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對中國的經濟影響

對中國的經濟影響

發布時間:2020-11-29 02:03:30

⑴ 經濟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新常態定位我國經濟發展大邏輯

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飛速前進,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確實進入了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再追求高速度、依賴強刺激,顯然不合時宜,還會耽誤未來發展機遇。

「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
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九個方面進行了深度解析,得出
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明確判斷。

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徵是什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權威闡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到新常態,就不會因為當前經濟增速回落、風險抬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驚慌失措乃至喪失信心,從而能夠積極調整心態、採取措施,逐步適應新常態。然而,僅僅適應新常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引領新常態。

「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突出戰略性。新常態是個動態過程,我們不僅要認識、適應,而且最終要引領。也就是說,要在注意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更加註重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夯實中長期發展基礎、增添未來發展新動力。」王軍認為。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內生動力不足、下行壓力較大等突出問題。在採取措施穩增長、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時,要更加註重挖掘新的潛力,增添新的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二是創新要實,三是政策要寬。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闡述經濟發展新常態後提出八個「更加註重」中,有三個更加註重與創新驅動有關,分別是:更加註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註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逐步消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創新驅動能為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斷動力。

放眼環球,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再工業化,歐洲正在大力推進「工業4.0」,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風起雲涌。中國如果再走過去發展的老路,不僅無法走出產能嚴重過剩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但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
「新常態,意味著我們要與舊有發展模式告別,要求我們要加快打造新的驅動力量。以創新驅動推動結構調整,才能引領新常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⑵ 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
(一)、GDP增長顯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1979-2004年我國GDP平均每年遞增9.6%,而同一時期世界年平均增長速度在3%~4%之間。在這26年中,有將近一半年份的年增長速度超過了10%。人均GDP的增長態勢與GDP總量增長基本類似,1979-2004年我國人均GDP平均每年遞增8.3%。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的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別是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全球的亮點區域,與發達國家無本質區別。中央政府現在每年撥款60多個億解決農村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用電與城市用電實行同網同價;87%的農村通客運班車;為修建沼氣池解決燃料問題的農戶補貼1000元以保護部分地區生態平衡;2007年9月起全國農村中小學全部免除學雜費;新型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降低農民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
(三)東部地區經濟結構趨於優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我國東部地區結構調整趨於優化,經濟發展的集約性進一步體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日前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東部地區經濟形勢總體比較穩定,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幅同比分別提高了3.78、15.54和13.6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經濟快速增長,發達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也相應迅速提高。
(四)三十年投資建設碩果累累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30年前,中國老百姓還在為購買生活必需品大費周折,30年後,他們可以在商品豐富而充足的市場上隨意購買。巨大的反差告訴我們,30年來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獨領風騷。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年均近10%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翻番增長。到2007年,我國GDP達到24.66萬億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
(五)城鄉消費迅速增加。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增強了農民的購買能力,農村消費品市場發展明顯加快,城鄉之間消費增幅的差距不斷縮小。2006年,城市消費品零售額51543億元,城市和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分別比2002年增長64.3%和48.4%,年均增速分別為13.2%和10.4%。農村市場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6年的30.2%,拉動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由2.5個百分點提高到4.1個百分點。與上年增幅相比,城鄉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的差距也逐漸縮小,由2002年的7.7個百分點縮小到2006年的1.7個百分點,表明城市消費一頭熱的狀況正在逐步改變。

⑶ 對越自衛反擊戰對中國經濟影響

為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人民對政府有了強大的信心。
因為對越戰爭的勝利,全國上下歡欣鼓舞,對當時的領袖鄧小平同志更加是崇拜至極。所以改革開放的順利事實迅速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廣泛認同,中國的經濟之門從此打開,中國的經濟從此一日千里,我們能過上好日子都因為這次政策的實施。而這次政策的順利實施和這場戰爭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⑷ 會對中國經濟造成什麼影響

到目前為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
1.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更強了,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
,推動經濟發展的要素如資金、技術、人才大都為發達國家所佔有或支
配,發展中國家是以所謂的「比較優勢」加入全球經濟的分工體系的。
這種「比較優勢」說到底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包括低廉的勞動
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利用這些資源開展生產和獲取硬通貨就只能處在國
際分工體系的最底層,而長期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雖然能使發展中國家
經濟有所增長,但由於產業發展空間趨於狹窄,加上過份依賴海外市場
,發展中國家內部產業嚴重失衡,對發達國家的依附程度也日漸加深。
2.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加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國際金融
資本市場的規模日漸擴大,逐步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系統。在國際
外匯市場的交易中,大量「熱錢」用於炒匯投機謀利。據統計,90年代
中期國際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額超過一萬億美元,而其中用於國際貿易
交易額不足2%。國際貨幣交換已與國際貿易中的物品交換相脫節, 規
模龐大的金融活動早已失去了相應的物質生產與產品的支撐。大規模投
機套利活動不僅直接打擊了新興工業國正常的經濟活動,而且也沒放過
像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投機資本的金
融投機行為導致原來欣欣向榮的東南亞經濟在很短時期內灰飛煙滅,整
個亞洲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中。
國際投機資本的猖獗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首
的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和轉移產業及技術時,逼迫發展中國家
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開放金融市場。在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中,發達國
家資本投機財團所支配的財力遠大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實力,自然
就能在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為所欲為。亞洲金融危機是這些投機資本
破壞全球經濟穩步發展的最明顯例證。
由國際投機資本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僅危害了亞洲國家的經濟,
而且也危及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以「
信用」為基礎的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大混亂,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也就在劫
難逃了。
3.貧富差距加大。許多人對於經濟全球化寄予了美好的願望,希望
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過上富裕的生活。事實上,經濟全球化對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說得再准確一點就是,一部分人利用經濟全球化
謀利,而另一部分人被迫接受其後果。前不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
了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呼籲人們重新認識經濟全球化,逐步縮
小當前世界上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報告指出,佔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國家,他們擁
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86%,全球出口市場的82%,外國直接投資的68
%,全球電話總數的74%;而佔全球人口總數1/5的貧困人口在上述幾
項上的佔有率僅約1%。在平均收入方面,貧富國家之間相差74倍, 而
在1960年,這種差距還僅為30倍。此外,200 名最富有者的資產超過占
世界總人口41%的人的收入總和。在過去4年裡,這200名富翁的財產增
加了兩倍,達一萬億美元以上,相反,每日收入少於一美元的窮人仍維
持在13億左右。
通過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提供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全
球化幾乎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但貧富國家並沒有能夠平等地分
離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貧富差距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面對這種趨
勢,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經濟全球化不是為提高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僅僅是為了某些人牟取高額利潤,那麼這樣的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
家有意義嗎?

⑸ 消費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淺析消費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看問題要透徹,國家鼓勵消費,人們消費了這樣商家就會盈利,那麼商家的工人就會更累,工人的工資就會相應的有所提高,商家想賺更多的錢,就會提高進貨量,那麼供應商就會提高產出量,供應商的工人就會更累,他們工資也會漲起來。供應商要提高產量就要提高對原材料的需求,這樣原材料市場上的人就有錢賺了。 最後這些工人和商人都有錢了,就會再消費,再刺激經濟成長。
但是,當經濟增長到一段時間,人們的消費慾望達到了拐點,不需要再買什麼了,結果市場還繼續高增長的生產產品,結果產品過剩,物資積壓,就導致供大於求,就產生了通貨緊縮,商家紛紛倒閉,人們紛紛失業,經濟就陷入蕭條,人們就不再敢像以前那樣消費,就開始存錢了。
「肉爛在鍋里」我完全不同意
只要將錢投入到市場中,市場里就會有人利用這些錢再去創造價值,也就是俗話說的「錢生錢」
「貨幣總量不變」 沒錯,中國的貨幣總量是相對穩定的,可是你要知道,真正流通的「通貨」一一貨幣只佔總量一小部分,剩下的都在銀行機構里存著呢。供參考。

⑹ 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首先,中國的發展是立足國內的發展。中國國內需求潛力大,可以為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過去5年,中國新增電話用戶5.14億戶,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就是市場規模大的客觀反映。今後5年,我們將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同時,積極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多年來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產的潛力很大。例如,中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到1/3.核電裝機占電力裝機的比重只有1.7%。我們將堅持立足國內,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清潔地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能力,協調發展煤電、水電、核電,加快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們還將立足國內,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加快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中國有40%左右的國民儲蓄率,8億多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國土蘊藏著自然資源:還有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較好的科技教育基礎,不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揮好國內資金、勞動力、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作用。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的發展是結構優化的發展。中國首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3.1:46.2:40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今後5年。我們將依靠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繼續加強農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依託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裝備製造的整體水平。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產業,促進金融、物流、咨詢、文化、旅遊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強能源、礦產、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中國的發展是資源節約的發展。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們將貫徹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節約優先,大力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的節約降耗工作。實施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工程,推進1000家重點企業的節能改造,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油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嚴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產業的發展。依法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
第四,中國的發展是環境友好的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突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實施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保護好飲用水源;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搞好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嚴格環境監管,強化環境執法,防範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第五,中國的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我們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突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推進扶貧開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第六,中國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將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價格改革,建立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繼續發展對外貿易,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二是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三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優勢互補的對外投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2005年,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1.42萬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6600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給了我們有益的援助,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引進,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中國也為世界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中國對40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優惠關稅待遇,為海嘯受災國、南亞地震救援、禽流感國際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峰會上,中國就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提出了五項新舉措,涉及關稅、減債、貸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今後5年,中國的發展將為全球帶來更多的機遇,僅商品進口累計就將超過4萬億美元。希望各國企業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機遇,擴大對華投資貿易。繼續參與和支持中國的建設。
中國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我們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相互開放市場,健全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擴大經貿合作創造更好的環境;發展技術貿易.建立技術推廣和轉讓機制,讓更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分享技術革新的成果;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營造穩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環境,防範金融風險:積極開展能源合作與對話,保持國際能源市場穩定,為發展提供安全、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廣泛開展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推進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強相互磋商,協調國際行動,共同解決貧困、債務、人口以及自然災害、疾病傳播、恐怖主義等問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展望未來,中國將堅持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道路,與各國攜手前進,開拓創新,為促進全球發展、建設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⑺ 經濟外交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發揮引領作用
無論是在應對金融危機等世界經濟重大挑戰,還是參與全球治理版、推動經權濟金融治理體系改革,我們始終體現了擔當精神,出思想、出方案、出舉措、出資源,發揮了與大國地位相一致的建設性、負責任作用
二、是走在發展前面,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著力營造發展環境,拓展發展空間,維護發展利益。這幾年中國公民和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外交機構也加大力度,全力構建服務支撐體系,保駕護航
三、體現戰略視野,主動進取、開拓創新,著眼世界和中國的發展需要,大力構建全面全方位合作格局。我們提出「一帶一路」、亞太經貿區、金磚「大市場、大聯通、大融通、大交流」等倡議,均展示了長遠眼光,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倡導合作共嬴,大力推動構建全球、區域和雙邊夥伴關系,在與發展中國家合作中弘揚正確義利觀,謀求共同發展、進步和繁榮。這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特色,也與某些西方大國搞經濟霸權完全不同,是中國的政策主張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歡迎和信任的重要原因。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⑻ 夜經濟對我國經濟的積極影響

拉動消費,推動第三產業發展。

反映城市發展水平。夜經濟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城市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是體現一個城市文化特色和發展成就的鮮活窗口,滿足消費需求、創造就業崗位。

夜經濟不僅是城市發展水平和品位的一個縮影,也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好方法。政府如果充分挖掘夜經濟的潛力,可以使內涵和魅力更加豐富,可以吸引人們來城市進行發展,從而讓城市的夜晚亮起來、人氣聚起來、商氣火起來、財氣旺起來。

(8)對中國的經濟影響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一部分的夜間經濟從業者並沒有經歷過持續的行業統一規范、政府嚴格監管的過程,這也導致了從業者良莠不齊,同時政府的監管也沒有那麼成熟完善,這需要兩者共同努力,提升。

其次夜間經濟需要多元化發展,相應的也就需要相應適當的統一規范,而這些工作,政府牽頭,相關行業、從業者參與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

⑼ 2008奧運會對中國的經濟影響

現代奧運具有多元價值,它對主辦國,尤其是主辦城市的經濟增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給南加利福尼亞地區帶來了32.9億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給加泰羅尼亞地區帶來了260.48億美元的經濟效益;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為喬治亞州帶來了51億美元的總效益;2000年悉尼奧運給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州帶來了63億美元的收益。據著名投資機構高盛證券的分析,北京申辦成功後,從2002年起到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每年將額外增加0.3%。中國經濟的發展將大大提速。

一、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新世紀的前10年中國經濟仍將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奧運會作為工業化時代最有效的營銷媒介,它對加速主辦國工業化進程,促進該國經濟由工業化向後工業化時代的轉變有特別重要的意義。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很有代表性地說明了奧運會對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的國家經濟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北京主辦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有形和無形兩個方面。有形影響是指奧運會在拉動舉辦國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擴大就業等方面的作用,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主辦地區的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化中。無形影響是指奧運會對主辦國經濟發展環境、開放度、國家聲譽、形象和信譽度等方面的影響。從主辦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來說,無形的影響往往比有形的影響更重要、更有價值。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新世紀前10年我國經濟將處在以結構調整為主導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不僅要繼續擴大經濟總量,更要解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與發展問題,如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與完善、勞動力增長與就業困難的矛盾以及「入世」、經濟全球化對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度的要求等。解決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都需要提升社會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主辦奧運會是最佳、最典型的方式。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從申辦開始到奧運會結束,至少能在10年的時間內讓全民普遍關注。以北京為例,從1999年北京奧申委正式成立到2008年奧運會圓滿結束,這10年將會出現前期的「人人盼奧運」和後期的「人人都是東道主,全民支持辦奧運」的祥和局面,而這10年正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主辦奧運會無疑將為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2、有利於進一步擴大開放,使中國經濟能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
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基本的成功經驗。改革開放的20多年我們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這一體制還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度,在主動參與全球經濟競爭中不斷完善。擴大市場開放度除了市場主體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推動之外,政府利用重大事件來有意識地推動這一進程尤為重要。主辦奧運會即是一個國家擴大市場開放度,加速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媒介。首先奧運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國際化的事件。主辦國的政府、組織和企業要與多個國際組織和眾多跨國公司進行業務往來和商業談判,因此從申辦到實際運作的全過程都必須按照國際慣例來操作。這樣的操作要求該國政府、組織和企業都必須調整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管理和運作方式,而這樣的調整過程無疑就是擴大開放,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過程。其次,現代奧運會投資巨大,一般來說,主辦夏季奧運會用於賽事的直接投資和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間接投資加起來會超過幾百億美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辦奧運會投資會更大。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總投資將會達到1323億元。這樣大的投資規模對國內外企業都有巨大的吸引力,特別是奧運工程都要求有一流的設計水平、一流的工藝和施工水平以及很高的科技含量,因此在工程的招投標管理中絕不能搞地方保護主義,只有擴大市場開放度,按國際慣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資、保證工程的質量和投資的效益。最後,承辦奧運會會使主辦國在整體上獲得一個開放、民主和有活力的形象,這種形象對吸引外資以及國內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都有實際意義。所以,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有利於進一步擴大開放。
3、有利於在國際上打造「中國品牌」,能更好地帶動國內企業由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的轉變
現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除了企業自身要有雄厚的實力和一流的產品,還需要企業所屬國在國際上有美譽度和影響力。也就是說,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競爭實際上是需要國家這一大品牌支撐的。主辦奧運會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上打造「國家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冷戰結束以後,中國成為西方陣營竭力遏制和打壓的對象,在以美英為首的西方主流媒體中,對中國的正面報導並不多,中國通過申辦和主辦奧運會,將使西方媒體不得不在10年左右的時間里持續關注中國,並給予更多正面和客觀的報導。這種長周期、高頻率的報導,對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樹立「國家品牌」都有重要作用。國家盛,企業興。國家這一大品牌打響了,企業的小品牌才更容易進入國際市場,才會更具國際影響力。另外,承辦奧運會還能使本國企業藉助奧林匹克市場營銷計劃宣傳、推廣企業形象和品牌,以悉尼奧運會為例,本屆奧運會共有106家企業成為各類贊助商,其中TOP贊助商24家

閱讀全文

與對中國的經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