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聚焦2017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國經濟「L」型增長有望進入下半程是怎麼回事
3月18日至20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在京舉行,本屆年會主題為「中國與世界: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出席並發言。
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當前,全球正處在大調整大變局之中。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物質財富不斷積累,全球貿易、投資、人口流動從來沒有達到今天這樣的規模,互聯網正在把越來越多的人連接在一起,全球擁有行動電話的人數已經超過通電通水的人數。全球化推動的經濟發展也使越來越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根據世界銀行報告,1990-2013年每天生活費不足1.9美元的貧困人口從18.5億減少到7.67億,國家之間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持續下降,全球收入分布的曲線更加均衡。另一方面,世界上戰亂、沖突、地區動盪此起彼伏,難民潮規模越來越大,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最富裕的1%人口擁有的財富超過其餘99%人口財富的總和。信息網路技術發展並沒有如預期那樣,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給貧困人口和中產階層創造更多機會,而「贏者通吃」法則加劇了工作崗位流失和中產階層萎縮。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繪制的大象圖,展示了過去20年全球經濟「蛋糕」分配「幾家歡喜幾家愁」的不均衡局面。
有人將當前世界出現的問題,包括難民潮、收益分配不均完全歸咎於經濟全球化,這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經濟全球化將世界市場融為一體,推動了貿易、投資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發展,推動了全球經濟增長和繁榮,推動了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與全球經濟陷入「低增長困境」是分不開的。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長達8年的低增長和部分國家經濟停滯,加劇了全球收入差距擴大,部分人群包括發達國家製造業藍領工人利益受到沖擊,使得各種矛盾凸顯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是讓全球化「剎車」、「開倒車』,還是推動全球化繼續前進,將關繫到全球經濟復甦進程。
當前,全球經濟復甦處在重要關口。經過金融危機後8年的調整,世界經濟出現新曙光。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主要經濟體指標有不同程度改善,G20製造業PMI加權值持續位於擴張區域,大宗商品市場逐步回暖,持續多年的通縮風險有所緩解,國債收益率逆勢上揚,金融市場風險偏好有所提高。當前形勢下,若為了維護一時利益,關起門來搞貿易保護主義,切斷資本、商品和人員流動,尋求自家獨享的安全避風港,將會使世界經濟復甦面臨更大不確定性,而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克服全球化負面效應,打造全球化升級版,推動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將為全球經濟開辟更加光明的未來。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深度融入全球化進程。從改革開放初期打開國門到加入世貿組織,再到成為最大的貿易國,中國一直是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過去一個時期,中國積極推動新一輪經濟轉型,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降低,轉向更加依靠消費、服務業和創新驅動,2016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64.6%,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達到51.6%。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2016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出現一系列積極變化,經濟增速緩中趨穩,工業生產價格由負轉正、企業效益由降轉升、就業增長超出預期,特別是製造業、民間投資等市場力量主導的內生性指標觸底回升,表明經濟趨穩的因素不斷積累,「L」型增長有望進入下半程,從「降速」階段轉向「提質」階段,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將成為主旋律。
中國經濟轉型是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部分,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都在30%以上。展望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將有效減緩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新動力。
一是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將持續提升全球市場需求。需求不足是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的重要因素,而需求潛力最大的市場在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2006年的消費額僅佔全球消費總額的6.6%,但到2015年中國消費額佔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5%。從增量看,近兩年來中國都佔全球的三分之一。隨著居民收入較快增長,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居民購買力將大幅提升。預計今後5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規模有望達到8萬億美元,服務貿易進口規模將超過2萬億美元,出境旅遊將達到7億人次。如此大規模的跨境貨物和服務貿易,對各國工商界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將給全球經濟帶來更多機遇。
二是中國持續加大創新投入和人力資本投資,將深化全球價值鏈分工。2016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已經達到2.08%,研發投入強度從1%上升到2%僅用了12年。同時,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加強職業教育,讓更多的人進入到產業鏈中高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有利於延伸產業鏈,深化全球產業分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是中國向綠色發展轉型,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2016年,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經上升到19.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5%和6.6%。中國向綠色發展轉型,對於全球減排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中國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將為投資對象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近年來,中國在積極吸引外資的同時,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2015年中國成為凈資本對外輸出國,2016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701.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4.1%,改革開放以來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已超過1.2萬億美元。今後5年,中國將吸收6000億美元外商投資,而對外投資將達7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不僅為持續低迷的全球投資與貿易注入動力,也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五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將為全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中國不僅解決了自身13多億人的溫飽問題,使7億多人擺脫貧困,而且積極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1950年至2016年,中國累計對外提供援助4000多億元人民幣。中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亞吉鐵路、蒙內鐵路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和投入運營,促進了沿線各國經濟發展。中國積極推動多雙邊投資貿易體系,支持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全球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國際合作,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為增強全球經濟增長包容性作出新貢獻。
穿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推動結構性改革,打造全球化升級版,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和經濟全球化再平衡,促進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需要各國同舟共濟,攜手合作。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行動!
2. 2014中國經濟發展論壇什麼時候舉行的
由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主辦的「2014中國經濟發展論壇」於2014年11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國務院有關部委官員、著名專家學者、知名企業家、主流新聞媒體記者等300餘人共襄盛舉,以「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之路「為主題進行的深入探討和交流。
3. 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動力是什麼 天涯論壇
近期,隨著中國經濟增速下行,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感到悲觀。身邊的朋友也多有對政治、經濟與社會演化的不確定性感到困擾的。對未來一二十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我一直是謹慎樂觀的。
4. 中國經濟論壇的報刊
歷年主題
2000年-2010年中國經濟論壇介紹
2000年,中國經濟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議對股市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進行了交鋒,產生了巨大影響。
2001年,中國經濟論壇在江蘇蘇州舉行,論壇主題:民營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成為最早探討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陣地,論壇還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式文藝晚會。
2002年,中國經濟論壇在浙江省義烏市舉辦,本屆論壇主題:商貿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本屆論壇是在中國最大的商貿集散地舉辦,為中國的商貿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也是對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的商貿經濟發展一次大的檢閱。
2003年,中國經濟論壇在廣東省陽江市舉辦,本屆論壇主題:民營、海洋、旅遊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
2004年,中國經濟論壇在浙江省湖州舉行,本屆論壇主題:古鎮經濟——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
2005年,中國經濟論壇分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第一代獨生子女能否引領「第三次消費浪潮」。這是論壇首次和著名的高校進行合作,在北大、人大、清華等數十所著名高校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論壇進一步走向權威學術交流的平台。
2006年,中國經濟論壇在廣東肇慶舉行,本屆論壇主題: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
2007年,第七屆中國經濟論壇於2007年6月22日-2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本屆論壇主題:面臨轉型的華人經濟。本屆會議確立了華人經濟學的理論框架。
2008年,第八屆中國經濟論壇於2008年9月16日-17日在貴州省人民大會堂舉行,主題為「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成為「總結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成就和經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深化」的大型政經盛會。
2009年12月26日,「第九屆中國經濟論壇」在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銀裝素裹的冰城不僅迎來了客人,更迎來了一個熱點話題。來自中國十幾個相關部委、100多個城市以及200多家知名企業與機構的近500位代表走進論壇,共同討論「節能減排與生態文明」。
「第十屆中國經濟論壇」於2010年12月17-19日在廣東省清遠市隆重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與中共清遠市委、清遠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論壇主題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啟十二五新局。
第十一屆中國經濟論壇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中國經濟周刊》雜志主辦。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周鐵農先生出任論壇名譽主席,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先生出任論壇主席,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出任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第十一屆中國經濟論壇於2011年12月24日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論壇的主題為:「全球衰退與中國機會」 。
第十二屆中國經濟論壇由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主辦, 12月9日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實體經濟的回歸和轉型」為主題,人民日報社總編輯蔡名照、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全國政協經濟委副主任厲以寧、全國政協經濟委副主任張國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魏建國等專家學者出席論壇並發言。
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2013年12月25日,由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經濟升級與創新驅動」為主題,200多位政府、企業、研究機構人士匯聚一堂,智慧碰撞,為處於轉型升級關鍵階段的中國尋求新發展的動力源,探討多元化的成長、發展之路。人民日報社總編輯楊振武、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分別在大會上致辭。
由人民日報社、國務院國資委共同指導,《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經濟論壇10日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新常態 可持續」為主題,中國經濟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做主旨演講。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閻曉峰出席開幕式。張建星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速度上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已經轉向創新驅動。要適應新常態,必須善於發現新機遇,努力尋找新動力,用有效的措施把創新發展起來。本屆論壇還進行了「中國—丹麥零碳對話」、「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戰略」及「新型城鎮化的中國路徑」三場高端峰會,中外嘉賓分別就環境問題、中國企業走出去、新型城鎮化等與「新常態 可持續」密切相關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5. 〔遠大雲商〕董事長湯小映先生在2014中國經濟發展論壇年會上獲得了什麼獎
2014年11月16日,湯小抄映先生受邀赴北京襲人民大會堂出席「2014中國經濟發展論壇年會」。在本次年會上,格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等10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榮獲 「2014中國經濟最具影響力十大年度人物」。鑒於湯小映先生在推動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進程中的突出貢獻,經組委會專家組成員會嚴格評審,被授予「2014中國經濟人物」榮譽大獎」,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蔣正華先生親自為獲獎企業家頒獎。
6. 中國經濟論壇的介紹
中國經濟論壇是由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主辦的探討中國經濟發展的高端大型論壇,是由全國人大、政協、國務院有關部委、國際組織等機構與領導共同參與的中國品牌性會議機構。目前形成「一周、一月、一年」的論壇模式,即:每周一次在本刊刊登熱門經濟話題交鋒報道;每月與人民網聯合主辦一次網路論壇對話;每年一次的高端大型論壇年會。2008年1月27日,由中國活動營銷峰會推出的「最具影響力品牌活動總評榜」正式發布,《中國經濟周刊》主辦的「中國經濟論壇」榮獲2007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報刊品牌活動。
7. 2016年中國經濟論壇
「2016年中國經濟論壇」於1月7日上午在紐約舉辦,出席論壇的多位中國著名經濟學者認為雖然2016年中國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更趨復雜,但依然有能力保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博源基金會理事長秦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教授、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兼總經理黃海洲博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教授、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博士、中國光大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博士分別圍繞中國改革前景與發展模式、經濟長期走勢與投資機會等話題發表看法,並與出席該論壇的300多名當地經濟學界、商界和新聞界人士進行了互動和交流。
8.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經濟峰會何時舉行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於3月23日至25日在京舉行。
自2000年創辦以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始終堅持「與世界對話 謀共同發展」的宗旨,形成了專業化、小規模、高層次的鮮明特色,為推動中外發展政策交流與合作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到今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此屆論壇的主題為「堅持擴大開放 促進合作共贏」。
經濟峰會上,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表示,「開放讓明天的改革變成今天的改革,40年前我們走上這條路從此沒有回頭路。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當今社會,成功引領全球化需要三個條件:第一,自身國家有巨大的國內市場;第二,享有全球最領先的產業;第三,比較高效的國內利益再分配和產業調整能力。
美國作為全球化引領者已略顯疲態,中國有意願、願出力、願改革,但還需要更多人信任。經濟冷戰很可能帶來全球經濟大衰退,最好的前景是中美歐平等合作共同引領全球化。
9. 中國經濟發展與行業學術論壇簡介
中國經濟發展以行業論述簡單,當然是很簡單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