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的關系
經濟社會發展是文化的決定性因素,文化對經濟社會又有推動作用,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就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他決定於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就有什麼樣的文化。文化不能脫離經濟社會發展而獨立存在。
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美國的自由文化,法國的浪漫,英國的紳士風度,中國的禮義廉恥……
文化可以反過來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歷史力:一個民族或國家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積累、沉澱、改造、創新,必然形成特有的文化,並成為支撐其發展的無形力量。我們常說,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民族自傲感油然而生,即使如此。
凝聚力:一種文化管理力量,文化能夠豐富社會內涵,提高人民素質,展示國家形象;能夠團結和凝聚力量,產生精神動力,鼓舞人心,激勵鬥志。
競爭力:優化投資環境,吸引人才,促進對外交流,擴大對外影響.
生產力:文化資源開發直接轉化為經濟資源,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
2. 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的關系
怎樣全面理解「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所謂經濟,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所謂政治,就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基本內容為:第一,政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關系。第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第三,政治的根本問題是政治權力,也就是國家政權問題。
文化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包括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
經濟、政治和文化構成了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2.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也正不斷走向深入,社會政治關系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
◇小辭典: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層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同一內容,相對於生產力而言叫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叫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兩部分。政治上層建築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築,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築又稱思想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在上層建築各種因素中,政治居於主導地位;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政權和領導國家政權的政黨是上層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定的上層建築.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適應。
第二。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當某一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某些局部變化,被其決定的上層建築也要相應地發生局部變化;而當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革,即舊經濟基礎被新經濟基礎代替時,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並不是消極地反映經濟基礎,相反,上層建築一經建立起來,就對經濟基礎發生大的反作用。這一反作用集中表現為一定的上層建築總是為鞏固和發展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2)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例如。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我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決定,並反映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
◇注意: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蓋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3.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如,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閑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它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徵,義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
點撥:教材此處的「專家點評」闡述了如下道理:不同的社會形態(如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具有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文化 (如封建主義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等),這些不同的社會文化,都對該社會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課堂練習: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據此,有人認為,經濟上去了,社會文化就發展,社會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請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是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況。
(1)一方面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而知榮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解析:文化的內容是多層次的,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大,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小。比如,教育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醫療衛生事業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要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但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醫學家的出現,又可以超越經濟的制約。因此,對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需要做具體分析,不可絕對化。
參考資料: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7/39251/archives/2007/530242.shtml
3. 經濟與文化的關系
我也認為是文化最終引領城市經濟的發展、因為文化是城市經濟的積淀、是祖先留存下來的精神、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勤奮努力、而人民群眾的勤奮努力、辛勤勞作、都離不開祖先留下來的文化精神、文化發展教育、也發展經濟、這些文化精神激發人民辛勤勞作的鬥志、從而也使他們更加的勤奮、文化也是一個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精神支柱、人民的精神支柱、例如:美國就是這樣、通過自己的文化來引領全球的部分經濟、在說我國、抗日戰爭時期、就因為我國的文化精神、促成國國共兩黨的合作、也間接的取的抗戰的勝利、醇厚的文化底蘊能夠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和文化修養、也能體現一個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只有深厚的文化、才能更好的展現一個城市的特色、從而也就進一步的發展經濟、可以這么說、沒有文化就沒有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我的看法希望能對樓主有幫助、、、、
4. 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系
長期以來,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將文化與經濟割裂開來,認為文化與
經濟就像兩條道上跑的車。事實上,文化與經濟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以促進其更好地發展,便成了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突出問題。
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總結,經濟是基礎,文化是核心。文化是經濟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經濟,給予經濟以重大的影響。
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5.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1、經濟實力決定軟實力。
歷史唯物主義有兩個基本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結合我們對軟實力的理解,也即構成所謂上層建築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意識均是軟實力的資源和載體,那麼無論人們將社會的經濟基礎理解為生產關系,還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結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推論都是一樣的:生產力決定軟實力。如果說經濟實力即生產力,那麼我們就可以說,經濟實力決定軟實力。
在現實中,人們看到,經濟實力世界第一的美國,同時也是軟實力全球第一的國家;經濟實力世界第二的日本,在軟實力上也是名列前茅的;經濟實力迅猛提高的中國,軟實力也在快速提升: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引起越來越多外國人的興趣,中國的發展模式取代「華盛頓共識」,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學習的對象,國際機構擴大中國的表決權獲得廣泛的支持……
為什麼經濟實力與軟實力之間存在這樣的關系呢?
首先,經濟實力的強大常常與軟實力要素的先進性相聯系。20世紀著名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創立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人首先需要滿足自己的生存和安全方面的需求,然後才會追求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等高級需求的滿足。其中,生存需要必須用物質來滿足。因此,物質需要成為人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不僅如此,由於高級需求的滿足也需要物質上的投入,所以物質需求還被各種高級需求所強化。所以,通常情況下,物質生產都具有優先性。這就意味著,在國家層面上,經濟實力的高低與高級需求及滿足高級需求的能力之間均具有正相關關系——經濟實力越強,高級需求越強,從而面向高級需求的生產能力就越強。因為經濟實力越強,經濟體中轉而重視高級需求的個體就越多,經濟體的整體高級需求就越強;而經濟實力越強,能夠投入到滿足高級需求的生產中去的物資和人力資源就越多,從而生產和供應能力就越強。
在現實中,縱向上,隨著社會由奴隸制度到封建制度再到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路演進,人類的自由與平等都在更大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圍內得以實現,從而更多的人能夠有尊嚴地生活,能夠更多地自我實現。橫向上,文化和制度等軟實力要素的先進與落後固然並不具有完全的、嚴格的可比性,但必須承認的是,任何一種具體的文化和制度既包含著某些獨特的、不具普適性的元素,也包含著某些超越民族與國家,從而具有普遍吸引力的元素。經濟實力相對較低的國家在追趕先進國家的過程中,既需要學習先進者的技術和生產方式,也需要學習某些帶有普適性的、與技術和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文化和制度。因此,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的文化和制度表現出更強的吸引力。
其次,文化軟實力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發展。美國文化的全球傳播離不開其發達的文化產業,後起之秀的韓國和日本同樣如此。文化產業之外的其他機構和組織也構成一國文化的載體,可以為一國軟實力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在向國外民眾推廣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方面,眾多本部在美國的跨國公司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它們將「美國」搬到了國外民眾的家門口,以自己的言行體現、推介美國。原則上講,每一個企業既是一國的經濟實力的基礎,同時也是其軟實力的物質載體,是一個准文化宣傳機構。
再者,文化、價值觀、制度和政策等的宣傳與推介需要以一定的基礎設施為前提。以遍布全球的信息傳播網路為基礎,美國控制著全球主要信息渠道,藉以向全世界傳達本國的觀念和塑造本國的國際形象,推廣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的價值觀。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在美國的軟實力構建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這種技術和基礎設施,既構成經濟實力的基礎,又以經濟實力為基礎。
另外,軍事實力的軟實力效應為經濟實力影響軟實力提供了另一種渠道。軍事實力的運用也會影響到軟實力。對於這一點,我們在針對「軟實力與軍事實力之間有什麼關系?」的回答中已經給出了分析,在此不予另述。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因為一國的軍事實力主要取決於其經濟實力。就供給層面來講,強大的經濟實力可以轉化為強大的軍事供應能力,從而為強大的軍事實力奠定了基礎;而在需求層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強大的經濟實力意味著遍布全球的龐大的經濟利益,這種利益需要國家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來保護。這就是說,經濟實力的提高同時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推動著軍事實力的發展,進而影響到該經濟體的軟實力水平。
2、軟實力影響經濟發展。
現代西方制度經濟學認為,在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與速度的諸因素中,制度是至關重要的。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制度既是健康、快速的經濟發展的第一功臣,也是造成某些國家陷入「貧困陷阱」的罪魁禍首。
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的、成文的制度,也包括價值信念、倫理道德、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即所謂的「非正式制度」。
清朝末年,中國面臨亡國的危境。為了救亡圖存,有識之士紛紛奮起,以尋找振興之道。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分析中國衰弱根源的著眼點,經歷了一條從軍事到工業經濟,由工業經濟到政治制度,再由政治制度到文化的演變道路。實際上,關於這條道路,用實力話語來講,就是從硬實力到軟實力的轉變之路。毫無疑問,循著這條道路,人們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而這個深化過程也正好展示了一條由極端的硬實力到極端的軟實力轉變的完整的連續譜。如果說認識深化的過程就是由果索因的過程,就是由直接原因到根本原因的探尋過程,那麼這段思想史和革命史充分說明,軟實力對於經濟實力的發展水平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以上所述,只是論及一國內部文化與制度建設的經濟意義。由於軍事實力和國際政治地位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一國的經濟實力,所以經濟發展還由於外部認可度而受到影響。美國一直對社會主義中國心存防範,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收購行動時常受到阻撓或者嚴格審查。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受到美國政府的阻撓,並終告失敗;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則受到了嚴格的審查。中國向蘇丹出售武器,受到西方國家的片面指責。中國與非洲的合作被描述為新殖民主義,一再受到西方國家「出於道義」的譴責。即便是出於維護本國正當的經濟利益,中國發展軍事力量的行動也引起某些國家的擔心甚至蓄意阻撓。雖然說軍事發展落後於充分維護正當經濟利益的需要主要是由中國的先經濟後軍事的發展戰略所決定的,但是若干國家的反對也是脫不了干係的。更何況,先經濟後軍事的發展戰略也是考慮到國際社會的這種反應之後的決策,也就是說,戰略本身已經內化了、體現了這種反應。
除此之外,一國的實際行業標准和勞工權利保障情況也影響到其經濟利益。不重視環保的產品將被某些國家拒之門外,由「血汗工廠」或勞教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可能受到某些國家民眾的抵制。行業標准和勞工權利實際上是一國的價值觀問題,在這些方面表現不佳體現的是經濟增長重於一切,不惜犧牲環境和人權的價值取向。
以上所提到的兩類障礙,均顯示出國際認可對於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那麼,國家之間的認可度取決於什麼因素呢?分析一下現實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這一點就會變得很清楚。對於國際秩序有著相同的構想的國家,即便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同,也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即便歷史上曾發生過嚴重的沖突,民主國家之間也不擔心對方會構成威脅,反倒經常聯合起來防範、對付專制國家;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各國之間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支持;一國的文化產品,對於具有同樣價值觀的其他國家的人民具有更強的吸引力。這些經驗現象體現出世界理念、政治制度、社會價值觀、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等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重大影響力,展示出一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圖景。由此可見,國際認可度取決於各國無形要素的吸引力,也便是軟實力。
3、軟實力與經濟實力具有相互替代性。
如果A和B是兩個組織或者群體,為了改變B的行為,讓他轉而以A希望的方式行動,A既可以暴力攻擊相威脅,又可以物質財富相收買,還可以文化和思想滲透引導B重塑其組織方式或內部結構,進而以符合A期望的方式界定自己的利益。前兩種就是所謂的「大棒」和「胡蘿卜」政策,分別以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為基礎,第三種途徑則以軟實力為基礎。由此可見,與軟實力和軍事實力之間的關系一樣,軟實力與經濟實力之間存在相互替代關系。
由於軟實力發揮作用需要較長的時間,而利誘與軍事威脅一樣,可以作為應急措施,所以人們常常只看到胡蘿卜與大棒之間的替代關系,而看不到它們與軟實力之間的替代關系。更重要的是,軟實力雖然在某些時候可以用以解決問題,但它的作用更多的是防止問題的產生。正因為這種特點,人們容易忽視它的作用。實際上,如果人們堅持用現實主義的觀點看待國際關系,那麼,人們就能在無法解釋的現象中體會到軟實力的巨大威力。根據現實主義的邏輯,二戰後重新崛起的日本和德國將會挑戰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構成美國的最大威脅。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相反,這兩個國家成為了美國的可靠盟友和長期的追隨者。鑒於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這種極端的反差,對於解釋這一反差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人們無論將之置於多高的位置都不為過了。
4、經濟實力的運用影響軟實力水平。
歷史一再證明,當政治制度造成長期、嚴重的不平等,而且這種不平等與普羅大眾生活水平的急遽下降同時發生時,沖擊政府的社會運動是遲早的事情。面對這種局面,政府有三種選擇。其一,暴力鎮壓參與運動的群眾;其二,賄賂組織運動的某些骨幹分子,使群眾分化瓦解,或者賄賂全部參與運動的群眾,暫時性的安撫民心;其三,順從民意,改革政治制度。第一種選擇依賴於政府所掌握的暴力力量,第二種選擇依賴於政府的經濟實力,第三種選擇要麼是政府無所倚仗,迫於形勢而為之,要麼是政府中的改革派占據優勢。顯而易見,唯有第三種選擇可以使政府重新贏得民心,使政權重新獲得合法性。但是,歷史一再證明,大多數時候,政府都會選擇第一種應對辦法,或者兼而運用前兩種辦法。無論如何,運用經濟利益收買人心,只是延緩了政治制度的革新,從而延緩了軟實力的躍升。
當A國為了改變B國的行為而以經濟相威懾或誘惑時,A國很可能會因此而損害自身的道德形象。因為人們傾向於相信,正義的行動自然會得到他人的響應,而無需附加上物質上的好處;而只有違背正義的行動,才需要以物質利益來彌補道德上的缺陷。正如某位學者所言,軟實力占據著道義制高點。在相當一部分人看來,物質利益的介入本身就是非道德的標志。而當A國為了改善B國的境況而向B國提供經濟援助時,A國的道德形象會進一步放大。因此,經濟實力的運用方式會影響到主體的軟實力水平,而且不同的方式可能意味著截然相反的影響。這些現象說明,經濟實力的運用對於軟實力的影響並非都是積極的。
實際上,雖然經濟實力決定軟實力,但是在經濟實力一定的情況下,軟實力仍然有其變動的空間。這就使機械決定論不適於刻畫經濟實力與軟實力的關系。同時,這也意味著人們不能單純依靠發展經濟來促進軟實力的提升,而必須在發展經濟之外,採取其它措施鞏固和發展軟實力。唯有如此,一國才能最有效率的實現綜合實力的提升。
6. 怎樣理解文化與經濟的基礎性關系
經濟是抄基礎,為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文化二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經濟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我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所決定,並反映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
7.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的關系
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來代文化自的影響,突出的是在元與明靖兩個時期。兩個時期又有所不同。
1、宋元時期,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以對文學藝術的影響為主,表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中的市民階層的隊伍不斷的發展壯大。他們的生產生活的需要成為社會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瓦子的出現,酒樓、茶館的增加、宋詞的繁榮,世俗文學、風俗畫的興起,《竇娥冤》等作品的出現等。
2、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以對思想的影響為最明顯(體現商品經濟對古代文化影響的不斷深入)。表現: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產生與緩慢發展,出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這些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封建制度進行批判。李贄側重對封建制度理論依據的批判,指責儒家經典,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揭露道學家的虛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驅。黃宗羲側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顧炎武側重對封建迂腐學風的批判,提出「經世致用」,重視書本知識和實地調查結合。王夫之側重從哲學上批判,並從發展的角度提出「趨時更新」。
8. 經濟、政治、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2、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3、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8)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擴展閱讀:
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系。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
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沖突,從而決定了政治斗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斗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爭性。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管理與參與的關系、權威與服從的關系、相互斗爭的關系等。這些關系又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經濟關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9. 論述經濟發展與思想文化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表現,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應.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決定的,有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文化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有時落後於經濟政治的發展,有時先進於經濟政治的發展.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10. 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系
●文化與經濟是什麼關系?我的觀點是: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結構。我們發展文化,主要是發揮文化的這種基礎性作用,而不是要把它變成產業,創造產值。
●我們之所以強調文化和經濟的互動,還因為人類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即文化時代,文化發展應該成為發展的主題。經濟發展是主題,但是文化發展可能是更重要的主題,因為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文化時代。
●文化和經濟要互動,發展模式要轉型。發展要從單純的經濟過程過渡到文化過程,從脫離人的發展轉向以人為本的發展,從脫離文化的發展轉向基於文化的發展。
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文化對經濟又有推動作用,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就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他決定於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經濟發展狀態,就有什麼樣的文化。文化不能脫離經濟發展而獨立存在。
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美國的自由文化,法國的浪漫,英國的紳士風度,中國的禮義廉恥……
文化可以反過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歷史力:一個民族或國家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積累、沉澱、改造、創新,必然形成特有的文化,並成為支撐其發展的無形力量。我們常說,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民族自傲感油然而生,即使如此。
凝聚力:一種文化管理力量,文化能夠豐富社會內涵,提高人民素質,展示國家形象;能夠團結和凝聚力量,產生精神動力,鼓舞人心,激勵鬥志。
競爭力:優化投資環境,吸引人才,促進對外交流,擴大對外影響.
生產力:文化資源開發直接轉化為經濟資源,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