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當年台灣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政策妥當與大量的幫美國廠商代工 因為台灣三四十年前工資還很低廉
台灣政府是第一個發明所謂的加工出口區概念 吸引大量外商到台投資
再加上政府本身利用大型建設(所謂的十大建設)的內需 來推動整個經濟
然後當時的蔣經國又推動大規模民生代工 家庭即工廠 等外銷產業 為台灣賺進大量的外匯存底
一直到後來 台灣政府推動大規模轉型只保留石化煉鋼等重工業 然後將原來的輕工業導向資訊科技產業 改作電腦 IC等電子產業 並且成立新竹科學園區 後來成功轉型 供X黨還在改革開放的時候台灣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半導體生產與電腦代工國 當時就是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跡
但過了十年 台灣面齡了經濟衰退 雖然沒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 但還是面齡不斷的衰退
再加上台灣科技業者 為了求更低的成本 只留下總部 然後大規模把生產部門轉移到其他工資低廉的地區(EX鴻海到中國成立富.士.康) 再加上當時陳水扁只全部心力用於反.中 對於經濟沒又太用心 造成台灣十年的經濟衰退
一直到今年 因為美國金融風暴結束 市場復甦 台灣今年才好了一點....
樓上也太瞎了吧.....台灣哪有市場阿......台灣才一個住了兩千三百萬的小島 連台灣人都自認市場小 你在胡說八道個啥 台灣是靠外銷貿易賺錢的 不是靠內需市場啦........
而且經濟乾中華文化啥屁事........台灣還發生去蔣 去.中國化運動勒....
② 台灣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高素質勞動力;優越的自然條件,海島多港口,交通運輸便利;政策的強力支持;經濟特點: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
20世紀60年代,台灣奉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積極承接美國、歐洲、日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製造業。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達到兩位數。台灣一度成為亞洲增長最快的經濟體。1990年,中國台灣成功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
(2)台灣靠什麼發展經濟擴展閱讀:
台灣經濟自上世紀90年代到達巔峰以後就開始持續下滑,尤其是97年的金融危機。很多國家地區都受到了重創,台灣作為亞洲四小龍也不例外。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台灣在大陸經濟總量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在過去的10年裡。中國經濟已進入高速增長階段。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的GDP與祖國經濟同步發展。1994年,上海GDP1594億人民幣,而去年,上海GDP達到32679億人民幣,僅用了24年時間。這幾乎高出20多倍。
③ 台灣經濟發展比大陸好到底是什麼原因
台灣經濟很爛啊
亞洲四小龍墊底
體量小
以前的優勢產業也不行了
尤其是微電子產業要面對韓國的競爭
還要面對大陸政府扶持的電子行業的競爭(大陸是虧本也要上!)
還有美帝高通
英偉達。。的競爭
mtk估計要完蛋。。。。
台灣的那點產業未來被上下擠壓,沒有希望
2013年前三季度台灣gdp初值22426.61億元人民幣,本幣同比實際增長1.9%
今年台灣省的經濟總量要被大荷蘭省超了吧。人均會被蘇州無錫和深圳超,未來5年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應該會全面超越。
台灣人自己都急了!
機場捷運50km修了二十幾年還沒通,核四停停廢廢多花了2000多億新台幣。
民粹盛行,政府沒決心,議會效率低,全世界都不願意去台灣投資了。
唯一想去台灣投資的大陸,還被拒之門外,鬼島之名已經是名副其實了。
台灣的經濟結構比新加坡和韓國已經落後了,想當年台灣是四小龍的排頭兵
以台灣決策層的垃圾和制度的缺陷,台灣經濟繼續停滯毫無懸念
未來台灣的出路,作為中國沿海的旅遊休閑省份,類似海南那樣還是可以的
④ 台灣靠什麼把經濟發展起來的
台灣省是依靠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為集成電路出口和電腦零件出口。
大力鼓勵廠商投資集成電路、電腦等高新技術產業,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4)台灣靠什麼發展經濟擴展閱讀:
國民黨政府遷台初期採取適度干涉的計劃經濟制度,加上美國的經濟援助,得以重建面臨困局的台灣經濟。農業方面支持小農生產與資本農業雙軌並置,實行土地改革政策增加農業生產。工業方面於19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業,扶植以紡織業為主的民營企業。
1950年代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當局為吸引外資採取鼓勵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使台灣成為美、日的加工基地,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締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跡。1970年代在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下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基礎。
1980年代後陸續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目前當局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緻農業六大新興產業和十大服務業。
⑤ 台灣為什麼比大陸富裕得多嗎
蔣氏父子的功勞。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正式光復,回歸中國。當時的台灣經濟,受到日本人戰時的壓榨,物資供應戰爭之用,人員抽調前線作戰。再加上美軍夜以繼日地毯式的轟炸,所有稍具規模的工廠與生產設備、鐵路、電力及大建築物均被炸毀,而賴以維持農業生產的灌溉系統,亦因無人維護而荒圮,肥料極端缺乏,是以農工生產及電力交通幾乎全部癱瘓,人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大部分居民賴番薯充飢,美援麵粉袋則搶著拿回家做衣料。物資奇缺,物價飛漲,事實上經濟已等於崩潰。一九四六年,即光復後的次年,米產量僅約九十萬公噸,棉紗四百一十噸,肥料五千噸,發電量四億七千萬度。
帶來了一批民間企業家與大量資金,成為發展台灣經濟的主力。
有人說外省人是光著屁股來台灣的,這句話距離事實太遠了。除了人盡皆知,政府曾將在大陸匯集的大量黃金、白銀與外匯運來台灣外,追隨老總統來台的兩百萬軍民中,只有部分士兵們也許沒帶什麽錢來,其餘或多或少都會帶著一些儲蓄來台,全家來台者,很可能帶著全部的儲蓄。以我家為例,全家來台,便帶有約一千五百美元的儲蓄,這在當時是很大一筆錢。可惜不會運用,每月在衡陽街黑市賣一、二十美元補貼九口之家用,就這樣貼光了。這些外省人帶來的儲蓄,很多都變成了建設台灣經濟的大小投資。
⑥ 台灣經濟以前是靠什麼發展的
台灣的經濟水平,其實一直十分不錯,而且幾乎沒有受到太多的戰爭影響,台灣的經濟分為幾個階段,下面我和大傢具體的說一下:
第一、台灣在晚清的時候,經濟主要是自然經濟,農民在生產生活中,基本是手工作業,經濟相對落後,比福建省大部分的城市要落後很多,經濟水平十分低下。
第二、甲午戰爭以後,台灣被日本人殖民,日本帝國主義當時採取的是奴化教育加殖民地經濟,這段時期台灣的經濟一開始處於較低的水平,但是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對於台灣的殖民統治穩定,逐漸的台灣的經濟也有了一些發展,不過一直維持在殖民地經濟水平。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回歸祖國,這期間蔣介石由於國內戰爭的失敗,帶著大量的資源來到台灣,還有各類技術性人才,這樣台灣步入工業化時代。
第四、隨著台灣和大陸關系緊張,後來大陸不打台灣,這樣台灣地區慢慢的進入了和平的發展環境,由於台灣一直是自由市場經濟,所以他順應了科技革命的潮流,發展電子信息技術,就是計算機技術,所以那個時候跟香港一樣,同屬亞洲四小龍。
第五、台灣的經濟基礎比較雄厚,加上台海之間的矛盾,一直得到美國方面的經濟支持,所以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也很不錯,不過隨著大陸的經濟水平越來越高,現在台灣有一大部分經濟需要維系在大陸,所以未來台灣和大陸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統一也勢在必行。
⑦ 台灣的經濟是依靠什麼來發展
台灣的經濟是從台灣80年代的第3次改革開始發展的,當時台灣大力發展各種本地產業,從橡膠到電子科技,從本土產業到對外出口貿易,加上跟日本\美國的進出口產業中得到很大的優惠和幫助,台灣在80年代至90年代的經濟實力突飛猛進... 台灣依靠發展的最主要就是對外貿易出口,給台灣帶了相當多的外資.
求採納
⑧ 台灣經濟發展以什麼為支撐
服務業和文創產業。
不過這幾年,由於歐美經濟的不景氣,加之日本大海嘯重創日本經濟,台灣很多產業,例如旅遊、農漁、高新科技,更多的是仰賴大陸。
不過,台灣和香港一樣,對這種仰賴大陸的事實,常常是表示不屑。
⑨ 台灣的地理位置的對於發展經濟優勢
優勢:
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有利於農業發展。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台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