的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特別是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多使用本幣貶值的策略,希望通過本幣的貶值,一方面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增強本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促進出口。
增加出口額,另一方面,提高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本幣價格,降低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減少進口。總之,通過本幣匯率的下調擴大出口,縮減進口,使貿易收支以至國際收支逆差縮小,恢復平衡,甚至出現順差。
(7)經濟對國家的影響擴展閱讀:
在分析匯率貶值對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作用時,貨幣分析法認為,貨幣貶值首先會提高貿易商品的國內價格,並通過貿易商品與非貿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貿易商品的價格也會提高,物價水平的提高將意味著實際貨幣余額的下降,從而導致對名義貨幣余額需求的增加。
但是,本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效應只有在貨幣供應縮減或保持不變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否則,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沖抵了由本幣貶值引起的名義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國際收支將得不到改善甚至會更加惡化。
⑻ 經濟對一個國家的影響
經濟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衡量任何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它的經濟實力是很重要的,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的,因為政治、軍事、教育文化等各方的發展都要依賴經濟的發展。如果沒有經濟的強大,這些東西就無從說起的。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不發達,那麼它肯定是個落後的國家。
(8)經濟對國家的影響擴展閱讀
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部門、企業和資源。如大型工礦企業、鐵路、航運、郵電、銀行、對外貿易以及土地、森林、河流、礦藏等。在我國,國有經濟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技術設備,積聚著我國最先進的生產力,控制著國民經濟的命脈。
法律規定對國有經濟占控制地位的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以及依法實行專營專賣的行業,國家對其經營者的合法經營活動進行保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
⑼ GDP對國家的影響.
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 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這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而減低了。 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納稅人有理由懷疑不合理的建造地標性建築物。 政績工程,越來越遭到老百姓和政府的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