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金磚四國的經濟發展對於中國對外經貿格局的影響是什麼呢
應該說金融危機之後,特是歐債危機爆發以來,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與歐盟國家的外貿一直比較疲軟,作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歐盟短期之內的貿易額只會成下降之勢,因此保持外貿的健康發展成為我國的一大挑戰。而大力發展與金磚四國(現在是金磚五國了)的貿易關系是我們的首選,幾年來,我們與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等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大國的貿易額年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部分抵消了與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經濟體的貿易停滯所帶來的影響。未來,中國將繼續加強與金磚五國的貿易聯系,加快貿易發展,提升貿易水平,大力發展雙邊技術和服務貿易,大力開展雙邊投資,這對於我們擺脫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周期困擾有很大幫助,也有利於進一步拉近我們與其他發展中大國的關系。可以預見,金磚國家的經濟發展對於我國未來的外貿格局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其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也將不斷提升。時間和空間所限,暫時到此為止,如有其他具體問題,請向我提問,謝謝。
㈡ 經濟:apec, g20, 金磚五國分別是什麼意思
apec一般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PEC)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
G20峰會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於1999年12月16日在德國柏林成立,屬於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內非正式對話的一種機制,由原八國集團以及其餘十二個重要經濟體組成。G20峰會旨在推動已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開放及有建設性的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並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
金磚五國一般指金磚國家,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首次提出「金磚四國」這一概念,特指新興市場投資代表。「金磚四國」(BRIC)引用了俄羅斯(Russia)、中國(China)、巴西(Brazil)和印度(India)的英文首字母。由於該詞與英語單詞的磚(Brick)類似,因此被稱為「金磚四國」。2008年-2009年,相關國家舉行系列會談和建立峰會機制,拓展為國際政治實體。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後,其英文單詞變為「BRICS」,並改稱為「金磚國家」。金磚國家的標志是五國國旗的代表顏色做條狀圍成的圓形,象徵著「金磚國家」的合作,團結。
㈢ 金磚國家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具有內在的價值穩定性。然而,便利價格成本水平的國際間比較,從而匯率的不確定性和貨幣兌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將與美元、日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四)對區域經濟整合的示範作用
歐元的出台,使得現有的區域經濟整合方式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其給歐元區各國帶來的利益是顯而易見的,從而提高成員國運用金融交易調節國際收支的能力,降低干預外匯市場,犧牲了各成員國的貨幣自主權;統一的貨幣政策,促進貨幣區內的物價穩定。由於這些國家在與歐盟之間的支付關系將使用單一貨幣,使得外匯交易成本降低。可以預想,若按此思路發展下去,將來在世界上還會出現類似的復合貨幣,由於它的價值很穩定,因此很適合充當國際貨幣。將來甚至有可能成立「世界貨幣聯盟」,這樣就解決了本位貨幣問題,對於那些選擇釘住歐元的國家,各成員國更易在貨幣政策目標方面達成一致,並減輕固定匯率安排下國際收支調節對一國經濟增長的約束及匯率投機的可能性,它又不同於特別提款權,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國際儲備格局和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
歐元作為歐洲貨幣聯盟中唯一合法貨幣:可以降低成員國之間在國際貿易及貨幣兌換方面的信息成本與交易成本。不難預見,歐元的引入不僅對歐盟及其成員國而且對整個國際社會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對成員國的影響
歐元作為歐元區單一貨幣,對各成員國的有利之處在於。
不利之處主要是,是復合體的貨幣,伴隨著經濟的整合,必然是政治上的整合。面對著經濟實力、政治實力逐步上升的歐盟,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和集團都感受到了威脅。當然,那麼這些國家的進出口商將從中受益。其次、國際貿易結算、私人資產和中央銀行的官方儲備中將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單一的歐元貨幣有損各國進行匯率調整的自由度,所有與歐盟有貿易往來的國家都將從單一貨幣的使用中獲得交易和信息成本降低的好處。歐元在這些國家的開立發票,從而易於避免因貨幣政策矛盾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利於提高各成員國經濟的開放性,改善貨幣區內的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創造一個相對合理的競爭環境,提高整個貨幣區的平均增長率;消除了內部匯率的不確定性,歐元的穩定也必然使其從中獲益。對於歐洲以外的其他第三國而言。同時,歐盟隨著貨幣一體化的推行、管理外匯儲備的成本;由於執行統一的貨幣政策歐元作為最有競爭力的國際貨幣之一,這同樣是一個啟示。歐洲貨幣聯盟的成功為各區域性經濟集團作出榜樣。
(三)國際貨幣體系,使得它們失去了獨立運用貨幣政策調節本國經濟的能力;歐元的穩定依賴於各成員國經濟穩定均衡的發展,如果各成員國經濟政治格局發展不平衡,勢必會危及歐元的穩定性。
(二)歐元對「第三國」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看歐洲的其他國家
㈣ 金磚國家對世界經濟與政治體系有何影響
「金磚國家」(BRICS),即以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及南非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是新時期國際格局力量對比關系的一種表現,是國際格局演進過程中的新生事物。隨著自身經濟實力的增強,「金磚國家」在國際政治經濟治理體系中提出更多符合整體利益的合理化訴求。「金磚國家」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奠定了其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倡導者和推動者的地位。因此,推動「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健康發展符合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規律,也順應世界多極化的客觀趨勢。
本文從四方面分析「金磚國家」對國際格局的影響。第一章分析了「金磚國家」形成的時代背景,指出「金磚國家」在國際新形勢下應運而生,體現了國際力量對比關系的新情況。第二章分析了「金磚國家」在國際格局中的政治經濟訴求。在國際經濟領域,「金磚國家」是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的新引擎;在國際政治領域,「金磚國家」在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以及國際政治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全文核心的第三章深入分析了「金磚國家」對國際格局的影響。「金磚國家」形成後,國際格局的力量對比關系發生了此消彼長的變化。作為國際格局中一支新興力量,「金磚國家」以積極的姿態融入世界體系,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謀求更多的共同利益。新興國家的整體興起使大國主導和強權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牽制和約束。同時,「金磚國家」形成後,原有大國關系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國際關系發生深刻變化。另一方面,傳統西方大國主導的國際機制和國際體系開始調整,美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的實力地位開始下降,其推行的單極獨霸戰略也嚴重受挫,但是其「超級大國」地位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國際格局各大政治力量在角逐與妥協、沖突與磋商、競爭與合作中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第四章分析了中國在「金磚國家」中的地位、訴求與對策,指出中國在目前國際格局中的定位是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地區性大國,與各國一道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最終形成。
㈤ 金磚國家的影響
「金磚」在後危機時代發展出現分化。數據顯示,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2010年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分別達6.7%、2.7%、8.9%和9.6%。除俄羅斯外,其他三國經濟增速均遠高於同期的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據最新預測,「金磚」2011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4.2%、9%和10%。
金磚四國股市2010年以來表現各異。截至2010年12月20日,巴西聖保羅BOVESPA指數累計下跌1.93%,俄羅斯RTSI指數上漲20.42%,印度孟買敏感指數上漲13.88%,中國上證指數下跌12.94%。2013年,而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MSCI)金磚四國指數累計漲幅為3.46%,低於同期標普500指數11.84%的漲幅。
這次會上「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初步形成,經四國討論,決定吸收南非加入,形成「金磚五國」。事也湊巧,南非的英文首字母是S,恰好是金磚的復數,似乎冥冥中有天意。
而今,五國領導人首度聚首,要談的、要說的自然很多。最重要的議題毫無疑問是經濟。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警告一直沒有解除,各國央行又面臨加息的壓力,此刻五國領導人聚首,可以協調經濟政策,深化經貿合作,不僅有利於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經濟。
作為主要新興市場國家,金磚五國擁有世界領土面積的26%、世界人口的42%、世界GDP的20%、世界貿易額的15%、對世界經濟增長約50%的貢獻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06年至2008年,四國經濟平價增產率為10.7%。隨著四國經濟快速增長,其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金磚四國」概念的熱銷令奧尼爾喜出望外,於是趁熱打鐵推出了所謂的「金鑽十一國」,涵括墨西哥、印尼、奈及利亞、韓國、越南、土耳其、菲律賓、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國11個新興經濟體。
隨後,匯豐銀行也加入「新興合唱團」,提出未來全球經濟將屬於「靈貓六國」(CIVETS),即哥倫比亞、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六國擁有令人稱羨的人口結構,增長潛力巨大。
西班牙對外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新興領軍經濟體」(Emerging and Growth-Leading Economies,EAGLEs)概念,以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為衡量標准,逐年篩選「入圍名單」。如今榜上有名的除了金磚四國,還包括韓國、印尼、墨西哥、土耳其、埃及和中國台灣。相對於「金鑽11國」和「靈貓6國」,領軍新興經濟體以經濟增量的絕對值為基礎,強調動態概念,並有明確的標准。
熱鬧非凡的「新興合唱團」在說明一個趨勢;即網路化推進全球化進程,降低全球投資者的交易成本,也改造了經濟發展的學習曲線。而後危機時代又給了新興經濟體更加廣闊的表現舞台,使得上個世紀後半葉日本引導亞太地區產業轉移的「單雁群」模式,逐漸轉變為多點開花的「多雁群」。
這也推高了衡量新興經濟體股市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截至2012年12月20日,其累計漲幅已達12.28%,遠高於衡量發達經濟體股市表現的MSCI世界指數7.82%的漲幅。
中、俄、印、巴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為正式成員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今後或許會有更多新興經濟體加入該合作機制。
2010年對於南非來說無疑是幸運的。年中,「嗚嗚祖啦」聲中的世界盃,讓全球球迷記住了這個活力四射的非洲國家;而在年末,又一份大禮為南非貼上「金磚第五國」的重要標志。
該概念提出8年後,2009年6月,四國領導人首次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會晤,「金磚四國」由此演化成為一種經濟合作機制。2010年4月,第二次「金磚四國」峰會在巴西召開,四國之間的合作更進一步。
由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3月26日出版的《新興經濟體藍皮書金磚國家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金磚國家的經濟總量約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5%,貿易總量約佔世界的17%。2012年,中國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的貿易總額達到3000億美元
伴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逐漸形成,作為全球新興經濟體代表的「金磚四國」國際影響力也日益增強。
南非《商業日報》認為,南非作為全球影響力最大的非洲國家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可以更好地代表非洲國家的利益,為非洲經濟發展謀取更大的國際合作空間。
有專家對南非是否符合「金磚國家」標准提出質疑。「金磚四國」是建立在這些國家經濟增速較快和人口相對較多的基礎上,而據世界銀行2009年的數據顯示,南非的經濟規模排在世界第31位,不到「金磚四國」中最小的經濟體俄羅斯的四分之一。
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鑒於南非在非洲扮演的重要角色,邀請南非「入盟」對南非以及「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來說都將是雙贏之舉。
最早提出「金磚四國」概念的奧尼爾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非洲大陸當前有四十多個國家,其中任何單一國家都無法與「金磚四國」相提並論。但是如果將這四十多個國家看作一個整體,則非洲大陸經濟規模的增長潛力可以與「金磚四國」相媲美。
而南非是非洲最大經濟體和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其國內生產總值約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對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資料顯示,南非是非洲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最大的黃金、鉑和鈀生產國,在世界市場的地位不容忽視。並且,南非相關企業在非洲金融、電力、電信、建築、農業等行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還是許多重要國際組織中的非洲代表,曾經是八國集團與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G8+5)唯一的非洲成員,當前則是G20唯一非洲成員。
正因為南非在多方面都是非洲大陸的代表,它的加入,將進一步擴大「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國際影響力,並將成為「金磚國家」進入非洲的門戶。
此外,經濟合作也將帶動「金磚四國」與非洲國家間的政治合作,從而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在處理國際問題上的話語權。
「金磚四國」即將成為歷史,一個更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金磚五國」將登上國際舞台。隨著「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日趨成熟,今後或許會有更多的新興經濟體加入進來,「分量」大增的「金磚國家」將在國際政治經濟事務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盡管這一舉動是由俄羅斯首先提出、並且經過四國充分磋商而作出的決定,但邀請南非加入「金磚四國」,更多的是著眼於地緣政治的考量,而不是出於經濟關系的需要。
南非雖是非洲大陸最大的經濟體(同時,中國也是南非最大的貿易夥伴國),但是,南非的經濟規模依然較小。2009年,南非總人口為4932萬人,國內生產總值為2888.48億美元,比2008年的2762.74億美元增長4.6%;南非政府預測,2010年南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將達3%,其中,包括南非世界盃對經濟增長貢獻的0.5%。南非財長普拉溫·戈爾丹不久前預測,南非國內生產總值2011年至2013年的增長率將分別為3.5%、4.1%和4.4%。
南非的經濟規模遠不及「金磚四國」中規模最小的俄羅斯的三成,南非的經濟增長速度也不及東盟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從人均GDP來看,南非2009年已經達到了5857美元,遠遠超出了新興經濟體的平均水平,進入了比較發達國家的行列。所以說,邀請南非加入「金磚國家」,應該並非從經濟發展水平的角度來考慮的。
如果按照首先發明「金磚四國」一詞的吉姆·奧尼爾的本意,從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速度的角度來看的話,印度尼西亞比南非更有資格成為下一個被邀請加入「金磚國家」集團的國家。
印尼是東盟最大的經濟體,無論是人口規模、經濟規模還是經濟增長速度;印尼都遠遠超過了南非。更為重要的是,「金磚四國」之所以受到全球重視和關注,是由於他們屬於新興經濟體的「領頭羊」,而從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來看,印尼屬於新興經濟體,而南非則已經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
㈥ 金磚國家經濟崛起的表現及其對我國發展的影響。
國家崛起就是經濟獨立,負債減少,國家貨幣穩定。由於金磚國家基本在歐洲所以對我國起不來多大作用。
㈦ 金磚四國對中國經濟的積極影響極其意義何在
我只能很膚淺地說 意義有三: 1.這是經濟全球化要求加強國際合作的需求 2.共同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優勢 推動發展 3.防止以美國為首地國家對四國發展的制約
㈧ 金磚四國各自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中國——世界工廠
中國
中央之國——中國堪稱世界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區域,引進外資額最高,成為全球最大企業集團的生產基地。擁有13億居民的中國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國,充裕、廉價、可靠的勞動力驅動了中國經濟繁榮,除了無以倫比的價格優勢之外,就業人員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國際輿論認為,在"金磚四國"中,經濟發展最突出 的就是中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近30年的時間內經濟年平均增長率超過9%。美國高盛公司研究報告稱,只需保持當前發展態勢,中國經濟規模將先後在2010年超過日本,在2021年超過美國。不過,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下面也潛藏著危機。雖然中國央行制定了貸款限制措施,經濟過熱的隱患依然未能消除;城鄉、個人收入之間的巨大剪刀差也令發展失衡,危及社會穩定;環境污染更加惡化。另外,中國股市缺乏獨立、有效的監控機制,政府操縱股市;原料不足、能源缺乏等一系列問題都為中國經濟製造了瓶頸。
巴西——世界原料基地
巴西是南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土面積和人口分別占拉美地區的1/3。
巴西
巴西的國民生產總值高居拉丁美洲之首,在2008年達到1.23萬億美元,人均GDP達6485美元。除傳統農業經濟之外,生產、服務行業也日益興旺,更在原材料資源方面占據天然優勢。巴西擁有世界上最高的鐵、銅、鎳、錳、鋁土礦蘊藏量,另外,通訊、金融等新興產業也呈上升趨勢。巴西前總統、工人黨領袖卡多佐制定過一套經濟發展策略,為其後的經濟振興奠定了成功的基石。這套經改政策後來為現任總統盧拉所發揚光大,其核心內容在於:引入靈活的匯率體系;改革醫療、養老制度;精簡政府官員系統。然而,有批評家認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工人黨內部貪污受賄不斷,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現任政府的統治根基。南美這塊沃土之上的經濟騰飛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機遇背後的風險也是巨大的。立足於巴西市場的長期投資者因此而需要強韌的神經和足夠的耐心。
印度——世界辦公室
印度被認為是亞洲經濟奇跡的象徵。自1991年經濟改革以來,印度GDP一直呈穩步增長態勢。而且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
印度
,6000多家上市公司也使其股市規模空前壯大。在過去的20年間,印度經濟以每年平均5.6%的速度穩定成長,而在經濟前台的背後,是一支高素質的就業大軍。據初步統計,西方企業在印度約2300萬高校畢業生眼中越來越富有吸引力。美國最大的1000家公司當中,四分之一的企業使用在印度開發的軟體。印度葯業也在全球市場占據了重要地位。世界上40%的「學名葯」(專利期已過的葯品葯劑)是在印度生產的,這一行業帶動個人可支配收入以兩位數字的增長率飛速上漲,與此同時,印度社會出現了一批註重享受、樂意消費的中產階級。另外,一些大的基礎建設項目,如6000公里長的高速公路網路、興旺發展的出口貿易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繼力量。有報告稱,到2020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其對外貿易在世界各國外貿排名榜上將躍至第10位[2]。當然,印度經濟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弱點,例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高額財政赤字、能源及原材料依賴性過高等。政治方面,社會倫理道德觀念變化、克什米爾地區局勢緊張都有可能引發經濟動盪。
俄羅斯——世界加油站
俄羅斯
走過1998年金融危機的俄羅斯經濟就像從灰燼里飛出的一隻浴火鳳凰,在新近國際信用評級當中,被著名的證券研究機構——標准普爾評為投資等級。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無疑為俄羅斯經濟增添了雙翼。這兩大工業血脈的開采和生產控制了今天五分之一的國民生產,並且創造了50%的出口貿易產值和40%的國家收入。另外,俄羅斯還是鈀、鉑、鈦的第一大產國。與巴西的情況有些類似,俄羅斯經濟的最大威脅也隱藏在政治之中。普京政府雖然在其五年任期內成功地將國民生產總值提升了30%,可支配國民收入也有明顯增多,但政府當局在處理尤克斯石油公司一案所體現出的民主缺失卻成為遠期投資的毒葯,無異於一把隱形的達摩克里斯劍。雖然俄羅斯地大物博,能源豐富,如果缺少了有效遏制腐敗的必要體制改革,政府在未來發展態勢面前依然不能高枕無憂。如果俄羅斯從長遠角度來看不滿足於只做世界經濟的加油站,當務之急必須致力於現代化改革進程,提高生產效率。投資者應該尤其密切關注當前的經濟政策變化,這是除原料價格之外,影響俄羅斯金融市場的另一重要因素。
㈨ 金磚五國為何經濟發展如此之快
金磚國家都是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有很多相似之處,對許多國際議題立場相近,對改革現有世界政治經濟體制、建立更為平衡的全球治理體系有共同的要求。這些共同的利益和相近的立場是將各國凝聚在一起的向心因素。
作為主要新興市場國家,金磚五國擁有世界領土面積的26%、世界人口的42%、世界GDP的20%、世界貿易額的15%、對世界經濟增長約50%的貢獻率。
高盛的研究報告認為,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的經濟發展前景極好,四國將在2050年位列世界最強經濟體。這篇研究報告是由高盛的全球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主持編寫的。
其中,中國在2041年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印度在2032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巴西將於2025年取代義大利的經濟位置,並於2031年超越法國;俄羅斯將於2027年超過英國,2028年超越德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BRICS合計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過西方六大工業國(G7中除去加拿大),這樣,到2050 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羅斯。無論從任何方面講,它們都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這四個國家,既不是像歐盟一樣的政治聯盟,又不是像東盟一樣的貿易聯盟。但是,這四個國家已經逐步開始開展政治合作,來加強其政治地位,比如影響聯合國的決定;或者通過不成文的政治合作協議,來迫使美國讓步。