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開放對促進經濟發展的意義
解放和抄發展社會生產力,提襲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1)改革推動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近30個年頭。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回顧30年來的歷程,總結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探討改革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能夠加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進一步指導實踐。
改革開放指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2. 什麼是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新常態
「新常態」代表了一種全面改革的系統思維,以及不認為中國經濟會出大問題的從容心態。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在「新常態」思路下,中國今後的經濟政策會如何設計?在我們看來,未來的經濟政策需要考慮如下問題:
一是不再把追求高經濟增速作為政策目標,短期內會維持一個增長區間。這個區間大約是GDP增速7%~8%,具體目標可能在7.5%左右。有分析認為,中國將構築5%~6%的新增長平台,以替代現在勉強維持的7%~8%的舊增長平台。這個方向是不錯的,不過這種替換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我們預期,未來3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以每10年為一個階梯,以7%、6%、5%的速度逐步放緩。面對經濟增速放緩,新常態下的短期經濟政策將會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以「微刺激」代替「強刺激」,不踩大油門。
二是必須推動市場化改革。「新常態」不是一個靜態目標,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目標。它意味著在降低速度的同時,必須同時推動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曾有市場人士以通俗的方式描述「新常態」的市場情景—「無效資金需求中斷了,利率下來了,微觀放活了,增速換擋成功了,產業升級了,企業利潤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而這一系列變化的發生,必須有市場化改革作為保障,要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放開市場准入、打破壟斷等最基本的市場化改革。
三是必須警惕局部風險系統化、擴大化。「新常態」實際上是對過去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拼負債的中國經濟的一種糾正。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風險,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金融風險、實業萎縮與部分產業過剩的風險並存。這些風險目前在各個領域基本上以單獨、可控的狀態存在。如果經濟運行偏離「新常態」—過快或過慢都可能誘發風險,最需要警惕的是各種風險擴大,相互影響而形成系統性的風險。
「新常態」為今後的中國經濟發展給出了新的戰略定位,它意味著經濟目標調整、決策目標調整,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也要隨之調整。作為微觀經濟體的所有企業,都要主動來適應這種「新常態」的到來。
3. 在改革的推動下 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是什麼
對外開放、對內搞話、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向世界人民尋求合作夥伴關系互利共贏的大方向、
4. 地方政府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中應做出哪些措施
政府首先需要根據地方特色制定適合地方特色的法律法規政策支持、鼓勵、引導地回方經濟稿畝發展;其答次在堅持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找到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或敬頃通過激發市場活力,用好市場要素,擴大市場需求來推動經濟發展衫陸。同時找准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科學規劃,加強政府引導,鼓勵產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帶動老百姓發展致富。(鏈接比較全面)
5. 改革,是機遇,也是挑戰,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它往往承載著一個民族振興的希望,請結合
(1)伯利克里;(1分) (2)大化改新(1分);明治維新 (1分)(註:順序顛倒不扣分) (3)1861年(1分);農奴制(1分) (4)羅斯福新政(1分,答「新政」也可) (5)鄧小平(1分) 6. 如何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對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部署,也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和自覺遵循五大發展理念,結合安徽實際,立足自身優勢,按照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要求,通過改革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優化現有供給結構,在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中實現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7. 改革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使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