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幾點感悟
數字是枯燥的,但最有說服力。XX縣XX鎮XX村民委員會近幾年來的變化完全可以用數字來勾勒:2000年—2003年全村經濟社會總收入從51190元增到56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286元增加到1547元,糧食總產從743噸增加到1050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蔬菜種植和大棚蔬菜建設從原來零的突破發展到蔬菜種植面積400畝,大棚蔬菜種植面積35畝,兩年來新修村社道路7條6000米,人畜飲水建設解決2906人、1217頭大牲畜的吃水問題,投資23萬元創辦村衛生所、老年協會、綠化廣場,XX村連續三年被上級部門評為先進單位、先進黨支部。XX村這幾年來的巨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一條是「有一個團結戰斗的班子,有一個領導有方的班長」。縣鎮兩級在評價該村工作時,一語道破了真諦。XX就是這個班子的成員、班長。在帶領全村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留下了這樣的足跡。
農業科技推廣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
現年44歲的XX跑過運輸、辦過工廠,6年前拋棄豐厚的收入,依然回鄉從事農業生產,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民,XX深知:「連糧食都不能自給,還談什麼經濟發展」。於是,他帶頭搞「秈改粳」。在農科人員的技術指導下,推廣良種良法。選准高產水稻品種如:岫系、合系、滇系、粳雜等。同時應用旱育稀植技術進行規范化雙行條栽;N.P.K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措施。通過努力水稻單產大幅度提高。全村1400畝水田,種植粳稻1275畝,單產達到583公斤,比老秈稻天雜57.58,單產312公斤,畝增271公斤,增86.9%。全村一年增收稻穀34.5萬公斤。僅大春一季,就實現了糧食自給有餘的目的。
在糧食自給的基礎上,XX依託本村區位優勢發展蔬菜種植,當時村裡人不理解,有的甚至說:「沒見過種菜能致富的」,XX覺得他們說的也不無道理,他多次表示「我要做種菜的排頭兵」就這樣他投資1萬多元建蓋了大棚,帶領全家起早貪黑種植蔬菜,當年利潤就回收了投資。XX富了,但他沒有忘記鄉親們。在他的帶領和幫助下,全村興起了蔬菜種植的熱潮。到2004年9月已發展蔬菜種植400畝,大棚蔬菜35畝,其中每畝產值最高的已突破8000元。在他的帶動下,XX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改善。
群眾信任的帶頭人,抓思想、抓黨建、做實事
2000年村改委時,全村人民把目光投向了帶領大家致富的XX身上,果不其然,XX以全票當選XX村主任。
上任伊始,XX就把水利建設作為農業生產的大事來抓,牢固樹立「水利第一」的思想觀念,他通過觀察及走訪群眾後發現,溝渠淤塞是全村群眾反映的一大熱點問題,淤塞的主要原因有二個:一是人為設障,如在河道、溝渠里搭瓜棚、泡木料等;二是由於多年沒有蔬通,浮萍大量繁殖所致。河道、溝渠排水不暢便造成澇災,河道淤塞之害一日不除,XX農業生產隱患便一刻存在,XX決心先向人為設障開刀,他親自起草了實施辦法,利用廣播等進行宣傳,引導廣大群眾加強對水利事業的認識,自覺維護水利設施的完好。在此基礎上,他率領村委會一幹人「四面出擊」耐心細致做通工作,對人為設障的溝渠進行一次大清理,共拆除鴨圈9處,撈木料34塘,共計3000餘件,在清除一木料塘時,塘主自認為XX他倆是多年的同學且兩人關系一直很好,根本不把這事放在心上,對村委會限期撈木料的通知,視而不見,還找到XX拉關系,但XX態度堅決,分毫不讓,通過耐心的說教,塘主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清理了佔用的河道。不久在XX的帶領下,XX村群眾自發組織了一場請除淤泥和浮萍的戰斗,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一舉解決了溝渠河道淤塞這個「老大難」問題,並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措施,落實各社自然村進行經常性清理。於是XX村1367畝農田的防澇安全系數大大提高了。
由於工作較為出色,2001年XX任XX村黨支部書記,XX認為:支部建設取得成績的關鍵是搞好班子團結,支部一班人團結得好就好像內燃機有了內在的動力,群眾看到支部團結有戰鬥力,干什麼事情都有信心,用群眾的話講「就有了奔頭」,全村有了凝聚力,在大的困難也不怕,在難的事情也能做,相反就成了一盤散砂,什麼問題都會冒出來,要發展社會事業奔小康就成了一句空話。
「兩委班子團結,自身建設是關鍵」,黃支書把近幾年來支部建設作了回顧後說。前幾年我們村經濟不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沒有起步,問題就是在兩委班子自身建設這個關鍵上,個別成員放鬆了學習,對自己要求不嚴格,我們召開第一次支部會議時,就講團結、講自身建設,要求群眾做到的兩委成員必須首先做到,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一個行動勝過一打口號」。這幾年,村兩委不計報酬,堅持24小時有人值班,方便群眾辦事;村裡建校修路,兩委人員積極參與,並盡其所能支持;外出跑項目、籌措資金不向村集體報一分差旅費、招待費。群眾看在眼裡,喜在心上,認為:這真正是一支為百姓辦實事的隊伍。黨員和群眾的關系融洽了、心靈溝通了,黨支部的號召力,黨支部的威信在群眾中自然而然得到了加強。
「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正確引導黨和群眾的積極性是保持全村各項建設長盛不衰的經常性工作」,黃支書又深有感悟地說起黨建工作的另一個方面。黨員的模範行為,無時不在感染著黨外的群眾,很多群眾從黨員身上悟出一個道理:做人要有一個重心,這個重心就是一生要為國家、為社會、為集體出一份力,做個有價值的人。黨支部抓住這個積極進取的好現象,安排他們到艱難的工作中去鍛煉,在摔打中幫助他們端正入黨動機,樹立理想信念,黨支部為做到常幫不懈,制訂了黨員與部份群眾結對子,定期不定期的交流思想,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正確引導黨的積極分子參與村、社建設,獻計獻策。黨支部抓黨建工作,一方面注重隊伍自身素質,另一方面積極正確地引導黨外群眾的積極因素,把黨內外工作結合起來,保持兩個文明建設長期不衰,源遠流長。2004年全村向黨支部遞交入黨申請書的黨外積極分子就有12人,是近年提出入黨申請人數最多的一年。積極分子番正益說:組織上盡可以按黨員標准考驗我,我心裡早就以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了,在時間上,我希望早點成為黨組織中的一個細胞。
班長率先垂範,班子心齊氣順,譜寫了一曲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協奏曲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魯迅先生的名言,挺富哲理。但它也是XX村「大官路」的寫照,古道上鋪一層石板那就是大官路了,古代大官路也曾有輝煌的歷史,他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馬背上曾馱來了XX大地的繁榮,但時間畢竟已跨入21世紀,「晴天灰塵滿天飛,雨天一身泥水一身土」,這樣的道路怎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談起路,XX體會最深,他說:「希望在路,致富在人,公路不通,致富之路難通」,經村民代表會議決定,將原大官路修建為水泥路,該路全長1.7公里寬7.6米,工程總造價82.4萬元。「投資82.4萬元新修進村主大路」,這在村中無疑是一石擊起千層浪,雖然群眾修路熱情高漲,但對於一個集體經濟薄弱的村,82.4萬元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沒錢,XX跑縣里、鎮里,找華僑,找老闆,同時多次召開會議動員全村人民捐款修路,為了少花錢多修路,他發動群眾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挖土、填土,且都是群眾義務勞動。XX喜歡把來之不易的建設資金比作「血汗錢」,因此他在動工建設的各方面都精打細算,甘當「老摳」,工程從開工到竣工驗收,他幾乎沒有休息過,更沒有星期和節假日,在施工場地,搶修現場,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XX的身影,自家稻子黃在田裡,妻子生病住院,他也沒有請過一天假。幾分耕耘,幾分收獲,在XX和廣大建設者的努力下,一條長1.7公里寬7.6米投資82.4萬元的水泥路展現在村人面前,村民們親切的稱這條路為「小康路」。
東山片村民,特別是XX村群眾永遠不會忘記2002年竣工的素腦河水庫配套工程,凝聚著他多少智慧和辛勞。由於水源缺乏,水稻不能適時栽插,大片農田排澇不暢,水漬嚴重、作物生長緩慢,嚴重製約著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同時眾多的水事糾紛,嚴重影響周圍群眾生產、生活,是他在項目建設初期帶領勘測人員,爬山涉水,歷時50多天,對項目區管道,明渠機耕路多項進行勘測。在項目施工中,親自督查工程質量,致使項目能按時、按質順利完成,項目的建成解決了東山片近2300畝的農田灌溉,土地單位產出率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東山片的老百姓笑了,XX也笑了。
想人民群眾之所想,解人民所難,是他深得民心的原因所在。XX村歷史以來就是一個水資源相對貧乏的缺水村,特別是冬季,別說牲畜飲水,就是人吃水都十分困難。群眾多次要求各級部門幫助解決人畜飲水這一歷史上無法解決的難題。XX心想:在全國上下奔小康的時代,我們連最基本的吃水問題都無法解決,怎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怎能對得起父老鄉親,並暗下決心:一定要解決人畜飲水問題。說干就干,他親自爬山找水源,功夫不負有心人,水源終於找到了,而且經過衛生部門化驗符合飲用水標准,但關鍵問題還是缺資金,XX又開始奔波於縣、鎮及各級計委、水利部門。經過他持之以恆的努力,XX村人畜飲水工程終於被計劃部門立項,並批准建設。XX累了,可只要他閉上眼睛,腦海中就出現村民一雙雙無耐和渴求的眼睛,他在心中對自己說:「群眾需要你,你必須把人畜飲水這件大事辦好,好事辦實。」於是施工現場又出現他忙碌的身影。項目建成後解決了XX村2906人、1217頭大牲畜的吃水問題,XX村人民吃上自來水的夢終於圓了。另外他還帶領全村人民投資23萬元建了村衛生所,老協會和村委會辦公樓,這幾年他為民做的實事好事,用受益見利的XX村人的話說——數不清,道不盡。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XX的一系列實事,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群眾的稱頌。1999—2000年度被中共洞山鄉黨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2000—2001年度被中共XX鎮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被評為縣級先進工作者;2004年被評為縣第二次村級換屆先進工作者。可他覺得身上擔子反而比以前更重了,在他的案頭上有著新的XX村發展規劃。
㈡ 新莊村的經濟發展情況
(1)作物栽培:新莊屬於高寒山區,傳統的農作物為一年一熟的玉米、穀子、小麥、春麥、豆、高粱、蕎麥、莜麥。薯類有山葯,油料作物有小麻、小芥。建國後,由於傳統作物產量低,政府不斷推廣、引進優良品種,各種作物的品種不斷更新換代。土改後引進的品種有金皇後;70年代引進二皇後;1983年引進中單2號,1993年引進晉單系列;2005年引進潞玉3號,13號、大豐、強盛等。穀子由建國初期的黃谷、大白谷到70年代引進的母知咀,近年來又引進晉谷21號(汾州香)、沁州黃、壓塌樓、晉谷40號等優良品種。山葯種子先後引進萬斤蛋、岢嵐脫毒山葯等。與此同時,其他傳統作物品種也在不斷更新,被優良品種所代替。從1958年開始,紅薯引進試驗,在當地開始栽種。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優種、化肥的普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許多作物的種植面積也不斷進行調整。小麥、春麥、扁豆從80年代開始由於氣候偏冷,產量偏低而停種,玉米面積有所擴大,小麻、大麻、高粱等小作物的播種面積大幅度減少。
蔬菜類的傳統品種有白蘿卜、胡蘿卜、菜根、南瓜、北瓜、白菜(灰子白)、大蔥、小蔥、大蒜、辣椒、茄子、黃瓜、水蘿卜、韭菜、香菜等。80年代引進西紅柿、洋蔥等。這些蔬菜因受氣候、水源限制,歷來種植面積很少,只在溝渠堰邊少量栽培,
農田水利建設:自古以來,村民就重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如修邊打堰、挖渠、疊壩,因規模很小,無法統一規劃。60年代在長江溝打井一眼,70年代又在英家凹打井一眼。1975年、1976年在偉相溝砸石壩1000餘米,造橋兩座。通過改河攔壩,70年代在偉相溝灘造地100多畝。
(2)畜牧、養殖:畜牧養殖作為傳統產業,在本村居民的生產、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大牲畜養殖,集體化以後,70年代集體共計有牛50多頭,騾6頭,驢30頭。1980年以後隨著農村經濟改革,土地承包,牛的飼養量有所上升,一般是3—4戶伙養一頭。1990年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不少農戶以飼養商品牛作為一種產業對待,養5頭牛以上的農戶有3戶,全村有牛80多頭。近年來,由於拖拉機的普遍用於耕地,耕牛數量逐步下降。全村僅有頭。
養羊,70年代初,集體養羊400多隻。從1980年以後,集體羊群各生產隊全部拍賣。現在我村有養羊專業戶趙效德、喬樹清、韓拴成、趙小剛4戶,共計年存欄600餘只。
養豬,1970年政府號召社員以戶養豬,要求達到戶均一頭豬的指標。到1981年,全村養豬數量達到70多頭,一般是一年出欄。改革開放後,養豬實行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而本村的養豬戶銳減,現在全村無一頭豬。
養雞,農戶養雞自古有之,但數量都在10至20隻左右,未形成大的規模。現在全村共計養雞800多隻。
養兔,70年代集體曾在羊坡建廠養兔500隻。
養蠶,1981年新莊村曾設蠶桑養殖點,集體進行養蠶,蠶繭量達到2000公斤。
(3)樹木種植
50年代,集體在老坡山種植松樹400畝。1958年以後,由於一切樹木歸集體所有,村民植樹造林積極性有所下降,但遂即政府號召開展全民植樹造林運動,有組織的大規模植樹群眾運動代替了個人零星植樹。1967、1968年在窯背,長江背種植松樹、柏樹300多畝。70年代在南角種植松樹100多畝,在西溝、陽堖頂、上嶺、前西溝種植核桃樹50畝。大隊在東溝專門種植了果園,栽有梨樹、果樹30多畝,有專人管理。在小溝、界圪梁種植山楂樹5畝。70年代後期,曾在大埋土,英家凹育大批楊樹苗。 新莊村資源貧乏,僅有石頭資源較為豐富,但一直未被村民開發利用。直到90年代,外鄉人在新莊黑老坡溝投資建石灰窯與石子廠,後由集團收購經營管理。當時石灰窯年產可達5千噸,石子廠年產達3萬方。2008年,因國家資源整合被迫停產關閉。70年代,集體曾在老墳建磚窯廠一所,年產1.4萬,技術工趙金水為最早的操作員。1982年轉由私人經營,90年代後期停產關閉。
糧食加工方面,建國初期,村民普遍用石碾、石磨加工糧食。1972年通電後,加工機械逐步更新,集體購買磨3台(碾谷機、一風吹、碾麥機),村民的糧食加工實現電氣化、機械化。
工匠方面,木匠最早的有70年代的趙金水,現有盧拴緊、盧拴成、盧新國、李新義、趙愛全、趙新德等。村民盧新國現從事油匠行業。 該村有剩餘勞動力17人員均分布於省內。
㈢ 如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求解答
(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選好配強村幹部。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主體在村,關鍵在人,必須著力抓好村級班子建設,不斷提高村幹部的政治素質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使村兩委成為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堅強堡壘。一是創新選人用人方式,通過公開招聘、公推直選、機關下派、請外出務工經商中的能人回村任職、選派大學生到村裡任職等多形式、多渠道選配村幹部,逐步建立起一支富有朝氣活力、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群眾基礎較好的村幹部隊伍。二是加強對村幹部的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法制觀念、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三是制定政策解決基層幹部福利待遇、醫療養老保險等切身利益,解除其後顧之憂。四是制定完善村幹部監督激勵辦法,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能力和績效作為考核的硬指標,激勵村幹部把精力聚集到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上。
(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深度開發集體自然資源。
立足當地優勢資源,按照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宗旨,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吸引各類工商企業、農業企業等投資深度開發集體水面、山場、田地、四荒地等,積極發展農產品基地、休閑觀光農業、農家樂等產業,形成「資源承載產業實體,產業凸顯資源價值」的發展氛圍,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三)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搞活經營性資產運作。
對村原有閑置或低效使用的公用房、廠房、設備等集體資產,通過整修或翻建,以公開招標形式實行租賃,或以投資入股形式參與經營,切實提高存量資產的利用效益。有效拓展集體資產運作空間,積極實施宅基地、農用地整理項目,增加有效用地面積,努力獲取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積極推進不動產物業開發建設,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的前提下,根據區位條件和產業發展優勢,用足用好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引導建設標准廠房、街面營業房、辦公樓、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發展物業經濟,培育集體經濟增長點。
(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深化股份制改革。
開展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對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要選擇一批有穩定收入來源、有改革願望、有組織能力的村開展農村股份制改革試點。通過量化資產、固化股權,明晰和保障村級集體資產的產權主體及其成員的主人翁地位,進一步理順村級集體經濟分配關系,建立健全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三會」制度,創新集體資產管理體制和集體經濟治理機制,使村級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走上「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運轉高效」的現代經營管理之路。
(五)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不斷完善土地使用政策。
在有條件的村探索建立村級留用地政策,並對村級用地涉及農轉非的,優先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內安排農用地轉用指標。積極開展試點,探索建立集體用地流轉機制。對各種所有制企業進行生產經營和項目建設涉及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的,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土地利用、城鎮建設規劃的前提下,參照國有土地出讓模式,探索實行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出租,集體獲得土地出讓金和出租收益。
(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強化對集體資產和財務的監管。
在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加強和規范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管理。一是建立規范的財務管理機制。切實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的規范化管理,完善「村財鄉管」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集體承包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標、財務公開、財務審批等規章制度,合理確定村幹部報酬標准和辦公經費開支標准,嚴格控制非生產性支出。二是建立審計監督機制。建立村級財務審計制度,定期對村財務實行檢查監督。三是建立村級債務化解機制。對村級的各種債權、債務組織全面徹底清理,對清理出的不良債務,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加以化解。
(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加快制定和落實各項扶持政策措施,尤其在財政資金投入、金融稅收優惠、結對幫扶等方面,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和政策環境。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結合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加大公共財政向村級延伸和覆蓋力度,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減輕村級配套資金壓力和集體經濟負擔。要安排一定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用於扶持村級集體經濟建設。二是實行金融稅收優惠。對村集體經營或參股的項目,在信貸上要給予傾斜,在利率上要給予適當優惠,在稅收上要給予一定減免,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入的稅收,屬地方財政可支配部分實行全額返還。三是深化結對幫扶。鞏固選派機關幹部到村任職、機關與村結對共建等成果,繼續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幫助結對村出思路、出資金、出人才、出技術,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鼓勵企業與村結對共建,引導富裕村與薄弱村結對共建,實現共同發展。
㈣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
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在現有資源條件和生產力基礎上,積極創新農村生產方式,以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來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農業是農村的產業支撐,發展現代農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基礎。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把發展高效農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著力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科技化。按照「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建設農業園區,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專業市場,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實施品種創新、品質創優、品牌創響工程,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科技對高效農業的貢獻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把推進「三大合作」作為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的重要內容,一是推進農民專業合作。支持和引導農技部門和農業技術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組建合作組織,鼓勵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工商企業利用資金、信息等優勢組建合作組織;堅持邊發展邊規范、以規范促發展,不斷完善專業合作組織的內部運行機制,實現由簡單的「抱團取暖」、節約成本式合作向產加銷一體化轉變,鼓勵農民以資產、勞動力等要素入股,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益。二是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實行聯組發展、整村推進的辦法,擴大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單體規模,取得規模效益;把推進土地股份合作與發展高效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土地股份合作中高效農業所佔面積達到60%以上。三是推進社區股份合作。充分利用城鎮化、工業化帶來的機遇,重點在那些經濟實力較強、產業特色明顯
㈤ 村的基本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怎麼寫
XX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匯報材料
各位尊敬的領導:大家上午好!
XX村座落在XXX縣東部,距XXX市36公里、縣城30公里,地域面積13.02平方公里,林地面積10900畝,其中人工林1200畝。耕地面積3968畝,其中水田面積3456畝。全村人口3658人,其中農業人口3200人、878戶,轄29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XXX村黨總支部下設三個黨支部,共有黨員80名,其中女黨員9人。XXX村是XXX鎮政府所在地,也是XXX經濟、文化、商貿中心。
今年來,我村在鎮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並在村兩委領導班子和廣大黨員之中,有計劃、分步驟地開展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黨員「五好五帶頭」創先爭優活動,並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作為開創我村黨建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機遇抓緊抓好,以此推動我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形成了以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經濟的新局面。
一、把握契機,努力開創我村黨組織建設工作新局面 我村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時,把科學發展觀與加強我村黨組織建設辯證的統一起來。通過學習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村兩委成員的素質,增強村兩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我村抓住這次學習實踐活動的有利時機,把科學發展觀與創先爭優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與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結合起來,並緊緊圍繞調整農業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這條主線,採取了更加有力的措施,把我村建設成符合「三個代表」要求的堅強戰斗集體,為實現富裕和諧
㈥ 如何提高農村經濟建設
1、想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首先要大力推進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同時要堅持面向國內、外市場,依靠科技的力量,以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及增效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根本,全方位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及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結合實際情況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有效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業後續效益。
從目前來看,發展農業經濟必需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同時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的步伐,並逐步轉移農村富餘的勞動力。
2、與此同時,還要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在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要求的前提下,從注重農業產量增長為主轉移到農業產量增長及質量提高並重,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
從注重傳統投入為主轉移到傳統投入與技術、資本投入相結合,加大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從注重原料生產為主轉移到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並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切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從注重農產品產量增加為主轉移到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進一步拓寬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
(6)村經濟發展計劃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發展農村村級集體經濟要堅持開放共享的理念,憑借自身資源與地緣優勢,引入工業資本、外來資本,實現共同發展、合作共贏。
在廣大農村,集體資產包括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資源性資產,用於經營的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工具器具、農業基礎設施。
集體投資興辦的企業及其所持有的其他經濟組織的資產份額、無形資產等經營性資產,用於公共服務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的非經營性資產。
應抓住目前窗口期,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使村集體在農業土地流轉中發揮主導作用,實現資產盤活和資本增值,不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
產業融合,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業態。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必須突破單一農業發展限制,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經營性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