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轉型是什麼意思
經濟轉型指的是來資源配自置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包括發展模式、發展要素、發展路徑等等轉變。從國際經驗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型工業化國家,無一不是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我國從九五計劃開始即提出了經濟轉型問題。
『貳』 經濟轉型工業化發展的六大階段
工業化的起初階段。即工業化首先是從以輕工業為主導開始的。
重工業化階段。工業由以輕工業為重心的發展向以重工業為重心的發展推進,產業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即所謂「重工業化」
或「重化工業化」。
高加工度化階段。即重工業化過程中由以原材料為重心的結構轉向以加工、組裝工業為重心的結構。這個階段,實際上開始了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提高的階段。
技術高度密集化階段。在這個階段,各工業部門越來越多地採用高級技術,導致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特徵的尖端工業的興起。
高新技術化階段。大力發展航空航天工業、大規模集成電路、新型電子計算機、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的新興部門,以及生物工程、激光技術、光導通信等新技術群,資本密集部門的領先地位逐漸為高新技術部門所取代,使美國的工業結構日益走向高級化。
最後可能是不斷創新階段。提高工業產品競爭力,不斷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通過實施名牌推進戰略、技術轉移戰略,工業產品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一批知名品牌脫穎而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逐步提高,推動了企業技術進步和核心競爭力的增強。
『叄』 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新特徵是什麼
階段性和長期性的統一。在談到經濟轉型時,我們往往把某個時期經濟在體制和結構的變化稱為經濟轉型。因此在制定轉型計劃時往往會以時間多長、經濟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來衡量是否完成經濟轉型。其實,這只是階段性的經濟轉型。但是從長期經濟發展實踐來看,經濟本身時時刻刻都在追逐著質和量的提高,這種質和量的緩慢變化本身就是經濟轉型。習慣上我們把某個時期經濟發生的較大變化稱之為經濟轉型,即段性經濟轉型。漸進性和激進性的交叉。經濟轉型往往表現為時而激進,時而漸進,在某些領域激進,在別的領域漸進。結構轉型和體制轉型的同步。經濟體制的變化必然帶來經濟結構的調整,而經濟結構的調整也需要經濟體制的創新。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的互動。在經濟轉型中,政府和企業是推進經濟轉型的兩種不同的力量。企業是推進經濟轉型的基本動力,而實現經濟轉型又離不開政府作用的發揮。兩者一個是內因,一個是變化的條件。只有兩種力量結合,雙方互動,才能更加有效地實現經濟轉型。區域性和國際化的結合。經濟轉型通常是區域性經濟發展措施,而區域性的經濟發展又不得不考慮國際經濟發展潮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經濟轉型必須緊跟當前科技發展步伐,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動向。
『肆』 如何實現經濟轉型
需求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長久之策;
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根本任務;
要素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
企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重要基礎;
貿易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關鍵之舉。
加速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步伐,利用明確而又穩定的制度安排促進利益主體資源配置及效率的發揮,利用政府宏觀調控的力量消除新體制導致的經濟不穩定性都成為下一階段改革的重要內容。
中國當前經濟轉型的實質就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發展中的高科技含量。因此,全國經濟轉型的重點是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轉型的主要任務是開發和應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在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型的方向是發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帶動產業化。當前的世界經濟是高科技主導下全球一體化經濟,高科技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因此,大力發展高科技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提高高科技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使高科技產業化是經濟轉型的必然方向。
『伍』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加快轉變經濟發
縱觀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我們可以意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刻不容緩,亟待解決。
這是因為:
第一,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我國既有的經濟發展方式的特點為靠便宜發展經濟。我國的資源環境便宜,勞動力豐富便宜。資源環境便宜說明我們環境資源的成本低,成本低即意味著污染大。勞動力便宜,意味著工人的工資低,那麼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會被扼殺,工人的購買能力就下降,那麼國內需求就不足,經濟增長就緩慢。此外,我國的產業鏈處於低端狀態,我們的工業只管加工、製造而沒有創意、設計、營銷等環節。很多知名品牌都在中國生產,不僅在中國消耗資源,還把污染留在中國,不僅賺的錢少,還留下許多環境問題。還有過度依賴外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十分重視與外國的經濟貿易,許多投資者都看好國外投資,往往而忽略了國內的市場。我國是人口大國,消費需要理應很大,但是我國經濟過度依賴外需而忽略內需。
第二,國際格局發生變化。隨著周期性的國際經濟危機地不斷發生,國際經濟發生巨大變化,當前的世界經濟是一個一體化的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只要其中有一些大國經濟發生變化,那麼我們國家的經濟必然會受到影響,例如2008年的經濟危機,美國要恢復實體經濟,加強出口,此時中國要靈活地改變出口的產品。否則中國的出口必然會受到巨大影響。
第三,我國經濟進入到追求質量而不只是追求速度、規模的階段。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一直以發展速度經濟和規模經濟為主,不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那樣帶來的只有微弱的經濟成效和巨大的環境污染。
第四,我國經濟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軌道的需要。隨著經濟危機的不斷發生,我國政府意識到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重要性,要主要依靠本國產業來帶動經濟的發展。
第五,我國經濟結構單一,主要以工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縱所周知,自我國發展工業以來,一直以工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極度緩慢。作為正確的經濟發展結構應該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其實質是要求我們採取綜合措施,加快形成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發展方式。
根據十七大的精神指示,在當前和今後的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做到「兩個堅持」和「三個轉變」,
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3054369" });
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那麼我們具體怎麼做呢?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的道路。人力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資源在市場的自發調節下得到合理的配置。正所謂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更為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來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服務性行業的發展,增強大三產業所佔的比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第三產業占整個GDP的比重僅有40%,而第三產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僅有33%,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就業佔70%~80%,可見,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後造成第三產業吸納就業容量大的優勢得不到發揮。在當代經濟模式中,知識經濟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如美國的矽谷。所以,我們還應該發展以知識為內涵的知識經濟,國家應該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鼓勵知識經濟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發展現代服務業,但要遵循經濟的發展規律,要創造條件。此外,農業、工業與第三產業之間要協調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堅持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後。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因此,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堅持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堅持不懈地實施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的方針和政策,在繼續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扎扎實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現代化的同時,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進一步擴大內需。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消費人群龐大,但是由於我國傳統的消費觀念,大部分居民處於保守狀態,把錢存在銀行而不大願意拿出來消費,所以我國內需不足。此外,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占絕大多數,所以農民群體也是主要的消費者。國家要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收入,才能提高消費水平。因此,要促進經濟增長,就必須要刺激居民消費,拉動擴大內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要從一次性和單一性利用資源轉向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資源,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轉向以環境優化增長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明顯不足。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警戒線。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礦產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進口依賴程度已經超過40%。而在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此同時,我國在減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務十分艱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環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節能減排不僅是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關繫到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等科學發展的全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目前我國的收入分配製度存在兩個大問題:一是貧富差距大,二是國家財政收入佔GDP比重高。在當前社會,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收入差距不是越來越小,二是越來越懸殊。貧者越窮,富者愈富!此外行業之間和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也不斷拉大,特別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所以國家要採取公平與效率兼顧的政策,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對高收入者收取高稅收,取締非法收入等。我國的財政收入要一直佔GDP比重絕大部分,收入分配製度不合理。因此,國家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改變收入分配格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改革科研體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根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一次把自主創新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應該把握住機會進行創新。改變傳統的閉塞落後的教學方式,完善教育體制,積極倡導鼓勵創新,設置創新科研項目,提高我國整體的創新能力。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技術和智慧支持。
『陸』 經濟轉型的轉型階段
在某種程度上,全國新一輪經濟轉型浪潮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轉型的延續和發展。因此,要研究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必須先研究改革開放後的經濟轉型。改革開放後,中國從計劃經濟邁向了市場經濟,階段性過渡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轉型的主要特徵。有專家認為,中國的經濟轉型一開始並不是朝著市場經濟發展,通常採用「先試驗後推廣」和「不斷調整目標」等做法。總體上講經濟轉型是漸進的,但在某個階段也有激進的性質。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即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民營化和國際化。
其一,在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一個從農村到城市的漸進式改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以放開國有企業自主經營權為核心的改革,使國有企業初步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同時也使非國有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
其二,經濟市場化的改革將國營企業推向了市場,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展開競爭。
其三,經濟民營化改革強調了產權的重要性,允許了經濟更大程度上的經濟自由,各種所有制的競爭,使非國有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
其四,經濟國際化的改革,使中國經濟在加速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同時能夠面對世界新經濟的挑戰,逐步向國際經濟一體化過渡,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中來。
『柒』 經濟轉型的主要指什麼及其意義
經濟轉型主要指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們把它分為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兩類。現在所指的經濟轉型其實主要是指把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經濟轉變為集約型經濟。鑒於才疏學淺,只能做簡單的解釋:1)粗放型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高投入才有高產出」,但這與一些高科技產業是不同的(如航天類),其高投入大都是以犧牲環境或別的作為代價換取GDP增長。我們不難發現,該經濟發展模式中,投入與產出是成正比例關系,也就是「投入越多產出才能越多」。2)集約型經濟是指依靠先進的生產技術,以較小的投入獲取更大的生產利潤。我們平時所指的「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指的應該是這種集約型經濟的一種模式吧..? 粗放型經濟轉變為集約型經濟,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體現,從宏觀角度來說,對於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助力,對於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極其積極的作用。
『捌』 經濟轉型是什麼
分類
1.從研究的范圍來來看源:宏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2.從歷史發展來看:家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3.從政府參與經濟發展的方式看: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4.從經濟的主體來看:政府經濟(又稱公共經濟或公共部門經濟)、非政府經濟(包括企業經濟等)。
5.從經濟的研究對象來看:金融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等。
『玖』 如何在經濟轉型中發展新實體經濟
培育新的區域經濟支撐帶,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是拓展經濟增長空間的重要舉措,是帶動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的重要紐帶,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2014年,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在推動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把沿長江經濟帶、西南中南腹地、東北西北地區培育成我國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支撐帶,制定差別化政策,打造區域發展新亮點。一、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特色發展工程進一步細化實化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政策措施。推動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向西部地區傾斜,加快完善鐵路、公路骨架網路,推動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著力解決西部地區交通和水利「短板」問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促進西部地區發揮比較優勢,承接勞動密集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提升能源、礦產資源和特色農畜產品深加工能力。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貫徹創新驅動戰略,繼續實施科技助推西部轉型發展行動計劃。加強跨區域規劃的協調實施,繼續加快成渝、關中—天水、廣西北部灣等重點經濟區發展。規范推進重慶兩江、甘肅蘭州、陝西西咸、貴州貴安等新區建設。優化西部地區城鎮布局,開展小城鎮示範工程建設,促進農村人口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鞏固和擴大退耕還林成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積極推動祁連山、武陵山等生態補償示範區建設。二、全面落實中部崛起戰略,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全面實施《國務院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加快「三基地、一樞紐」建設和推動重點地區發展。繼續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落實好工業轉型升級規劃,建設一批產業集聚區,吸引國內外產業轉移,使中部逐漸成為未來製造業的主要聚集區。通過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等支持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加大對技術改造和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推動汽車、大型機械、特高壓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船舶等裝備製造業升級發展。扎實推進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安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繼續推進太原城市圈、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等重點區域發展。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工礦棚戶區、林業棚戶區、墾區危房改造。繼續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加大生態建設力度。三、促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解決國企改革遺留問題,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結合金融體制改革,探討金融支持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新途徑。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組織實施東北振興重大創新工程,深入開展老工業基地振興科技引領行動計劃。出台並實施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指導意見,做好搬遷改造試點。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加大對資源枯竭城市支持力度,落實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繼續推進東北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國有林區和墾區改革,推動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組織實施大小興安嶺林區和長白山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推進跨省區重大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東北四省區行政首長協商機制,大力推進東北地區內部次區域合作,促進東北地區與環渤海地區互動發展。四、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經濟率先轉型升級向東部地區擴大制度供給,加大重點領域改革和先行先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調整優化結構,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率先轉型升級。做好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環渤海地區發展規劃綱要、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加快天津濱海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廣州南沙新區等功能區建設。以把長三角地區建設成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推進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完善便捷運輸和信息交流,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建立統一的市場環境。擴大上海自貿區示範帶頭效應,創新投資、貿易、金融、監管等制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建立聯合整治機制,推進長三角生態環保一體化。經過10年的合作發展,泛珠三角區域已經成為我國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區域合作平台。繼續深入推進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發揮前海、南沙、橫琴、平潭等重大合作平台先行先試作用,推動制度和體制機制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台合作。依託湘南、桂東、贛南等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實現跨省區的產業轉移。加快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聯合與協作,制定實施環渤海地區發展規劃,抓緊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統籌考慮產業布局、生態環護等重大問題。由北京牽頭,並納入山西和內蒙古,建立區域協調機制,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統一市場體系建設、社會保障制度對接為重點,推動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五、依託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盡快制定並實施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的發展規劃,統籌協調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推動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形成高等級航道系統,提高港口現代化水平,研究建設沿江高速鐵路和連通重點經濟區、中心城市、主要港口的高速公路網路。以重點產業園區為載體,以大型企業為骨幹,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培育知名自主品牌,打造世界級優勢產業集群。推動產業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促進技術創新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以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區域城市群為主體,以區域性城市群為補充,優化空間布局,推動產城融合,引導人口集聚,逐步形成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強化長江水資源保護,建設沿江、沿河、環湖水資源保護帶,實施沿江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加強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六、以海陸重點口岸為支點,形成與沿海連接的西南中南、東北西北等經濟支撐帶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推動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沿邊地區開發開放的若干意見》,促進沿海沿邊地區發展邁上新台階。積極建設沿邊省區中心城市連接邊境口岸、通往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走廊。進一步推進我國與中亞四國的貿易投資便利化,推動人民幣在與中亞各國結算中的運用,擴大雙向投資,在條件成熟地區設立跨境經濟合作區,提升雙邊經濟技術合作水平。推動新疆與對方國家毗鄰地區合作機制建設,積極推動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的運營。依託重點經濟區,著力打造重慶、成都、西安、南寧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提升雲南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通道功能和窗口作用,推進孟中印緬、中老泰、中越等國際運輸通道建設,積極參與中國—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落實《中國東北地區面向東北亞區域開放規劃綱要(2011—2020年)》,加強中俄地區合作,完善中俄地區合作機制,擴大地區合作范圍,繼續推進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合作示範區建設和黑瞎子島開放開發。七、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落實好扶持革命老區發展的政策,編制並實施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大別山革命老區等區域振興發展規劃。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推動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加快發展與扶貧攻堅,支持甘肅臨夏、雲南怒江、四川涼山等特困民族自治州發展。促進以工代賑、易地扶貧、農村危房改造。加大對口支援力度,實施支援新疆、西藏、青海、貴州、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及南水北調對口協作規劃計劃,全面啟動實施對口支援川、甘、滇三省藏區工作。
『拾』 什麼叫做經濟結構轉型啊
經濟結構有多重的含義,經濟結構轉型中的經濟結構,一般指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
經濟結構轉型就是指上述描述中的各個結構向著一個更合理更協調的方向發展。轉型的方向既要考慮當地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與發展方向,也充分考慮國際經濟與科技發展的趨勢,以使當地國民經濟發展更協調,在國際社會中更具競爭力,也使得科技、資金、勞動力等等生產要素獲得最有效使用,使環境得到更大限度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