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貧困經濟發展

貧困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8 20:47:18

⑴ 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靠的是什麼

在促進欠發達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中,應該以調整經濟結構為中心,堅持「固農、強工、興商」的方針和「協調發展、重點突破、總體推進」的原則,堅持以比較優勢和市場導向相結合,發展特色產業,轉變增長方式,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形成區域經濟極。

⑵ 中國經濟發展怎樣改善貧困

以前,中國的貧窮主要是因為生產力不發達,經濟落後造成的。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經濟發展迅速,貧窮問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所以貧窮任然是面臨的一大難題,當下如何改善貧窮,我認為:
首先,一如既往的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是改善貧窮的根本動力。同時我們更要關注落後地區經濟的發展,因地制宜,發展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促進就業,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其次,更加註重社會公平。經濟發展了,但是很多下層百姓的生活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社會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所以要縮小貧富差距,改善分配製度。這就涉及到了政治體制改革,當前,改革也日益被提上焦點,所以改善貧窮需要體制改革以減少下層人民的數量,增加中間階級的數量。
第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需要落到實處,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等等,這些措施不是沒有,而是需要有效地實施系統使之進一步落實完善落實,使這些措施能夠讓真正需要的人們收益。
第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貧困地區的醫療,教育需要日益被重視。尤其是教育事業,要常抓。提高人們素質是改變落後貧窮的根本之道,需要國家和地方財政大力支持。

⑶ 如何加快貧困縣的經濟發展

摘要: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內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容快縣域經濟發展,是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是解決「二農」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作為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近年來沽源縣努力突破基礎差、底子薄、實力弱的困擾,緊瞄跨越式發展目標,積極探索,堅持走「產業立縣、生態興縣、項目拉動、主攻畜牧」的路子,突出「四個重點」(主導產業、項目建設、開放開發和民營經濟),強攻「三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推動經濟發展,使縣域經濟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⑷ 貧困所產生的經濟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貧困時只會考慮生存,這樣就會放棄長遠利益,只考慮眼前。經濟方面就是可能大量依靠國外的資源,糧食、能源、生活品等,這樣就會喪失本國經濟的自主權。
2、保住人民的生產生活成為第一要務後,可能主要朝農業、簡單加工業業、旅遊游業等方面發展,這樣就會使本國產業結構失調,忽略百年後千年後的經濟不平衡。
3、貧困就可能無力儲備,長期貧困則可能動搖國之根本,一定時期後不只是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可能會影響到經濟的穩定性。

⑸ 貧困國家該不該犧牲環境發展經濟

前人賺錢,後人遭殃。為了追逐經濟利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從短期看取得了經濟利益,提高了財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準。但是,從長遠看,是得不償失的。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取得的經濟發展,不僅造成了環境污染,而且損害了人民身體健康,降低了人民生活品質。而且污染者在使用環境資源時所聚集的財富,與修復治理其破壞環境所需成本相比,相差成百上千倍,代價十分巨大!據中科院勐侖植物園的研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無節制開發橡膠林,流失土壤使全州每年生態效益損失將近1.5億元。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橡膠純林的鳥類減少了70%以上,哺乳類動物減少80%以上,這種損失無法進行經濟估算。與此同時,州氣象局的長年監測表明:在過去50年間,四季溫差加大,相對濕度下降,州政府所在地景洪市1954年霧日為184天,但到了2005年僅有22天。
要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但是,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用破壞環境換取經濟發展,關鍵在於一些人和地方為了追求一已私利,為了追求自己所謂的政績,為追求GDP的增長,有的明明知道某個項目要產生污染,要破壞生態環境,卻還要引進,還要發展。他們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對立起來,好像發展經濟就得破壞環境,保護環境就無法發展經濟。毋庸置疑,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短期內確實存在矛盾,其中任何一方增加投入,就意味著必然減少對另一方的投入。然而必須看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存在著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結果將會嚴重破壞環境和資源從而影響經濟發展本身,而合理的運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過程,本身就是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的過程。兩者協調起來,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良好。
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持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針。希望某些地方發展經濟不要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希望「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城更美」,成為人們的共同心聲和追求。

⑹ 經濟高速發展,貧困人口而增加了,為什麼

一)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原因對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成因的討論主要有三種觀點:林毅夫教授為代表的重工業發展戰略理論,錢穎一教授為代表的財政分權理論,以及開放理論。⑴重工業發展戰略理論認為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推行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違反了比較優勢,當時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資金短缺的困難,用限制城鄉人口流動,壓低農產品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的方式解決。⑵財政分權理論認為,在中央計劃時期,中央把全國財政在各地間調配,地方政府沒有動力發展地方經濟;財政分權時,地方政府積極發展當地經濟,但貧窮落後的地區獲得的來自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減少,常常出現向企業苛重稅之類的「殺雞取卵」的短視的政府行為,反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⑶開放理論認為,在人口流動受到控制的情況下,開放經濟中各區域有地域上的比較優勢或劣勢,並且國家在投資方面有許多優惠沿海地區的政策,沿海必然發展的比內地快。建國五十年來,沿海內地經濟的不平衡指數和貿易量走勢基本一致。(二)貧富不均衡和社會階層不均衡的原因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飛速的進步,高速經濟發展在減貧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使3億多人擺脫了絕對貧困,這意味著在減貧方面,我國已經提前實現了千年發展目標,即在1990年基礎上絕對貧困人口減半。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提高也很快,從1990年到現在提高了20%。但是應該怎麼看待這種進步呢?《人類發展報告》認為,我國在經濟增長方面表現突出,但是在其他人類發展領域相對於經濟的發展是落後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在增長,但總體上落後於經濟增長幅度,它應該挖掘更大的潛力。中國有必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使經濟飛速增長的好處能更均衡地分配給社會的各個階層,地分配到教育、衛生等領域,提高普通人的生活水平。

⑺ 現在哪個貧困國家經濟發展照搬中國模式非常好或者或者符合當年中國經濟崛起

幾乎沒有,中國的模式是很難復制的,因為,需要的必要條件有:
一、完善的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
二、充足的受教育人口和工業人口;
三、長遠的戰略規劃和執行能力;
四、上下同心的意志力;
五、廣袤的國內需求市場;
六、抵禦外部干涉和顛覆的能力;
其他的先不列了,單說這幾條,世上還有哪個國家能全部滿足?

⑻ 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是什麼

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根源及其消除

作者 佚名 摘自 未知 發表 2007-1-22 16:55:43 背景
貧困是全球化的問題,也是中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它影響了全球化進程中的可持續發展,也阻礙了中國改革開放最終目標的實現,是當今人類共同的大敵。因此,它是世界銀行在其20年發展報告中唯一作為專題兩次專門論述、並在其他年份的報告中多次提及的問題。
一、發展中國家貧困的現狀
1、貧困的界定
貧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貧困是經濟意義上的貧困,指難以將生活維持在經濟上最低水準的狀況。廣義貧困除包括經濟意義上的貧困之外,還包括社會、發展、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壽命、營養、教育、醫療、生存環境及失業等方面的狀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總體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貧困的概念逐步由狹義的純經濟層面向廣義的影響生存質量的多層面過渡。貧困概念界定的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點在世界銀行和國際權威組織的定義中明顯地體現出來。
世界銀行《1980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當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體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獲取他們在那個社會公認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飲食、生活條件、舒適和參加某些活動的機會,就是處於貧困狀態。」顯然,這里強調的是以消費水平為基礎的物質條件。《1980年報告》將貧困線確定為人均年收入75美元。《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貧困,即缺少達到生活水準的能力」,並認為考慮貧困問題還要考慮人口壽命、營養狀況、健康狀況、兒童入學率、醫療衛生、識字能力、受教育機會等社會福利文化的內容。《1990年報告》確定了兩條國際貧困線:一是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為「赤貧」;二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按1985年購買力平價不變價格計算)為「貧困」。1997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人文發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貧困」的概念。它除了包括人均收入的因素外,還包括人均壽命、衛生、教育和社會環境等多種指標。這種「人文貧困」的界定方法,能夠較全面地反映一國的經濟水準和生存狀況,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以這個標准衡量,貧困是經濟、社會、文化落後的總體表現。
2、發展中國家貧困的現狀
1991-1996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達到9%, 但貧困人口卻沒有因經濟增長而減少,反而有所增加。據聯合國調查,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由1990年的10億增加到目前的13億。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發展中國家中有8000 萬人完全不能享受醫療服務,8.4億人營養不良,2.6億人不能上學。在最貧窮的非洲地區,貧困發生率(處於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目前,非洲6.3億人口中,約有一半掙扎在飢餓線上。 (註:「非洲貧困狀況惡化」,《人民日報》1996年2月7日第7版。 )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7年10月的一份報告稱,世界貧困人口中70%是婦女。貧困家庭兒童的處境更糟。20世紀80年代中,發展中國家有1 億兒童流浪街頭。
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並未緩解貧困的狀況給人們以警示:增長並不等於發展,經濟增長是緩解貧困的重要因素,但並非最關鍵的因素。
二、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及解決途徑
1、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
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歷史條件制約、經濟基礎落後、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人口過度增長、經濟結構單一、發展戰略不當、經濟政策失誤等內部因素,也有國際經濟秩序不合理、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貿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為貧困人口只有獲得謀生的機會,才能消除貧困;而如果沒有利用和把握謀生機會的能力,或者說沒有對機會的反應能力,任何機會都會從身邊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人,則無法獲得這種能力。
從全球不同國家和社會各階層看,貧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經濟落後、通訊不發達、交通不暢、教育不普及、識字率低、觀念落後的偏遠地區。在這些地區,由於得不到基本的社會服務和人力資本投資,貧困人口不具備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無力獲得足夠的食物,他們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賺錢以補貼家用而不能上學;他們更需要多生育,靠一個大的家庭組織來維持成員的生計,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貧困進一步加劇。這一惡性循環的源頭在於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勞動力生存狀況的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
2、解決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的關鍵
減輕貧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報告》分析了貧困、經濟增長與人力開發之間的關系,指出單純的經濟增長並不能有效地消除貧困,而人力開發在消除貧困特別是絕對貧困的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報告詳細闡述了人力開發的幾個主要因素:教育、健康、營養和生育,他們各自如何影響窮人的收入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1990年報告》進一步給出了由「機會」和「能力」兩個方面組成的有效扶貧戰略:「一是實行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進對窮人最豐富的資產,即勞動力的需求,為窮人提供謀生的機會;二是廣泛向窮人提供基本社會服務,增加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提高窮人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前者解決的是勞動力數量過多的問題,後者解決的是勞動力質量過低的問題,以此來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從而解決貧困問題。」要將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與使窮人受益於經濟增長的政策統一起來。其途徑有:(1 )給窮人以資產所有權。一是將存量資產重新分配給窮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資本作有利於窮人的分配。特別是通過初等教育和醫療保健對窮人人力資源的公共投資,成為增加窮人資產的重要政策手段。(2 )增加窮人所擁有資產的受益。即通過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業收益減輕貧困。非熟練勞動力是窮人最重要的資產,非熟練勞動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於窮人。另外特別重要的是通過提高生產率來提高窮人的資產收益,這包括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和基礎設施的投資。這種投資能夠將促進增長與減緩貧困統一起來。研究表明,農業報酬增長額的1/4、非農業報酬的3/4可以歸因於良好的教育。( 3)對窮人進行適度轉讓。上述無論哪種減輕貧困的方法,都有賴於窮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賴於他們對新方式和新機會的利用,歸根結底依賴於提高這種能力的人力資源開發。
人也是增長的源泉。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體的勞動者更容易獲得好的工作機會,為經濟增長做出更多的貢獻。雖然創業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門都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絕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的技能、知識和工作態度。因此,必須在取得短期的經濟增長與著眼於人們的長期發展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投資之間保持平衡。要獲得增長的源泉,達到和保持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就要重視人力資源開發。「人力開發毫無疑問在消除貧困的斗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註:世界銀行1980年《世界發展報告》。)
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因素,也是長期發展的基礎。勞動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窮人賴以生存的唯一寶貴的資本。因此,用教育來提高勞動力的生產率和窮人把握機會的能力,是同貧困鬥爭的最有效的途徑。他使窮人有能力抓住經濟增長的機會,提高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存量,從而提高他們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經濟的長期發展獲得不竭的資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對現行的支出格局傾向做出調整,其中包括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社會部門旨在改善窮人生活狀況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擴大和改善初級教育和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貧困人口集中的農村地區增加公共投資,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賦予地方當局更多的責任,持續擴大農村的診療所和小學數量,改進服務質量。在總結扶貧經驗時,《1990年報告》指出:「任何試圖在世界經濟中開展競爭的國家,都有必要採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專業培訓方面的開支。」(註: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與貧困作斗爭最成功的國家都推行一種有效的使用勞動力的增長模式,並對窮人的人力資源進行投資。這兩方面兼顧的方針是減輕貧困的基本戰略,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為窮人提高運用其最豐富的資產——勞動力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並提高其利用新出現的機會的能力。兩相結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絕大多數窮人的生活水準。」(註: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兩個報告得出的同樣結論是:對人力資本尤其是對教育的投資,有助於鏟除貧困之根源。
三、中國的貧困問題
1、中國貧困問題的現狀
像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貧困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障礙。自實施扶貧計劃以來,中國的貧困人口銳減,但反貧困任務仍相當艱巨。一方面是剩餘貧困人口脫貧難度加大,初步脫貧人口返貧問題突出;另一方面,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又產生了城市新增貧困人口。
(1)農村貧困狀況:以1985 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扶貧標准年人均純收入200元為基礎進行調整,1999年相當於635元。按照這一標准計算,截至1999年底,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3400萬。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標准估計,我國農村的貧困人口就遠不止幾千萬,而是1.06億(1998年底)。(註:楊軍:「中國反貧困戰略面臨的困惑及調整思路」,《甘肅理論學刊》2001年1期。)據國務院扶貧辦的報告估計, 如果把那些雖然已經解決了溫飽但極易返貧的人口算上,中國目前的農村貧困人口可能超過農村總人口的10%。顯然,我國農村的貧困標準是建立在維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除物質生活貧窮外,我國貧困人口集中的地區社會保障和醫療條件差,生活質量差;貧困使一些兒童營養缺乏,健康狀況不佳,許多適齡兒童特別是女童失學,文盲較多;信息閉塞,觀念落後。
(2 )城市新增貧困人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企改革的深入,市場機制自發誘導的諸如失業、破產、收入差距懸殊等新的致貧因素的影響迅速增加,大批下崗和長期失業人員、退休職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構成了城鎮新的貧困人口。1996年我國城鎮貧困戶數是306萬戶, 貧困人口1176萬人,戶年人均生活費收入1321元,比當年劃定的城市貧困線戶人均生活費收入1671元還要低20%。 (註:《中國工商時報》1997年10月10日。)近幾年,隨著下崗、失業問題的日益嚴重, 我國城鎮貧困問題進一步惡化(見表1)。
附圖{F102f43.BMP}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1)綜合失業人數=下崗無業人員+失業人員
(2)綜合失業率=綜合失業人數/勞動力總數
據勞動部測算,2000年下崗職工總數為2100萬, 按照新的要求,2000年之後,下崗職工將直接進入失業范圍,不再新設再就業服務中心。這些人中約50%左右在失業救濟金用完之後,不能重新就業,他們將陷入貧困之中。
城鎮貧困人口的加入,使中國貧困人口的結構更加復雜,使中國貧困問題更加惡化。
(3 )中國的「人文貧困」:中國的城鄉貧困不僅表現在經濟收入、人均生活支出的經濟層面上,更反映在生存狀況、受教育程度、醫療衛生條件等生活環境質量上。若用人文發展指標來衡量,中國的「人文貧困」狀況更加嚴重。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7年人類發展報告》對175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排在108倍。聯合國人文排序的新指標包括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綜合入學率、人均GDP。這一人文發展指數更能反映人類文明的進步程度, 對「貧困」的理解也更為深刻。這種排序使我們看到,我們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不僅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反映綜合水平的人文指標上,而後者的差距比前者更難彌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後者這些指標決定了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決不僅是增長)潛力,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真正水平和綜合實力。這些人文發展指標為我國扶貧、脫貧工作指明了方向。
2、中國脫貧的關鍵
從中國的貧困人口階層分布看,無論是農村貧困家庭還是城市貧困人口,都集中在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人群中。在農村,由於沒有文化,無法掌握科學種田的知識,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應有的收獲,更無法抵禦自然災害的襲擊。沒有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見也抓不到改變生活的機會,脫貧基礎脆弱。即使是已經脫貧,但當使其初步脫貧的物質基礎發生變化或稍有不測時,很快重新陷入貧困。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10%剛剛脫貧的人口又返貧。在城市,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下崗人員很難勝任對技術要求較高的新崗位,難尋收入豐厚的職業。由此可見,擺脫貧困的關鍵是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在為貧困人口提供謀生機會的同時,更側重於提高其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改善人口質量的投資,能顯著提高窮人的經濟前途和福利」。(註:舒爾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講演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有鑒於此,政府應將扶貧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鞏固和提高貧困個體的生存保障和發展能力上來,增加貧困人口受教育的機會,從而提升他們獲取生存和發展資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貧扶在根上、扶在點子上。政府要把扶貧和扶智有效地結合起來,在進行物質扶貧的同時增加文化扶貧的力度;在提供必要的資金、救濟,使貧困人口達到最低生活水準的同時,加大提高貧困人口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的教育投入;在以物質投入緩解貧困現狀的同時,強調「扶人」、「治本」這一根本途徑。
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在扶貧工作中也面臨著資金不足這一最大障礙。「面對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龐大的發展計劃,政府往往需要在人力開發與其他項目間費力地權衡。「發展中國家應力圖提高公共企業的資金營運效率,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減少軍費,以及減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緊急的項目投資,使更多的資金能夠用於向小學教育、基本衛生保健這樣的項目上。」(註: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
亞當·斯密說過:「一個國家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其勞動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練程度和判斷力的高低。」這句話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她的人民。人力資源的全面開發既是經濟發展的源泉又是它的最終目標。然而貧困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實現,一個國家現今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反映的很可能是其10年甚至20年前為人力開發所作的努力。(註:程漱蘭等編著:《世界銀行發展報告20年回顧》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7月。)
《管子·修權》里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中國的人力開發與反貧困鬥爭任重而道遠,需要全社會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政府的作用尤為重要。來源:安徽學子網 http://www.hao810.com

閱讀全文

與貧困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