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朝鮮靠什麼發展經濟

朝鮮靠什麼發展經濟

發布時間:2020-11-28 11:29:56

㈠ 朝鮮的經濟發展到底怎麼樣有具體的參考數據更好,謝謝。

一、朝鮮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脈絡

本文把朝鮮六十多年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歷程分為五個時期來考察,每個時期主要整理了朝鮮勞動黨和政府制定的經濟發展計劃、各計劃期間確定的基本任務、採取的具體措施、取得的發展成果等內容,試圖較為明確地說明朝鮮經濟的發展脈絡。

(一)解放後及戰後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時期(1945~1956年)

這一時期,朝鮮經濟發展的主要目的在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及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奠定,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考察,即1945~1950年的解放後經濟恢復期和1954~1956年的戰後國民經濟恢復三年計劃。

1945年朝鮮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下,獲得了解放。解放後,針對日本殖民統治留下的工業畸形發展、農業凋零落後、封建和殖民地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發展等現實情況,1945年10月成立的北朝鮮共產黨中央組織委員會[1]著手進行了各項民主改革,以圖復興和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其中,土地改革消除了封建土地佔有關系,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愛國熱情、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並為正在迅速恢復的工業提供原料和保障居民的口糧創造了條件;民主的勞動法令的實施,保障了工人勞動和生活的基本權利;產業國有化,即工廠、礦山、煤礦、鐵路、郵電、銀行等的國有化,奠定了建設自主獨立國家的經濟基礎,為保證國營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有計劃地發展國家的經濟創造了條件;男女平等權法令解放了北朝鮮婦女,使她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和男子同等的權利,積極參加勞動。

從1947年開始,朝鮮有計劃地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提出自力更生建立自立的民族經濟的路線。勞動黨和政府領導人民恢復和改造現有的重工業工廠,生產和供給發展國民經濟所需的機器設備、原料和材料,新建還沒有任何基礎的輕工業,發展農業,以安定和改善人民生活,另外,著重加強國營部門在整個經濟中的領導作用。為此,朝鮮制訂了1947年和1948年的兩個一年計劃和1949年~1950年的兩年計劃。

在1947年的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工業所佔的比重達到80.2%,民辦工業的比重佔19.8%,其中礦業部門,國營佔百分之百。這說明在國民經濟的領導部門——工業中,國營經濟佔了壓倒性優勢。此外,鐵路運輸、郵電、對外貿易和銀行等也已經掌握在國家手中。這一切條件,成為朝著依靠國營經濟的領導作用,控制和調節個體經濟,有計劃地經營國民經濟和不斷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福利的方向,發展國家經濟的可靠保證。[2]這一時期,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計劃部門,要求企業在對設備、材料、資金、勞力等進行詳細了解的基礎上,制訂並嚴格執行計劃,以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同時採取了整頓生產組織、加強勞動紀律、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學習技術、開展勞動競賽等多項措施。

1947~1949年的3年期間,朝鮮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達到49.9%,其中國營及合作社工業年平均增長率高達61.6%,到1950年6月朝鮮戰爭前夕,朝鮮北半部的工業生產規模(除煤炭和冶金部門外)和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了1944年的水平。在這一期間,農業也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1948年糧食產量達到266.8萬噸,比日本統治時期產糧最多的1939年還多0.4%。1949年同1946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長51%。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50年3月,工人基本工資比1947年提高38%,同時幾次降低物價,從而使工人實際收入有了較大提高。農民生活也有了顯著改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生活水平達到中農水平。[3]

1950年6月~1953年7月的戰爭使朝鮮的國民經濟遭受到嚴重破壞,與1949年相比,1953年的工業生產總值下降了36%,農業生產總值下降了24%,國民收入減少了30%。

停戰後,1953年8月5日召開的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會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同時發展輕工業和農業」的戰後經濟建設基本路線。優先發展重工業是為了消除日本殖民統治造成的殖民地畸形狀態,打下建設自立的民族經濟、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同時發展輕工業和農業是為了安定和提高遭到摧殘的人民生活。1954年4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第七次會議通過了「1954~1956年恢復發展國民經濟三年計劃」,其基本任務是:恢復和重建北戰爭破壞的國名經濟,使工農業生產達到並超過戰前水平,為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力支援下,朝鮮提前完成了1954年~1956年的「戰後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三年計劃」,工農業生產全面恢復並超過戰前水平。

工業部門提前四個月達到目標,1956年末工業生產增加到1953年的2.8倍(其中生產資料生產增加到4倍,消費資料生產增加到2.1倍),增加到1949年的1.8倍。1954~1956年工業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41.7%。

工業布局和工業結構有了改善。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品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1953年分別為37.7%和62.3%,1955年則分別為51.7%和48.3%,生產資料生產比重已經佔了優勢。機器製造工業和金屬加工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1944年為1.6%,1949年提高到8.1%,1955年則提高到17.9%,同一時期紡織工業比重從6%提高到11.4%和17.2%。這說明,朝鮮工業已經顯著地消除了日本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片面性和畸形狀態,並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在農業方面,1956年糧食產量達到287萬噸,比1953年增加24%,超過戰前1949年的產量。農業發展主要由於戰後三年計劃期間國家投資74億元,大力興修水利,增加農業機械和化肥生產,並在農村推進農業合作化運動。1953年7月,朝鮮北半部各地開始試辦農業合作社,國家從法律上和財政上予以大力支持。到1956年底,入社農戶在總農戶中的比重達到80.9%,在總耕地面積中的比重達到77.9%。

戰後工農業的迅速恢復和發展,為改善人民生活創造了條件。1956年國民收入為1953年2.1倍,為戰前1949年的1.5倍。1956年工人、技術人員、國家職員每人平均工資同1953年相比增加58%,同1949年相比增加65%。在提高職工工資收入的同時,朝鮮政府採取低房租、降低商品零售價格等政策,使國家職工的實際收入有較大提高。此外,國家為職工修建了610萬平方米的住宅,並大力發展社會保險、醫療、休養等人民福利事業。在農村,1954國家廢除肉類義務繳納制度。1956年全面降低農業稅,實行固定稅制,並將農民拖欠的9萬噸農業稅和貸糧及14億元貸款全部給予核銷。這期間,國家還降低了工產品零售價格及灌溉費和機耕費。[4]

㈡ 南北朝鮮經濟為什麼差別這么大

因為南北朝鮮實行不同的制度,所以經濟差別大。
南朝鮮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所以貧富懸殊、民不聊生。南朝鮮的自殺率、過勞死率、孤獨死率、不婚率、不生育率、女性歧視程度、老人和兒童受虐待率、老人和兒童貧困率、兒童受性侵率、霧霾程度均居於世界前列。
北朝鮮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所以公平民主平等。北朝鮮是全世界唯一實現免費住房、醫療、教育的國家,國民也不用交稅,境內沒有黃賭毒、艾滋病。北朝鮮雖然面臨帝國主義經濟封鎖等困難,但依然實現糧食生產量高於南朝鮮的佳績,由此可看出社會制度的不同對經濟有何其重要的影響。南朝鮮長期從國外進口糧食,如果被封鎖,早就死了千萬人。

㈢ 朝鮮為什麼要獨立發展

樓上的除了指責就不知道什麼了。跟沒說一樣。朝鮮為什麼會選擇獨立發展是因為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享受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紅利,隨著蘇聯解體朝鮮過分的依賴對外經濟就吃虧了。所以金2世就認為經濟危機是過分的依賴國際市場,當國際環境惡化時候必然會影響朝鮮的國內經濟。只有離開經濟全球化才能避免經濟危機對朝鮮的影響。我朝也是個好列子,刺激債美國感冒咱們得吃葯幸虧我朝地大平均下來個人感覺不大,但也夠受。這就證明了金2世的想法不無道理。

㈣ 朝鮮為什麼不搞經濟

不是不搞,是沒得搞,被美國經濟封鎖了,沒有外貿自己國家發展經濟就等於把左口袋的錢裝到了右口袋,為什麼全世界貿易都聽美國的呢,因為國家與國家做生意都是通過美元來完成支付的。

㈤ 朝鮮發展緩慢的原因是什麼啊

1,1990年,朝鮮人均GDP是中國的17倍。
2,1991年,蘇聯解體了。朝鮮原來依靠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外貿獲得外匯和糧食,就像日本一樣。蘇聯解體,外貿中斷後,朝鮮便缺乏外匯獲得糧食,許多工廠停工,經濟危機來臨。就像美國滅了之後日本必然完蛋一樣。
3,金正日應對經濟危機採取優先發展軍工的方針,一方面恫嚇西方獲得糧食,一方面解決工業產能過剩問題。
事實上,朝鮮山地多,平地少,種糧食不容易。而礦產資源豐富。日據時期大部分工業都在北方,工業人口占優。朝鮮戰爭結束後,由於北朝鮮的社會制度易於集中資源恢復重建,朝鮮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直遠高於南朝鮮(韓國)。

㈥ 朝鮮未來的經濟會怎麼發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朝鮮長期面臨宏觀經濟困難和美國的經濟制裁,政府也因缺乏財政收入和新的稅源而無力擴大國內生產。因此,對外合作成為朝鮮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朝鮮獲取外部資源的傳統渠道有國際援助、外國投資、外國貸款、國際貿易盈餘等。然而對於現在的朝鮮來說,建設經濟特區已經成為自身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最新產物。

羅先特區艱難起步

上世紀90年代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圖們江開發計劃」,計劃的第一步是將中國吉林省的琿春、朝鮮的羅津、俄羅斯的波謝特三個地方約1000多平方公里的小三角地帶建設成國際自由貿易城市;第二步則是擴大連接中國延吉、朝鮮清津和俄羅斯海參崴三地,將這一總面積達一萬平方公里的大三角地帶建設為「東方的鹿特丹」。朝鮮積極響應這一計劃,走出了開創特區模式的第一步。

1991年12月28日,朝鮮宣布將羅津市和先鋒郡總面積為621平方公里的地區指定為「自由貿易地帶」,其實就是「特區」。特區內允許成立外國獨資、合資企業,不限制投資國別;法律保護外國人投資的資本、財產、企業獲得的利潤及其他所得;宣布羅津港和附近的清津港為自由貿易港,在自由地帶內投資者可享受各種優惠政策。朝鮮計劃分三步走,把羅先特區建設成為國際貨物中轉港、出口加工製造業基地、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開放羅先特區可以說是朝鮮政府的重大決斷,也被寄予厚望。1994年,金日成曾經指出:「羅津地區在中轉貿易、旅遊方面比新加坡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開發好了,僅從這里賺的錢就可以給全國人民提供富餘的生活。」1996年2月,羅先特區被升格為市,後又於2010年底被升格為特別市,與平壤市和開城市並列為朝鮮的3個特別市。在這之後,朝鮮修改了《羅先經濟特區法》,放寬了外國企業進入該市的審批手續。緊接著,朝鮮成立了朝鮮國家開發銀行和大豐國際投資集團,擬在羅先開展大規模招商引資,同時指定鴨綠江與中國丹東市相鄰的威化島和黃金坪為自由貿易區。

然而,羅先特區並沒有達到朝鮮方面的預期。截至1997年底,特區引進外資僅6242萬美元,與第一階段引進外資69億美元的目標相去甚遠。

政治語境下的開城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面臨經濟困難和糧荒困境,朝鮮開始逐步推行改革措施。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7月頒布的「7·1經濟管理改善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計劃制定權的下放、匯率改革和價格改革。措施頒布後,設立經濟自由貿易區和旅遊觀光區,成為朝鮮創匯的主要手段。

朝鮮於2002年10月接連宣布將新義州、金剛山、開城列為經濟特區。此後近10年間,經營金剛山、開城旅遊合作項目和開城工業園區經濟合作項目,成為朝韓經濟交往的主要方式。

「天安號」事件發生後,韓國總統李明博宣布終止對朝貿易、合作與交流,但對於開城工業園區卻網開一面,給予保留。相應的是,朝鮮軍方雖然宣布了7條反制措施,但對於開城工業園區則稱將「著手研究有關陸路通行問題」,同時在金剛山旅遊項目上也未採取驅逐、沒收等強制手段。看得出,雙方都在盡力維系來之不易的經濟合作紐帶。

2009年,朝鮮採取的一連串強硬動作使其招致進一步的國際制裁。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朝鮮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與外交政策之間的密切關系,急於突破外交和經濟的雙重困境。2009年下半年起,朝鮮重拾南北關系這張牌,希望重現10年以來以「南北關系」盤活外交棋局的奇跡。無奈,李明博政府根植保守,南北關系始終回暖無望,最終影響到開城工業園區的「擴大再生產」。

朝鮮修補特區戰略

目前,朝鮮的特區開發正按照「四角兩線」的格局加以推進,具體是指全方位打造功能、性質和內容互補的4大特區。東北部是羅先特區,特色是港口海運;西北部是威化島和黃金坪,作為自由貿易區;西南部是開城特區,以旅遊和加工業為主;東南部是金剛山旅遊特區。與此同時,「兩條主線」正在推進。一條線是針對中、俄等國的羅先特區和兩島開發;另一條線是主要面向韓國的開城工業園和金剛山旅遊。

朝鮮的革新開放之路已經走了40年,其間有過收獲,也有過教訓。總體上看,朝鮮的經濟改革仍在小步向前推進。盡管如此,朝鮮將經濟作為國家建設重中之重的大方向沒有變。上世紀90年代朝鮮特區經營效果不佳的原因,除了國際環境和基礎設施惡劣,主要和當時朝鮮的對外合營合資政策不完全符合市場運作規律、不符合國際合作基本規范有關。朝鮮方面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目前正在體制機制上加緊修改特區政策、法律和法規,並在人才培養下加大投入,譬如把大批黨政一線幹部送到中國等地進行培訓。

朝鮮的特區是一個好的起點,有助於朝鮮積累一些經濟合作經驗,為進一步參與地區和全球層面的經濟活動打下基礎。朝鮮的特區也是一塊「試驗田」,成敗與否事關朝鮮經濟復甦,也事關朝鮮擁抱世界的決心。

朝鮮對外開放

四十年緩行

朝鮮並不是外界所認為的一個「孤立於世界」的國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朝鮮就已經開始同西方國家開展貿易。進入80年代,朝鮮開始引進外資,於1984年9月首次公布了《合資企業法》,並改變以往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補償貿易,採用國際市場上普遍採用的貿易形式,如加工貿易、轉口貿易、易貨貿易、邊境貿易、無關稅和保稅加工貿易、利用自由貿易港進行中介貿易等。

由於投資政策的放寬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商陸續涉足朝鮮的投資領域,與朝鮮開展來料加工合作,一些對外合營、合作企業相繼在朝鮮落戶。近幾年,朝鮮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不僅派出代表團赴國外舉行投資說明會,還組建了一批適應海外市場的企業,採取「走出去」的辦法開展對外經貿合作

㈦ 朝鮮現在的經濟為什麼發展的那麼慢

韓國的發展是建立在依附美國,向美國人搖尾乞憐的基礎上的,朝鮮雖窮,但有骨氣!!.....這都是意氣用事的話啊.
朝鮮窮啊,和他們的體制有關的,金日成在建國初期就確定了三個不變,即:計劃經濟不變,先軍政策不變和社會主義道路不變.應該說,這三個不變從各個程度影響了朝鮮的發展,對比一下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能看出來了.
朝鮮雖然窮,但他們的社會主義優越性也有許多,比如說在朝鮮,看病治病是不用花錢的,社會主義嘛~~
朝鮮的社會主義思想是很頑固的,其實不論什麼主義,人民填得飽肚子才是硬道理嘛,有時候變通也是非常需要的.但朝鮮人民還是有很強的民族國家自尊心和社會主義優越感的,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容易啊.

㈧ 為什麼朝鮮宣布發展經濟

朝鮮將從21日開始,不再進行任何核試驗和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廢棄朝鮮北部核試驗場。專只要朝鮮不屬受核威脅挑釁,朝鮮絕對不使用核武器,不泄露核武器和核技術。

朝鮮將集中全部力量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營造對發展經濟有利的國際環境,維護朝鮮半島和世界和平,朝鮮將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積極展開緊密聯系和對話。

㈨ 朝鮮的經濟發展水平為何與中國相差甚遠

第一,長期以來由復於害怕侵略,制朝鮮實行以軍事為重心的發展策略,沒有將經濟作為國家工作的中心,龐大的軍事力量嚴重消耗著社會資源,遲滯了經濟的發展。相比之下,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了百萬大載軍,全國上下掀起經濟建設的高潮,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第二,西方世界長期以來對朝鮮實施制載,尤其是蘇東劇變以來,由於朝鮮的主要貿易夥伴和援助國家減少了與朝鮮的貿易,停止了對朝援助,使朝鮮失去了重要經濟夥伴和收入來源。而中國,自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中美關系的緩和,西方國家對中國敞開了大門,外部經濟條件由緊變松,使得大量外資、先進的管理經驗、生產技術得以進入中國,中國的產品可以順利地出口西方市場,從而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三,朝鮮沒有實行有效的內部改革,仍然沿用斯大林式的計劃經濟體制,雖然計劃經濟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但今非夕比,經濟體制上僵化還是影響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制約了經濟的發展。與之相反,中國自改革開放,採取了多種改革措施,在工農業等各個領域進行一系列廣泛而深入的改革,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市場競爭,搞活了經濟。

閱讀全文

與朝鮮靠什麼發展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