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一化三改對經濟的影響

一化三改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1-29 00:46:28

Ⅰ 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什麼根本變化和原因

中國的經濟體制有私有制變成公有制,原因是努力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1、土地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規定,國家要「有步驟地將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據此,從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區佔全國人口一多半的農村,黨領導農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2、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三大改造」後期,由於發展速度過於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1)一化三改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三大改造歷史意義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

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Ⅱ 怎樣理解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以「一化三改造」為核心內容的總路線,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以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化為主體;二是以解放生產力、實現三大改造為兩翼。工業化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和目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工業化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手段。

這兩方面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互相制約,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形成一個辯證的統一關系。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最顯著特點是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其實質是要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解決所有制問題。

主要就是在一定時期作為一個規范和指導的框架,一個具體的規劃而已。

(2)一化三改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在全國范圍內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准備階段,1953年黨中央、毛澤東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求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而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應該說,對於在中國這樣經濟十分落後的大國怎樣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採取什麼樣的經濟結構、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才適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等問題,中國共產黨人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逐步加深認識的。

關於建立社會主義的基礎,黨中央、毛澤東歷來十分重視。其中,經濟基礎是最重要的。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在革命勝利以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需要充分利用城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現代性工業在全國范圍內只佔10%左右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新中國成立後,必須容許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國家經濟政策和經濟計劃的軌道內有存在和發展的餘地。

經過建國後頭三年各種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不僅國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很大提高,成為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主要物質基礎和領導力量,而且現代工業的比重也上升到26.7%。

根據社會經濟結構的新變化,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確定了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任務,即通過幾個五年計劃的經濟建設,改變我國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的狀況,建立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這個基礎上,由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

總之,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上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體現在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上是明確的。

Ⅲ 一化三改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其中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麼歷史意義

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 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我國實現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之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新民主主義社會因為都存在多種經濟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卻在社會性質上存在著明顯差別,從經濟基礎方面看,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否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從而整個經濟社會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之上;從上層建築看,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是否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在整個社會思想文化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是否得到確立。我國是在沒有實現工業化的情況下進入社會主義的。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和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一基本制度的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和緊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性地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完成以後,國內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由於社會主義制度剛剛建立,需要有一個不斷完善和鞏固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大量人民內部矛盾逐步成為政治生活中居於主導地位的矛盾。

Ⅳ 中央政府雲南是中國最重要邊疆省份工業、農業及各方面經濟增長完全可以領跑全國低層普通人綜合分析、解讀

正確認識我國不同時期的兩個「工業化道路」十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我國工業化的思路是什麼?這與我們當前提出的「新工業化道路」有什麼關系?【考點背景透析】建國以來,由於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面對的時代課題不同,我國領導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就如何實現工業化以至實現現代化提出了不同的發展戰略,這為我國一步一步實現現代化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今天我們處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以及在其特殊形式下採取的不同的發展思路,我國對如何實現工業化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符合時代形勢的理解,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這是我們國家日後社會經濟發展的指導。對此,考生應有足夠的重視。【相關資料精粹】相關材料1: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一化三改」1.「一化三改」的提出1953年12月,在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擬訂、經毛澤東親自修改和中共中央批準的文件《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完整准確的公開表述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將這條總路線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2.「一化」和「三改」的關系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核心內容是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簡稱「一化三改」、「一體兩翼」。「一化」即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主體;「三改」即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兩翼。社會主義工業化是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改造是要解決生產關系的問題,解決所有制的問題,以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一化」和「三改」互相促進,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和解放生產力的辨證統一,推動我國社會迅速地向社會主義飛躍。這是一條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並舉的總路線,它符合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這個客觀規律,這是過渡時期總路線最顯著的特點。過渡時期總路線一方面把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使中國從落後、貧窮的農業國變為先進、富強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作為「革命勝利後,我們黨和全國人民的基本任務」;另一方面又要求把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以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利於促進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這兩個任務「是互相關系而不可分離的。」由於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並舉的方針,因而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並沒有放鬆對經濟建設這個任務的努力。在提出總路線的1953年我們就開始進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在「一五」計劃期間,國家投入建設的資金達7億兩黃金,建設了156項重點工程,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同時,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也是圍繞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任務進行的,使改造工作的實際步驟能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使之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正因為如此,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這樣一個及其深刻、復雜和困難的社會變革中,不但沒有引起激烈的社會動盪和經濟破壞,而且使這一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直接的重要推動力量。即使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時期,我國的工農業生產也是逐年上升的。3.工業化與「三大改造」相伴提出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運用列寧關於過渡時期的學說,總結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年的實踐經驗,根據中國國情提出來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1)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近代以來,中國之所以屢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就是因為中國長期的封建主義統治,造成了中國的經濟文化十分落後,抵擋不住資本主義的進攻。近代以來,所有的志士仁人都希望中國獨立與富強起來,但都失敗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才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而國家的獨立和富強,有賴於國家的工業化,即將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只有實現了工業化,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使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更好地顯示出來。(2)土地改革完成後,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國家需要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必然出現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不能不發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資本主義工商業與國家的各項政策、與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與本企業職工乃至全國各族人民之間的利益沖突越來越明顯。黨和政府開展的打擊投機倒把、調整和改組工商業、「五反」運動、糧食棉花的統購統銷以及企業內部的工人監督生產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驟,必然地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惟利是圖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3)土地改革後,個體農民,特別是貧下中農,為了避免產生兩極分化,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抗禦自然災害,採用農業機械和其他新技術,確實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一方面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一方面對農業技術改造的支援任意增強,這也是促進個體農業向合作化方向發展的一個動力。(4)中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這已經成為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開端和重要依靠力量。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使這種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主要經濟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手中,成為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開端,因此,這個變化具有社會主義革命性質。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是支持國家財政、穩定經濟局勢、保障人民和社會利益的主要經濟力量,又是現有基礎工業的主體,「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由它來承擔。中國要實現工業化,必須依靠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而不能依靠資本主義私營經濟。(5)經過三年實踐,黨中央已經積累了在農村和城市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經驗。在農村,土地改革完成後,許多地區已經建立了各種生產互助合作組織,實際上成為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在城市,在同資本主義經濟反抗國家限制的不法行為的斗爭中和合理調整工商業的過程中,國家創造了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從而成為對資本主義經濟程度不同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6)國際環境和蘇聯過渡時期的理論與實踐,也對中共中央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產生了重要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形成了與資本主義世界相抗衡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新中國成立之初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在兩大陣營尖銳對峙的形勢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軍事上威脅,經濟上封鎖,國際事務中敵對,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則支持和援助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從發展趨勢看,資本主義陣營不景氣,社會主義國家則充滿活力,顯示了對資本主義的優越性。這樣的世界格局,不能不促使我們黨盡早考慮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總之,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是有其歷史合理性的,它改變了原來十年、二十年以後一舉轉變的設想,形成了從現在起逐步過渡的現實構想,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變農業國為工業國,擺脫貧困,消滅剝削制度的願望,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4.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總結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我國從1953年起,在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同時,全面開展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一般理論,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並取得偉大的歷史性勝利。相關材料2: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黨的八大提出,黨和全國人民的當時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此後,工業化的道路就集中在如何安排農、輕、重的問題上1.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後,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就是當時黨的中心工作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蘇聯經驗為鑒戒,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想探索的第一個里程碑。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主要表現在對於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工作的科學認識上。中共八大的政治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這就表明,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上結束,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現在,「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也就是說,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雖然還有階級斗爭,還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但其根本任務已經是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中共八大對於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工作的分析是正確的,它把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綜合實力起點非常低、社會生產力發展十分落後的這一基本國情突出出來,強調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後,國家的主要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全黨和全國人民要集中力量去發展生產力。歷史證明,這個科學認識是正確的。這是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方面最重要的貢獻。2.當時實現工業化的主要方針是「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是新中國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戰略方針。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圍繞著一個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他指出:「什麼是國內外的積極因素?在國內,工人和農民是基本力量。中間勢力是可以爭取的力量。反動勢力雖是一種消極因素,但是我們仍然要做好工作,盡量爭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在國際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要團結,不中立的可以爭取為中立,反動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總之,我們要調動一切直接的和間接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在1957年2月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毛澤東進一步闡釋了這一基本方針,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我們要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發展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作為新中國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戰略方針,是建立在對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窮二白」的基本國情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對新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工作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的。3.第一代領導集體對實現工業化(現代化)認識的波動(1)1954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時指出:「我們的總目標,是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大概要經過五十年,即十個五年計劃。同年9月,在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毛澤東又指出,我們「准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明程度的偉大的國家。」1955年10月,他在中共七屆六中全會上說,將來的趨勢就是:大約在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內,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約在五十到七十五年的時間內,就是十個五年計劃到十五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內,可能建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2)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速度問題,實際上就是在中國何時建成社會主義的認識問題。在經歷了「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實現不是遙遠的將來」的「大躍進」的失敗後,毛澤東在1959年底至1960年初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提出了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的思想,認為前一階段時間比後一階段要長,中國當時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的階段。1961年毛澤東在會見英國客人蒙哥馬利時又指出:「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後,要使生產力很快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這些見解雖然沒有,而且以後又有反復,但是畢竟是當時歷史條件下難能可貴的思想火花,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形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要實現來源。相關材料3: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兩步走」戰略1.1954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時指出:「我們的總目標,是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大概要經過五十年,即十個五年計劃。同年9月,在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毛澤東又指出,我們「准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明程度的偉大的國家。」1955年10月,他在中共七屆六中全會上說,將來的趨勢就是:大約在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內,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約在五十到七十五年的時間內,就是十個五年計劃到十五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內,可能建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初步形成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思想。2.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是在1954年開始逐步以「社會主義現代化」替代了原來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新中國的發展目標。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周恩來在1954年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公開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四個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他說,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後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這就是「四個現代化」的最初表述,它主要體現了物質文明的要求。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964年12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分兩步走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他說:「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說來,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這樣就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同時,周恩來在報告中指出,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1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比較完整地闡釋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相關材料4:適合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適合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就是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問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新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中對於這一問題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1.毛澤東高度重視工業化的問題,認為工業化是社會主義、是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和標志。毛澤東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文章中,已經基本形成了關於中國工業化的思想,指出:「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於中國的工業化的」。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發出號召:「在革命勝利之後,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953年,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明確提出了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毛澤東看來,三大改造是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由之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則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過渡的必要條件。2.毛澤東把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問題視為實現中國工業化的核心問題。中國共產黨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犯大的原則性錯誤,在工業化一開始,就注意避免犯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的錯誤,探索著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從1953年開始執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為在一個「一窮二白」的大農業國的基礎上盡可能快地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同時也適當安排了農業、輕工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強調要根據形勢和經驗作適當的調整,適當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地發展農業、輕工業。他指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他辯證他地論述了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發展關系,提出了發展重工業的兩種法:「一種是少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一種是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他認為,從長遠觀點來看,後一種法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於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會使重工業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這里已經有了農業是重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的思想。3.毛澤東高度重視農業在中國工業化道路中的特殊地位。在1957年1月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毛澤東集中闡釋了他關於重視發展農業的基本觀點。他指出,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極大,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他從農業關繫到五億農村人口的吃飯問題、關繫到城市和工礦區人口的吃飯問題、農業是輕工業的原料的主要來源、農業是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重要市場、農產品是主要出口物資、農業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等六個方面的論述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農業就是工業。要說服工業部門面向農村,支援農業。要搞好工業化,就應當這樣做。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把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提到了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論述。他說:這里所講的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我國是一個大農業國,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的同時並舉,工業才有原料和市場,才有可能為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這就提出了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的思想。4.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和六十年代前期,毛澤東在總結新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以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為序安排國民經濟的方針,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思想,並把它確定為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這個總方針的提出,反映了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道路探索的深化。相關材料5: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工業化一般是指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提出來的並開始實施的,我國走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它使我國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也造成各種產業之間的發展極不平衡,主要表現是農業落後、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嚴重滯後、教育和科學很不發達。因此,鄧小平在1982年提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目前我國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實現工業化,依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工業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工業化的內涵和道路有所不同。但縱觀世界發展史,任何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都與時代緊密相關,成功的工業化都是吸收和應用當時最先進技術的結果。在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實現工業化必須和實現信息化有機結合起來,因此,黨的十六大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我國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這個概念包含著三個重要內容,或者說三個重要任務:?——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長方式。中國經濟在持續了20多年的高增長之後,在未來20年中,還要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長速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宏偉目標。但是,僅憑經濟規模的疊加,已不可能實現快速發展。只有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才有可能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要解決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的矛盾。資源短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改變高能耗、高物耗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需要和資源供應的矛盾將日趨尖銳。正如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所說,發展不足和發展不當是造成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新型工業化道路,正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的工業化道路。——是要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到2020年,農村勞動力的比重將從目前的50%降低到30%。如何吸收在城鎮化進程和結構調整中轉移出來的大量剩餘勞動力?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是重要的渠道。要在推進信息化的同時重視發展傳統的製造業,擴大就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處理好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信息化為我國高起點加速推進工業化提供了可能。大力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完成工業化任務,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新機遇。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著物質基礎,對信息化發展提出了應用需求,信息化通過工業化發展而不斷深化和加速。因此,離開了信息化的工業化,不是現代化的工業化;而忽視工業化,離開了工業化的信息化,將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只有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使信息化與工業化融為一體,才能真正加快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工業化過程是科技進步、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和升級的過程。黨的十六大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做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必須調整經濟結構。經濟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布局結構、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協調,城鎮化水平低,工農業技術水平落後,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不高。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建設現代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命題視角點撥】新興工業化道路是這幾年的熱門知識點,在2004年、2005年出過多項選擇題,還沒有出過大題,這一知識點可以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知識聯系起來,是一道大的材料題,希望考生開闊思路,作跨章節、跨學科(毛概、鄧三論)復習。

Ⅳ 歷史1949年至21世紀的事

中國現代史中國現代史(1949年— )
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時期( 1949年新中國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時期(1956年八大—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前)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56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
1.▲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篇章。
2.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勝利進抵拉薩,西藏獲得和平解放。新中國建立初,政府為鞏固新中國政權的措施:①人民政府與投機商展開「米糧之戰」,全國物價開始穩定。②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1952年底,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P.9③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4.1953年中國共產黨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造)
5.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
6.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7.大躍進運動的主要標志是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失誤的原因是違背客觀規律辦事。後果是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錯誤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家和人民遇到建國後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
8.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開始的標志:「五一六通知」。 結束的標志: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舉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 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影響: 見教材 啟示:經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們懂得,避免今後再發生類似的悲劇,必須保障和發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1.▲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的歷史轉折。我國從此走上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全會內容:①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②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③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12.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農民創造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空前地調動了農民地生產積極性,解放、推動了農村生產力地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3.★1980年建立第一批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開始,引發了第一次沿海開放的高潮,並進而促進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深圳等經濟特區所取得的成績充分證明實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其成功為進一步擴大開發積累了經驗,它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層面上豐富了我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14.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過《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了有益探索。
15. 文革後的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1982年,第五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先後制定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一批重要法律,初步建立起我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
16.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首次使用了「鄧小平理論」這個科學稱謂。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旗幟。P.79
17.★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定義):少數民族在本民族聚居區建立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制度。作用: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對發揮各族人民當家做主的積極性,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8.▲「一國兩制」: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創造性構想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我們國家的主體部分堅持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此構想首先是針對台灣問題提了出來,後成功地運用於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香港終於於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懷抱,澳門於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目前海峽兩岸交往的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的原則。目前海峽兩岸交往的任務:積極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和各項交往。
19.1985年3月,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1991年我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APEC)。
三、世界近代史
1.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定義:▲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資產階級社會的產生所起的作用: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中世紀以來的封建統治和教會神學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強調和發揮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作用;為以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理論上、價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礎,它是近代以後歐洲社會加速發展的重要根源;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扣響近代社會大門的思想解放運動。
2. 15——16世紀歐洲重大遠洋航行是:1487年迪亞士率船隊到達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橫跨大西洋先後到達過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等地,最後到達美洲,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率船隊繞過非洲,1498年到達印度;1519年麥哲倫率船隊,作環球航行。▲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新航路的開辟,錘煉了歐洲人敢於冒險、用於拼搏的精神,開闊了眼界,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個地區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但隨之一場持續了數百年的殖民掠奪、殖民擴張和侵略活動也從此開始了。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內容:《權利法案》對國王在經濟、政治、宗教等事務中的權利進行了嚴格的限定,確定了國會擁有最高權力的基本原則,兵對公民應有的權利做了明確規定。文件影響: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使英國終於確立了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並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英國革命不僅對英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也迅速波及其它歐洲國家,推動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
★★4.美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獨立戰爭,華盛頓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又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為開過元勛和偉大的政治家,華盛頓成為美國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 獨立戰爭的歷史影響: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建立了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後歐洲合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5.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巴黎革命後,制憲會議制定了憲法《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它提出的人們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人的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反映了第三等級的利益。影響: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拿破崙: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奪取了政權,並於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拿破崙法典》。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中,拿破崙被反法聯盟的軍隊打敗。★評價拿破崙:答:著名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1)、他執政時,採取了一系列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統治,幫助和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制定《民法典》,以法律形式肯定資產階級的勝利,廢除了封建特權,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各資產階級國家的民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他執政時的對外戰爭,打擊了各國舊的封建統治,傳播了革命思想,但也掠奪了被佔領國家的財富,帶有侵略性,給歐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並造成了國內的經濟困難,
7. ★★第一次工業革命:▲18 世紀60 年代,工業革命首先從英國開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1783年瓦特改良的改良蒸汽機應用工業,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第一艘汽船。1825年英國史蒂芬遜研製的「旅行者號」蒸汽機車試行成功。人類邁進了火車時代,迅速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
8. 1600年,英國人建立了東印度公司,
9. 1857年,印度「土兵」起義發展為全民族的反英大起義。▲起義隊伍中,有一個章西女王率領起義軍英勇奮戰。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
10. 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販運黑人的交易的全程航線呈三角形,因此史稱「三角貿易」。
西屬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中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11. 1836年,英國工人發起的「憲章運動」提出了獲得選舉權,參與國家管理的要求。是歐洲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早期運動,標志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適應時代的需要,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
12.俄國1861年改革p.74: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於1861年簽署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通過1861年和以後的改革,俄國廢除了農奴制,緩解了國內的社會矛盾,避免了革命的發生,也使國家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這對俄國擺脫落後狀況,實現近代化的目標具有積極作用。
★★13.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美國內戰(1861——1865年)前,北方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南方保留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南北方矛盾尖銳,北方主張保護關稅,還主張解放奴隸。南方卻把奴隸制度擴展到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1862年,林肯政府通過《宅地法》,並頒布了《解決黑人奴隸的宣言》。這兩個文件提高了人民群眾和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扭轉了戰爭的形勢。美國內戰的作用:在內戰中林肯政府廢除了黑人奴隸制,使南方北方在政治體制上統一起來,在經濟上成為一個整體,使美國資本主義更加快速地發展起來。經過內戰,美國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得到維護,為其後來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評價林肯:答:(1)、內戰期間,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扭轉了戰局,加速了北方軍事勝利的進程。(2)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並為美國躋身於世界列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14.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明治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p.86 ★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889年日本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
15.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19世紀晚期,科學技術的發展表現在三方面:①新能源的發展和應用;②新機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③新的訊息傳遞技術、設備的發明與應用。特點:以電為核心、廣泛性。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具有的四大特點是:①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取得巨大成果。②它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進入電氣時代。③此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規模廣泛,發展迅速。④有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發明成果:①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留聲機等電器,電的發明和使用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也帶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鋼鐵行業。②德國卡爾.本茨1885年成功地設計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使用汽油內燃機的汽車。③1913年美國工程師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車的生產中使用了流水線裝配工藝。④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製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取名「飛行者1號」。

綜合07.08年中考卷子,把重點的列出來,去掉已經考過的,重點復習剩下的部分。
關於奧運及地震;
關於金融危機、經濟危機。

如果去年考過唐朝,今年就有可能考宋朝或漢朝;
明清的發展趨勢也容易被考;
日本侵華也容易。---怎麼看待當今日本篡改教科書中侵華的部分。

Ⅵ 《論十大關系》讀後感

1956年mzd發表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的講話。在講話中,mzd以蘇聯的經驗為鑒戒,總結了我國的經驗,論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十大關系,提出要調動國內外一切直接和間接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以此為起點,開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論十大關系》涉及我國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從mzd探索有別於蘇聯的經濟模式這一方面談一點心得體會。 眾所周知,建國初期,因為國內國外、主觀客觀等一系列因素,我們學習和模仿蘇聯的經濟模式來搞我國建設。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學習與模仿帶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選擇。蘇聯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蘇聯實行「一五」「二五」計劃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國際形勢日益惡化,新的世界大戰日益逼近,嚴重威脅社會主義蘇聯的生存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後有限的實踐經驗和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關設想的基礎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點是:
1、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實行了以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存為前提,以重工業包括國防工業優先發展為核心的高速趕超型經濟發展戰略;
2、在經濟制度上,消滅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並實行與之相適應的單一的按勞分配製度;
3、在經濟管理體制上,實行由國家行政手段調節的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並在運行機制上排斥商品生產和市場機制。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戰中曾顯示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1940年初步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用10年左右時間,跑完了歐美先進工業國家100年的工業化路程,並在50年代初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工業強國。這更增強了對我國的吸引力。因而我國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化三改」過程中引進了蘇聯的經濟模式。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我國的經濟體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顯帶有蘇聯經濟模式的影響。社會主義改造實現的目標與蘇聯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統一的以行政調節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主要體現在:國民經濟只剩下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分為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兩個層次;取消市場,實行糧棉等重要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預經濟生活;分配領域中實行低消費,高積累並趨於平均主義。
但是mzd從來就不是個教條主義者,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他始終認為蘇聯的建設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蘇聯經驗,應該從中國實際出發。證實mzd這種態度的最好實例,就是中國走了條和平的而有別於蘇聯的鎮壓和剝奪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突破蘇聯經濟模式的思想就愈來愈明顯。《論十大關系》就是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mzd曾說過:「建國後,前8年照抄外國經驗,從1956年提出十大關系起,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應中國的路線,開始反映中國客觀經濟規律」。他還說「十大關系的基本觀點就是同蘇聯作比較。除了蘇聯辦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別的辦法比蘇聯、東歐各國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蘇共二十大召開,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總結批判充分暴露了蘇聯模式的弊端。mzd「以蘇為鑒」的思想更加明確了,如何避免蘇聯走過的彎路和如何突破蘇聯模式的問題便提上了議程。在《論十大關系》中mzd指出:「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們還想走?」提醒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中要引以為戒。
促使我國必須突破蘇聯模式更強烈的動因,則是仿效蘇聯給自己帶來的諸多問題。我國採用蘇聯經濟模式在「一五」計劃期間對有效地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進行重點項目建設,對發展國民經濟實行計劃管理,保證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保證市場穩定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一五」後期,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經濟建設規模的迅速擴大,這種模式的弊端就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體現在:1、所有制結構過於單一,難以適應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多層次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產力發展的後腿;2、在經濟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過多,國家統的過死,壓抑和限制了地方企業的積極性和機動性;3、在經濟運行中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調節作用,既影響了流通又影響了生產;4、在分配上存在著重積累輕消費的現象,影響了勞動者的積極性。這些都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說明蘇聯模式已不能適應包括蘇聯自身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在《論十大關系》中,mzd從中國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有別於蘇聯的具有自己特點的中國經濟模式。主要有:
1、在工業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業擠輕工業和農業,而是農、輕、重協調發展。蘇聯工業化道路是以重壓輕,以重擠輕,用剝奪農民的辦法,通過工業品和農副產品的剪刀差實現高積累來發展農業,結果造成重工業的片面發展和農業、輕工業的落後。中國「一五」計劃直接受蘇聯影響,對農業和輕工業重視不足。mzd對這種情況深為憂慮,及時糾正了這種錯誤認識,指出必須用多發展些農業、輕工業的辦法來促進重工業的發展。他從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的國情出發,強調「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並把這提高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高度來認識。mzd指出:「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發展農業和輕工業。」mzd提出的這種與蘇聯不同的實現工業化的道路的具體途徑,使50年代中期我國在農輕重比例關繫上處理得比較好。
2、在分配上,提出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在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一條中,mzd指出:「國家和工廠,國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廠,國家和合作社,國家和農民,合作社和農民,都必須兼顧,不能只顧一頭。」在國家和職工的關繫上,他指出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既要不斷地保證增加國家的積累,滿足擴大再生產的需要,又要使勞動者的收入每年有所提高。在國家和農民的關繫上,他鑒於蘇聯推行義務交售制把農民挖得很苦,嚴重挫傷農民積極性的做法,主張要「兼顧國家和農民的利益」,在工農業產品交換中,要「採取縮小剪刀差,等價交換或近乎等價交換的政策」,「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國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農民拿多少以及怎樣拿法,都要規定適當。」這對於糾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重積累輕消費的傾向,改善人民生活特別是農民生活具有重大意義。
3、在經濟管理體制上,反對中央集權過多,主張給地方和企業以適當的權力。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把什麼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權也沒有」。mzd對此是不贊成的,他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繫上,指出「應當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這對我們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比較有利。我們的國家這樣大,人口這樣多,情況這樣復雜,有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比只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但mzd認為既要反對片面強調高度集中統一的傾向,又要反對那種不服從統一指揮而搞絕對獨立的無政府主義傾向。值得一提的是,mzd還認識到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管理方面的有益經驗可供借鑒,「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有些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很注意的。它們的制度和我們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們發展的經驗,還是值得我們研究。」這里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注意解決中央和地方關系的過程中,mzd已敏銳地察覺到不應該把企業看作國家機關的附屬物,應適當擴大企業的權力。掌握一定的自主性。在《論十大關系》講話後不久,他就提出允許企業成為「公開合法的半獨立王國」。這里mzd實際上已經提出了經營權和所有權相分離的重要思想,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此外,在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的論述中,還朦朧地認識到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過於單一,計劃經濟的統購包銷政策的一些負面效應,影響了生產力的充分發揮,而且給人民生活帶來許多不便,開始對我國的所有制結構與經濟運行機制有了一些反思。不久,mzd就明確提出在社會主義經濟占優勢的情況下,從當時我國生產力水平低,經濟比較落後這個客觀事實出發,利用個體經濟和某些資本主義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補充,搞多種經濟成分並存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要性,並稱之為「新經濟政策」。這是他企圖突破蘇聯單一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固定模式的一次可貴嘗試。在同年召開的黨的八大會議上,cy等同志還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即國有經營為主體,個體經營為補充;計劃生產為主體,個體生產為補充;國家市場為主體,自由市場為補充。對市場的作用有進一步認識。在《論十大關系》中,mzd還指出要鼓勵沿海工業的發展以促進內地工業的發展,加速經濟建設以支持國防建設。以上這些思想盡管總體上還未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認識上也有局限性,但它們實際上已經明確或模糊地提出了中國自己的經濟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已開始突破蘇聯經濟模式,顯露了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一束可貴的思想火花。令人遺憾的是,mzd在實踐中沒有把這些有益的探索和突破貫徹下去和進一步深入,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運動中重新陷入過去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並且日益僵化。
mzd探索有別於蘇聯的經濟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當時對建設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認識不可能象今天這樣充分和深刻,因而這種探索難免帶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難免有失誤。我們不應過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為探索真理終究比佔有真理更可貴。無論如何,mzd畢竟邁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論是經驗還是教訓,都已成為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為今天新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備。可以說,我們今天經濟建設的成就是站在mzd這個歷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們不能忘記mzd的艱辛探索,我們不能割斷歷史。

Ⅶ 高一歷史必修二總結

如果是嶽麓版可以參考以下總結
中國:中國古代農耕經濟,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建國以來的經濟
世界: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調整,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經濟全球化
中國古代農耕經濟:
1。小農經濟:土地制度的發展,特點,稅質的變化,水利工程,耕作方式的變化,耕作工具的變化
2。商業的發展(各朝的特點)
3。手工業:紡織業,冶煉金屬,陶瓷,發展過程,分類
4。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當時國力,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海禁政策,及萌芽分布的地域和領域
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1。近代經濟發展:小農經濟逐步瓦解,城鎮商品經濟發展,外國資本主義侵入
2。民族資本主義(民族工業):產生—初步發展—進一步發展(黃金時期)—抗戰前發展—抗戰時—解放戰爭—建國初期
3。近代風俗變化
建國以來的經濟:
一~建國初期1949-1952:恢復與發展
二~一五計劃:一化三改(改造與發展並存,優先發展重工業)
三~十年探索時期1956-1966:
1。成功的探索:八大,『調整,鞏固,提高』
2。失敗的探索:八屆二中全會,大躍進,人民公社
四~文革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
五~改革開放新時期
1。改革:農村,城市
2。開放:深珠汕廈+海南——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開放區——省會城市——上海浦東——世貿
3。城市化和人民生活變化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1。一條線索: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殖民擴張——資本原始積累——工業革命——自有資本主義時期(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資本主義體系:殖民體系,政治體系,世界市場
3。三次工業革命的內容
4。新航路開辟的國家發展順序
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調整:
1。1929~1933經濟大危機
2。羅斯福新政
3。三大支柱
4。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恢復——黃金時期——滯漲——緩慢發展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薪經濟政策
3。斯大林體制
4。三次改革;赫魯曉夫,勃日列涅夫,戈爾巴喬夫
經濟全球化
1。歐盟,東盟,世貿,亞太經合,北美自由貿易區發展過程
2。條件,過程,影響,問題
3。冷戰時期

自己總結的,很辛苦,拜託選我吧!

Ⅷ 中國1900年到改革30年的經濟。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波瀾壯闊的輝煌歷程,揭開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嶄新一頁。在時間的長河中這只是短暫的一瞬,但歷史將永遠鐫刻這改變中國、改變中國人命運的偉大時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通過對30年來中國整體經濟體制和幾個主要領域改革開放進程的回顧,記述了這些方面取得的進展、成就
以及存在的不足之處,並對未來改革發展的目標進行了前瞻性展望,力求為關心和關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讀者,提供具有重要價值的參考資料。

第一章 所有制結構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建立科學合理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為了尋求符合中國國情、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所有制結構,自新中國成立起,我們就開始了不懈的探索。經過近60年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大膽探索和實踐,我國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格局,並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下來。
一、我國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的演變與改革
所有制結構,是指各種所有制形式在社會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所處的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所有制是社會經濟制度的核心和基礎,所有制性質也決定著社會制度的性質。一個社會的所有制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制約著這個社會的生產力能否迅速發展。因此,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著調整與優化所有制結構的問題。自20世紀50年代初沒收官僚資本,對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起,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所有制結構歷經多次調整與改造,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探索歷程。
(一)從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30年所有制結構的變遷
改革開放前所有制結構的調整變化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要求和對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的認識基礎上發生和展開的,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和多種所有製成分並存
舊中國是一個經濟極端落後的國家。經濟命脈和主要生產資料掌握在外國資本、封建地主和官僚資本的代表手中。新中國誕生之後,首要任務就是解決舊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變革生產資料所有制。
在中共中央提出的「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產階級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大經濟綱領指引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各級人民政府沒收和接管了屬於國民黨國家壟斷資本的金融和工商企業,從而構成了新中國最初的國有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
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後,新民主主義經濟由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五種成分組成。在這五種經濟成分中,國營經濟處於領導地位,掌握國家的經濟命脈。1949年,在工業生產總值中,國營、合作社營工業佔34.7%,公私合營工業佔2%,私營工業佔63.3%。
在1949—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我國實施「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基本經濟政策,使各種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國家優先發展國營經濟、積極扶持合作經濟、鼓勵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到1952年,在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合作社營與公私合營企業產值所佔比重已達50%以上,與其他經濟成分相比已佔優勢。
從中可看出,在這個階段,國有經濟所佔比重並不太高,非公有經濟成分佔相當比例。這種所有制結構不僅使我國的國民經濟渡過了恢復時期,彌合了長期戰爭的創傷,而且為l953年開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保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功實施。因此,總體上說,這種所有制結構基本適應當時我國生產力狀況的發展要求,推動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
2.第二個階段:單一公有制格局的形成
1952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其核心是「一化三改造」,即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開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成為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農業,我們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臨時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發展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過渡形式。對個體手工業的改造,也採取了類似的辦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我們創造了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統銷、委託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到1956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比重達97.5%,私營工業已全部公私合營,批發與零售商業中,私營成分分別僅佔0.1%和2.7%。其後,經歷「大躍進」、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實行更加片面追求純之又純的公有制形式。到l978年,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全民所有制企業佔77.6%,集體經濟佔22.4%,個體私營經濟幾乎不存在。我國的經濟結構基本上只剩下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製成分,而相當一部分集體經濟實際上是按國有經濟的規則管理和運行,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已成為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單一的公有制。
任這段時期中,受國際國內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經濟建設中「左」的指導思想的不斷蔓延,「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開來,各種非公有制經濟被看做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異己物和不穩定因素。與此同時,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純」所有制形式的思想認識成為當時的主流意識,公有制經濟被理解為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唯一經濟成分,而公有制經濟又主要體現為國有制經濟。一方面,片面強調全民所有制的優越性,低估集體所有制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混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界限,搞所有制的「升級」、「窮過渡」和「合並」運動,將「一大二公」作為判斷所有制形式先進與否的標准,即認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范圍越大越好,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好;另一方面,完全排斥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連農戶搞的一些少量的家庭副業也被當做滋生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溫床,不斷地加以撻伐。
實踐證明,這種公有制基本上一統天下、國有制又占絕對優勢的所有制結構嚴重脫離了我國生產力落後、社會化生產水平低的國情,人為地拔高了所有制結構,必然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產生嚴重的碰撞,甚至破壞已有的生產力。在這種所有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和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否定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壓抑了企業和勞動者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經濟發展失去了動力與活力。這一時期也有一些突破,劉少奇提出了允許並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個體經濟與私營經濟存在與發展的思想,以及陳雲在黨的八大發言中提出的關於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三個「主體」和三個「補充」的重要思想。這些思想只是在1949—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0—1962年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得到了短暫的貫徹執行。
(二)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30年所有制結構的重大調整和改革
作為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和核心,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革成為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30年來,隨著所有制觀念的不斷更新和突破,我國的所有制結構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話應最大限度地發展生產力的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1.第一階段: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非公有制經濟為補充的所有制格局的形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最初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方針政策,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和經濟社會的迅速變化,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完善必須適應於生產力的狀況,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是我國基本的經濟形式,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必須實行適合於各種經濟成分的具體管理制度和分配製度。」這個決議正式提出了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補充的論點。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條經濟建設方針,重申了這個提法。
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明確提出了「關於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和發展多種經濟形式的問題」。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其中指出要「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進一步擴大對外的和國內的經濟技術交流」,「要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廣泛發展全民、集體、個體經濟相互之問靈活多樣的合作經營和經濟聯合,有些小型全民所有制企業還可以租給或包給集體或勞動者個人經營」。還提出「利用外資,吸引外商來我國舉辦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獨資企業,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有益補充」。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方針基本確立。
1987年,黨的十三大對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方針義有所發展。黨的十三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鼓勵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要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Ⅸ 我國現階段多種所有制經濟與一化三改造時期多種所有制經濟之間的關系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在我國現階段,除了公有制經濟,還存在著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
從根本上說,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是有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具體來說,就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
國有經濟的范圍:礦藏,河流,國有土地,森林,草原,灘塗等自然資源,以及國有的工廠,農場,鐵路,公路,郵電,銀行,商店等國有控股企業。像金融,通信,鐵路,航空,電力,石油,天然氣,冶金,化工等。
其它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的例子太多了,我就單說一條吧,就是農村集體經濟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一化三改」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簡稱。
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是解決所有制的問題,即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逐步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所以,「一化」指社會主義工業話化;「三改」指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閱讀全文

與一化三改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