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農經濟的特徵,產生,發展等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產生:
中國小農經濟經歷了悠久的發展和變化,始終保持著它的特徵。中國的小農經濟生產源於原始社會末期,並在此後的各種社會經濟形態中存在過。小農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不僅取決於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制約於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築。
二、特徵:
1、分散性: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一家一戶分散經營。
2、封閉性: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除鹽鐵外,一般不外求。
3、落後性: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
4、脆弱性: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統治者的過分剝削壓榨和天災戰亂都容易導致其破產。
5、保守性: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
三、影響:
積極影響:
1、有利於推動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技術,促進古代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繁榮發展;
2、小農經濟的穩定也保障了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和政治穩定;
3、奠定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經濟基礎,保障了中華文明的傳承性和延續性。
消極影響:
1、小農經濟具有較強的分散性、封閉性和落後性,這些特點使之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明清時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並的加劇,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小農經濟下,人們只有通過對自然的過度索取來解決這一矛盾,從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1)影響小農經濟擴展閱讀:
產生條件
1、生產工具:鐵農具和牛耕。
2、生產關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3、農民自身: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生產積極性提高。
4、政府扶持:採取重農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超,扶特小農經濟。
B. 根據材料二分析,影響小農經濟的因素有哪些
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弊端特點:
一.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
二.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三.生產出來的產品用來自己消費或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基本結構:
一.主要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二.主要組織方式:男耕女織 (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
三.主要生產特點:精耕細作
弊端:
一.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
二.自給自足,生產經營模式老套,老舊,技術難以革新
三.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C. 歷史中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及小農經濟的弊端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小農經濟和自然經濟一樣, 弊端,小農經濟有封閉性,自足性。落後性。脆弱性(歷史書上寫的) 不利因素。1.封閉性,自足性。落後性。脆弱性。2.封建統治著的過度盤剝和壓榨。
D. 依據材料一歸納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有利因素:①鐵犁牛耕的出現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②小農經濟之下,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擁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一部分勞動產品,具有生產積極性.③小農經濟規模小,促使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有利於農業發展的精耕細作.④封建政府為保證財源,明智的統治者大都採取重農政策.不利因素:①小農經濟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②農業始終維持著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這就嚴重地阻礙了農業的擴大再生產.③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盪(賦稅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賦;徭役沉重;土地兼並嚴重).④嚴重的自然災害.
E. 簡述小農經濟的積極、消極的影響
積極影響:抵禦外來資本;增加農民積極性。消極影響:阻礙中國工業化發展,低於天災能力薄弱。
具體而言:負面影響: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的特點,這直接影響了近代中國工業化時期的勞動力。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差,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自給自足、老式的生產和經營模式、困難的技術創新。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很弱。
積極影響:有利於抵禦外來資本的傾銷,除此之外,小農經濟與土地公有制相比能夠更加有效的拉動人民生產積極性,增加國家賦稅。
小農經濟概念:小農經濟亦稱「個體農民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為基礎,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為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
特點:在小塊土地上使用落後的手工工具進行分散經營;生產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經濟地位不穩定,在私有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易於走向貧富兩極分化。
性質:分散性(家庭為單位)、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自足性(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納稅)。
網路-小農經濟
F. 傳統小農經濟帶來了怎樣思想影響 在古代的影響
傳統小農經濟帶來了的思想影響:
一是小富即安,不思進取。"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奮斗目標,一心要享受幸福安逸的生活。
二是拉幫結派,封閉守舊。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一貫都是自給自足,封閉自己,擔心利益給別人搶走了,無法應對變化,所以往往喜歡搞宗族派系、利益小團體,行為處事不是按照制度和法理,而是為了小團體利益任人唯親、姑息養奸。
三是目光短淺,視野狹窄。只顧"埋頭拉車",決不"抬頭看路",不學習,不願意吸取新知識新思想,缺乏激情和活力,成為典型的"井底之蛙"。
四是自由散漫,缺乏遵章守紀的觀念。盡管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畢竟小農都是"自己食自己",沒有"朝九晚五"的概念和習慣,所以從來就沒有制度意識,制度就算是有,在某些人的頭腦中也形同虛設。
傳統小農經濟的概念:
小農經濟屬於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
傳統小農經濟的特點:
①小農經濟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於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加之封建剝削的沉重,農業始終維持著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③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盪。歷代封建王朝的後期,隨著統治的腐朽,每遇災荒疾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破產,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醞釀、爆發。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農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小農經濟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回。
④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G. 小農經濟的影響
小農經濟的影響:
政治方面:自然經濟具有分散性、獨立性,使得中央集權異常的強大。
經濟方面:小農經濟具有脆弱性,保守性,導致幾千年來鐵犁牛耕的狀態沒有根本改觀。
思想方面:小農經濟導致了中國人重土安遷,保守自私,缺乏集體意識、團隊意思、競爭意識、創 新意識。
文化方面:由於以上原因,我們的文化上頑固自守,不容易接受外國文化,所以,到目前為止,無論是文學、藝術、科技等,和經濟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H. 中國小農經濟對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中國的小農經濟的特點就是自然經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它的基本特點是: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直接滿足本經濟單位或生產者個人的需要。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是由許多成獨立體系的經濟單位(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隸制庄園、宗法式的農民家庭和封建庄園等)組成的。每一個這樣的單位,除了主要經營農業(少數則是畜牧業)以外,還從事其它各種經濟活動:從採掘原料開始,直到最後把這些原料加工成消費品,都在本單位內部實現,和外界的經濟聯系很少。例如,在封建制度下,農民個體經濟就是一種自然經濟,它們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家庭成員按照性別、年齡所形成的自然分工,從事各種不同的勞動,如耕作、放牧、打柴、紡線、織布、縫紉以及製造工具等等。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①。農業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自然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自然經濟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從有人類社會起,一直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前,在這樣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基本上是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經濟只具有從屬和補充的作用。與社會生產力的這種較低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物質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很大的狹隘性和單純性。這種經濟形式,有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如原始氏族社會),有的則是以直接的統治和服從關系為基礎(如奴隸佔有制度和封建制度)。不論它們彼此間存在著多麼大的區別,它們共同的特點則是: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十分簡單明了,同時各個經濟單位又彼此處於分散、孤立的狀態,因此,正如列寧指出的,因循守舊、墨守成規、閉關自守等,也就成了這種經濟的必然具有的特徵.在封建社會末期,由於商品貨幣關系的迅速發展,自然經濟逐漸趨於瓦解,並終於為資本主義經濟所代替。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占統治地位的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生產,自然經濟只是作為一種落後的經濟殘余而存在。不過,在殖民地和附屬國里,由於資本帝國主義的長期控制和奴役,社會生產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自然經濟仍然被大量保留下來。
I. 在封建社會中,影響中國小農經濟穩定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阻礙小復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制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小農經濟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小農經濟下,農民掌握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經營規模很小。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壓迫與剝削下,農民承擔了沉重的徭役,小農經濟十分脆弱,每遇災荒瘟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貧困,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
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弊端
特點: 一.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 二.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三.生產出來的產品用來自己消費或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弊端: 一.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 二.自給自足,生產經營模式老套,老舊,技術難以革新 三.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J. 小農經濟對當時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
1.小農經濟長期存在的原因:
小農經濟是秦朝以後在出現的(秦朝以前是奴隸社會,秦朝以後是封建社會),當時井田制瓦解,商鞅提出土地私有制,小農經濟出現.
長期存在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生產力的低下,生產活動有剩餘價值或說剩餘價值積累不夠,而且小農經濟是當時適應了生產力的需要的一種生產方式,這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
2.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如明朝,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僱傭關系,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小農經濟是維護封建統治的根基,所以當時實行"重農抑商"(其實一直都有的)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要重農抑商,我可以告訴你是因為封建統治者知道商人一有錢之後就會有形成一種勢力,(如資產階級),不利於統治,所以要加以打擊.
2.封建文化影響,封建統治的思想根基是以孔子為主的儒家學說,早在西漢就儒家學說出現了"君權神授"人們思想得不到解放,就缺少了發展資本主義的必要條件
其實總的來說是維護封建統治.
影響是封建社會前期中國農耕經濟高度發達(樓下不要亂說,這個時候是優勢,什麼落後?),農耕經濟高度發達,農作物商品化,促進了在明朝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但,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同時小農(也就是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所以導致了近代封建勢力強大,以至於資本主義發展難以起步,准確點說是阻礙了近代中國邁向資本主義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