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經濟為什麼要轉型
從環境與資源的持續發展方面來看,當前國內的經濟結構以重污染、低效率的開采及低端製造業為核心。此類行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觸目驚心,從長遠的角度來說恢復環境所需成本遠高於企業盈利,說其得不償失並不為過。另外,礦產資源不可再生,所謂挖一點少一點,開采業必然面臨資源枯竭問題。因此,當前的中國經濟模式並不具備可持續發展性。
從人力資源方面來看,低端製造業具有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效率的特徵,對應地,其所提供的工作崗位具有低收入、低技術技能要求、高工作量的特徵。長期從事這種低收入且重復而繁重的工作會對員工的身心健康及個人素養造成不利影響。而人力資源的配置取決於人力市場需求,以低端製造業為主導的經濟體必然導致國民素養整體偏低,而偏低的國民素養必然不利於科技創新,不利於經濟的良性發展,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必然形成惡性循環。
從經濟體的競爭力來看,低端製造業不具備核心技術,其產品極容易被模仿,既然中國能製造,那麼印度等第三世界新興經濟體也能製造,而且由於其人力成本更低,其產品價格更為低廉,產品競爭力更強。
從企業的發展前景來看,低端製造業產品附加值很低,企業的利潤很大程度上靠壓榨人力成本,隨著人力成本的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逐漸降低,企業的發展前景極為黯淡。
從經濟體的獨立性方面來看:上世紀90年代開始,被歐美發達國家所嫌棄的「臟、累、賺錢少」型低端製造業逐漸轉移至國內,逐漸成為「世界工廠」,目前國內的低端製造業產能遠大於國內消費要求,過剩的產能主要通過出口來消耗,以低端製造業為主的國內經濟嚴重依賴與國外市場,出口產品的定價權被牢抓於歐美手中,出口企業的利潤被歐美嚴重壓榨,頻繁的「反傾銷」左右中國經濟及金融策略並削弱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順境中求穩定,逆境中求生存,這是人的天性。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使得歐美消費能力急劇下降,導致中國出口嚴重受挫,國內低端製造業普遍面臨生存問題,這既是經濟的危機也是經濟轉型的契機,繼續掙扎於低端製造業為主導的經濟模式只能是飲鴆止渴,在危機促使經濟改革與轉型才能浴火重生。
⑵ 中國經濟將如何轉型
我對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解是,一方面,國家在宏觀上加強管理和調控,使宏觀經濟具有較高效率;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發揮由市場配置資源作用,使微觀經濟保持較高的效率。如果國家能處理好這二者關系,經濟仍然能長期保持較穩定、較快的發展。
有人認為,西方不是也採取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嗎,宏觀經濟不也是能保證較高的效率嗎?其實,否認大財團對西方國民經濟的控制,是不符合實際的。總統選舉,難道沒有大財團支持嗎?受大財團控制,國家宏觀調控很難到位。這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規模到達一定程度後,就要出現危機,出現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只要在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上都能保持較高效率,只要內部不出大問題,也就是說,只要兩手硬,兩手都抓好,中國的經濟就非常具有競爭力。我們國內不少人,甚至包括專家精英們總是對中國國家管理經濟提出異議,但國外許多經濟學家們是十分清楚的。這有點象游擊戰,許多人都清楚,但有的人能打好,有的人卻打不好,為什麼?因為游擊戰要有群眾基礎和群眾的配合。國家宏觀管理和宏觀調控,也是這個道理。只有為人民的政府,不受大財團干擾的政府,才能做好這件事。理論在這里顯得蒼白且無濟於事。
不容否認,中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許多問題,也有許多百姓不滿的地方。但只要治理好吏治問題,治理好經濟腐敗問題,處理好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問題,處理好先富幫後富和共同富裕的問題,處理好科學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等等諸多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會越來越好。
總的說,只要社會主義性質不變,只要國家控制宏觀經濟,那麼,就不會演變和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同樣,只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中國也不會倒退回僵化的計劃體制。中國模式,生機無限。
⑶ 如何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
針對中國過去33年所形成之經濟發展模式,兩位作者基於對中國過去十餘年既有經回濟發展戰略重大決答策,如股改、擴需、構建和諧之理論和方法論問題之研究以及對於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歷史、政治之學識,交叉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經濟社會學、邏輯學、公共管理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經濟學等理論和現代社會科學方法論,在否定陷於純粹經濟學之封閉系統的西方市場經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以及宏觀需求管理理論並確立發展模式概念科學內涵基礎上,就中國所有權、價格管理、技術進步、企業治理、財政制度、金融安排、對外關系七大有機關聯基礎領域提出了一種能夠實現廣泛社會動員的、真正馬克思主義的,因而能夠重新確立中國原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理論和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