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交通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影響有多大
從宏觀層面分析,政府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對經濟增長、就業水平提升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單位投資額引致的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先提高後逐漸減弱,呈現一個倒U型的趨勢,即存在邊際經濟增長最大化的最優交通基礎設施投資水平。
在2012年,我國政府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乘數還未到達分水嶺,甚至也還沒有出現投資邊際效用遞減現象,此時如果在一定幅度內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水平,將強有力地帶動社會經濟發展。
(1)交通與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從中觀層面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助於提高各產業經濟主體的生產能力,政府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對電熱水氣業和非公共服務業的推動作用更為顯著,這是本文與以往研究結果一個很大的不同。從微觀層面分析,政府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對增加居民福利具有擴張性影響,但在投資邊際效益遞減和福利邊際遞減的雙重因素制約下,每單位投資額增加帶來的居民社會福利的改善,總體呈現出逐步減弱的非線性特徵。
㈡ 交通便利如何促進經濟發展
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綜合運輸發展規劃,使各種運輸方式的部門規劃成為綜合運輸發展規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防止各種運輸方式或部門以自我為中心,各自規劃、各自建設、自成體系。綜合運輸發展規劃必須充分體現政府統籌發展各種運輸方式的思路和重點,從宏觀上、戰略上、全局性的高度,突出交通運輸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及各種運輸方式彼此的協調發展等問題。
充分發揮政府在交通運輸發展中的推進與引導作用,加快交通特別是鐵路改革步伐,構建新型交通運輸管理體制、調控機制與監管體系。加強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活動的監管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基礎設施投融資和建設與運營機制的改革,確保為經濟和運輸服務業發展提供足夠的交通公共設施。改革交通運輸行業的價格管理制度,構建合理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提高交通運輸行業的整體運行效率。
發展節約能源、排放量小、技術先進的鐵、公、民航和水運運輸工具。加快發展高速、重載技術,集裝箱多式聯運技術和現代物流技術,推廣運輸技術與裝備的標准化與國際化。積極採用先進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重點發展交通運輸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城市交通誘導系統、高速公路收費系統、車載路徑導航系統、交通信息系統等智能交通系統。提高運輸管理組織技術,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的能力,發揮運輸工具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損耗。
㈢ 交通對經濟的影響
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交通建設項目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影響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一方面,經濟增長是投資得以擴大的基礎。投資的來源離不開國民經濟的增長,投資多少以及投資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都受國民經濟增長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投資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必要前提,在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經濟增長速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投資的多少及其增長率。投資通過其需求效應來拉動經濟增長,在投資生產活動中需要直接和間接消耗各個部門的產品,使投資需求增加,並且在投資生產活動中因國民收入增加還將引起消費或投資需求的不斷增加。這就必然導致最終需求的增加,引起對經濟的擴張作用。
然後,投資又通過其供給效應來推動經濟增長,所謂投資供給是指交付使用的固定資產,既包括生產性固定資產,又包括非生產性固定資產。生產性固定資產的交付使用,直接為社會再生產注入新的生產要素,增加生產資料供給,為擴大再生產提供物質條件,直接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則主要通過為勞動者提供各種服務和福利設施,間接促進經濟增長。投資具有創造需求和創造供給的雙重功能。從這個角度考察,高速公路項目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需求效應,指公路投資活動本身對增加國內生產總值,擴大有效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另一部分是供給效應,指公路建成通車後,由於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車條件改善。
然後,投資又通過其供給效應來推動經濟增長,所謂投資供給是指交付使用的固定資產,既包括生產性固定資產,又包括非生產性固定資產。生產性固定資產的交付使用,直接為社會再生產注入新的生產要素,增加生產資料供給,為擴大再生產提供物質條件,直接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則主要通過為勞動者提供各種服務和福利設施,間接促進經濟增長。投資具有創造需求和創造供給的雙重功能。從這個角度考察,高速公路項目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需求效應,指公路投資活動本身對增加國內生產總值,擴大有效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另一部分是供給效應,指公路建成通車後,由於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車條件改善。
帶來運輸費用降低、客貨在途時間節約、交通事故減少等由公路使用者直接獲得的經濟效益,特別是推動公路運輸業發展、提高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效率,以及因區域交通條件改善和區位優勢增加,通過不同途徑對區域內社會發展產生的促進作用。後者較前者來講,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大,持續時間更長,涉及范圍更廣。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首先表現在它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羅澤濤,2000)。在我國,計算GDP一般採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根據支出法計算GDP時,包括一定時期內最終由居民消費、政府支出所購買及使用的產品和勞務價值額、企業投資所形成的資本形成額(等於固定資本和存貨)及凈出口。
㈣ 如何看待地理位置與交通決定經濟發展
影響城市經濟發展前景的因素多種多樣,除了國家政策、地理位置、自然資源還有科技信息技術、經濟基礎、旅遊人文資源、勞動力素質和數量等等。
㈤ 交通運輸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作用是什麼
交通運輸是指利用交通工具完成人員或貨物的空間位置移動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根據交通工具的不同,現代交通分為公路運輸(汽車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水路運輸和管道運輸5種運輸方式。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縱觀世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史,以主導運輸工具為標志,世界交通運輸業可以劃分為水上運輸階段(從原始社會到19 世紀初)、鐵路運輸階段(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公路和航空運輸階段(從20 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和綜合運輸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今)。每次運輸工具的革命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與進步。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國和地區間經濟、貿易以及人員往來的增多和彼此依賴的加深,交通運輸業必須通過更多、更快的技術創新以適應不斷增長的需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
影響世界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世界交通運輸業的不平衡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的相互影響。世界各國間交通運輸業的差距是較明顯的,在這種情況下,其經濟貿易交往會受到很大限制。相應地,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化也必然受到限制。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致使當前世界交通發展不平衡性與全球化進程的深化相互制約。這一現象已為許多發達國家或國際組織所警覺,有些發達國家或國際組織已開始援助有關相對較落後國家的交通發展,許多地區合作組織內部也開始協調交通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預計在21世紀前15年,一些地區有可能建立相應的國際組織機構或政策引導交通運輸業發展。短期內這種不平衡性還很難得到根本改善,需要多方長期共同協調、合作和努力。
第二,國家利益因素對世界交通運輸業的影響。交通運輸的布局是國際和國內政治經濟聯系的基礎之一,在此基礎上的各種政治因素,如國家主權、國家利益、政府政策等,都會影響和制約交通運輸業,成為一定政治目的和政治意圖的反映,也是實現國家統一與發展的重要保證。從歷史上來看,我國古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迅速統一修築全國道路並統一車軌,修築了以咸陽為中心向外輻射的馳道;隋代的大運河工程,也對促進我國政治上的統一、文化與經濟繁榮、南北的交通起到積極的作用;羅馬帝國對其廣大的領土實施有效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國家公路系統的設計與建設;在當今社會,國際航班飛越他國領空,也必須要得到主權國家的許可,否則只能改變路線,花費更高成本繞道飛行。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些國際利益因素對世界交通運輸發展與布局的影響作用也將不斷加強。
未來世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預計將會形成以下幾種趨勢:
一是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交通運輸業廣泛採用新技術,特別是通過原有系統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交通運輸設備現代化水平和運輸管理決策的科學水平。
二是各國各地區交通運輸效率將有不同程度提高,承擔高速和專業化運營任務的機構將不斷出現。高速鐵路、超音速飛機、大運量油輪就是這種趨勢的體現。
三是各種運輸部門將得到分工協作、協調配合的重新整合,形成運輸方式多樣化、運輸過程統一化的綜合運輸體系。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具有分工協作、有機結合、布局合理、聯結貫通的技術經濟特點,涵蓋了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鐵路運輸和管道運輸等運輸方式,體現了各種運輸方式的協作、協調和協同,提高了運輸效率和社會整體的經濟效益。
㈥ 交通便利和經濟發展有什麼聯系
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
經濟發展需要資源合理配置和流動。
交通便利,促進了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動。
交通便利需要經濟發展提供建設資金。經濟發展為交通便利提供了物質基礎。
㈦ 交通運輸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的例子
比如:「要想富,先修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都說明交通運輸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交通運輸是聯系生產與消費的紐帶,是聯結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的橋梁。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發展旅遊事業,加強各地區、各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和對外交往等,都要首先創造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因此可以說,交通運輸業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7)交通與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綜合運輸發展規劃,使各種運輸方式的部門規劃成為綜合運輸發展規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防止各種運輸方式或部門以自我為中心,各自規劃、各自建設、自成體系。
綜合運輸發展規劃必須充分體現政府統籌發展各種運輸方式的思路和重點,從宏觀上、戰略上、全局性的高度,突出交通運輸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及各種運輸方式彼此的協調發展等問題。
㈧ 交通與經濟密切相關的事件都有哪些
比如說交通是貨物運輸的主要渠道,很多經濟行為都是通過交通運輸內實現的,也就是說交容通運輸屬於經濟的基礎。
交通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聯系,存在著三種看法,
1、交通的能夠發展的原因是由於當時的經濟發展所帶動起來,其交通就是為了能夠滿足當時的經濟需求;
2、交通的發展影響著經濟,交通對於經濟的發展存在著良性作用;
3、即兩者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交通對於經濟的發展存在著良性作用,並且經濟發展也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8)交通與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在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交通運輸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是社會生產、分配和交換等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橋梁和基礎。
隨著交通運輸方式的越來越先進,多種運輸方式的相互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勞動對象空間位移的實現,這對於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也能夠反過來帶動交通運輸的發展水平。
㈨ 簡述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影響與作用
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結構中的先行和基礎產業,其主要作用表現為:
1、經濟作用。交通運輸中的五種運輸方式,既要完成國家下達的客貨運輸任務,還要根據市場商品需求調節各自的運輸,自身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是十分可觀的。
2、社會公益作用。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必須不分晝夜、季節、全天候地從事正常運輸,是與國家政治、經濟休戚相關的。遇到非常時期,發生災難時,如地震、洪水、大火、海嘯等;或在戰爭時,或國家財產受到威脅時,交通工具都會用來搶救危亡,恢復社會正常秩序,這種超經濟的社會公益作用會顯示得更為突出。
3、宏觀調控作用。當國民經濟失調而需要調整或治理整頓時,交通運輸作為國家宏觀調控工具的作用會更顯得突出,如
煤炭搶運、全國性糧食調運等。五種運輸方式中,鐵路運輸的宏觀調控作用尤為明顯。
4、促進國家經濟合理布局、協調發展。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協調發展,除了中心城市的作用外,要以交通要道為依託,充分發揮公路、水運、空運、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優勢。依靠若干條通過能力強的南北向、東西向的運輸大通道,引導形成若干跨地區的經濟區域和重點產業,優化生產力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減少重復浪費,交通運輸將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重點戰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制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政府和人民都認識到「要想富,先修路」。交通運輸業要先行,才能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5、國防意義。運輸是國防的後備力量,戰時又是必要的軍事手段。運輸業關繫到民族存亡、國家安危,決非用經濟尺度所能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