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文化影響經濟

文化影響經濟

發布時間:2020-11-28 06:57:48

Ⅰ 社會文化經濟生活中的相互影響有哪些

大商帆貿易帶給殖民地美洲的,不僅僅是絲綢、瓷器等等中國商品,而且還使中國文化在那裡留下了明顯痕跡。這些痕跡,實際上就是中國絲綢、瓷器、實用工藝美術品及裝飾風格對美洲社會文化經濟生活的影響。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之一,很早就被西方視為中國的一種藝術創造,可與絲綢並列為中國文化傳統的象徵。海洋貿易的發展使中國瓷器得以大量外運,中國的粗細瓷器於是暢銷西方,使用瓷器的人也由王公貴族階層擴大到平民百姓。達·伽馬首航印度時,就從加爾各答購買了一些瓷器送給葡王。此後,每次葡屬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東來,葡王都要委託購買瓷器。16世紀初,在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貴族家庭中已經有人使用中國瓷器了。到17世紀,巴西上層社會家庭中也已廣泛使用昂貴的中國瓷器。有一座教堂甚至用中國陶器來裝飾它的鍾樓塔尖。

1807年,拿破崙宣布封閉里斯本港,當法軍逼近里斯本時,葡萄牙攝政親王若昂六世攜王室成員連同政府一起撤到巴西。若昂六世不僅攜帶了大量的金銀財寶,還攜帶了不少的瓷餐具。若昂繼承葡萄牙王國王位時,曾收到清朝嘉慶皇帝贈送的一套非常精美的瓷茶具。1822年巴西成立獨立帝國時,一些愛國者為了紀念這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特地從中國訂制了一套瓷器,上面寫有葡萄牙文「巴西獨立萬歲」字樣。

據記載,1573年,從馬尼拉駛往阿卡普爾科的兩艘大帆船中,就裝有中國瓷器22300件。此後,隨著大商帆貿易的不斷繁榮,中國瓷器便源源運往墨西哥。據1730年《墨西哥公報》稱:薩克拉·費末莉亞號商船於1月19日停靠阿卡普爾科,載有「華瓷120桶」。1739年又稱:「有108桶華瓷運到。」這些從遙遠中國運來的瓷器十分昂貴,在初人美洲時,需用同等重量的白銀購買。在墨西哥的殖民貴族中,以擁有中國瓷器的多少作為衡量其財富與文明教養的標志之一。中國陶瓷對墨西哥的陶瓷製作業,從造型到釉彩的運用,都發生過影響。普韋布拉城在18世紀末有46家制瓷工場仿造中國瓷器。18世紀後期,有些貴族為了炫耀門第,專門在中國廣州大量訂制繪有家族紋徽或勛章案的成套茶具或餐具。

在絲綢、瓷器等物品大量輸往美洲的同時,中國的實用工藝美術品也隨之輸入,如各種摺扇、羽扇、絹扇、畫屏、漆器等等。18世紀,中國制的梳子成了西屬美洲婦女的喜愛物,僅1767年聖卡洛斯號大商船的9名水手,一次就曾帶去中國制梳子8萬把。家居方面,裝飾牆壁的中國牆紙、屏風、精雕漆櫃、鏤花硬木傢具,是美洲殖民地上流社會家庭為顯示「東方情調」而常置的擺設。為了迎合天主教文化風尚,華商還製作耶穌受難的塑像和模仿西洋式傢具等,通過菲律賓運銷墨西哥、秘魯等地。瓷器和某些工藝品上描繪的各種花紋、案、中國風景、歷史故事,最能反映時代風尚與審美觀念,因此成了傳播中國實用工藝美術技法與風格的媒介。

有一則關於一位中國姑娘流落到墨西哥並為當地婦女設計過一種連衣裙的傳奇故事:17世紀初,一位中國公主被商人帶到墨西哥(一說是被海盜拐騙賣到奴隸市場),賣到普韋布拉大商人米洛爾索薩家中當女僕。她設計了一種絲料女裝:長裙,無袖,黑色底衣上加金色鑲邊和紅、白、綠色綉花,十分鮮艷。墨西哥婦女於是模仿她的剪裁方法,製成了名為「中國村姑」的女裝,流行至今,這種服裝至今仍是墨西哥婦女喜愛的一種民族服裝。這位中國姑娘的事跡保留在墨西哥耶穌會教堂的刻壁之上。她手牽長裙、亭亭玉立的塑像,今天仍矗立在普韋布拉的一處廣場上。

葡屬巴西也同樣受到了中國工藝美術風格的影響。中國的陽傘、扇子、轎子、瓷器等等,也早就被葡萄牙殖民者帶到了巴西。巴西花園中有仿中國式的亭台和塔式建築物;東方式屋頂成了某些巴西房屋的特點。巴西社會學家弗雷耶爾(Gilberto Freyer)認為,巴西建築受到了與東方有密切接觸的葡萄牙的影響;葡萄牙人從中國帶給巴西以建築價值觀念和建築技術,巴西人後來把它變成了自己的東西。

通過馬尼拉商帆貿易,中國的農作物也傳人了美洲,如茶樹、柑橘、櫻桃、芒果等。在這些植物中,最重要的是茶樹。茶與絲和瓷一樣,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據史籍記載,19世紀初葡萄牙王室遷往巴西之後,為了發展殖民地的農業和商業,曾於1810年至1812年從中國引進茶樹,同時從澳門招來一批中國技工去里約熱內盧近郊的植物園中傳授種植茶樹的技術。至今,巴西人仍把茶叫做「cha」(葡語),就是「茶」的譯音。

印第安人培植的農作物如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花生、西紅柿等等,還有殖民者在美洲採掘的大量金銀,曾對歐洲歷史進程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這些東西也在16世紀中葉之後陸續傳人中國,對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生活同樣產生過重大影響。

在中國歷史文獻中,以甘薯(通稱紅薯或白薯,在不同地區還有番薯、山芋、地瓜、紅苕等名稱)引進的記載最為明確,傳人的路線有書可查。甘薯最初由福建傳人,時間在明萬曆年間即16世紀70年代至17世紀初。此外,在中國廣東、台灣、浙江等省也都有從海外引種甘薯的記載,但以福建引進的成效最大。到18世紀中葉,這種作物在中國東南、華中和華北等地得到迅速傳播,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救荒糧和輔助食物之一。

玉米又叫印第安玉米,也是從美洲引進中國的重要作物之一。玉米傳人中國大概與甘薯同時,即17世紀至18世紀。玉米本來是一切可種植的穀物中「最好的一種」,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基礎,它對解決中國民食問題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馬鈴薯(在中國不同地區有洋芋。土豆兒、山葯蛋等名稱)原產於南美高原地區,也是輸入中國的重要農作物之一。據西方史料記載,16世紀末17世紀初,荷蘭人將馬鈴薯傳人日本長崎。中國的最早記載見於台灣:問世紀中葉由荷蘭人引進。後來,馬鈴薯被引進中國大陸,變成高寒地區一種常見的度荒糧。因其味淡,所以它在中國作為輔助食物所起的作用不如在歐洲大。

除上述三種農作物外,從美洲傳人中國的作物還有:花生、辣椒、金雞納樹(即奎寧)、菠蘿、煙草等。煙草大概在明嘉靖末年由葡萄牙人傳人廣東;萬曆年間又從菲律賓傳人福建,17世紀初傳人台灣。隨著吸煙這種社會習俗的形成,各種煙具的製作就成為清代中國工藝美術的一種。由於上流社會的喜愛,水煙袋和鼻煙壺的製作便發展成為一種精美的藝術品。特別是鼻煙壺,用黃銅、玉石、陶瓷、玻璃等各種物料製成,煙壺內壁上還畫有精巧的彩畫。從清代起,煙壺竟成了中國出口的主要工藝品之一,行銷世界各地。

Ⅱ 文化對經濟有著怎樣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因而對經濟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我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形成了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哲學文化傳統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儒、佛、道三位一體建構的中國傳統哲學雖然歷 經先秦諸子、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及宋明理學幾種典型的哲學形態,但其中的精華卻體現出了繼承性,這些便構成了中國的哲學傳統,具體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為主導,強調人與天的合一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區別在於:中國文化在於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學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說,性善說,這些學說對後世哲學及統治階層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求善基礎上,中國古代乃至當今中國人都強調天與人的合一。這里的「天」與自然意義的「天」有著根本的差別,前者更在於突出完善的道德屬性及它與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體性關系。它有點類似於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萬物,公正賞罰人間,天命是世間一切道德禮法的最高根據。「獲罪與天,無所禱也 」(《論語·八佾》)及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居敬」「立誠」「格物致知」的修養法則都體現了人性與天理的溝通、融合、統一。總之,在中國的哲學傳統中都潛存著這樣一個邏輯進程:做人之始,當以德為本,修養身心,以成就聖賢,一旦得道,即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上通天道,下化萬民。這一信念,是為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為根本,強調寡慾中庸。中國哲學傳統的另一大特點,是它始終以倫理觀念、道 德修養為主線。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義、禮、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這些均強調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實現這一理想的途徑選擇中,中國人大都趨向於寡慾、去欲。孔子強調「克己復禮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視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學家們更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律條。我國哲學克己寡慾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內向、含蓄、中庸調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態度上,強調出世與入世的互補。中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出世與入世。出世主要為佛家與道家所推崇,強調修心養性;入世則主要為儒家所宣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世與入世的價值取向互相補充、融合,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源於社會的政治、經濟,同時又通過對經濟、政治等經文化形態的影響來制約經濟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哲學文化傳統決定下的民族的潛意識心理,它在哲學文化傳統間接作用經濟發展中充當著鏈條的角色。
二、傳統文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文化主要是人們的經濟價值觀念體系和人們的經濟活動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制度經濟文化,公司或企業文化,居民經濟文化。

Ⅲ 文化對中國的文化經濟帶來了哪些好的或壞的影響

文化從來都是與社會的經濟緊密聯系的,它由經濟決定,又對經濟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是一種廣泛的社會意識,作為一種意識,它絕非是被動的,實際上,它同經濟永遠處於互動的過程之中。文化作為經濟發展的環境要素,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或推動或阻礙著經濟的發展。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與該區域的文化特質有非常大的關系。當該區域的文化內涵與外在經濟環境相協調時,它會成為促進和推動該區域經濟高速發展的強大要素,否則文化會成為該區域經濟增長的阻礙。那麼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的經濟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文化與經濟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文化是一種有形態的存在,是一個有結構的實體.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形成的親族主義、祖宗崇拜、等級身份制度和注重人倫價值.其中,文化的封閉性、家庭制度以及儒家思想對中國經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務實精神;愛好和平,追求和諧;持續性與延續力;多樣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循環論所顯示的凝重性;以中庸之道為高級哲理;集權政治與民本思想依存沖突等特徵的形成,與農耕經濟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也對經濟產生了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能簡單的歸結為有利或有害,而應對具體的文化觀念和因素進行分析。總的來說,傳統文化觀念對經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觀念具有轉化的可能,因此在經濟發展中要重視文化的因素。

Ⅳ 文化對經濟政治具有重要影響,這樣說對嗎

這恐怕會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但我個人認為是有重要影響的,但這個影響是互相的而不是單向的。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建立在歷史傳承的基礎上的,歷史是怎麼形成的?歷史就是政治經濟演變的產物。所以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政治經濟是密切相關,而不是脫離的。
比如:中國的文化就是基於農耕這樣一個經濟基礎的而建立起來的,溫良恭儉讓這一個充滿儒家道德規范的理念,始終主導著中國文化思想。但中國傳承的農耕文化也反過來不斷影響和服務著這個政治經濟關系,由此得到了數千年的延續。比如:中國式的謙虛主導了正統社會人際關系准則,且民以食為天。而當文化不適宜繼續為政治經濟服務了的時候,就將發生中斷。比如: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孔孟思想在共產主義占據政治領域時就被廢止,由此終止至今數十年。
由此可知,文化產生於社會政治經濟狀態,是與政治經濟互相滲透和關聯的,文化實際是政治經濟的具體藝術化反映,同時又反過來影響著政治經濟的發展。

Ⅳ 中國文化產業對經濟的影響

1、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部分.
2、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經濟、文化是社會生活的是哪個基本領域.其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應.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4、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掌握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促進我國的經濟的發展,提高國際地位,共建和諧社會. 對文化這個慨念,在不同環境、不同對象,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就經濟方面而言,在聯合國世界文化與發展世界委員會的報告里,既把文化看成是一系列的活動,如文化產業,又把文化看做是一系列的態度、實踐和信念等.

Ⅵ 中國古代文化的經濟影響

商品經濟與中國古代文化
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突出的是在元與明靖兩個時期。兩個時期又有所不同。
宋元時期,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以對文學藝術的影響為主,表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中的市民階層的隊伍不斷的發展壯大。他們的生產生活的需要成為社會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瓦子的出現,酒樓、茶館的增加、宋詞的繁榮,世俗文學、風俗畫的興起,《竇娥冤》等作品的出現等。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以對思想的影響為最明顯(體現商品經濟對古代文化影響的不斷深入)。表現: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產生與緩慢發展,出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這些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封建制度進行批判。李贄側重對封建制度理論依據的批判,指責儒家經典,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揭露道學家的虛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驅。黃宗羲側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顧炎武側重對封建迂腐學風的批判,提出「經世致用」,重視書本知識和實地調查結合。王夫之側重從哲學上批判,並從發展的角度提出「趨時更新」。

Ⅶ 中國經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論及這個當前世界范圍的討論熱點前,有必要先對「影響」做個規定。這里所說的「中國影響」可能有積極和消極、主動和被動、近期和長期、重大和一般的影響,也有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影響之分。因為我們不能抽象而簡單地談論中國對世界的影響。

「影響力」是國家力量的組成部分。通過影響,可以保持一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維持其合法的正當權利、擴大國家利益、擴散其國家價值,等等。一個國家自身的變化對世界會產生客觀影響,比如一國,尤其是規模巨大的國家,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從自行車社會轉變為汽車社會的過程就是對世界經濟、資源、環境產生巨大影響的過程。中國經濟在規模上已經是世界第四。從八國集團(G8)到亞太經合組織(APEC),從美國到歐洲,到處都在談論:沒有中國參與管理,世界經濟的均衡是不可能的。再比如,中國以發展為中心的長期戰略、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及其變化(如冰箱、空調和汽車的普遍)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十分顯著了。中國對世界的這些影響,是中國變化所產生的客觀影響,不一定是中國故意要向世界施加的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隨著中國經濟更大范圍和更有力地走向世界、參與全球分工,人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工業化時代以來在西方世界普遍認可的「普遍」生產和生活方式,若為中國人同樣地採用,會對這個世界產生什麼樣的消極影響?比如,中國的私人汽車擁有量達到世界之最時,中國能承受嗎?世界石油和環境能支持嗎?
也許多數中國人還沒有想到這些問題,但外部世界在感受和利用中國發展帶來的機會的同時,已經開始不安地提出問題,「中國威脅」的各種論調大都也源於此。
從世界經濟、政治、社會、環境、人類安全的角度看,中國對世界的影響,積極主動也好,消極被動也罷,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中國挑戰」。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戰略家、政治家、思想家,敏銳地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這就是為什麼這些人物力排眾議,建議世界更深入地接納中國進入全球體系的原因。現有的國際規則、國際制度、國際法則幾乎都是在中國沒有參加或者參加不足的情況下形成的。也就是說,這些國際性的東西,都是在中國(以及印度等)對世界影響不大的情況下由西方世界主導而形成的。如今,中國進來了,這些國際規則需要適應新的形勢,問題是如何和平地、共贏地讓新的國際制度具有「中國因素」。
章百家先生曾寫了著名的《改變自己,影響世界——20世紀中國外交基本線索芻議》(見《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一文。文章發表後,其標題為許多人所引用,「改變自己、影響世界」甚至成為一些人的口頭禪。前面已經指出,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問題不是一個簡單問題。即使過去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比較簡單的情況下,中國的任何變動所產生的影響似乎都可能超越國界。何況如今中國不再是個封閉國家,國家的自主性已經受到全球化的重大影響,「改變自己」和「影響世界」不一定是簡單的因果或者前後關系。
這里存在著一系列重大問題需要人們面對和回答:中國外交政策的生成和決定是否需要更多地考慮對世界的影響問題?中國為什麼要「改變自己」?中國是如何「改變自己」的?中國改變了自己的哪些方面?中國在「改變自己」的時候是否考慮到了對世界的影響?除了「改變自己」的「影響世界」方式,中國還有哪些影響世界的方式?中國能否在影響世界進步的方式上有根本性的創新,而不是簡單復制西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這篇小文無法容納這樣一個大題目,但我想強調的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中國變化的世界影響問題。當中國按照世界進步的總趨勢改變自己、同時以自己的方式為世界進步做出貢獻的時候,中國就會深入和長期地影響世界。

Ⅷ 為什麼經濟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文化的優勢

物質第一位,意識第二位

Ⅸ 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文化和經濟有什麼影響

中國發展越來越強大了,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文化和經濟有很大的影響,就是近年來非常強大的中國就影響了全世界。

Ⅹ 文化與經濟政治是相互影響的表現在哪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閱讀全文

與文化影響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