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規劃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0-11-28 19:23:15

Ⅰ 為什麼發展環渤海灣經濟圈

1、渤海的自然環境優美,尤其是夏季,旅遊的好地方。但冬季寒冷,遊客稀少,形不成規模

2、鐵路網沒有鋪設完善,為出行帶來諸多不便

3、飲食和建築特色不多,不能長期吸引遊客眼球

4、消費群體仍然是以北方為主,沒有打開南方市場

個人觀點,供您參考

Ⅱ 環渤海經濟圈包括哪些城市

「環渤海地區」亦或是「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是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濱海經版濟帶權,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以及內蒙古中東部,分別約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3.31%和總人口的22.2%。區域內包括北京、天津、沈陽、大連、太原、濟南、青島、保定、石家莊等多座城市。

Ⅲ 環渤海經濟圈是什麼

環渤海經濟圈,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屬於東北、西北、華北的接合部,改革開放以來,環渤海已經形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密集的骨幹城市群等五大優勢。這些優勢同時集中地表現為環渤海地區加強東北亞地區國際開發合作的獨特優勢。據統計資料顯示,其經濟總量相當於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 45.3%,比珠三角經濟圈低 10%。經濟學家們從統計數字的對比中看到了差距,同時也看到了以京津冀為代表的環渤海區域擁有的巨大發展空間和廣闊合作潛力。

環渤海經濟圈具備的優勢和面臨的機遇

一、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

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可輻射到山西、內蒙古。整個大的范圍占據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大展活力之後,環渤海經濟圈正加速崛起,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為中國經濟板塊中乃至東北亞地區極具影響力的經濟隆起地帶。

環渤海地區在我國參與全球經濟協作及促進南北協調發展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將使加快啟動該地區發展成為必要選擇。位於太平洋西岸的環渤海地區是日益活躍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國歐亞大陸橋東部起點之一,新時期中國北方經濟結構調整集中在以京津冀為核心的環渤海地區,將與日本、韓國產業繼續向外轉移形成互動,其聯合趨勢將為環渤海經濟區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日本經過十餘年的經濟結構調整,仍未完全擺脫困境。當前日本更加註重把國內結構調整與中國華北結合,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把開發西海岸的列為本國21世紀的戰略目標。韓國盧武鉉總統上任後,經濟上提出重大經濟舉措之一就是把中國作為它的第二內需市場,同時重點開發與中國鄰近的西海岸地區。中國、日本、韓國新的開發計劃同時集中於該環渤海地區,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國的相近城市在經濟上存在著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關系。因此,可以預見,中、日、韓之間在環渤海區域的經濟合作將呈加速趨勢。

二、雄厚的工業基礎

環渤海地區已成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後的我國第三個大規模區域製造中心。依託原有工業基礎,環渤海地區不僅保持了諸如鋼鐵、原油、原鹽等資源依託型產品優勢,同時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發展迅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信息產業部新近出台的一份研究報告,以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為中心的三個地區,已經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中心之一。有關專家分析指出,京津唐地區在未來IT業發展尤其是創新發展中的潛力不可小視。從規模上看,與長江、珠江三角洲兩個IT業發展中心相比,目前環渤海中心區的IT產業仍存差距。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形成了規模相當、產業配套齊全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產業群,通信設備、計算機等產品在全國乃至國際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批重量級的晶元製造及上下游企業落戶上海,已形成包括有線、無線、傳輸及配套元器件等門類齊全的產業群。然而,京津地區IT產業的優勢正等待釋放。京津雄厚的科研力量,有望在IT業創新上發展出高端優勢。京津地區是中國科研實力最強的地區,僅北京重點高校佔全國的1/4,而天津也擁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研究中心。當前政府也正推動各類研發機構與企業聯合,在中國IT業新的發展階段,研發及促成電子信息產業科技成果轉化,這一地區均得天時地利。其次,勞動力成本低且素質較高,適應IT產業發展要求。目前,有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科研、貿易、生產基地之譽的北京中關村地區,目前已集中了軟體開發及信息技術的各類優秀人才,摩托羅拉、惠普、松下、微軟、富士通等均在北京設立了研發中心,蓄勢待發;摩托羅拉、韓國三星等國際跨國公司進駐天津開發區早已形成相當生產規模,其自身及輻射作用仍在擴大。

三、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

外商在我國北方投資最密集的地區集中在此,且走勢漸強。區目前全球80多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40%以上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擁有外商投資企業1萬余家,其中全球500強企業在此設有200餘家生產性投資企業,大連的外商投資企業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在全國都是一流的。經過了十多年的奠基發展,外商投資帶來管理、技術、營銷等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將在本地區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釋放,加速激活老工業基地的能量,提升舊產業並同時形成新興製造業。

四、環渤海區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也已從軟硬體方面加速展開

去年10月,北京與天津港口岸開始直通,兩市實現了港口功能一體化;首都國際機場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聯合,率先實現了中國民航跨區域的機場的整合;而北起山海關、南至山東煙台的環渤海經濟圈鐵路大動脈,目前已經完成約2/3的建設任務。

五、「奧運經濟」這一超級引擎」正在為環渤海經濟圈注入強大發展動力

專家分析,北京奧運會從籌備至舉辦期間,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每年在0.3%左右,而這一地區無疑將首先受益。據了解,在奧運會籌備期間,僅北京就計劃投入2000億元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如果有相應的較完善的戰略規劃,注重投入產出比及經濟發展的前向及後向聯系,奧運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後續影響將會持續10—15年。

Ⅳ 什麼是環渤海經濟發展圈

環渤海經濟發展圈:狹義上的環渤海經濟圈是指以京津冀為中心、遼東半島、山東專半島為兩翼的環渤屬海濱海經濟帶,京津冀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包括河北、山東、遼寧、山西以及內蒙古中東部五個省區加上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了中國重要的工業密集區和密集城市帶。

Ⅳ 環渤海經濟圈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

不要再提濰坊參與環渤海經濟圈了,建港口要順應地理環境,傻子都回知道渤海灘塗不能答建港口,某某美港偏偏精衛填海,建萬噸級港口碼頭。濰坊還把些企業都趕到濰北鹽鹼灘上建廠、建大學,美其名曰:退城進園。規劃設計像海市蜃樓一樣,園林環境卻渺無人煙。
這種發展戰略,註定經不起歷史的考驗。

Ⅵ 環渤海經濟圈是怎樣形成的

環渤海經濟圈,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屬於東北、華北、華東的接合部,改革開放以來,環渤海已經形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密集的骨幹城市群等五大優勢。這些優勢同時集中地表現為環渤海地區加強東北亞地區國際開發合作的獨特優勢。
2月27日,北京社科院發布了《2006年中國區域發展藍皮書》,書中認為即將啟動的「京津冀」區域發展戰略將掀起我國改革開放的第三波浪潮,從而徹底改變我國區域發展「南高北低」的不平衡狀況。 「北京應利用好濱海新區的發展契機。」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孟平說,比如濱海新區定位先進製造業基地,其崛起為北京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產業支撐。 同時,濱海新區依靠與北京相毗鄰的地理區位,利用自身製造業成本優勢進行高新技術產業化,與北京實現研發和製造環節的互動,促進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1)經濟發展總體狀況
環渤海城市是我國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其中擁有許多著名的大中型企業。1997年,13座城市的GDP佔了全國GDP的7.8%。因此,環渤海城市的經濟對於全國十分重要。根據環渤海4省、直轄市工農業GDP增長速度(圖2)可以看出,這些地區的經濟保持著高速發展的勢頭。其中工業包括鋼鐵、機械、電子儀器、石油、石油化工、造船等行業,在全國工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該地區工業發展迅速。1994年到1998年河北和山東兩省的工業GDP持續增長;天津市和遼寧省在1994年到1997年保持增長,但到1998年稍有回落。盡管農業GDP增長速度不及工業GDP增長明顯?尤其是在1996年以後 ,但農業發展穩定,產值保持穩定增加的趨勢。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顯著發展和城市化過程中,環渤海城市對全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持。
(2)人口及其相關活動
由於控制人口措施的效果,1994年至1998年人口增長率處於相當低的水平,但實際人口數一直保持增加。該地區旅遊業在1994年到1998年間迅速發展,遊人數量和旅遊業收入均顯著增長。 為了控制因人口增加帶來的廢物排放,在國家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中,要求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
(3)海洋開發活動
環渤海地區的海洋開發活動可以由各種海洋產業產值的變化表示,如漁業、石油、天然氣、海鹽等。可以看到,1994年到1998年所有海洋產業呈現出總體增長的態勢。

Ⅶ 環渤海經濟圈的區位優勢

1.地理位置——處於東北亞地區的中心
2.港口優勢——擁有眾多港口,以大連、青島、煙台、天津為中心,若發揮集團優勢,是我國最優良的港口發展地
3.經濟、科技——經濟總量列全國第一,人口較多,人力資源豐富,高校雲集
4.資源優勢——臨近山西、內蒙,有良好的資源優勢
5.海洋優勢——擁有渤海、黃海等海域,有良好的海洋發展環境
6.旅遊優勢——有青島、大連、秦皇島、承德、北京等旅遊勝地

Ⅷ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有哪些

是我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屬於東北\華北\華東的接合部,改革開放以內來,環渤海已經形容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密集的骨幹城市群等五大優勢.這些優勢同時集中地表現

Ⅸ 環渤海經濟圈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環渤海經濟區沒有發展起來,是我們都不太願意看見的情況,但是現在的經濟不好,它沒有找到自己的特色點

Ⅹ 關於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優勢

你應該了解這三個經濟圈的一些內容。
環渤海應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大連,還有威海煙台等重要城市。
優勢:北京是政治中心,工業基礎好,首都機場通世界各地,又有眾多旅遊勝地,企業有首鋼,聯想,現代汽車,燕京等;天津依靠的是天津港(現在發展很快)濱海新區,一汽豐田,諾基亞等;唐山市重工業基地,有煤礦資源。大連環境優美,是中國兩大造船中心之一,是東北亞的重要出海口。秦皇島主要靠輸出山西煤礦。
總體優勢:位於中國政治中心,有資源優勢(煤石油都主要在北方),工業基礎好,主要以重工業為主,自主性強
發展方向:綜合性發展,有政策基礎(近幾年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上近幾年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都有利於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未來中國要發展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外資和出口,環渤海在這方面都要比長珠三角的自主性強。從今年上半年金融危機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廣東浙江等依靠出口的企業都倒閉或裁員,另外,中國500強的公司總部大部分在北京
長三角的劣勢:沒有統一產業發展模式(上海洋山港和寧波港之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環渤海則能很好的協調產業分布(首鋼搬遷到唐山);長三角依靠外資強,一旦外資撤走,大部分企業都難以維持經營;另外長三角珠三角靠台灣近,一旦台海戰爭爆發,都難免會受到影響(這很重要,為什麼現在福建沒浙江廣東發展這么好,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珠三角劣勢:它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外資和出口,這是它的一個優點,但同時更是一個劣勢,沒有基本上沒有形成大的自有品牌和產業,靠香港和台灣近,競爭壓力大,近幾年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逐步失去優勢,珠三角的優勢也將失去,而現在有沒尋找出好的出路,就像去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廣東的GDP增長率最低
上海深圳雖然是中國兩大證券交易所所在地,但在國際上影響有限。而北京有央行和財政部等眾多經濟金融重要部門。從世界大公司的駐華總部數量就可以看出北京才是中國的經濟中心。

閱讀全文

與環渤海經濟圈發展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