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印度對經濟的影響

印度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1-29 10:38:31

㈠ 印度社會 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印度是一個受宗教影響非常大的國家,每一個人都是教徒或者印度教或者佛教或者耆那教或者伊斯蘭教,從廣義上來說文化自然包括了宗教,而由於民眾對信仰的追求他們在政治上也就是權力斗爭上很豁達,他們對於個體的關注遠遠超過對民族的憂患,從波斯帝國到莫卧兒帝國,對於異民族的統治,他們不會過度抗爭,可以說印度人的歷史觀念很單薄,一切的知識來自於教義經書。作為經濟的上層建築,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印度的經濟受到宗教的影響乃至制約,奴隸制經濟到今時今日依然存在著,即便從表面上未然也,種姓制度根深蒂固,還有很多的印度民眾從事著瓦爾那制度規定的工作尤其在不發達的南部,而女性在經濟中的地位更加卑微。而另一方面由於殖民的影響,如果將語言作為考慮的方面,英語是印度更易為西方接受,相較於中國,印度的留學生更容易適應當地的生活環境,從而在信息技術領域在通信領域扮演著愈發重要的作用,雖同中國一樣是廉價勞動力市場,但印度的高端技術領域在我國之上,當然整體而言,印度過分受制於傳統文化,很難從整體上與我國一較高下。

㈡ 印度宗教對經濟的影響

你去印度看看吧,就是網路搜一下也就知道了。印度是個人民拜慣了偶像的國家,跟中國差不多,人心傾向虛妄,整天夢想不切實際的發財夢。有人找人算命,有人找人看相,有人開光求符,有人供奉雕像。
神為什麼稱之為神呢?就是因為神的屬性決定了神必然是公義的,必然是有權能的。人間那麼多的是是非非,神若沒有公義就不配審斷,沒有權能就無法執行審斷。
天上的神既然是公義的,全天下的人,義的就是義的,不義就是不義。神斷然不會按人們出生的日子、生辰降福降禍,也不會按人的血型、星座、婚嫁日期、手相、面相等等這些人們憑自己想像弄出來亂七八糟的東西施行報應,而是各人的所作所為報應給各人,所以無論怎麼算都沒有用,反而惹天上神的震怒。要知道天上真正的神是嫉邪的神,他嫉惡如仇,最憎惡人們不按正道行只想投機取巧盲目相信所謂的「運氣」。 還有人們弄那些所謂開光求符這些都沒有用,所謂的開光就是行向虛妄,速速使人偏行己路,神豈會看人帶沒帶某件物品報應人呢?還有就是供奉,你知道嗎?不義的人就算供奉純金都沒有用,義人根本不必供奉。將來神必施行公義的審判,聖經上說:【啟21:7-8】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兒子。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
你應當立刻悔改歸向基督耶穌,離棄這些罪惡,按著主教導的去行義,這樣才能得到耶穌的救贖,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這些話已經告訴你們了,希望你不要落在神的審判之下。

㈢ 印度經濟的歷史

印度經濟大致可分為三段時期,第一段為前殖民時期,直至17世紀止,第二段為英國統治時期,由17世紀開始,而第三段則是由1947年印度獨立開始。
前殖民時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們在印度河流域聚居並耕種和畜牧、使用統一的度量衡、製造工具和武器,群體之間亦開始貿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發現,古代遺跡包括具規模的街道、排水系統及供水系統,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個公共衛生系統及市政府的雛型。
1872年的統計調查顯示,印度99.3%的人口居於鄉村;鄉村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與外界隔離並且自給自足。農作物為紡織、食物加工和工藝品提供原料。雖然不少王國發行貨幣,以物易物仍相當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種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對印度的經濟活動產生具大影響。種姓制度有如中世紀歐洲的行會,確保了分工,促進技術的傳承。
以往,印度對外貿易大多由外國人及伊斯蘭教徒經營。紡織品如棉布、披巾及農產品如黑椒、肉桂、鴉片和靛藍出口到歐洲、中東和南亞地區,換入黃金和白銀。
殖民時代
殖民統治改變了稅制,由收入稅改為財產稅,使農民陷入苦況;而通過契約,殖民者的財產權受到保障。同時,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貿易、制定統一貨幣、固定匯率、統一度量衡、資本市場、建設鐵路及電報設施、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普通法法制等。不過,在殖民時代末,印度是當時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工業停滯,農業發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長。
劍橋大學歷史學家推算,印度佔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約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雖然英國殖民統治被認為是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禍根,但通過審視宏觀經濟,學者指出印度的經濟發展是殖民主義及世界邁向工業化和經濟融合的結果。
獨立至1991年
獨立後的印度經濟政策傾向保護主義,強調工業化、國家干預勞工和金融市場、龐大的公營機構、監管商業活動、中央規劃等。印度獨立後初期的經濟政策由其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主導,並由其後的英迪拉·甘地繼承。不過,1947至1980年期間,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尤其是亞洲四小龍,印度經濟增長緩慢,更被諷刺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Hin rate of growth)。
1991年後
1980年代後期,拉吉夫·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降低企業稅項。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政府高財政赤字,經常帳惡化。隨著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蘇聯解體,加上波斯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貿易失衡,政府瀕臨破產邊緣。印度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經濟制度為代價,獲得了總額達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注入後,當時的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於1991年正式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資、工業及入口牌照),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經濟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針亦未受政黨輪替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政黨敢觸及強勢的貿易協會和農場主的利益:改革從未涉及勞動法和農業補貼等敏感議題。1990年代,除了為數不多的低迷時期,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人均預期壽命、識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隨之進步。
1998年的核試驗打擊了印度的國際信用評級,但持續的經濟發展令標准普爾、穆迪等金融分析機構於2007年調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級。2003年,高盛估計印度的名義GDP將於2020年超越法國和義大利,2025年超越德國、英國及俄羅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次於美國和中國。
2007年修正後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加速流入。據此,高盛公司預測,「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計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長四倍」,並在2043年前超過美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高盛列出了十個注意事項: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學數目,提高辦學質量;4.控制通貨膨脹;5.制定可靠的財政政策;6.推進金融市場自由化;7.提升與鄰國的貿易水平;8.提升農業生產水平;9.改善基礎設施;10.加強環保,改善環境。

㈣ 印度人口對其經濟的影響

印度人口對其經濟的影響
印度阿三對我國的經濟成就只能「望其項背」,在經濟基礎不行的前提條件下,阿三那什麼和我們比都處於下風,所以印度決定趁著我們搞計劃生育的時候,在人口上一定要超過我們,當然他們的目標快要實現了。

㈤ 印度的文化特點對印度的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印度獨立後半個世紀以來,經濟發展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長期保持穩步發展的態勢,沒有出現重大的危機和動盪.年均增長率,從獨立到1980年為3.5%,從1980年到1990年為5.8%,從1992年至2000年,則提高到6.4%.90年代中後期的部分年份增長率接近8%.現在,印度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印度經濟規模位居世界前列.2001年,印度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22萬億盧比,約合5000億美元,居世界第11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獨立時的4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近500美元.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2001年印度國民生產總值已達25000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2500美元.前者存在低估的問題,後者又有高估的問題.綜合來看,目前的發展水平應當在人均800美元至1500美元之間.在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從1950年的56.5%下降到2000年的25%,而工業和服務業的比重則分別由15%和28.5%上升到30%和43%.
印度建立了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工業設備的自給率從獨立初期的10%提高到90%,工業產品自給率達80%,軍事裝備的自給率達到70%以上.國內市場的消費品主要由本國製造,還能向國外輸出紡織、製糖、鋼鐵和化纖等製造業和電站的成套設備.通過實施土地改革和推進「綠色革命」,印度糧食產量從20世紀50年代初的5500萬噸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的2億噸,2001年底糧食儲備接近6000萬噸.大米產量居世界第二位,小麥產量居第四位,棉花產量居第三位,茶葉產量居第一位.
最近20多年,印度的對外經濟發展明顯加快.進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193億美元擴大到2001年的近1000億美元.外國對印投資從1990年的1.08億美元迅速擴大到2001年的59億美元.印度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是借用國外貸款,到2001年3月底,共有外債余額1004億美元,其中長期債務佔97%.外匯儲備也有巨大的增長,2002年9月中旬達到620.21億美元.
獨立後,印度投入巨大力量發展科技,現已進人世界科技大國的行列.在原子能研究與應用、空間技術、計算機及軟體、生物、太陽能應用和前沿科學等方面居第三世界前列.已經建立起從核燃料勘探、開采、提煉、重水生產、反應堆到核廢料處理的完整生產體系,現有14座核電站,9個重水工廠,還有8座核電站正在建設.計算機及軟體技術的發展享譽世界.生物技術已經從傳統的釀造、食品加工、葯品生產向現代遺傳工程、動植物細胞合成、酶的應用、生物冶金和克隆技術等方面發展.

㈥ 莫迪對印度經濟有什麼影響

自從2014納倫德拉·莫迪就任印度總理以來,採取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經濟措施,首當其沖的就是2016年11月的廢鈔令和今年7月的商品和服務稅改革。

經過一番大動作,有人看到了印度的希望。比如,9月18日,德勤就發布報告稱,未來20年,印度將繼日本和中國之後,攜其巨大的人口紅利,推動亞洲的第三次增長大潮,成為亞洲增長新引擎。

即便如此,莫迪政府對印度經濟依然保持樂觀。因為,印度高儲蓄率為投資提供了資金、創歷史新高的4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面對外部沖擊提供了緩沖器、通過打擊腐敗來增加財政資金……

其次,如果說,99%的500盧比和100盧比鈔票都回到了銀行,則意味著「黑錢」都「洗白」了。

㈦ 英國殖民對印度的經濟方面影響

印度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在古代曾以恆河文化著稱於世。到了近代,隨著歐洲人的入侵,特別是英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印度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淪為殖民地,遭受殖民統治達190年之久。從經濟上看,英國把印度變成了其商品輸出市場,先是把印度的棉織品擠出了歐洲市場,緊接著用廉價紡織品橫掃印度,破壞了其農業和手工業結合的經濟結構,使農民長期極端貧困,
在這漫長歲月中,印度飽受了外國殖民者的殘暴統治、直接掠奪和賦稅搜刮,以及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等形式的經濟剝削,民族經濟遭到摧殘,經濟發展緩慢而畸形,成為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
經過1652~1674年間的三次英荷戰爭和1757~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後,荷蘭和法國均因戰敗而先後退出印度,印度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獨占的勢力范圍。英國在這期間里通過販賣印度的土特產品、珠寶什物和絲、棉等手工製品,從中牟取暴利,還藉助武力脅迫,強迫印度人貴買賤賣,進行不等價交換。這還不算什麼,因為還是有點收斂的,但之後英國對印度的掠奪則變為公開的暴力掠奪,其掠奪的主要方式是:①公開的暴力搶劫。東印度公司武力所到之處,第一個行動就是搶劫當地財富,重點是洗劫宮廷國庫。②強征賦稅。最主要的是向農民徵收相當於全年收成1/3至1/2的苛重田賦。東印度公司為了加強對印度農民的搜刮,在不同地區建立了形式不同的土地制度:固定柴明達爾制、萊特瓦爾制、馬哈爾瓦爾制和農村租佃制等。不論在哪一種土地制度下,農民遭到的剝削都空前加重。③強迫農民和手工業者接受奴役性訂貨,低價收購,高價出售,牟取暴利。東印度公司為了向中國販賣鴉片,強迫印度農民種植罌粟,然後以低價向農民收購。僅鴉片收入一項就占公司收入的
1/7。

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英國對印度的投資迅速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大部分投資是用在支持殖民當局對印度的軍事政治控制上和鐵路建設上,戰後投資的重點轉移到工礦業。印度的一些重要經濟部門,尤其是重工業部門,英國資本處於統治地位。英對印的投資是通過經理行進行的,經理行充當了英國壟斷資本控制印度經濟的有力工具。

㈧ 印度的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速度非常快,這對印度經濟有什麼影響

印度的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迅猛,這證明印度的軟體產業發展的非常好,一個產業發展的好,那麼當然會對帶動當地的經濟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㈨ 印度的種姓制度對印度的經濟發展的阻礙到底有多大

種姓制度對印度經濟發展的影響 
如果說種姓制度在古代還有對維護統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話,到了近代,他已經成為束縛印度經濟、社會發展的毒瘤,成為當今印度實現大國夢想的最大絆腳石。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對種姓制度批判說:「在今天的社會組織中,種姓制度及相關的許多東西是完全不可調和的、反動的、拘束的,並且是進步的障礙。」 v種姓制度所具有的階級性、封閉性、守舊性等都是對印度經濟現代化的嚴重障礙,它對印度的貧富差距、社會公平、人力資源利用等都造成了負面影響。 
1、種姓制度對貧富分化產生的影響 
由於種姓制度規定了各個種姓所必須從事的職業,所以也基本上在印度人一出生就決定了其所要從事的職業,很難改變。而且一些低種姓的首陀羅或者賤民根本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他們更無從改變自己命運,無法擺脫貧困進入富裕階層。而接受過教育的高種姓人群憑借知識創造更大的價值,從而使自己變得更加富有。這種狀況長此以往下去,只會導致貧富鴻溝越來越大。這既不利於印度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整個印度社會的和諧穩定。盡管貧富懸殊存在於所有社會,但種姓制度是印度教社會所特有的等級制度,基於出身的歧視和分裂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 
2、種姓制度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影響 
在種姓制度下,每個人的職業生來決定,不管一個人對他的職業有無興趣或特長,都得被迫去做,導致了人力資源的錯置和極大的浪費。整個社會中很大一部分人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這必然使得印度社會的人力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社會分工奉行尊卑之分,人與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不平等,不同種姓之間無法實現合理的上下流動,生產要素缺乏合理配置,這些都不利於現代市場經濟的建立。 
3、種姓制度對社會經濟組織的影響 
由於種姓制度將社會分為不同的集團,各集團之間的交往受到限制,各集團之間以本種姓利益至上。此外,由於長期的職業分工按照種姓劃分,久而久之會形成同一種姓在某一地區壟斷一個行業的情形。他們會形成行業協會,這些協會因為種姓世襲而得以延續和維持。從而造成了壟斷,長期來看對整個經濟組織的活力和創造性都產生了嚴重阻礙。

㈩ 中巴經濟走廊 對印度有什麼影響

中巴經濟走廊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會處,而巴基斯坦又地處南亞和中亞交匯處,南近阿拉伯半島,地理位置至為關鍵。這也就決定了中巴經濟走廊在「一帶一路」中的戰略重要性。這一點,還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幫助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是服務於中國外交的戰略需要的。巴基斯坦是中國全天候的戰略夥伴關系,在中國關切的核心問題上,巴基斯坦都堅定地站在中國一邊,雙方之間具有高度的互信。

巴基斯坦對於中國的戰略意義,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伊斯蘭堡是中國與整個伊斯蘭世界的橋梁。與巴友好,為中國與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友好確立了基本的基礎。二是,一個發展與穩定的巴基斯坦是中國外交戰略所應該追求的目標。

過去,中巴更多是進行安全戰略層面上的合作,現在雙方都認識到,安全合作與經濟合作要雙輪驅動,相輔相成,共同推進。尤其是,巴基斯坦的國家發展似乎陷入困境,經濟發展緩慢,恐怖主義滋生,分裂主義嚴重,以至於被西方國家稱之為「失敗國家」。

中國通過幫助巴基斯坦建設嚴重製約其經濟發展的能源與基礎設施,讓巴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為巴經濟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動力。因此巴總理謝里夫說,中巴經濟走廊能夠改變巴基斯坦命運。其要實現的更大的藍圖是,逐步將巴基斯坦發展成中亞、南亞的經濟重心,成為地區貨物進出口的軸心。瓜達爾港在由中方經營後,意在成為更為重要的巴國的經濟中心,成為阿拉伯海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幫助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有助於緩解當前巴基斯坦的安全與戰略擔憂。印度總理莫迪上台以來,印美關系急劇升溫,美巴關系有所倒退,由此也帶來巴基斯坦在安全上更加憂慮。隨著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巴基斯坦在中亞、南亞的角色可能將得到進一步削弱。因此,中國的支持將給巴基斯坦更加強有力的心理支持。

其次,建設中巴經濟走廊是推進南亞「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一帶一路」得到了南亞國家的積極響應,只有印度持深深的懷疑態度,迄今沒有作出任何的積極表態。官方一方面表示中國的「一帶一路」缺乏透明度,另一方面表示,印度自己提出的「香料之路」、「季風計劃」並不是針對中國。

因此,印度在反對中巴經濟走廊可能經過巴控克什米爾的同時,也擔心中國可能借「一帶一路」擴大自己在南亞的影響力,特別是中國將由此進入印度洋,憑借自身經濟實力逐步將印度邊緣化。印度對南亞的後院意識,使其積極阻止中國去年加入南盟發揮更大作用。

著力建設中巴經濟走廊,將有助於調動印度對中國在南亞推進「一帶一路」的態度,推動印度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積極性,倒逼印度與中國合作,如實施共同開發合作項目等。與此同時,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也有助於中國與南亞其他國家推進「一帶一路」,給它們樹立了樣板,如尼泊爾、斯里蘭卡等。

再者,建設中巴經濟走廊對於中國影響阿富汗形勢、保障能源安全確實具有一定的意義。至於說,能夠化解「馬六甲困境」之類的說法就純屬無稽之談了。首先,根本就不存在一個「馬六甲困境」,其次,真發生了封鎖馬六甲海峽的戰爭狀態,那麼中巴經濟走廊的能源通道也不具有任何安全和戰略上的價值。

當然,批評的聲音也不時出現的。例如,認為喀喇昆侖公路、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的運輸能力有限,地理氣候因素導致無法常年通車,瓜達爾港事實上的貨物吞吐量很小,巴基斯坦國內電力短缺,國內安全形勢差等等。然而,這些困難在其他中亞國家也一樣存在。如果將巴基斯坦的重要性放到發展的、戰略的層面來看,這些不足似乎都足以彌補。

閱讀全文

與印度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