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是
持續發展期:來50-60年代, 發展自的「黃金時代
經濟衰退期:1973年到80年代初, 經濟危機與「滯脹」
調整復甦期:1983年到80年代末, 經濟低速增長
改革繁榮期:1991--2001 經濟持續穩定繁榮高速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2002年以來 新一輪的經濟衰退期
如果是考試,我覺得你,寫前兩三個就好,依據你的歷史書上提到的內容來定寫幾條。
B.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70年代發生危機,經濟地位下降;80年代進行調整,經濟形勢逐漸好轉。
阻礙亞太地區和平發展的主要因素:亞太沿海國家「海權意識」紛紛「蘇醒」,區域海軍競賽顯現,中國海軍現代化尤其被「關注」、一再被妄議。——國際恐怖主義繼續活躍於南亞及東南亞。
二戰後,全球經濟發展呈現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是區域經濟集團化,二是經濟全球化。這種趨勢背後的根本動力是開拓市場,通過分期付款的方法,刺激國內消費市場的表面活躍;擴大對外商品輸出,占據過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貿易市場。
(2)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擴展閱讀:
20世紀20年代,世界進入一個暫時的和平時期,全球經濟也逐漸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美國當時在許多經濟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和穩定的國家。
當時美國的良好經濟環境和樂觀情緒為後來的超級大牛市奠定了足夠的基礎,美國資本市場新發行的證券是1822種到1929年達到了6417種融資購買股票十分流行。
在1928年和1929年,美聯儲8次加息(提升再貼現率),將其由3.5%上升至6%,以圖遏制證券市場的投機,減緩經濟增長,這是標準的逆周期調節策略。但是在大蕭條出現後,在應對1930-1933年的銀行恐慌中,美聯儲沒有完成其最後貸款人的使命,許多銀行被迫走上倒閉命運。
C. 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是什麼
特點:70年代發生危機,經濟地位下降;80年代進行調整,經濟形勢逐漸好轉。
原因:①經濟發展弊端日益顯露,受到石油提價的嚴重打擊;②通貨膨脹,債務沉重。
D. 美國經濟的特點
「新經濟」一詞最初出現在1996年美國著名刊物《商業周刊》發表的一篇文章上。該文分析了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的軌跡,發現了與七八十年代經濟不同的特點,提出美國出現了新經濟的觀點。此論一出,引起了美國學術界的軒然大波。
(1)經濟結構的調整。美國從80年代開始,經歷了戰後以來最深刻的結構性調整,以信息業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傳統產業也得到了有效改造,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再加上政策的有效實施,贏得了美國經濟的繁榮。高新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並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高新技術企業的豐厚利潤和高回報率造成了股市的繁榮,從而通過巨大的財富效應,刺激了美國的個人消費,並對其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使美國的就業空間得到了深層次拓展,從而美國的失業率也一直保持在較低的水平。高科技產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雖然投資巨大,但隨著需求和產量的上升,高科技產品價格和生產成本都下降很快,從而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會帶動物價上漲,這對於美國經濟在增長的同時伴以低通脹起了很大的作用。
(2)美國政府的有效調控機制。首先,財政赤字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美國經濟發展的頑症。柯林頓政府採取雙管齊下的財政政策,即通過減稅以刺激供給和通過節支以控制需求,並且同國會達成協議,計劃用10年時間消滅財政赤字。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注重財政結構性調整的政策舉措,不是一味地減少支出,而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做到有增有減。由此,1998年美國實現了30年以來聯邦財政的首次平衡。其次來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貨幣政策,格林斯潘堅決摒棄相機抉擇的傳統做法,謹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穩定貨幣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對經濟既非刺激也不抑制,從而使經濟能以其自身的潛在增長率,在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並存的情況下保持穩定增長。
(3)經濟的全球化浪潮。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貿易、金融、生產、投資、政策協調等方面超越國界和地區界限,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融合,進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經濟全球化趨勢為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與高科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世界各國在全球化中加快了市場化的步伐,美國企業利用跨國購並或直接設廠,向不發達國家轉移相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或其他成熟技術和產品生產線,利用他國廉價資源和生產要素,從而使美國可以集中力量發展高技術產業並通過進口滿足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其他日常消費品。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國市場更加開放,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開拓銷售市場更加便利,獲取利潤的渠道越來越廣,這擴大了美國的世界市場份額及其貿易利益,也刺激了國內經濟的增長。此外,全球性的國際資本流動和各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更為美國資本謀求巨額利潤創造了條件。
E. 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主要特點
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占據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和軍事工業,出現戰後經濟的繁榮。70年代,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地位下降。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到通貨膨脹的困擾。80年代中期以後,政府調整政策,形勢逐漸好轉,但債務負擔加重。90年代以後,進入新經濟時代,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F. 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戰爭結束後,經過恢復與改造,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南部呈現繁榮景象;第二階段,面對危機與「通脹」,經過調整,8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形勢好轉,但債務負擔沉重;第三階段,通過調整政策,90年代以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及其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G. 美國經濟發展史
一)反托拉斯
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的第一次政府幹預是共和黨西奧多-羅斯福的反托拉斯,西奧多有「托拉斯轟炸機」的稱號。
謹小慎微的塔夫托幾乎無所作為,最後和西奧多-羅斯福分道揚鑣;
民主黨的威爾遜繼續高舉共和黨人西奧多的旗幟,反對托拉斯,制定了著名的著名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
以上是第一階段的國家干預。
(二)自由放任
1921年,共和黨人哈定入主白宮,揭開了哈定--柯立芝--胡佛的時代。哈定對威爾遜的政策非常不滿,主張「回復常態」,是自由放任再次興起。柯立芝信奉「只要政府什麼事都不做,80%的問題就會自然解決」。胡佛極力主張放任自由,他自己也是個人奮斗的成功典範。三任總統自由放任的結果是,給美國帶來了30年代的大蕭條!!!「胡佛」這個詞從英雄的代名詞變成了罵人的前綴。胡佛任期結束時的1933年的GDP(414億)大約下降到了1929年(868億)的50%。
(三)羅斯福新政
1934年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後,實行了「新政」,對經濟實行強力的國家干預,首先挽救銀行,然後開展農業復興和工業復興,制定了旨在保護窮人和勞動者的瓦格納法、社會保障法,開展大規模救助,聯邦政府興辦公共事業等。羅斯福的新政,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摸索出了一條延長壟斷資本主義生命的可行途徑,也就是大力發展非法西斯主義的、走所謂「福利國家」道路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羅斯福去世後,杜魯門開展「公平施政」,在經濟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羅斯福的國家干預政策。前後2人5屆20年,這是第二階段的政府強力干預。
(五)艾森豪威爾的現代共和黨主義
1953年,共和黨艾森豪威爾入主白宮,他們擔心新政以來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無異於「滑向了社會主義」,因此,他們極力試圖回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狀態),但美國的現實情況最終使得艾森豪威爾政府接受了新政以來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改革,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胡佛時代的新共和黨路線——一條中間路線。50年代的美國,出現了「豐裕社會」的「另一個美國」現象,社會兩極分化仍然嚴重,貧窮仍沒有消除。50年代經濟增長緩慢,黃金外流,受到蘇聯的嚴重挑戰,黑人運動高漲。
(六)肯尼迪的「新邊疆」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
1961年,民主黨肯尼迪入主白宮。在經濟政策上,繼續奉行凱恩斯主義,實行以減稅為主的長期財政赤字政策,同時實行雙重利率的廉價貨幣政策,以及在和平時期對工資和物價的非強制性管制。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聯邦政府大大加強了對勞動力再生產的干預,以適應社會會發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需要,使「福利國家」設計的范圍迅速擴大。鑒於黑人運動來勢迅猛,國會通過了3大民權立法,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肯尼迪發起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美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這是第三次政府幹預,也是政府幹預的最高潮。
(七)反對新政傳統的初步嘗試
1969年,共和黨人尼克松入主白宮,它最初嘗試走一條完全不同於新政的保守主義路線,試圖對經濟、社會福利和政府體制進行大規模改革。在經濟政策上,他幾度採取反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在社會福利上,他削減「偉大社會」項目,並提出取代聯邦社會救濟的家庭援助計劃;在政府關繫上主張改變權力集中於華盛頓的流向,實行所謂的新聯邦主義;在民權問題上阻撓以校車接送學童方式消除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制。
這些政策的實施,到了1970年,工業生產回升乏力,失業率高達5.9%。這一切使尼克松不得不採取「姑且一試」的國家干預措施。1971年1月4日,尼克松在電視上公開宣布,他要用赤字財政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
尼克松任內幾次想擺脫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但每次都不得不走回到國家干預的道路上來。
H. 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持續發展期:50-60年代, 發展的「黃金時代
經濟衰退期:1973年到80年代初, 經濟危機與「滯脹」
調整復甦期:1983年到80年代末, 經濟低速增長
改革繁榮期:1991--2001 經濟持續穩定繁榮高速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2002年以來 新一輪的經濟衰退期
如果是考試,我覺得你,寫前兩三個就好,依據你的歷史書上提到的內容來定寫幾條。
I. 19世紀末美國經濟發展特點
19世紀後半期,美國由抄於第二襲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壟斷組織的促進、國內豐富的天然資源、歐亞移民帶來技術與勞動力和歐洲剩餘資本湧入,到1894年工業總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代替歐洲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美國憑借經濟實力推行金元外交,妄圖支配世界各國,並把侵略重點移到亞太地區。
J. 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1、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
2、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發內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容工業
3、改善人民生活,創造經濟發展環境
4、羅斯福新政的實施挽救了美國經濟
5、新經濟的出現(高新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