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性質(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以及貨幣、產出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聯系的方式)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積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消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消極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採取的政策手段。 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資政策等關系十分密切,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幣值穩定。 根據央行定義,貨幣政策工具庫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存款准備金、再貸款或貼現以及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等。從學術角度,它大體可以分為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價格工具集中體現在利率或匯率水平的調整上。數量工具則更加豐富,如公開市場業務的央行票據、准備金率調整等,它聚焦於貨幣供應量的調整。
② 中國古代傳統的經濟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特點和影響
傳統的經濟政策就是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因為小農好管理,各守本分,只要農民不起義都很難動搖封建王朝,而商人無義,是士大夫和君王打壓對象,只有在王權旁落的時候,商人與官僚勾結,古代也就亂世和宋元重商,卻被當做反面教材,而依賴土地的經濟最終還是走向兼並的道路,每朝每代的改革都是以土地和戶籍為基礎,攤丁入畝,一條鞭法,青苗法等等
③ 宏觀經濟政策對股市有哪些影響
股市的資金是敏感的,流動的,如果宏觀經濟政策出現調整,必然會對相內關行業產業產生有利或容者不利影響,從而出現股價波動幅度加大。比如央行加息,會利好保險股,而不利房地產、鋼鐵等等資金需求大的企業經營,加息增加了其財務費用,增加了還貸付息壓力。
④ 影響我國經濟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經濟政策是國家或政府為了達到充分就業、價格水平穩定、經濟快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為增進經濟福利而制定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指導原則和措施。
⑤ 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就業
一、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 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是指是充分就業、價格水平穩定、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1、充分就業是指包含勞動在內的一切生產要素都以願意接受的價格參與生產活動的狀態,說就勞動就業而言,充分就業並不是所有的勞動者都能就業,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下,有可能存在失業。政府關心了是由於經濟周期所造成的非自願失業。失業率的定義。季節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的含義。 2、物價穩定是指價格總水平的穩定。一般採用價格指數來表示價格水平的變化。價格穩定也不是指每種商品價格的固定不變,也不是指價格總水平的固定不變,而且指價格指數的相對穩定。 3、經濟增長是指一定時期內經濟已持續均衡增長。即在一個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長,它包括: (1)、維持一個高經濟增長率; (2)、培育一個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一般認為,經濟增長與就業目標是一致的。 4、國際收支平衡是指一國凈出口與凈資本。進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不僅反映了這個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情況,還反映出該國經濟的穩定程度。 二、四大目標的不一致性。 必須指出的是,上述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並不總是一致的,也就是,政府不總是能同時實現以上所有的政策。 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它們之間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首先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之間的矛盾、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存在此消彼長關系。 所以,要維持實現充分就業目標,就要犧牲一定的物價穩定;而要維持物價穩定,又必須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業率為代價; 其次物價穩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兩者根本上是統一的,但如果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不正確,比如以通貨膨脹政策刺激經濟,暫時可能會導致經濟增長,但最終會使經濟增長受到嚴重影響; 再次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之間的矛盾, 如果經濟迅速增長,就業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進口貿易增長,導致國際收支狀況惡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須壓縮國內需求,而緊縮貨幣政策又同時會引起經濟增長緩慢乃至衰退; 最後物價穩定與國際收支平衡之間的矛盾,為了平抑國內物價,增加國內供給,就必須增加進口,減少出口,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樣。 總之,實際經濟運行中,要同時實現四個目標非常困難,因此,在制定貨幣政策目標是,要根據國情,在一定時間內選擇一個或兩個目標為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 因此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總要充分考慮,再三權衡。
⑥ 我國的經濟政策有哪些具體一點
財政政策:經濟學詞彙。
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的變動來影響和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
財政政策是指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財政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財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決策。或者說,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是指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稅率和稅率結構。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它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政策之一。
一、我國財政政策實施手段有:
財政收入(稅收),財政支出,國債和政府投資等。
1、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
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權威性等特點。稅收促進財政目標實現的方式即是靈活運用各種稅制要素。
1.適當設置稅種和稅目,形成合理的稅收體系,從而確定稅收調節的范圍和層次,使各種稅種相互配合。
2.確定稅率,明確稅收調節的數量界限,這是稅收作為政策手段發揮導向作用的核心。
3.規定必要的稅收減免和加成。
因此,稅收可以通過調整稅率和增減稅種來調節產業結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通過累進的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等來調節個人收入和財富,實現公平分配。
2、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是政府為滿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稱經常項目支出)。它包括購買性和轉移性支出,這兩類支出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有不同之處。
購買性支出從最終用途看,行政管理支出、國防支出、文教科衛等財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會公益性事業的開支,政府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方向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轉移性支出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特別是調節社會總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在現代社會里發揮著「安全閥」和「潤滑劑」的作用,在經濟蕭條失業增加時,政府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增加社會購買力,有助於恢復供求平衡;反之,則減少相應這兩種支出,以免需求過旺。
3、國債。
國債是國家按照信用有償的原則籌集財政資金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實現宏觀調控和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債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種效應上:
一是排擠效應。即通過國債的發行,使民間部門的投資或消費資金減少,從而起到調節消費和投資的作用。
二是貨幣效應。這是指國債發行所引起的貨幣供求變動。它一方面可能使「潛在貨幣」變為現實流通貨幣,另一方面可能將存於民間的貨幣轉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銀行購買國債而增加貨幣的投放。
三是利率效應。這是指通過國債利率水平的調整以及對資本市場的供求變化來影響市場利率水平,從而對經濟產生擴張或緊縮效應。在現代信用條件下,國債的市場操作是溝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它們的藕合點。因此,國債作為財政政策工具實施時,除了與其它財政政策手段協調外,還特別要與貨幣政策相協調。
4、政府投資。
政府投資是指財政用於資本項目的建設性支出,它最終將形成各種類型的固定資產。政府的投資項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壟斷特徵、外部效應大、產業關聯度高,具有示範和誘導作用的基礎性產業、公共設施,以及新興的高科技主導產業。這種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而且具有乘數作用。所謂投資的乘數作用是指每增加1元投資所引起的收入增長的倍數。
二、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的變動來影響和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供參考。
⑦ 我國的經濟政策有哪些
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保持連續性,左右搖擺的經濟政策必然會給經濟運行帶來損失;
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還要有一定的「彈性」,一旦情況發生變化,必須對經濟政策作相應的調整。經濟政策正確與否,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正確的經濟政策可以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錯誤的經濟政策則會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破壞。國家或政黨制定的經濟政策主要有:
1、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方針,制定產業政策,以控制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規劃和調整產業布局;
2、制定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財政與信貸綜合平衡政策,調節積累與消費之間的比例關系,實現社會財力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控制貨幣發行,制止通貨膨脹;
3、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引導消費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費的結構,從而使積累基金與消費基金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防止通貨膨脹的產生。
⑧ 簡述政府應對外部影響的經濟政策
外部性是指某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單位所施加的非市場性影響,非市場性是指一種活動所產生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而是無意識強加於他人的,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有些稱之為外部經濟,這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積極影響,無償為其他人帶來利益。相反,產生負向外部影響的經濟活動。(外部不經濟)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消極影響,對他人施加了成本。外部性的例子很多,如一個養蜂的人和裁種果樹的農場主之間相互施加了正的影響,他們的行為為典型的外部經濟,農場主為蜜蜂提供了蜂源,提高了養蜂生產者的產量。同時,峰蜜采蜜過程中加速果樹的授粉,提高水果的產量,雙方互相無意識地為對方帶來好處,企業排放污染源的例子是典型的外部不經濟。由於外部性造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於私人部門用於決策的成本與社會實際付出的成本之間出現偏差,因此矯正外部性影響的指導思想是:外部經濟影響內在化,為決策者提供衡量其決策的外部性的動機。政府對外部性的糾正可以採取的主要措施有稅收,補貼,企業合並以及明確產權。稅收和補貼迫使廠商考慮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採取稅收和補貼政策,即向施加外部不經濟的廠商徵收恰好等於外部邊際成本的稅收,而給予提供外部經濟的廠商等於外部邊際來收益的補貼,以便使得廠商的私人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成本相等,誘使廠商提供最優的產量。但是這種方法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准確地以貨幣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到底說有多大,所以有時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計這些成本。企業合並將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經濟單位合並是解決外部性的第二種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響是小范圍的,如一家小餐館對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則由政府出面,則適合的價格把洗衣機賣給這家餐館,通過合並,外部成本內部化。明確產權流行於西方的產權理論提出了解決外部性的影響的市場化思路。科思定理的內容:只要產權定是明確的,則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條件下,無論最初的產權賦於誰,最終效果都是有效率的。例:張三、李四同住一宿舍,張三喜歡安靜,而李四喜歡聽音樂,雖然,李四的行為對張三造成了外部不經濟,方案一:假定了張三忍受,或者李四不聽音樂,他們都無法忍受,假設損失是100元。方案二:李四購買耳機,價格為10元,根據科斯定理,假如學校規定張三有權享受安靜,他可以向學校有關部門的報告,要求李四不幹擾他,這時,李四為了能繼續聽音樂,只好花10元購買耳機。進一步,最初權利的規定對最終結果並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校規定,李四有權聽音樂,那麼張三在不堪忍受噪音的情況下,要麼忍受,要麼與李四談判,如果張三是理性的,他會選擇花費10元錢給李四買一個耳機。科思定理在解決外部經濟影響問題上的政策含義是:政府無須對外部經濟影響進行直接的調節,只要明確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當事人雙方的產權,市場談判可以解決問題。其局限性是科思定理的隱含條件限制了科思定理在實踐中的應用,首先,談判必須是公開並且無成本的(交易成本=0)。其次,外部性影響有關當事人只能是少數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