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東南亞經濟發展最好的國家
新加坡
新加坡是亞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貳』 關於東南亞經濟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前半句對了,新加坡以前是發達國家,不過這兩年降了一個檔次,為較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東南內亞大部分國家容的主要出口仍是農業,當然也有比較多的製造業。B的話,泰國這個國家旅遊業非常發達,不過泰國現在還不屬於發達國家,屬於發達國家中上游。C印尼的製造業和工業才剛起步不久,和前者泰國的製造業沒的比,怎麼會成為工業園。D的准確率最高,東南亞國家除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工業較為發達,其餘國家工業基礎相對薄弱。
『叄』 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為什麼緩慢
這個我覺得東南亞的國家包括的太多了,既有島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也有和和中國接壤的越南,泰國等等。
東南亞的經濟發展不均衡,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原因。
經濟發達的有新加坡和汶萊。新加坡我想大家都明白,曾經的四小龍,守著馬六甲,都是華人,不富裕都難。它是經濟,貿易,貨運和金融中心。汶萊國家小,石油多。這個也好理解。
接下來應該就是馬來西亞和泰國了,然後菲律賓和印尼。
最不富裕的應該就是緬甸,寮國這幾個國家了,越南還好一些。
總和來說有這么幾個原因:
歷史和政治原因。比如說越南,經歷過幾次戰爭。加上之前相對不開放的社會制度,勞動力不足等等都是原因。當然現在越南經濟發展很快。再比如說菲律賓,菲律賓的民主制度嚴重的滋生了腐敗,以及政治的內耗。還有比如緬甸,政局的不穩定也就造成了經濟發展的阻礙。
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有兩點。第一就是人種。東南亞國家的人大都在熱帶,所以性格大都樂觀。溫帶的民族比如中國,日本,進化出了勤勞節儉的民族性格。而東南亞的民族性格就比較懶散一些,追求安逸。所以從性格里,工作的競爭性就不那麼強。第二是人才。尤其是近些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生活和經濟越來越依靠高科技。大國強國在這方面的人才儲備就很厲害。但是東南亞你很少聽說哪個大學這方面很厲害,或者有哪家企業在高科技很厲害。大都是傳統的行業。所以人才相對的落後。
資源的因素。不過這個每個國家也不通。比如菲律賓,其實資源就相對匱乏,尤其是在石油,煤,鋼鐵等等。對經濟的發展自然會有影響。
國家本身的實力,金融實力。國際上的任何金融動向都會比較嚴重的影響到東南亞國家,畢竟外匯儲備不足,再來一次金融危機,幾個國家可以挺得住。
雖然說東南亞國家作為聯盟 - 東盟是一個整體,但是和歐洲相比相差很多,每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宗教,經濟基礎都相差太多,還很難以一個強大的整體來對外抗衡。
『肆』 東南亞物產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東亞
1、概述
(1)位置范圍
位置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范圍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首爾)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2)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
半島、島嶼上河流短促
(3)氣候
季風及其成因
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氣候的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差異(界線、區別、特點、成因)
西部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 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陸溫差大 → 冬季西佰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 → 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4)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向、經濟方面
范 圍
海陸位置
地 形
氣 候
經濟發展
東部沿海
東亞東部,包括中國東部沿海,朝鮮、韓國和日本
瀕臨海洋,距海近
地勢較低,平原為主,間有丘陵或低山,河湖較多
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較多
交通方便,城市很多,工農業發達,是世界水稻、茶葉、蠶絲主要產區,經濟發展迅速
西部內陸
東亞西部,包括中國西部和蒙古
遠離海洋,深居內陸
地勢較高,多山地和高原,河湖較少
氣候乾旱,溫差較大
交通不便,以畜牧業、畜產品加工和采礦業為主
2、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徵
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國四、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
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火山之國,地震之邦——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活火山)
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2)發達的經濟
①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經濟發展迅速。
②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③最大貿易對象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分布極不平衡:集中於「三灣一海」地區,即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五個工業區:京濱區、名古屋區、阪神區、瀨戶內海區、北九州區——原因:日本國內資源短缺,國內市場狹小,沿海多良港,便於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⑤工業由集中趨向分散:向國土的南北兩端(九州島南部和本州島東北部)擴展——由臨海型布局轉向臨空型布局
⑥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函館和下關為主要漁港。
⑦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平原地區產稻米,並能自給,丘陵地區栽培果樹和蔬菜,但仍大量進口
⑧人口、經濟遷移:向領土南北兩端擴展(本州島北部和九州島)
(3)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
科學城——築波;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橫濱——全國最大港口,第三大城市;大阪——全國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築波——科技城,地處京濱工業區;豐田——「汽車城」,地處名古屋區;福山——「鋼城」,地處瀨戶內海區;長崎——造船中心,地處北九州區。
補充:日本的經濟特徵與發展條件
(1)日本的經濟特徵是:①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現代化程度高;②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農業不佔主要地位,農業生產規模小,農業現代化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化,單產高,農產品大量進口;③對外依賴性強,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產品銷售也依賴國際市場。
『伍』 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特點
越南:屬發展中國家。1986年開始實行革新開放。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國家工業化、現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體制,並確定了三大經濟戰略重點,即以工業化和現代化為中心,發展多種經濟成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地位,建立市場經濟的配套管理體制。實行革新開放的二十多年來,越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速度,1990-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7%,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三產結構趨向協調,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
寮國:
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屬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柬埔寨:
是傳統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屬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泰國:
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屬外向型經濟,較依賴美、日、歐等外部市場。
緬甸:
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但多年來工農業發展緩慢。1987年12月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1989年3月31日,政府頒布《國營企業法》,宣布實行市場經濟,並逐步對外開放,允許外商投資,農民可自由經營農產品,私人可經營進出口貿易。
馬來西亞:
是相對開放的以國家利益為導向與新興工業化市場經濟體。國家透過宏觀經濟計劃,在指引經濟活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重要性逐漸下降。馬來西亞擁有亞洲最佳的經濟紀錄。
新加坡:
是繼倫敦、紐約和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工業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快速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煉油國,以及世界電子工業中心之一。
印尼:
工業發展方向是加強外向型的製造業。
汶萊
是一個經濟結構比較單一的國家,其經濟主要建立在傳統農業和沿海漁業的基礎上,汶萊經濟總體走勢特點:經濟結構高度依賴石油、天然氣。
菲律賓
出口導向型經濟。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突出,同時農業和製造業也占相當比重。
東帝汶:經濟處於重建階段
『陸』 東南亞經濟發展
東盟國家是世界銀行稱之為「發展中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重要部分。預計其經濟增長態勢依舊良好,2016年和2017年經濟增速分別將達到4.6%和4.8%,略高於2015年。
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已持續了多年,反映出東盟一體化進程正在順利推進,並將對地區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值得贊賞的是,東盟一體化進程是一個開放的進程,域內國家走向融合的同時,並沒有排斥外部世界,這種開放性將長期推動東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此外,在當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依舊的背景下,多數東盟成員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和國家間經濟政策協調是不錯的,這也將支撐東盟經濟的快速增長。
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將對東盟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從短期看,中國經濟「軟著陸」,對東盟經濟是大有好處的。
『柒』 東南亞經濟狀況
汶萊是東南亞第三大產油國和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氣生產國。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和出口是汶萊的經濟支柱,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6%和出口總收入的95%。石油儲量和產量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居東南亞第二,液化天然氣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萬美元,是世界最富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汶萊政府大力推行經濟多元化和私營化政策,力圖改變過分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單一經濟結構。
『捌』 東南亞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搞貧富兩極分化,然後一人均。
『玖』 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特點
菲律賓--1946年獨立;
1950年以後,政府開始限制消費品進口,實行外匯管制,鼓勵發展替代進口商品的工業;
20世紀60年代後期,採取經濟開放政策,積極吸引外資,經濟取得一定成效;
1982年,被世界銀行列為」中等收入國家」.
菲律賓的外項型工業比較發達.
越南---1945年獨立;
1976年宣布全國統一;
1986年實行改革開放;
南方的湄公河三角洲是著名的稻米產區,從越南出口的產品來看,大多都為農產品和初級產品,屬於欠發達的農業國.
寮國---1945年獨立;
1975年成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
1988年以來,推行革新開放路線,對內調整經濟結構,對外實行開放.
柬埔寨--屬於落後的農業國;
1998年以後將發展經濟,消除貧困作為首要任務,現在已經取得一定成效.
泰國---屬於典型的農業國;
1961年起,實行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計劃;
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擴大出口,引進外資,改變單一經濟結構,經濟發展較快,逐步向新興工業國轉化;
1995年,人均收入已超過2500美元;
1997年,爆發嚴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
1999年下半年,經濟開始恢復;
1991年起,實行汽車業自由化,發展很快;
泰國是世界首位出口大米,橡膠生產國和出口國,也是盡次於日本和中國的第三大海產國.
緬甸---1948年獨立;
1987年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1989年,實行市場經濟,並逐步對外開放,經濟發展增速;
近年來,私營經濟發展較快;
1997年以後,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其它因素,經濟遭遇困難.
緬甸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水力資源都很豐富;
寶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柚木出口國.
馬來西亞-1957年獨立;
1963年,馬來亞,新加坡,沙撈越和沙巴組成馬來西亞;
1965年,新加坡推出;
自然資源豐富;
政府鼓勵以本國原料為主的加工業的發展,重點是電子,汽車裝配,鋼鐵等部門,礦業以錫,石油,天然氣開采為主,農業以香蕉橡膠,可可,熱帶水果等經濟作物為主;
印度尼西亞-1945年獨立;
1968年以來,大力調整經濟和產品結構;
1997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重創;
工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為外向型的製造業;
外貿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
新加坡---1965年成立共和國;
建國後,在保持原有以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為主的經濟特色的同時,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來建立較合理的經濟結構.
製造業發展極為顯著,是僅次於休斯頓和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較大;
糧食全部靠進口;
對外貿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新加坡的五大經濟支柱:運輸,貿易,金融,製造業和旅遊業.
汶萊---其經濟支柱是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
獨立後,積極推行經濟多元化政策;
主要出口:原油,石油產品和液化天然氣.
東帝汶--2002年成立民主共和國;
經濟落後,基礎設施差,一些地區還處於自然經濟狀態,農業為國民經濟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