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昆明市怎樣的城市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如何
昆明是宜居城市經濟實力在中國中下游發展前景巨大
❷ 目前城市都在往郊區發展,怎樣判斷哪裡更有發展前景
大家如果用這個辦法去計算的話,就可以發現這樣三個現象:
❸ 如何定位城市地位和未來發展趨勢
比如台州:
從台州發展的歷史傳承和現實基礎出發,把握國家和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提出建設「現代化港灣都市區」的城市發展定位,其戰略支撐為建設「國際智造名城」、「海上絲路港城」、「山海宜居美城」,簡稱「一都三城」。
一都:現代化港灣都市區
建設「現代化港灣都市區」,就是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現代化為基本目標,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充分發揮港口對城市和產業的引領作用,積極發展海灣經濟,推動城市依港而興、擁灣發展;加快構建「三區(椒黃路)融合、三市(中心城市、臨海、溫嶺)同城、三帶(東部海洋經濟帶、中部都市經濟帶、西部生態經濟帶)協同」發展大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共同進步。
三城:
國際智造名城
建設「國際智造名城」,就是要牢牢把握國際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注重人才引領,突出智庫建設,注重科技引領,實施創新驅動,積極推進工業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良性互動,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推動智能裝備產業加速發展、智能生產方式加速推廣、智能生活方式加速普及,把台州建設成為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智能製造城市。
海上絲路港城
建設「海上絲路港城」,就是要牢牢把握開放型、外向型的階段特徵,以港口引領、擁灣發展為導向,積極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充分發揮港口和海灣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海灣經濟和腹地經濟,推動港口、產業、城市融合發展;加快以台州港為核心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區域交通物流樞紐,加強對外經濟貿易和國際人文交流,把台州建設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對外開放港口城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區域合作網路中的節點城市。
山海宜居美城
建設「山海宜居美城」,就是要牢牢把握「建設美麗台州、創造美好生活」的時代要求,以生態引領、民生優先為導向,充分發揮山海兼利優勢,建立山海協同發展機制,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和西部山區、中部平原、沿海灣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社保等社會事業,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促進區域、城鄉一體發展;努力弘揚山海文化,增進文化認同,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彰顯城市個性和魅力,把台州建設成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大美台州。
❹ 如何看待當前國內一線城市的經濟發展趨勢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一線城市?
按照維基網路的說法,中國目前的一線城市被英語世界承認的一線城市是上海,北京和廣州。另外,我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一線城市這個概念就是中國提出來的,在外國並沒有對應的說法。
既然這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概念,那麼這個問題看起來就沒有什麼解釋的意義了。因為首先這個概念並非類似國家發改委或中央機關提出,而是房地產行業提出的,那麼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可擴展性就比較大,今年和明年的概念可能千差萬別。例如,以GDP作為指標,那麼國內很多省會城市,GDP水平已經超越了當年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那麼我們是否應當承認它們為一線城市呢?這顯然是不妥的。因為一線城市目前已經從一個房地產分級概念,變成了咱們國家的經濟指標。房地產價格不是市場的決策者,而是城市繁榮的指標。所謂指標就是說,它不會因為自身的變化而改變大環境,相反,它只能體現出大環境的變化,只要市場夠大,房價只能作為市場的結果,而非原因。
因此,對於一線城市的數量這個問題,我們也應當從它們促進經濟發展入手……
第二,就是目前中國的城市規模。
我查到了2017年中國城市GDP數量和世界各國生產總值的數字:
可以直白說,目前上海的生產總值大約與泰國相當,北京的生產總值與委內瑞拉相同,第十名杭州相當於伊拉克。總體說來,我國現有大城市的水平已經達到世界小型國家的水平。
按照列車類比中國的發展,那麼目前的三個一線城市是足夠的,一輛觀察左邊的峭壁,確定列車運動的空間;一輛俯瞰右側的懸崖,保證列車不要出軌;一輛眺望遠方的彼岸,為大家指明未來的路。即使有更多的車廂爭當頭車,也只能有限地提供發展的速度,而不能增加發展的穩定性。
其二,中國城市尚未走出獨創的發展道路。即使是杭州的電子商務之都的位置,也是阿里巴巴一個公司與城市管理者同謀的結果,阿里巴巴在裡面起了更大的作用。但是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偏科」的城市,因為國家發展像一場考試,但不是每個城市交出一張答卷,而是讓每個城市去答自己最擅長的題目。……
只有城市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再與外部世界進行聯通,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國家。所謂現代國家,就是城市的聯通,每個城市只需要自己的特色行業和相關產業作為支柱,不必擔心自己功能不全所帶來的短板。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大城市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度會慢慢降低,而小城市中迸發出來的活力才是下一個發展階段的動力。
本文來自知乎 馬文豪(節選)供參考。
❺ 我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前景分析
一、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現狀
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是我們面臨的新形勢,也是研究和部署未來地質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1978年到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33.54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依靠自己力量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我國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0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7175元,實際增長50倍;農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5153元,實際增長38.5倍;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3597萬人,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顯提高。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得到根本改變。
我國社會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等教育總規模、大中小學在校生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辦學質量不斷提高。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全社會創業活力明顯增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國。社會管理不斷改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城市化快速推進。我國城市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詳見圖13。
圖13 我國城市化水平與城市數量的變化情況
第一階段(1949~1957年):城市化的起步和健康發展時期。到1957年末,中國城市增加到176個,城市化水平上升到15.4%。
第二階段(1958~1978年):城市化不穩定發展時期。在這13年間,城市只增加25個,城市化水平在17.3%上下徘徊。
第三階段(1979~1999年):城市化穩定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個數從1978年的193個增加到1999年的666個,新增城市473個。1979年城市化率是18.96%,1999年為34.78%,提高了15.82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79個百分點。
第四階段(2000~2009年):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全國城市數量穩定在655個左右,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城市化速度從36.2%提高到45.7%,年均提高1.28個百分點。
二、我國人口增長與城市化前景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准確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既是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要求,也是預測我國中長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預測我國中長期發展趨勢,國內外不少研究單位做了大量工作。大多數的預測採取情景分析方法,也就是基於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得出相應的預測結果。嚴格地說,准確預測,特別是短期預測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預測成功的案例迄今為止並不多。本項研究我們並不進行專門預測,因為缺乏數據基礎和必要的預測模型,僅引用國內的一些預測成果,並進行必要的分析。
我國未來的人口。關於我國人口的峰值及其出現時間,國內外預測很多,不少預測認為我國的人口峰值為15億,也有認為會達到15億以上;人口峰值出現在2030年,也有認為在2030年以後。由於機械增長,到2050年中國人口才會穩定並逐步下降。據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研究成果,2010年我國人口為13.6億,2020年為14.7人。根據聯合國經濟及社會事務部人口司預測,中國人口峰值出現在2033年,屆時的人口數量約為14.6億。也就是說,那時中國人口不會超過15億。這一結果與我國不少預測的結果相近。還有預測認為,我國人口在2050年後才開始下降。
關於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和規模。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按2004年不變價格計,2010年GDP將超過2.6萬億美元,人均1900美元左右(2000年價);2020年將超過5萬億美元,人均3500美元左右。未來15年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重化工業仍佔主導地位;2010年和2020年三次產業的比例分別為14:54:32和12:48:40。從總體上看,我國工業化進程處於中期階段的特徵可持續到2020年。
關於城鎮化水平。衡量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是顯著提高城鎮化水平。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30%後進入城市化加速階段,達到60%後進入平緩發展階段。1996年以來,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城鎮化率每年以1.43~1.44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是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5.7倍,2008年達到45.7%(表3)。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加速階段的前期,在2020年前都將處於城市化加速階段。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2010年和2020年,城市化水平分別為46%和55%;也有認為2010年將達到49%左右,到2020年城鎮人口的比例達到60%。
表3 2010年和2020年城鎮化水平預測
2008年3月25日,麥肯錫公司發布《迎接中國10億城市大軍》報告。該報告稱,按現有城市化的發展趨勢,中國城市人口將於2025年達到9.26億,66%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將突破10億。中國城市在未來經濟中將占據更加主導的地位。該報告稱,中國城市化規模和步伐有望繼續保持前所未有的速度。到2025年,中國將出現221個100萬人口的大城市,23個5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武漢、重慶和成都8個城市,將成為人口超過1000萬的巨型城市。移民將成為中國未來城市化的動力,在2005年至2025年70%的城市人口增長將由流動人口構成。到2025年,在中國新增3.5億以上城市人口中,流動人口將超過2.4億。
三、我國區域發展特徵與演變趨勢
(一)區域經濟發展特徵
1.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明顯加快,但經濟活動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沒有改變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呈現逐年加快的態勢。自1999年以來,西部地區GDP增長率連續7年逐年加快,從7.3%提高到2006年的13.2%;同期,中部地區由7.9%提高到13.1%,東北地區則由7.9%提高到13.5%。從橫向比較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仍然要低於東部地區,繼續呈現東部地區高速增長,而其他地區增長相對較慢的不平衡格局,但增速差距縮小。1980~1990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2%,中西部地區為8.8%,東北地區為8.1%。1991年後,隨著中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加快,東部與其他地區增長率的差距開始加劇擴大。1991~1998年,東部地區GDP年均增長14.7%,中部地區為12.0%,而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只有10.4%和9.5%。1999年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東部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增速差距縮小。1999~2006年,東部地區GDP年均增長率為12.2%,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則保持在10.5%~10.7%,三個地區的增長速度十分接近。
表4 我國各地區GDP增長率的變化
續表
近年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加快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國家政策的支持。為鼓勵沿海企業西進,2007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東西互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意見》;商務部實施了「萬商西進工程」,鼓勵中西部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和加工貿易轉移,鼓勵沿海企業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進。二是沿海要素成本的上漲。近年來,隨著產業的大規模集聚,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各種成本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土地和能源供應緊張,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趨於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紛紛提高市場准入門檻,加大產業升級和環境保護的力度,由此導致一些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紛紛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三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和效益提高。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這些地區投資環境尤其是硬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投資效益明顯提高。2006年,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投資貢獻率平均為13.7%,比東部地區高1.1個百分點,工業成本費利用率平均為11.3%,遠高於東部地區的6.2%。可以預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今後沿海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向這些地區推進的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並沒有改變經濟活動向東部沿海轉移和高度集中的態勢。1980~2006年,東部地區實現GDP佔全國的比重由43.6%提高到55.7%,提高了12.1個百分點;而東北地區所佔比重由13.7%下降到8.5%,減少了5.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所佔比重由22.3%下降到18.7%,減少了3.3個百分點。這說明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中國的經濟活動仍在向經濟繁榮的東部地區轉移和高度集中。這種集中化趨勢是中國經濟市場轉型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各種生產要素和工業尤其是製造業向東部地區的集中趨勢。
2.四大區域產業布局各有側重,但呈現兩大變化趨勢
四大區域產業布局各有側重。東部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東部地區的銷售收入佔全國總銷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區比重較大的則是資源加工型產業,如煙草加工、金屬冶煉、煉焦業、麻紡織業、鹽加工業等。此外,中部地區在運輸設備製造業,西部地區在航空航天設備製造等方面佔有較大比重;東北地區主要是裝備製造業優勢較為明顯。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產業布局特別是工業布局,近年來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一些主要工業部門布局發生了較大尺度的空間轉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基礎原材料工業進一步向沿海地區集聚。作為基礎產業的鋼鐵、石油及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工業等對礦產資源依賴程度很高的產業,20世紀90年代前的40年間形成了原有的布局,其影響因素是資源產地、交通條件、水源條件等。現在影響因素已經在很大程度發生了改變。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進步,人才和管理以及反映進入國際經濟循環難易程度的區位等,成為產業發展和產業布局的重要因素。在這些因素作用下,我國許多產業的布局發生較大尺度的轉移。在基礎產業中,鋼鐵、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學工業,以及裝備工業中的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電氣機械製造)、交通運輸工具製造業等,由於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引進外資及體制上的創新等,在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廣東等地建設了若干大中型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改變原有的布局。西部發展這些產業雖具有資源的基礎,但由於資源以外的因素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致使這些產業的重點向東部地區轉移。
能源工業特別是電力工業向西部地區轉移。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由於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電力消費需求增長很快,我國主要的能源消費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地區、山東半島等主要依靠本地或附近區域建設了一批火電站,在珠江三角洲還建設了為數眾多的燃油小電站。隨著上述城市集聚區環境問題愈來愈嚴重,改變其能源消費結構成為國家和地區重要的能源政策。因此,國家決定大規模開發西部地區的能源資源特別是水電資源、煤炭資源和天然氣資源,實現電能和天然氣在全國跨大區輸送。近年來,二灘水電站等已投入運行。同時加快了廣西紅水河流域、貴州南盤江流域、雲南瀾滄江流域及金沙江支流的水電開發。201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億千瓦,其中西部地區將佔到70%左右(不包括紅水河和三峽)。為了擴大西部地區具有比較優勢資源的開發,國家加大了西北地區,包括新疆塔里木、青海柴達木和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的勘探和開發,形成了一系列的能源生產地帶。與此同時,貴州至廣東直流輸電、交流輸變電等大型超高壓輸變電線路建成或在建。
(二)區域空間結構演變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在新的傾斜式趕超戰略(與傳統的既要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又要全面超英趕美的發展戰略相對而言)指導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開始實施所謂「弓箭」形或「T」形空間布局戰略,即以沿海地區和長江幹流地區為重點的地區傾斜發展戰略;隨後發展為所謂的「丌」形空間布局戰略,即在「T」形布局框架的基礎上,將隴海線沿線地區作為另一條重點開發軸線,形成「丌」形空間開發結構。
根據三大地帶的「梯度」開發理論、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要求,考慮到我國人口和城鎮布局的基本特點,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區域經濟總體布局的主幹框架將朝著「一帶、七軸、多中心」的空間結構演變。全國區域空間布局以國家級中心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核心組織區域經濟活動,以點帶軸、以軸促面,形成以城鎮軸帶和多中心為骨架,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空間結構。「一帶」指沿海城鎮帶;「七軸」指京呼包銀、隴海蘭新、長江沿線、滬瑞四條東西向軸帶和京廣(部分京九)、哈大、北部灣三條南北向軸帶;「多中心」指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連綿區和武漢、成渝、遼中、關中、山東半島、鄭州、長株潭、海峽西岸城鎮群,以及哈爾濱、烏魯木齊、昆明、南寧等多個邊境重要城市。
(三)區域人口分布與城鎮化發展
1.人口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更加明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口比重下降
2000~2005年,我國各地區人口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長,但總體來看,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增長(包括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最快。如表5,2000年東部沿海人口總量為44231萬人,而到2005年已增長到46388萬人,人口年均增長率達9.6‰,分別比同期的中部、西部與東北地區高6.1,2.8和4.5個千分點。與此同時,5年來,各地區的人口佔全國的比重只有東部沿海有所增加,從2000年的35.60%上升到2005年的36.15%;而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全部下降,分別下降了0.41,0.09和0.06個百分點。
表5 2000年和2005年我國四大區域人口分布比較
2.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新興地區人口集聚和城鎮化加快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西部的新興地區城鎮化和人口集聚速度在加快。隨著西部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人口流動的目的地不再局限於東部地區,而是擴大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新興地區。而且,東部沿海地區在經過20年的發展後,產業結構開始調整,東部沿海的企業也為了進一步開拓新的市場,尋找更多的商機,有些勞動力轉移逐漸轉向中西部的新興地區。如雲南、新疆外來人口數都超過了100萬人,基本集聚在新興城市。除四川、貴州、重慶轉移到雲南的勞動力比較多外,還有來自浙江、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新疆同樣有大量的勞動力輸入。隨著中西部經濟崛起,還有加入WTO後發展邊境貿易,位於邊境貿易城市的流動人口也將越來越多。
3.四大區域城鎮化進程加快,但東北地區城鎮化速度相對緩慢
2000年以來,我國四大區域的城鎮化均以較高的速度推進。2005年東部和東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已分別達52%和56.5%。2000~2005年,中部地區是我國四大區域中城鎮化進程推進最快的地區,東北地區相對較慢。從增長速度來看,2000~2005年中部地區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速度達1.45個百分點,分別比東、西部高0.1個、0.22個百分點,比東北地區高出0.47個百分點。但中部、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還相對較低,2005年分別為37.6%和34.9%,並處於加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推進的空間還很大。
表6 2000年和2005年我國四大區域城鎮化水平比較單位:%
❻ 從農村、城市、某一地區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出發。做調
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從總體上處於過渡階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br>一是農村專社會救濟。主要是國家針對災害的突屬發性特點, 採取應急措施。在對待貧困戶方面, 國家通過設立扶貧基金,幫助發展生產。同時,為解決貧困者的生活問題,部分地區開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試點工作。但全國各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展參差不齊,如北京、浙江、廣東、福建、遼寧等經濟較發達的省市,已經全面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省份雖然也在部分地區實行農村低保制度,但還沒完全實行,根據有關統計資料,2004年我國農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總人數為488萬人,不到需要保障人口總數的3%。<
❼ 城市基礎設施在城市經濟社會活動的作用以及當前基礎設施規劃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一般指工程類基礎設施,包括交通、能源、給排水、郵電、環保、防災等設施。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是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設施。一方面,城市水資源和能源利用與保護、河湖水系藍線、市政設施重要走廊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保障城鄉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和預留城鄉建設長遠發展空間條件;一方面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又為城鄉建設提供先決性物質條件,其功能和效率直接支撐和影響城市運行和發展。——以上內容主要引自《城市規劃原理》
當前國內基礎設施規劃的發展,隨著城市空間發展趨勢,越來越強調高標准化、大區域化、高度集中化和高科技化。高標准化是要在快速城市化的大潮中鞏固大中城市的命脈,尤其在安全防災方面,從選址、到設計,再到施工都要強調科學合理,能夠適應未來20年、50年、甚至更久的城市發展需求;大區域化是要在城鄉統籌和區域統籌的發展政策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和行政區限,統籌大型基礎設施規劃,避免重復建設;高度集中化是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集約各項建設資源和能源,擴大生產規模和輻射范圍,並充分考慮各環節副產品銜接;高科技化是要通過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能夠做到最大的減少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減少碳和各類污染物的排出、最好的滿面足城市發展需求,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此段內容是個人想法。
❽ 中國哪個城市經濟最具活力,最有發展空間,最有發展前景
首推上海。其次武漢。
總部設在美國芝加哥的全球房地產資產管理和咨詢服務公司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1月22日發布《城市動量指標報告》(City
Momentum Index),對全球111座城市進行綜合評估,評選出20個最具活力的城市(Dynamic
City)。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為:舊金山、倫敦、迪拜、上海、武漢、紐約、奧斯汀(美國)、香港、聖何塞(美國)、新加坡。排名第11位至第20位的
城市依次為:深圳、雅加達、北京、成都、洛杉磯、天津、波士頓、西雅圖、東京、利馬。
❾ 中國城市化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速度的快慢,最終取決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據國際城市化的規律性,當城市化水平超過30%以後,城市化進程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因此,21世紀,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將會加快,並逐漸縮小我國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城市發展也將出現多樣化的態勢。(一)我國將進入加速城市化時期經過十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已經成功地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已經具備了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1.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將有力地推動城市化進程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202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宏偉目標。我國國民經濟已步入平穩發展的階段,這無疑為城市化的加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改革的深入為城市化加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隨著改革的深入,長期的城鄉隔離的二元結構將會改變,現行的戶籍制度將根本改革,影響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將基本消除,過去在一定程度上被壓抑的城市化潛能將得到釋放。城市化同工業化、城市化同經濟增長的關系將漸趨協調,城市在外延上的擴張的同時,注重內涵發展壯大將為城市發展的主要趨勢,特別是多數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經濟實力和素質的增強和提高,對城市化將形成明顯的推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將由於戶籍制度的松動、社會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大,人口增長速度也會加快。此外,大城市的輻射作用,對中小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3.城市化發展規律表明我國將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根據發達國家走過的城市化道路來分析,城市化的發展從起步開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城市化水平在10%至30%以下為早期階段,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間為中期階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為成熟期階段。城市化中期階段所耗用的時間,一般比早期階段所耗用的時間少,如英國在城市化中期所耗用的時間比早期階段少一半,也就是說,在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將是加速發展的時期。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超過40%,可以預料,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將進一步加快。(二)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預測城市化水平決定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和人口城市化的各項政策,但城市化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慣性作用。根據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城市化的發展趨勢,許多專家進行了預測。據有關專家預測,進入21世紀,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每年可增長1個百分點,高於1949~1997年的平均發展速度,也高於1979~1999年的平均發展速度。到2030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將超過70%,全國的總人口達到15億,市鎮總人口將超過10億。城市化不僅僅是社會分工和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且也是文化擴散和融合交替發展的過程,因此,影響城市化的因素是眾多的,不僅有經濟因素,而且有自然、歷史以及人文等因素,要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其中,做出令人信服和十分精確的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根據事物發展的歷史趨勢,綜合考慮影響事物發展的重要因素,做出相對的大致的預測,是有一定意義的。(三)中國城市發展的基本趨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發展模式和功能作用將出現一些新的變化,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和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將對城市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因此,未來中國城市將向國際化、連綿化、生態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1.國際化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城市與世界交往日漸頻繁,城市發展的國際性因素逐年增多,中國的一些特大城市將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國際化大都市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產物,早在19世紀初,倫敦已成為國際性的城市,近30年來,由於生產力與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建設國際性城市已成為世界各國大城市發展的趨勢。一些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也迅速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一些大的跨國公司紛紛在各國設立分支機構;國際金融業務不斷擴大,促進了各國金融體系的國際化;現代化交通和通訊使空間概念大大改變,為國際化都市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中國的一些城市已具備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基本條件,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武漢、沈陽、南京、杭州、西安、成都、青島、大連等城市將率先進入國際化大都市的行列,2030年,將有更多的城市成為國際性城市。2.連綿化城市連綿化是指一個區域內中心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城市數量迅速增加,從而形成城市密集區的過程。近40年來,城市帶和城市群的發展已從發達國家的北美、西歐等地區擴展到一些發展中國家,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城市密集地區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勢。我國的主要城市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