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來安縣有多少鄉鎮多少行政村多少耕地
來安縣,隸屬於安徽省滁州市,地處安徽省東部。始建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稱建陽縣。後幾易縣名,至南唐中興元年(958年),定名來安縣。來安縣轄12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1個國家濕地公園,國土面積1481平方公里,總人口49.09萬人。
截至2017年末,來安縣戶籍人口49.09萬人,常住人口44.4萬人,比2016年增加0.4萬人。城鎮化率46.71%,比2016年提高1.89個百分點。全年嬰兒出生率12.40‰,比2016年提高2.05個千分點;死亡率5.8‰,提高3.1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0.33‰,下降7.32個千分點。 主體民族為漢族,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彝族等多個少數民族。
來安縣共轄12個鄉鎮,128個村,15個社區。12個鄉鎮分別是:新安鎮、半塔鎮、汊河鎮、水口鎮、舜山鎮、雷官鎮、施官鎮、大英鎮、張山鎮、獨山鎮、三城鎮、楊郢鄉,縣政府駐地:來安縣新安鎮黎明路(蝴蝶公園北側)。
㈡ 徐水經濟開發區向北大約5公里有一座被遺忘的釜山,有沒有了解釜山文化的朋友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曾「北逐葷粥,合符釜山」。為追尋歷史脈絡,查覓史前遺蹤,河北企業家孫大午組建了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對釜山軒轅黃帝廟及周邊歷史遺跡進行了十多年考證,取得了豐碩成果。2009年前後,十多位國家級考古權威專家對此進行了論證,普遍認同徐水釜山就是黃帝合符之釜山。
徐水釜山是一座位於太行山東麓的孤山,海拔281米,面積2.1平方公里,山形酷似覆釜,世上罕見。釜山近鄰是一座山腳相連的平頂山,山上大平頂有數畝地,據傳是黃帝召集諸侯措商議事之地,爾後,黃帝率眾頭領登上釜山頂,面對東方紅日,俯瞰腳下滔滔黃河,在祈福中舉行了盛大合符儀式,近年在平頂山上曾發現大量陶片。
徐水釜山腳下有4個自然村,同稱釜山,居民上萬人,都是黃帝合符後諸部落留守的後裔,有幾千年村史。龍姓為大戶。誠然,沒有釜山其名,如何談得上釜山合符!
釜山之巔有軒轅黃帝廟,相傳舜帝為紀念黃帝而建。該廟歷經4500年風雨、雷擊、山火、戰爭......屢毀屢建達12次。
2008年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黃帝廟原址發掘出「黃帝時諸侯合符即此......最著龍之先」殘碑;還發掘出3500年前繩紋陶片和唐代黃秞瓷缽、白底蘭花瓷片、漢唐時古廟建築物料......這些殘碑、陶片、漢唐物料出土於徐水釜山之巔,這一鐵證應為黃帝合符之地研究畫上句號。
㈢ 保定易縣路家莊村五年能開發嗎
保定易縣路家莊村五年能開發么?只要有需要是必須要開發的。
㈣ 易縣有什麼旅遊景點
易縣,古稱易州,西倚太行山脈,東臨冀中平原,因境內有易水而得名.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總人口為53萬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境內山川秀麗,特產富饒,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待開發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現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30多種,尤其「七石一沙」儲量最為可觀(即金礦石、花崗石、石灰石、白雲石、 大理石、蛭石、麥飯石和建築沙),適宜於礦業和建材業的發展。全縣有大、 中、小型水庫27座,拒馬河、南易水、北易水、中易水、 漕河5條河流橫貫全縣,豐富的水利、水能資源帶來灌溉、水電和水產養殖之利。18. 67萬公頃廣闊的山場,為林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悠久的歷史,秀麗的山川, 清西陵等眾多的名勝古跡,構成了特有的旅遊資源優勢。易縣雖屬山區,但交通運輸十分方便,鐵路、公路齊備,京源鐵路從北部穿過,高易鐵路與京廣鐵路相連。公路四通八達,京廣西線、津同、易保、易定、泥嶺、良川等主要干線交匯於縣城,鄉村公路縱橫交錯。能源供應充裕,通過對小水電站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既與國家大電網相連、又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供電網路。該縣是全國電氣化縣之一。通信設施完備,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已與全國連網,近年內交換能力將達到3萬門以上。易縣初步形成了種植業、林果業、畜禽水產養殖業、礦產建材業、機械製造、副食加工、能源工業、工藝美術、建築業、旅遊十大骨幹行業。為促進經濟發展,該縣依據「穩一進二興三」的戰略方針, 科學地制定了《易縣國民經濟「九五」規劃》,規劃設計了120萬千瓦發電廠、60萬噸水泥廠,北方石材基地等幾十項重點建設項目。該縣成立了項目辦、外資辦、 招商局及「三區一帶」開發管委會等部門及服務機構,並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橫向聯合的若干規定》、 《關於引進人才、技術、項目、資金的若干規定》、《關於外商來易投資的若干規定》等優惠政策。 易縣轄8個鎮、18個鄉、1個民族鄉:易州鎮、梁格庄鎮、西陵鎮、裴山鎮、塘湖鎮、狼牙山鎮、良崗鎮、紫荊關鎮、橋頭鄉、白馬鄉、流井鄉、高村鄉、高陌鄉、大龍華鄉、安格庄鄉、凌雲冊回族滿族鄉、西山北鄉、尉都鄉、獨樂鄉、七峪鄉、富崗鄉、坡倉鄉、牛崗鄉、橋家河鄉、甘河凈鄉、蔡家峪鄉、南城司鄉。風景名勝荊軻塔又稱聖塔院塔,位於易縣易州鎮荊軻山村西的荊軻山上,是一處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塔始建於遼乾統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均進行過修葺,現塔旁還存有記述當時重修狀況的石碑,塔東側原建有聖塔院寺,現僅保留些遺跡,據縣志記載,塔西側土丘為荊軻衣冠冢,荊軻館也建於此地,這些又給古塔增添了悲壯的故事,美妙的傳說。狼牙山覽勝.提起狼牙山,人們腦海里自然會浮現出59年前五勇士在此浴血奮戰抗擊日寇,舎身跳崖的英勇悲壯畫面。狼牙山不僅是座英雄的山,而且是座雄奇險峻、景色秀麗的名山。是省級愛國廣義教育基地和省級森林公園。狼牙山坐落在易縣西部的太行山東麓,距縣城45公里處;由五坨三十六峰組成,主峰蓮花海拔1105米,西北兩面峭壁千仞,令人不寒而慄;東南兩面略為低緩,各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主峰,但「閻王鼻子」、「小鬼臉」等險要之處仍需貼壁而過,令人膽戰心驚。登高遠眺,群峰林立,崢嶸險峻,狀似狼牙,澗峽雲霧飄渺,神奇莫測。狼牙山風光綺麗。「郎山競秀」為古易州十景之一,素有「北方小黃山」之稱。漫山遍布蒼松翠柏,流泉飛瀑,羊道曲折盤旋,山上有「仙人橋」、「飲虎池」、「攔馬牆」、「孫臏洞」和大型天然溶洞群等自然景觀。老子道德經幢位於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1200多看的淪桑。道德經幢,始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並刻石立幢經傳後世。易縣道德經幢體積高大為八角柱體,漢白玉石質,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幢高4.29米,直經90厘米,每面寬40至42厘米不等。由兩塊大理石銜接雕成。幢身大安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八十一章,文為蘇靈芝所書,其書法瀟灑飄逸中有鋼筋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鐵骨之風,筆法流通。在國內現存道藏1845卷中尚無皇帝御注本,此幢高大雄偉保存完好在國內第一,因而,此幢和龍興觀中幾統刻由省級上升為國家保護單位,易州道德經幢建築典朴,雕刻精細、遊客至此既可觀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賞古代書法之珍品,又可窺古代石刻、建築之奧秘,增長知識,陶冶精操場紫荊關,位於易縣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秦漢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陂關,元代以後稱紫荊關,此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紫荊關志原有東、西、南、北四門,南門稱為「南天門」,門額題「畿南第一雄關」,現已不存;北門即「河山帶勵門」保存完好,門額兩層。上題「河山帶勵」下題「紫荊關」,是紫荊關的精華部分;西門,「陽合門」原建有瓮城,現也不存,從關城的整體布局看,是以城內真武山為中心,城牆向四周延伸,形成四個半圓形。大城套著小城,這種獨具匠心的建築布局,進可攻,退可守,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關外城建有三翼牆,以小盤石的瓦窯關的一段城牆保存最好。「萬里蜿蜒壁,千峰擁塞門」的紫荊關,是一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城燕下都.從易縣城乘車向東南行駛8公里,一種奇特的景觀便會展現在眼前:在廣闊的原野上,一座座高大的黃土丘排列有序,巍峨壯觀。這里就是聞名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燕下都址。燕昭王建黃金台招賢納士和荊軻南渡易水刺秦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漫步在故城的小道上,二千多年前的瓦當碎片俯首皆是。登上故城中心的武陽台舉目遠眺,四周高大的建築群遺址和古墓群盡收眼底,燕下都當年宏偉規模和繁華景象可見一斑。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的梁各庄西永寧山下。清西陵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在北京以西約120公里處。陵區西依紫荊關,南臨易水河,與狼牙山隔水相望。陵區的四周層巒疊嶂,松柏蔥蘢,景色清幽,十分雅緻。清朝的帝陵在關內分為兩地,遵化縣陵區位於京城以東,稱為東陵;易縣陵區位於京城以西,稱為西陵。
㈤ 淶水共有幾個鄉鎮
淶水縣轄10個鎮、5個鄉:淶水鎮、永陽鎮、義安鎮、石亭鎮、趙各庄鎮、九龍鎮、三坡鎮、明義鎮、王村鎮、東文山鄉、婁村鎮、宋各庄鄉、其中口鄉、龍門鄉、胡家莊鄉。
淶水縣,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東麓北端,總面積為1650.5平方公里(247.6萬畝),轄7鎮8鄉,人口34萬(2013年末)。
淶水縣,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為侯國,春秋時屬燕。 秦屬廣陽郡。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逎縣(今淶水),屬涿郡。 晉屬范陽國。 北魏改遒縣,屬范陽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遒縣並入涿縣。
隋曾改名固安縣、永陽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淶水縣。 隋大業三年(607年)淶水改屬上谷郡。 唐屬上谷郡、易州等。 五代時處於涿、易之間,為契丹與中原互爭之地。
北宋屬燕山府路遂武郡。宣和七年(1125年),歸金朝。 金大定六年(1166年)系淶水南部、易縣東部、容城西部置定興縣。
元屬大都路易州、保定路易州。 明屬保定府易州。
清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淶水屬易州。
(5)易縣經濟開發區擴展閱讀:
淶水縣自然資源
礦藏
淶水縣已發現礦種30種,其中黑色金屬3種,有色金屬5種,貴重及稀有金屬3種,能源1種,·建材及其化非金屬18種。現已被開發種用的18種,有儲量的礦種16種。
主要優勢礦產資源為金、鉬、水泥用石灰岩、飾面石材、建築砂石料、金紅石、煤等,其他重要礦產為鐵、鉛、鋅、滑石等。主要礦產分述如下。
金、銀礦:現已查明金礦產地6處於均為小型礦產地,資源總量7199千克,占保定市總資源量的34.97%,資源儲量位居保定市前列。金礦產地主要分布在縣域西北部的九龍鎮和其中口鄉、龍門鄉、趙各庄鎮。
較有規模的有柏林城金礦、上安北金礦、南款西嶺溝金礦、九集庄金礦。最有資源遠景的金礦成礦區為:其中口鄉南款一帶,預測遠景資源量10噸以上。
㈥ 河北省都有哪幾個縣
截止2017年,河北省一共設有11個地級市,47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95個縣、6個自治縣。
20個縣級市:晉州市、新樂市、辛集市、遵化市、遷安市、武安市、南宮市、沙河市、安國市、高碑店市、涿州市、定州市、平泉市、泊頭市、黃驊市、河間市、任丘市、霸州市、三河市、深州市
95個縣:井陘縣、正定縣、行唐縣、靈壽縣、高邑縣、深澤縣、贊皇縣、無極縣、平山縣、元氏縣、趙縣、灤縣、灤南縣、樂亭縣、遷西縣、玉田縣、昌黎縣、盧龍縣、臨漳縣、成安縣、大名縣、涉縣、磁縣、邱縣、雞澤縣、廣平縣、館陶縣、曲周縣、魏縣、邢台縣、臨城縣、內丘縣、柏鄉縣、隆堯縣、任縣、南和縣、巨鹿縣、新河縣、廣宗縣、平鄉縣、威縣、清河縣、臨西縣、寧晉縣、淶水縣、阜平縣、定興縣、唐縣、高陽縣、容城縣、淶源縣、望都縣、安新縣、易縣、曲陽縣、蠡縣、順平縣、博野縣、雄縣、張北縣、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涿鹿縣、赤城縣、懷來縣、承德縣、興隆縣、灤平縣、隆化縣、滄縣、青縣、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肅寧縣、南皮縣、吳橋縣、獻縣、固安縣、永清縣、香河縣、大城縣、文安縣、棗強縣、武邑縣、武強縣、饒陽縣、安平縣、故城縣、阜城縣、景縣
6個自治縣:青龍滿族自治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寬城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孟村回族自治縣、大廠回族自治縣
河北省,簡稱「冀」,因位於黃河以北而得名。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
河北下轄石家莊、唐山、秦皇島、邯鄲、邢台、保定、張家口、承德、滄州、廊坊、衡水等11個地級市,省會為石家莊。全省常住總人口7519.52萬(2017年),總面積18.88萬平方千米,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草原和海濱的省份,屬溫帶季風氣候。
河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戰到融合,開創了中華文明史。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地屬燕國和趙國,故有「燕趙大地」之稱,漢代屬幽州、冀州。唐代為河北道,宋代為河北路,元代為中書省。明清屬直隸省。解放戰爭時期,河北西柏坡為中共中央臨時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