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介紹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由泉州市委、市政府直接開發建設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范圍包括清濛園區、泉州特種汽車基地、國家級泉州出口加工區以及正與南安市政府合作開發15平方公里的官橋園區。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主動融入海西經濟區建設大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經濟強市、推動泉州跨越發展」的戰略部署,主動作為,開拓進取,致力升格擴區、轉型升級、提速增效、跨越發展,努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實現開發區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2010年6月成功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先後榮獲了全國模範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國家火炬計劃電子信息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輕紡產業)等稱號。1
B. 泉州有幾個大型的工業園和開發區
潯美工業區,南浦工業區,清蒙經濟開發區,北峰工業區,火炬工業區,仁風工工業區,差不多就這幾個
C.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怎麼樣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更多信息和資訊。
D.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規劃
從國際宏觀態勢分析,2010年以來由美國採取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引發全球性流動性泛濫,這種流動性泛濫使得我國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資產市場風險不斷增高,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不斷增大,我國由此進入所謂「高匯率、高物價」時代,此種情形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十二五」經濟發展的走勢。具體到開發區而言,長期以來已形成的主要依靠生產要素驅動和外向型驅動的增長方式帶來嚴峻的挑戰,加大開發區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壓力。 從國內周邊地區發展態勢分析,作為「十二五」期間福建省委、省政府全力建設的平潭綜合改革試驗區已成為海峽兩岸合作交流的橋頭堡和接受台灣高端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對不斷深化交流的泉(州)台(灣)產業合作產生較大的沖擊。另一方面,隨著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至全境以及海峽兩岸金融合作試驗區的獲批,廈門經濟特區不僅在地域上與泉州實現無縫對接,而且得以在更大發展空間上優化重組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等主導優勢產業,加之開發區與鄰近的鯉城、晉江、石獅、南安等地長期存在的同質化低水平價格競爭,開發區產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更為嚴峻。周邊態勢的新變化對開發區發展提出新要求:
1、要加快轉型升級,即必須由傳統的生產製造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技術研發和品牌營銷延伸,率先向價值鏈的高端環節「突圍」,在高起點上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重塑產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2、要推動增容擴區,利用國家級開發區的品牌效應開展飛地園區建設,突破空間規模狹小、土地資源短缺的限制,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規模效益。2009年啟動的官橋園區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挑戰和機遇並存。開發區也面臨一些難得的發展機遇。
「十二五」期間泉州市將加快推動環泉州灣中心城區和南翼新城建設,而清濛園區與官橋園區又均處於中間樞紐地帶,戰略地位突出。開發區應科學謀劃,主動融入,敢於作為,力爭在全市的城市和產業發展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1、工業用地不足。清濛園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土地已開發95%以上,區內企業嚴重受制於發展空間不足。部分企業因發展空間受限而不得不選擇外遷,部分改制企業因項目用地不足影響了規模的快速擴張,進而影響了上市進程。另一方面,新建的官橋園區在開發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包括融資、安征遷、體制機制等方面困難較多。
2、現有產業類別過多。清濛園區匯聚了紡織服裝、體育用品、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機電一體化、工藝禮品等六大支柱產業,支柱產業過多,致使每個產業的規模不夠大,這不但分散了園區的資源,也限制了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優勢產業的發展壯大。更進一步地,園區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扶持力度較弱,發展滯後,限制園區企業的發展。
3、中高層人才引入難。開發區現有生活配套基本上以企業為單位進行,缺乏服務於中高檔消費群體的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加之區內缺乏同等級的交流溝通,滯後於技術和時尚前沿,導致中高級人才「難引進、難留住」。
4、管理許可權下放不夠。管委會在許多方面尚不具備獨立的審批權,土地證、產權證等各項證照手續的辦理需要層層審批,嚴重影響了辦事效率;相比於其他同類的國家級開發區,管委會授權級別過低,在地區協調、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都難以達到應有的質量和效益。 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突出三大目標、實現五項提升。
1、突出三大目標
●致力打造泉州市產業升級服務中心
●致力打造泉州市產業人才聚集高地
●致力打造泉州市產業創新試驗平台
2、實現五項提升
●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建設優勢特色產業的集聚區
●全面提升城市配套能力,建設服務產業發展的核心區
●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產業創新發展的活力區
●全面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建設國有資產運作的試驗區
●全面提升統籌發展能力,建設社會管理服務的示範區 到2015年,主要預期指標是:
1、主要經濟發展指標
(1)實現工業總產值510億元,年均增長13%;力爭達到557.2億元,年均增長15%,比2010年工業總產值翻一番。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06.4億元,年均增長13%;力爭達到553.4億元,年均增長15%。單位土地工業產值40.8億元/平方公里,力爭達到44.6億元/平方公里。
(2)財政總收入達到20億元,年均增長12.5%;力爭達到22.2億元,年均增長15%,比2010年財政收入翻一番。其中單位土地財政收入1.6億元/平方公里,力爭達到1.8億元/平方公里。
(3)「十二五」期間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金額100億元。
(4)年出口商品總值達7.1億美元(按海關統計口徑),年均增長10%。
(5)第三產業比重達到30%左右(按財政收入統計口徑)。
2、主要科技發展指標
(6)R&D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
(7)規模以上企業寬頻接入率達到100%。
3、主要社會發展指標
(8)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水耗低於泉州市同期水平的50%,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以上。
(9)規模以上企業全部達到清潔生產企業水平,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實施率達到100%。
(10)全區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8%。
E. 泉州有哪些區
截至2014年,泉州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
鯉城區(古屬泉州府晉江縣)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的一個區。鯉城區是泉州市中心城區之一,因古城形似鯉魚得名,歷史上習慣稱「泉州」,位於晉江下游的泉州平原,東、北鄰豐澤區,西、北毗南安市,西、南與晉江市交界。
豐澤區(古屬泉州府晉江縣)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的一個區。豐澤區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核心區,泉州市中心城市核心區,區域總面積126.5平方公里,總人口54.8萬人,下轄8個街道、74個社區,包含著泉州市中心城市規劃中的東海、城東、北峰組團及中心組團部分。
洛江,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柳江支流洛清江的支流,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永福縣三皇鄉雞頭嶺,於永福縣江頭村附近潛入地下,伏流經中渡鎮高坡村,在大兆村境香橋岩露出地面約0.5公里,又於香橋岩潛入岩腹,在大兆村桐木屯再次露出地面,流經中渡鎮和黃冕鄉,在舊街村匯入洛清江。
泉港區(古屬泉州府惠安縣)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的一個區。1996年之前屬於惠安惠北一帶,2000年從惠安縣劃出,單獨分立一個區。面積306平方千米,人口36萬。泉港區規劃建設為現代化石化港口城市,福建省石化工業的龍頭地區,其轄區內的天然良港-肖厝港系泉州市新港口,故取區名為「泉港區」。福廈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福建段)、324國道通過。
(5)泉州經濟開發區擴展閱讀
泉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除漢族外,還有48個少數民族,這48個少數民族是回、蒙、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水、拉祜、東鄉、納西、景頗、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毛南、仡佬、錫伯、普米、怒、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漢族占總人口的97.8%,少數民族佔2.2%,主要以回族、畲族、苗族、蒙古族居多。
泉州森林植物種類達174科,599屬,1127種(或變種),主要包括亞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次生植被等。亞熱帶雨林有上層優質樹種如紅栲、米楮、黃杞、阿丁楓、紅豆樹等樹種;常綠闊葉林有栲樹、丁楓、黃杞、樟樹、楠木等。次生植被以馬尾松、木荷、楓香等樹種為主;山頂常綠矮林為主,上層優質樹種以台海松為主;海岸植被以秋茄、白骨址為主。
F.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官橋園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官橋園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08月2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官橋園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土地綜合開發、招商引資、配套服務等。
法定代表人:庄清群
成立時間:2010-08-27
注冊資本:1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50610000731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大樓三樓
G.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在屬於泉州市區嗎
都不屬於,最多算是郊區!
泉州市區主要分為鯉城區和豐澤區,西南至新華路,東北到僑鄉體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